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中书为什么派杨志押运生辰纲?

杨志押运花岗石就已经失败了,梁中书为什么让一个失败者押运生辰纲呢?

《水浒传》生辰纲这段故事不仅很精彩,而且,还很诡异。施耐庵明明讲的是“智取生辰纲”,但是,吴用的计策却非常的拙劣,竟然让一个市井赌徒给破了案。其实,施耐庵所讲的这个故事,原本就不仅是晁盖他们做了一件惊天大案,而是另有寓意。那么,“智取生辰纲”这个故事到底有何寓意呢?

且让我们沿着题主的问题,从梁中书派杨志押运生辰纲说起吧。

梁中书提拔杨志为“提辖使”

《水浒传》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这回书写到,杨志因为杀了牛二,被充军到了大名府。杨志来到大名府这一天,留守梁中书升厅,施耐庵把日期标注得非常清楚:二月初九日。这个日子一定有特别的含义,否则,为何要把杨志见梁中书的时间精确到了具体哪一天呢?

绿野老道查了相关资料,农历二月初九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诞辰。这位惠能大师曾经写过一则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则佛偈与智取生辰纲有何关系呢?这也得从梁中书见到杨志的时候讲起。

却说张龙赵虎两个解差把杨志带到了留守司厅前,呈上开封府公文。书中交代,梁中书“原在东京时也曾认得杨志。”两个老熟人相见,说话就方便多了。杨志便把高俅不容复职,使尽钱财,将宝刀货卖,因而杀死牛二的实情详细的向梁中书禀告。梁中书一听,竟然“大喜”。于是,就把杨志留在了厅前当差。

梁中书见杨志很是殷勤,便有意要抬举他。于是,通过比武,赢了周瑾,与周瑾的师父急先锋索超大战五十多回合不分胜败。大刀闻达恐这两人中伤了一个,便立即叫停,禀复梁中书道:“相公,据这两个武艺一般,皆可重用。”于是,杨志、索超都做了“提辖使”。

请列位看官注意,杨志、索超的官职不是“提辖”而是“提辖使”。提辖在北宋时期并不是一个官职,南宋绍兴六年后,才有此官名,但也不是一个武职,而是市场管理官员,或者官府中的库房管理员之类的小官。

施耐庵在第十二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中,其实也讲到了真正的提辖是梁中书:“原来北京大名府留守司,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所谓“提辖”,在北宋时就是“提举兵甲,统辖兵马”的意思,是留守、知府的一项工作职责。

杨志的“提辖使”比较准确的职责描述,书中写道:“杨志新来,未有相识,自去梁府宿歇,早晚殷勤听候使唤”,这有点像贴身保镖兼勤务兵,梁中书“早晚与他并不相离”。

不仅如此,梁中书还尽量笼络杨志,“月中又有一分请受”,青面兽享受着双俸的待遇。

那么,梁中书为何要如此厚待杨志呢?仅仅只是因为他武功高强,做事殷勤吗?

梁中书心中的小九九

杨志在梁中书府中干了三个多月,此时,距生辰纲起运日期越来越近。这天,梁中书夫妇在后堂说话,蔡夫人问道:“相公,生辰纲几时起程?”梁中书答道,上一年的生辰纲因为用人不当,半道上被劫走了,迄今还没有破案。今年派谁去押运,很犯踌躇。梁中书说完,蔡夫人立即指着阶下的杨志说:“你常说这个人十分了得,何不著他委纸领状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误。”

梁中书一听,大喜,随即唤杨志上厅,说道:“我正忘了你。你若与我送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

梁中书真的忘了杨志吗?绝对没有。从见到杨志的那天起,梁山就开始盘算要派他去押运生辰纲了。因而,同是新提拔的“提辖使”,为何单单留杨志在府中呢?索超又去干什么了呢?梁中书给予杨志特殊的待遇,把他当做心腹,其实并非看重这个配军,而是另有他用。梁中书十分狡猾,经常在蔡夫人面前夸赞杨志,不明就里的蔡夫人轻易的入彀,由她点将,用人不当的责任在不经意间就推卸掉了。

那么,梁中书这么干,究竟是为什么呢?

上文讲到,梁中书早就与杨志相识,想必对此人的经历、秉性已经了如指掌。杨志是一个有前科的人,丢失花石纲这件事,杨志涉嫌监守自盗。

杨志当时经过梁山时,雇人挑了一担钱物,这担钱物肯定不少,可以当“投名状”。那么,负罪逃亡到关西的杨志,躲避官府缉捕,哪有时间去发财呢?

梁中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加之杨志被高俅驱逐出了殿帅府,又犯了人命官司。这样的人最好使用,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生辰纲给弄丢了。

这不是瞎折腾吗?难道,梁中书是故意要把生辰纲让人给打劫了?

回到上文“二月初九”这个日期,施耐庵这是在暗示,生辰纲原本就是“无物”。或者说,没有生辰纲这件事,就不会惹出许多麻烦来。这样讲,是不是很牵强呢?

生辰纲是如何泄密的呢?

书中交代,梁中书做这件事情是非常机密的。端午节这天,蔡夫人提醒梁中书“相公既知我父恩德,如何忘了他生辰?”梁中书答道:“下官如何不记得泰山是六月十五日生辰。”梁中书告诉蔡夫人,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十万贯生辰纲了,现在已经九分备齐。

梁中书连自己老婆都保密,刘唐又是如何知道这个消息的呢?

赤发鬼刘唐来历十分可疑,书中只交代他是祖贯东潞州人氏,在没有其他情况。最为可疑的是,刘唐来东溪村找晁盖,原本就是要干一件掉脑袋的事情。然而,刘唐到了东溪村却没有直接去见晁盖,而是喝醉了酒,睡在了东溪村山上的灵官殿中。施耐庵把这回书的回目叫“赤发鬼醉卧灵官殿”,但是,正文中却没有提到“醉”字。刘唐谎话连篇,“路上多吃了一杯酒”是赤发鬼自己说的。

刘唐有故意声张的嫌疑。灵官殿距东溪村并不远,郓城县衙的朱仝、雷横两个都头经常来此巡夜。大概刘唐早就到来,知道东溪村的治安状况,这才“醉”卧在此,让看谁都像是坏人的雷横发现。

然而,刘唐不过只是一个先期报信之人,他所带来的情报远远不够。公孙胜的出现,则更加神秘。此人全盘掌握了生辰纲的押运日期,竟然连杨志到达黄泥冈的时间都了如指掌。与刘唐一样,公孙胜的出场也是搞得很有点动静。

施耐庵在一清先生出场时,自我介绍:“学得一家道术,善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既然如此,又何必与庄客打架,大闹晁家庄园呢?担心外人不知道吗?

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兄弟一齐聚集到晁盖庄上,开始商议如何劫取生辰纲。吴用还准备让刘唐再次去打探消息,探听生辰纲的押运路线。公孙胜却说:“这一事不须去了。贫道已打听,知他来的路数了,只是黄泥冈大路上来。”

但是,杨志的押运计划是在留守司中与梁中书商定的,公孙胜如何得知?而且,还十分肯定的说要从黄泥冈大路上来。一清先生是如何得知这等绝密消息的?

这件事情绝对与罗真人有关。从后面的故事可以得知,公孙胜出山,必定得罗真人法旨,否则,不会私自离开二仙山的。至于公孙胜师徒为何要在智取生辰纲的时候,及时赶到晁盖庄上,这对师徒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那是另外的话题,不在本回答讨论之列。

生辰纲泄密的过程非常神奇,施耐庵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大的叙述空白,把生辰纲劫案写得非常诡异。而这种诡异的行文,目的只有一个,说的就是生辰纲被劫,是梁中书一手策划的乌龙大案。

生辰纲到底有没有十万贯

却说杨志挑选了十几个军健,把十万贯生辰纲打包成十一担,以人力挑往东京。这十一担财宝中,有九担是十万贯生辰纲,蔡夫人有一担,老都管也有一担。所以,杨志押运的,就不止是十万贯珠宝了。

杨志押运生辰纲,果然如期来到了黄泥冈,与公孙胜的情报结果完全一致。于是,生辰纲如愿的被劫走。

那么,晁盖等人劫得这套富贵后,是如何分赃的呢?生辰纲到底是不是十万贯,甚至十多万贯呢?

由于吴用在作案前早就另有图谋,要把这伙弟兄带上梁山,所以,在安乐村酒店便把晁盖暴露了。三都缉捕使臣何涛在弟弟何清的帮助下,很快的破了案,首先拿下了黄泥冈上卖酒的白胜。何涛带人前往白胜家中搜脏时,挖地三尺,找到了一包金银。这是梁中书采办的“生辰纲”吗?

端午节那天,梁中书夫妻商议,要给蔡京进献生辰寿礼,梁中书说:

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庆寿。……上年收买了许多玩器并金珠宝贝,使人送去,不到半路,尽被贼人劫了。

但是,白胜家中搜出来的,却是一包金银。难道白胜把金珠宝贝去当铺换了?

所以,生辰纲涉嫌造假。

东窗事发,宋江前来报信,吴用早就做好了准备,立即动身前往石碣村与三阮会合。书中写道:

吴用、刘唐把这生辰纲打劫得金珠宝贝,做五六担装了,叫五六个庄客,一发吃了酒食。吴用袖了铜链,刘唐提了朴刀,监押着五七担,一行十数人,投石碣村来。

到底是五六担,还是五七担?施耐庵没有个准普,仿佛是在暗示这其中的诡诈。即便是“五七担”,也与十一担生辰纲这个数量相差甚大。我们不妨大致算个账:

白胜分得一包金银,撑死了不会超过一万贯,最多也就是两三千贯。杨志押运的总共十一担,其中,老都管的是一小担,蔡夫人有一担,则梁中书的十万贯生辰纲共装了九担。白胜家的一包金银,绝对不会超过半担,只一包而已。

按照这样的分赃,三阮总共分得的也只是一万贯。这样,满打满算,干完案子后,离开东溪村的四个人所得,总共不会超过两担。而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四人都在东溪村,大家逃跑时,必定要把所有的生辰纲都带走。所以,吴用早就打包好了,总共五六担,或者五七担。古代的“担”是一个计量单位,数量是一定的,不存在吴用把小担改做大担。

那么,还有三四担生辰纲去哪儿了呢?晁盖不会私下里昧脏,吴用等人也不会多占。唯一的解释,就是梁中书造假,生辰纲没有十万贯。

梁中书为什么选中杨志

本文为这个回答这个题目做了很多铺垫,最终得出了生辰纲造假的结论。这样,梁中书从一开始笼络杨志,就谋划了这件乌龙大案。我们不妨再回头梳理一番,看看梁中书到底为何要选中杨志干这件瞒天过海的事情。

其一,杨志有丢失花石纲的前科,此次若再把生辰纲丢失了,梁中书最多就是个用人失察的责任,不会被蔡夫人埋怨,甚至被蔡京责怪,照样可以安坐大名府留守宝座。

其二,梁中书暗算蔡夫人,早把用人失察的责任推卸掉了。

其三,杨志的押运方式正合梁中书之意。书中说,梁中书提供的押运方案,是“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拨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每辆车子再使个军健跟着,三日内便要起身去。”

梁中书这是在搞笑吗?杨志武功再高,总共只带二十个厢禁军,遇到强人打得过吗?明显是在考验杨志,看看这个配军给出的方案会不会满足丢失生辰纲的条件。果然,杨志把礼物分作十条担子,让厢禁军化妆成脚夫,全凭人力运送。

杨志的押运方式看似机密,实则潜伏着更大的风险。梁中书打着旗号,还可吓退一些毛贼,杨志则是一支普通的客商队伍,谁都可以打劫。以杨志一人之力,绝对难以对付成群强盗。假如杨志顺着梁中书的做法,再多拨些厢禁军,恐怕会更安全。可是,梁中书正是看中了杨志的方案,才更加坚定的选定了青面兽。

其四,杨志惯于逃跑。这一点也很关键。假若丢了生辰纲,杨志仗着梁中书对他的信任,硬着头皮前来交差,反倒会泄露机密,不好处置。杨志有逃跑的前科,这次失陷生辰纲,一定会继续跑路。老都管等人回到大名府,把所有责任都归咎到杨志头上,说是杨志勾结强人,打劫了生辰纲。

无论老都管等人如何告杨志的状,梁中书心中早就有数,也就是骂了一番:“这贼配军!你是犯罪的囚徒,我一力抬举你成人,怎敢做这等不仁忘恩的事!我若拿住他时,碎尸万段!”骂过之后,梁中书根本就没有下令追捕杨志,也没有把杨志的情况上报,蔡京接到梁中书报告时,大惊道:

这班贼人,甚是胆大!去年将我女婿送来的礼物,打劫了去,至今未获;今年又来无礼,如何干罢!

梁中书只字不提杨志,是想让青面兽跑得越远越好。杨志却蒙在鼓里,四处鸹噪生辰纲的事情,等于帮了梁中书大忙。

急切想回到官场,实现自己“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但运气极差的杨志,恰好成了梁中书瞄准的对象,一场生辰纲乌龙大案的背锅侠就此诞生。功名利禄,到此依然是一场空。杨志在二月初九见到梁中书,似乎就注定了这场无妄之灾。

梁中书为何要制造生辰纲乌龙大案

这是问题的关键,讲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搞清楚梁中书为何要派杨志去押运生辰纲。

又回到这一年的端阳,梁中书夫妻在后堂摆家宴过节。喝酒时,蔡夫人对梁中书说:

相公自从出身,今日为一统帅,掌握国家重任,这功名富贵从何而来?

这话很严重,蔡夫人警告梁中书,别忘了是谁把你抬举到这个位置上的。梁中书当然不敢怠慢,赶紧答道:“世杰自幼读书,颇知经史,人非草木,岂不知泰山之恩,提携之力,感激不尽!”

蔡夫人又说,既然你记得我父亲的恩德,如何忘了他的生辰?这意思很明确,就是要梁中书准备给蔡京的生辰寿礼,按惯例还是十万贯生辰纲。

这个剧情迄今仍然不时上演,而且,场景越来越大,不仅限于翁婿之间。在此,绿野老道弱弱的问一句,剧中诸如梁中书这样的角色,都是心甘情愿的吗?

梁中书当然不情愿,十万贯寿礼不是小数目,而且,每年都要搞一次,能承受得了吗?大名府固然很富有,但是,北宋熙宁变法之后,朝廷财政加剧了对地方的搜刮,蔡京掌政时,国库充盈,达到五千万缗(贯)。当时,全国总共四百座军州,均摊下来,每个军州约合12.万贯。所以,上供给蔡京的生辰纲,几乎相当于一个军州上缴给朝廷一年的收入。

梁中书有蔡夫人监督,时刻警示,敢不照办。但压力实在又太大,没有办法,便两次制造了生辰纲劫案。果然,经过这两次折腾,《水浒传》中再也没有提到生辰纲的事情。好比花石纲事一样,宣和年间就被终止了。

《水浒传》中,梁中书把杨志留在身边,充为留守司的家将保安,整天在蔡夫人身边转悠,且又不断说杨志的本事了得。安排杨志押运生辰纲时,又是当着蔡夫人的面,而且,把蔡夫人的奶公安插进去,见证生辰纲被劫,蔡夫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施耐庵的创作意图

从文本故事看,施耐庵写这个故事,是有蓝本所据的,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就有智取生辰纲的记载:

是年,正是宣和二年五月,有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段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

马县尉等人行到五花营堤上田地里,被八个大汉用蒙汗药麻翻,劫走了生辰纲。这八个大汉是石碣村的铁天王晁盖,以及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

施耐庵改写了这个故事,把马县尉换做杨志,把蔡京的生辰改做六月十五,把梁师宝改做梁世杰,成了蔡京的女婿。这样改写,除了揭露北宋徽宗时期的朝政腐败,官员贪赃而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个含义,就是抨击唐代以来的“羡余”制度。

所谓羡余,起初是皇帝向地方征收的正税之外的各种附加税,以增加朝廷收入。唐代时,改为由地方官员向朝廷上缴赋税盈余。羡余即余剩的意思,但从字眼上看,大有朝廷眼红地方利益,巧立名目加给地方的额外负担。《宋史·食货志》中记载:“时又有元丰库 ,则杂储诸司羡余钱。”

北宋晚期,吏治腐败,朝廷权臣也以各种名目,向地方伸手搜刮。地方官员无奈,只得加大搜刮力度,把“羡余”转嫁给百姓。

宣和年间,蔡京、朱勔等人大兴花石纲事,导致了东南方腊造反。而施耐庵则以生辰纲事,引发了梁山大聚义。因为梁中书的造假,晁盖等人的打劫,生辰纲不再有,而梁山聚义却因此拉开帷幕。

这大概是梁中书选择杨志押运生辰纲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梁中书为什么派杨志押运生辰纲?

梁中书为什么派杨志押送生辰纲?可能有先经过比武证明杨志武艺高强,而押送生辰纲必须要武艺高強之人,才能负起押送责任。二是认为杨志是杨老令公后代,杨家忠心报国世代忠良,作为忠良之后的杨志其人品必然可靠,生辰纲交给他,一定会对押送生辰纲的事忠心负责。在加上派有亲信一同押送就更放心。所以居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梁中书就把押送生辰纲的事交给杨志。

梁中书为什么派杨志押运生辰纲?

杨志是行武世家,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是专办皇差的。他一身功夫了得,从事押运经验丰富。虽然前面押送花石纲在黄河翻船,但是只能说是时乖运蹇,一场意外。

杨志的身世在梁中书看来只是张招牌,真正的本事还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梁中书选杨志押送生辰纲主要原于东郭校场那场比武。开始杨志与副牌军周谨比武,杨志并不被人看好,结果比枪比箭杨志完胜周谨。这下惹恼了梁中书的爱将急先锋索超。他找杨志挑战,两人在校场一场恶斗,五十余合未分胜负,让在场的官员和武将惊悚不已。当时杨志就得到了梁中书极大的赏识。

梁中书为押送生辰纲始终没有合适的人选,如果派太多的军人押送显然太招摇,派小股人手又怕难御强敌,如果能有武功高强者押送,人数少而精暗中行事,不又不为人所知,则为最佳办法,只是一时难找到合适的人,直到杨志的出现。恰好此时的杨志急于立功报达梁中书知遇之恩,自当会尽职尽责,所以促成了梁中书派杨志押送生辰纲。

按理梁中书派杨志押运生辰纳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杨志遇到了更加强大的盗贼,只怕神仙也难保这趟押运了。在智多星的策划下杨志栽了个大筋斗,生辰纲被劫走。

按理,生辰纲丢失主要责任要属梁中书本人。因为押送生辰纲这样的大事应是件十分机密之事,而事情尚未进行消息早已泄漏,保密工作太差。俗话说不怕被贼偷,就怕被贼惦记。生辰纲还没出门,早就被人惦记了,即便杨志武功高强,也难敌智勇双全的一个七星团队,要怪杨志也只能说他太命苦了。

梁中书为什么派杨志押运生辰纲?

杨志出身于世代忠良之家,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为人忠诚耿直。从高祖父杨令公起,几代忠臣良将保家卫国。为了江山社稷,牺牲了包括几代人的英勇善战的将士。特别是“杨门女将”,保卫大宋江山,巾帼不让须眉。梁中书是朝庭大臣,官官相顾。当然看中了这位“提辖”武将,能够圆满完成使命的……

梁中书为什么派杨志押运生辰纲?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梁中书缘何用杨志

话说梁中书要给老丈人送生辰纲,愁于选“物流”公司负责人,夫人言及杨志,中书大喜而用之。细思未必是夫人之见,中书一则一心要提拔杨志,增强自已的亲随势力;二则杨志武力绝非一般,做事也尽心尽力;三则杨志与大名府官场没有交往,其升官之梦唯有依赖梁中书,尽忠之心非其他武将能比;四则杨志熟悉东京一些状况;五则动用亲随、虞侯、厢军是自已的权力范围,动用禁军将领是宋代军制大忌。

奸人之心,精细啊。

梁中书为什么派杨志押运生辰纲?

梁中书看人选人很准

梁中书是水浒中很出名的人物,岳父是大名鼎鼎的宰相蔡京,能娶到宰相的女儿,估计梁中书也很有过人之处。

不过从用人来看,梁中书的确不是俗吏,倒是一个能干的官员。

其一,人才出众。蔡京和高俅不同,尽管高俅地位很高,但却是一个浪荡的小混混。蔡京正儿八经的科举考试出身,文采了得,而且蔡京有一手好书法。上行下效,梁中书的功夫也非一般人可比。

其二,赏识人才。梁中书手下人才出众,这与梁中书善于用人分不开的。比如大将急先锋索超就是难得人物,还有大刀闻达,天王李成,都有万夫不当之勇。

其三,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梁中书善于发现人才,当发现杨志是个人物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和杨志搞好关系,嘘寒问暖,并且为杨志的提升铺垫各种条件。

其四,照顾下属自尊。当自己的下属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时候,梁中书不是大发雷霆,二是积极的协调,比如在任用杨志的时候,就多方做索超李成等人的工作。

第五,注意发展民生经济。梁中书治下的北京大名府,老百姓生活倒也安居乐业,也没有过分的行动,至于与梁山开战,也是迫不得已。

不过,梁中书的任用和提拔,蔡太师占了相当大的地位,所用蔡太师的女儿蔡夫人说话相当有分量。梁中书尽管是个能员,不过对于夫人倒也俯首帖耳,实在是妻管严的表率。

从水浒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梁中书对自己的夫人很客气,不只是客气,简直是仰视。

第一,谦称下官。下官本来是下级对上级的称呼,梁中书在夫人面前,很温柔,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总是口称下官,可见骨子里是何等的谦卑。

第二,不敢私自安排杨志。梁中书钟意杨志好久,可是当家不做主,当夫人问十万生辰纲的人选时,梁中书支支吾吾,幸亏是夫人帮衬,说你以前说这个人十分了得,如今怎倒成没有主意的人了。

第三,面对着夫人替父亲公开索贿,梁中书不敢拒绝,满口应承。梁中书深知自己的官职从何而来,本来就是岳父大人一句话的事,所以面对夫人频频诘难,梁中书不敢拒绝。一个官员整天都在为筹备贿赂而忙碌,可想而知当的有多痛苦。

第四,爱屋及乌,梁中书是个人物,面对着蔡太师一家,低眉顺眼惯了,不仅巴结蔡太师,讨好蔡夫人,就是对蔡家的奶公,妻子是蔡府的奶妈,在押送十万生辰纲这一重大事情时,委派老都管担当杨志的副手。

梁中书这个人能够在当时的北宋政府中混到北京大名府做一名留守,不仅与他的夫人有关系,其实也与自己的才华有关。

后来,蔡京一家获罪流窜,估计梁中书及其夫人也不会有好的下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