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是个老话题,也是头条的老题目了。因而,很多高人都给出过答案,讲得已经很到位了,再来答这个题目,便很难讲出新鲜话来。不过,悟空邀请,还是要尽量有回应的。因而,绿野老道不揣愚陋,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认为,“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句话首先有点矫情,再就是涉嫌做广告,是过去书商打的广告而已。越是讲不能看的,偏偏就有更多的人爱看。因而,绿野老道对这句话一直不以为然。为什么呢?

开卷有益,什么书都可以看

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意思是只要打开书本,就会有所得,包括心得、素质、技能,等等。既然有所得,便是有所益。所以,陶潜的这句话便被升华为“开卷有益”。

打开《三国演义》当然有益了,这部书原本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根据《三国志》的真实历史写成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讲故事,更讲历史,熟读此书,既能得到文学上的收益,又学到了历史知识。对于非文史领域专家或者从业者而言,在闲适的阅读中,了解了三国历史。有考证癖的诸如绿野老道之类的业余刀笔,也经常沿着《三国演义》的线索,去史料中求证罗贯中故事的历史真实。

对于文史专家和从业者而言,读此书更是“开卷有益”,增加对三国历史的兴趣,感觉不对了,便去史料中考证一番,然后涂抹一篇文章,捎带赚点稿费,岂不是有益嘛?假如易中天、王立群先生能够读到这段话,是不是可以会心一笑呢?

手头上有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史对照版》,编辑大人在罗贯中言及的历史事件时,祥加考证,引注《三国志》、《世说新语》、《后汉书》、《资治通鉴》等等,辨析历史真伪。这样的《三国演义》,真的是开卷有益,大大的有益。难道这样的“有益”只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就不可得吗?

绿野老道看书的路子很野,什么书都看,从小就读过《金瓶梅》,乃至古代禁毁小说,是不是变坏了呢?我觉得没有。书可以影响人,但主流教育、主流环境更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看一本书就把人看坏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岂不是很失败吗?因而,假如说看闲书能把人看坏了,就不是书的责任,该检讨主流教育了。

《水浒传》还不至于把人看坏了,从小打打闹闹的孩子,反倒没怎么读书,《水浒传》不一定能影响到他们。很多爱好文学的朋友,估计很多都在小时候读过《水浒传》,至少也是听过梁山好汉的故事,要不怎么说武松、李逵、鲁智深家喻户晓,儒妇皆知呢?那么,几个“孺”变坏了呢?

我从来就没限制孩子读什么样的书,《水浒传》更是从连环画开始,到缩写本,到全本,一路看下来,根本就没把孩子看坏了,北大直博生能被一部《水浒传》看坏了?

开卷有益,但看无妨,无论老幼。

书商的广告词做得好

题主的这句话原文应该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意思是年少的时候不宜读《水浒传》,上了年纪便不宜读《三国演义》了。

这句话现在已很难查实是谁说出来的,但我很小的时候就在父辈们“讲古”的时候听说了。因而,我猜测,这句话有可能出自说书人之口。大概为了吸引听众,开场白要制造点悬念,搞点吸引人的噱头,说三国的吸引老年人,说水浒的留住青少年朋友。久而久之,这句话便传播开了。为了给这句话找到权威依据,便把其原创权给了金圣叹。

金大侠可受冤枉了,他能说出这样不靠谱的话吗?

所谓“少不读水浒”,讲的是《水浒传》这部书专写梁山好汉抱打不平,一言不合便要开打。书中充满暴力,血腥,青少年血气方刚,容易充动,读《水浒传》就会有暴力倾向。所以,有些有识之士发挥了说书人的噱头,不建议青少年读这部小说。

这就有点杞人忧天了。曾经有一部美国电视剧,叫做《加里森敢死队》,播出时也是万人空巷,收视率极高。后来,这部片子禁播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剧中有个叫“酋长”的敢死队员善使飞刀,结果,很多青少年朋友都纷纷效仿,用锯片制作飞刀,聚在一起瞄靶。

影响是有的,但主要还是当年小朋友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效仿电视剧并非是为了效仿“酋长”拿飞刀扎人。好比当年小朋友喜欢做木头枪,只是用来玩耍的。后来,《加里森敢死队》复播,看的人很少很少,更没有人去制作飞刀了。

因而,正如上文讲到的那样,如果是因为读了一部书而变坏,就得检讨其他了。《加里森敢死队》在不同时期播出便产生不同的影响,就是这个道理。

《水浒传》中的故事有他的特殊环境,梁山好汉的行为也只是特殊环境中的行为,能够读懂这部书的孩子,起码已经受到了五年以上的现代教育,难道还会学北宋时期的梁山人物?

“老不读三国”就更不靠谱了。这个观点认为,三国时代英雄辈出,尤其是周瑜、诸葛亮这等人物,年少得志,雄姿英发,建立了不世之勋。这等英杰,是否令人神往,有些读者往往深恨自己没赶上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错过了青史留名的历史机遇。尤其是老同志,读了三国雄心勃发,但却无能为力,是不是会因此诱发抑郁症而寻短见啊?

这就有点矫情了。我没见过哪个读三国的人会觉得自己不如周公瑾,自恨没赶上三国时代而建立功勋而自残的痴呆。只见到过一个百分之百的懒汉,因为读三国读出了笑话。

这个懒汉与绿野老道是乡邻,酷爱三国。此人自小懒惰,小小的年纪就以懒而驰名十里八乡,穷得叮当响。初中毕业后,不知从哪里借来一部《三国演义》,从此就以此书为伴。据说,该三国迷曾经炒了一碗麦子,置于床边,然后斜躺在床上,痴迷的读三国。感觉饿了,就反手抓一把麦子。如此反复,竟然半个月没下床。

这个故事绝对是真实的。是个人都能被三国搞得很激动吗?何况,老同志经历过大风大浪,又会有几个人想着与诸葛亮比智慧,与关公比大刀呢?

读书需认真,切莫自入戏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读书入戏的人,以书中人物自喻而误导自己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属于极端的少数,不能拿“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而以偏概全。不知道有没有作奸犯科之人在受到法律惩罚时,说自己是因为读了《水浒传》而做坏事的,反正,绿野老道没有听说过这事。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一度被禁放的电影解禁。《刘三姐》解禁后,在我们那个小县城放映,有位男青年看这部片子时,中途忽然犯病,跑上舞台,扑到银幕上。原来,这个人因为刘三姐长得漂亮,兴奋得犯了老毛病。

看电影入戏犯病,这是精神上有毛病的才这样。正常人被电影、小说、故事吸引,也能入戏,但能够自拔,很快的回到现实中来。即便受感染、受影响,也能够理智对待,不是说学坏就能够学坏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流传至今,已经五百多年了,读者恐怕超过几亿还不止,又有几个真正被带进书里的人呢?

倒是有一句话讲得很好:看三国落泪——替古人担忧。要说看书入戏,这才是最好的诠释。

替古人担忧,这也没有错,借古喻今,取精华去糟粕,同样是开卷有益。老版《三国演义》片尾曲唱得好: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人人都有一个英雄梦想,读书怀古,传承正能量,又何必矫情于“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呢?

今日头条有很多创作者,每天都在解读、评析《水浒传》、《三国演义》,虽然是爱好,但归根到底,还是在替古人担忧。这群创作者中,估计年龄结构很丰富,是不是应该划分年龄段,年轻的莫评水浒,年长的莫谈三国呢?

我想,我们这个群体不存在“老不读水浒,少不读三国”的问题,也不会拿自己去比喻古人。甚至向林冲学习,提了把朴刀去寻投名状;也不会效仿武松,跟白额吊睛猛虎干一架。至于去找吕布论个输赢,抗一挺机枪,站立着曹丞相的船头,猛烈扫射东吴雄兵,拿下赤壁之战,遏制三足鼎立……等等,咱们还不止如此痴妄吧。

所以,才有了穿越剧,让我们释放怀古幽思,自觉的走出书本,奔向未来。

现代文明已经足够让我们认识到,这个时代不属于宋江,不属于刘备,更不属于李逵、张飞。而我们也不属于梁山,不属于三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对待中国优秀的古典名著,不应当持“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的态度。把这句话当做一个趣谈,足矣。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话我是中年以后才想透的。一部水浒讲的是官逼民反的故事。100多条梁山好汉,或因贪官污吏行奸作恶,或因地方恶霸为非作歹,欺压良善,却又不受法律制裁,于是路见不平,诛奸除恶,最后无路可走,逼上梁山,走上造反之路。三国演义讲的是诸候割据,群雄争霸,定国安邦的创业之道,展现给世人的是韬略权谋。两者皆为四大名之一,但内容不同,主题不同,适读人群的年龄也就有差异。

“少不看水浒",是因为年少时“三观"未定,思想不成熟,认知不全面,不懂水浒中梁山好汉们杀人放火是因为官场腐败,社会黑暗,法纪废驰所致,好汉们所为实属无奈之举,非正常之举。他们那种路见不平就拳足交加,刀剑相向,冲动起来就杀贪官诛恶霸,不走法律程序,在当时能赢得百姓称赞,在今天则是法制社会所不允许的。你看武松大闹飞云浦后,血洗鸳鸯楼,18条人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杀掉,最后一走了之,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最后还成了大英雄!那个鲁智深先是杀人逃亡,继而不守清规戒律,醉酒五台山,损坏大量公共财物,也是一走了之,成了大英雄!若是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不加鉴别地加以模仿,遇事一冲动起来,就打打杀杀,那社会不就乱了套吗?现在的青少年犯罪,大概不能说跟看水浒游戏,水浒影视等等无关吧!我朋友有个侄儿,长得牛高马大,少时最喜欢看水浒书,看水浒电视剧,模仿刘欢唱好汉歌,还真的有点味道,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自主就业,唉!他最喜欢打抱不平,常以好汉自居。他打别人,别人也打他,常常弄得鼻青脸肿的,有次差点弄出人命,家里赔钱,派出所拘留几天才了事。现在30余岁成家立业为人父了,也醒事了,我还调侃过他两回,他脸红红地说,叔,别取笑了,我当年真傻!

至于老不看三国,那就简单了。人都老了,悲欢离合,盛衰荣辱已定格在历史的画板上,无法改变,你还讲什么韬晦谋略?有什么用?不如好好怡情弄孙养老实在!

四大名著我年青时就读了个遍,但真正理解悟彻是中年以后的事。我认为在心智成熟的时候读水浒才能理解其美妙,享受此文学大餐!年青时读三国的确有用!无论职场打拼,商海行舟,宦海竞争,学一学三国权谋非常有用,比你那成天傻干憨拼强多了。生存需要本领,江湖需要谋略。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这是前人留传后来者的警语,讲的是读书人的忌讳。这里警示的对象只有两种人,一为少年,一为老者。禁书两本,一本是《水浒》,另一本是《三国演义》。

中国人都知道,《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是近代中国史上疯行的四大名著。为什么先人们独独对前两部名著,要设定禁读提醒。而对象又恰恰是中国家庭的两宝呢?我想,还是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寻求答案,比较容易理解些。

中国传统文化奉行家国情怀,讲究仁义道德,倡导和谐稳定。家庭伦理中强调敬老爱幼。好了,如果你也同意这两点,我们就有了共同语言了。

首先,我们看这两本小说。《水浒传》是写水泊梁山宋江等一伙乱世英雄,官逼民反,造反起义的故事。梁山一0八将,哪个好汉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的仗义行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所谓只反官府不反朝庭,完全违反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也没有丝毫法律意识。

试问,被示为家庭一宝的少年,正是人生成长的黄金年龄。他们对世事充满好奇,又正处在学习成长阶段,且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时代,身上被寄托了父母亲人的无限期望呢。

这些不谙世事,而又精力过剩、少年气盛的娃娃,自身还不具备鉴别能力。倘若被一个“义”字惑乱心志,缠上灵魂,不走正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反社会的不归之路,那就不仅毁了孩子前程,就连家族的一线希望都被无情斩断了呀!“少不读水浒”,正好符合了中国千百万家庭,以及普通家长的人伦需求呀!即使今天,谁家愿意孩子,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看打打杀杀,黄赌毒的片子游戏呢?

说完了《水浒》,我们再看《三国演义》。想必各位都读过原著吧。对里面的诸葛亮、曹操以及周瑜等人物故事,耳熟能详不说,有的还常常对“三气周瑜”,“周瑜打黄盖”,“空城计”,“火烧赤壁”段子津津乐道,海吹一通。三国人物熟知兵法,长于计谋,专于攻心,老奸巨滑之谓也。

家中另一宝的老人,一生辛苦,操心劳碌一辈子。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有成功的喜悅,跌跤的伤痛,失败的苦衷。他们深知,“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算计”,陪伴了他们一生。他们退休了,回忆总结往事,理属正当。

但如果让他们沉湎三国,精研其中人物勾心斗角的计谋,一则不利他们老有所乐,贻养天年。如果他们中有人好钻历史牛角尖,并又和家人晚辈,与邻里好友之间,以计相处,“算计”起来,一个不当,把家庭、邻里、亲朋关系搞砸了,谁个心里也不好受呀!

一孔之见,难免孤陋寡闻。愿闻赐教。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是中国读者几百年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读书的导向性和教导性。

我赞同少不看水浒,至于老不看三国,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虽然《三国》里面是各种阴谋和阳谋,至于说老人家能有什么地方可以去施展这些。人老了,多享天伦之乐,享生活之乐了,如果说老时搞那些计谋,费力伤神的,估计也活不到老年了。

对于少不看水浒,我有几点看法:

1.造反的理解。《水浒传》里面是官逼民反,但是少年人能有几个真正理解这个含义。他们面对不确定的坎坷的将来,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难保他们不会联想到世事不公,进而对社会有逆反心理,报复心理。然而,在今天我们不必担心这样的事,因为今天的孩子都不读书了,手机霸占了他们的一切。古代人,没有娱乐,他们就多钻研书,所以那是书籍是他们最大的“导师”,所以古人强调“少不读水浒”。

2.暴力。《水浒》里面动不动就是打打杀杀,一言不合就打架,觉得很英雄,很厉害,这是很不可取的。年轻人本来容易冲动,走极端,遇到一些事情如果“错误偶像”误导了,后果难以想象,毕竟我们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就“打打杀杀”解决的事。尤其是现代社会,电视视频的引导,这一点上更是比古代导向尤重。就像我们要求电视剧中不能出现吸烟,这是同一个道理。

3.酒肉朋友。一起打架,一起喝酒,一起吃肉,多好的生活,多好的兄弟,容易拉帮结派,不务正业,不听人劝,这一点也是非常不好的。

以上几点是自己对于“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的一家之言,望与更多的朋友们交流。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反映的是冷兵器时代人们为了争夺权夺利,所发生的充满血醒和残酷无情的杀人与战争场面。尤其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差不多个个都是打家劫舍背着人命案的杀人者,都是被官府通缉捉拿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官逼民反被迫无奈上了梁山,不然为什么会被后人称之为逼上梁山。

民间百姓所说的“少不看水浒”是基于关心爱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因个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尚未形成这一状况所得出的经验教训。

《水浒传》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宋代最腐朽、最黑暗和最残暴的那一段历史。作者罗贯中塑造了以李逵、武松、林冲和鲁智深等为代表的梁山英雄人物,为反抗封建统治阶级所发动的农民起义战争。这种历史背景,如果青少年不甚了解,或者了解的不透,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三国演义》,作者更是塑造了刘玄德、诸葛亮、曹孟德和司马懿,还有东吴的周瑜等一大批有勇有谋,充满了尔虞我诈,欺骗瞒哄的故事情节。“老不看三国”所喻的道理就是人到了老年,本身经历就十分丰富,汉语成语中就有关老的成语就有: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老妪能解和老骥伏枥等等有老的成语典故。如果老年人继续研究《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的智谋,不成精也变了妖。

民间就是一个字不识的人就懂得:识字读三国,不识字打骨牌。读三国与玩骨牌都是非常动脑筋的事,并且都是你死我活的拼死斗争,即使我赢不了,千方百计也不能让你占便宜。从大的方面来说,纯粹是为了扩大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不管别人的死活。

所以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讲的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社会稳定阶段,年轻人靠占山为王作为个人的理想是十分危险的。而老年人毕竟是力不从心,凭所谓的智谋行走于江湖终究不是好的生存办法。(2020/07/02)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有一定道理。你想,水浒传上的英雄好汉,大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主,年少之人读了水浒传,不都成了打打杀杀的乱世豪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至于老不看三国,就是说三国演义上的人物都是在用计谋处理各种关糸,老了学三国,那不都成了老谋深算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