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有勇有谋的梁山好汉失败的原因在哪里?是跟错大哥还是太过于愚忠?
何谓“失败”?就是没有完成预期任务,或者没有达成预期目标。假若以此衡量梁山好汉,他们便没有失败。没有失败,便不存在分析其失败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说梁山好汉没有失败呢?难道他们很成功吗?
梁山好汉最初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梁山,是摸着天杜迁开创的基业。杜迁没干多久,王伦便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这个时候的梁山,只是落魄秀才和几个本事低微的江湖草莽的寄身之所,他们落草的目标,就是不受鸟气,做个草头王。因而,所干的事业也大不到哪里去。
阮小二曾经这样对吴用介绍梁山的情况:
那伙强人:为头的是个落第举子,唤做白衣秀士王伦;第二个叫做摸著天杜迁;第三个叫做云里金刚宋万。以下有个旱地忽律朱贵,现在李家道口开酒店,专一探听事情,也不打紧。阮氏兄弟是石碣村的渔民,与梁山同在一个泊子里打鱼。虽然如此,渔民们并不惧怕梁山强人,双方还能和平相处,因此,“不打紧”。王伦等人占据梁山,干着些毛贼的勾当,又得柴大官人的资助,他们过得很快活。过得快活,便很满足,不想把事情做大。因而,林冲、晁盖等犯下弥天大罪,便不能让他们入伙,以招来大队官军缉捕。这就是王伦做寨主时的人生目标,可以说,在这个时期,白衣秀士等人是成功的。
阮小二接下来说的话,就反映了梁山好汉有了更大的目标:
如今新来一个好汉,是东京禁军教头,甚么豹子头林冲,十分好武艺。——这几个贼男女聚支了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我们有一年多不去那里打鱼。如今泊子里把住了,绝了我们的衣饭,因此一言难尽!林冲乃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见识、本事都要远远超过王伦、杜迁、宋万和朱贵。所以,梁山的事情被做大了些,开始打家劫舍,把住了泊子,绝了阮氏兄弟们的衣饭。
这样的局面,对于王伦而言,是远超了目标任务,结果远在预期之上,可谓获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对于林冲而言,他的人生目标远不止此。因而,联合吴用杀害王伦,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结果。
那么,林冲等人的目标追求又是什么呢?
晁盖也是混吃等死之辈托塔天王原本只是要做一个土财主,在东溪村保正位置上干得很欢实。之所以劫取生辰纲,并不是不满官府搜刮而蓄意造反,而是谋一套富贵,把生活过得更好些。所以,当宋江风急火撩的跑到东溪村报信时,晁盖根本就没有一点危机意识,与吴用、公孙胜、刘唐在葡萄架下喝酒,这等风景真的美如画。
晁盖之所以对生辰纲动心,并不是要劫富济贫,事后也没裱散给穷人,最重要是看中了这笔财富。晁保正虽然很有些胆略,西溪村人都怕他而不敢与他争夺宝塔。但在生辰纲这件事情上,还是非常顾忌,不敢轻易答应刘唐。不过,因为这笔财富实在是太诱人,晁盖舍不得放弃,便找吴用商量。
晁盖敢把这件事情告诉吴用,并非因为二人关系很好,而是得了七星聚会之梦的暗示。梦境暗示了他,这件事有很大的成功把握。吴用听了晁盖说出这个梦之后,心里立即有了主意。吴学究决定通过生辰纲这件事,逼迫晁盖上梁山做草寇。
整个生辰纲案子,实际上都是吴用一手操纵做下来的,晁盖不过就是个名义上的带头大哥而已。吴学究利用了晁盖见识短浅的缺陷,一路设计,将晁盖暴露,让晁盖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只有跟随自己上梁山落草了。
至于这其中的过程,不妨细读原著,施耐庵讲得非常清楚,此处不再啰嗦。
吴用为何要出卖晁盖呢?因为吴用非常了解这个晁保正。此人虽然有些胆略,但却不敢做大事,很想发财但又不敢冒风险。喜欢做大哥,但又缺乏远见。而吴用则是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生辰纲案无论做得多机密,也都保不住哪天东窗事发了。所以,吴用必须先设计后路,干脆一步到位,躲到梁山这个相对安全的去处。
吴学究有识人之明,晁盖上了梁山后,果然不思进取,毫无作为。做了寨主,明明就是个强盗头子了,但晁盖却不断嘱咐手下,不可伤人性命。这还做强盗干什么?晁盖虽然“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却没有一个人来投奔。
晁盖比王伦还差劲,柴进曾经说:“那三个好汉聚集著七八百小喽啰打家劫舍。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所以,王伦接任杜迁做寨主后,宋万、朱贵前来入伙。
面对这种局面,吴用感到很忧虑,如此下去,等于混吃等死,大队官军前来,大家一齐完蛋。
此时的梁山,只有吴用有更远大的目标。晁盖则茫然不知所措,只做草寇,不问前程。如晁盖这样,即便是最终被剿灭,也谈不上成功或者失败,因为他没有目标。
梁山实现了共同的目标这是施耐庵《水浒传》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仅从小说本身而言,就是要实现梁山好汉招安的目标。把“招安”写完美了,施耐庵就成功了。
宋江在江州的时候,为自己制定了人生规划,以“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为自己的志向追求。然而,从九天玄女庙出来后,宋江提升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为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终极追求,第一个目标便是成功被朝廷招安。
宋江确实是按照这个目标,一步步做大梁山,然后,达成了这个意愿。从这一点讲,宋江是成功的,没有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那么,宋江是成功了,是不是能够代表所有的梁山好汉都没有失败呢?当然是。
上文讲到,晁盖上梁山后不思进取,毫无目标的在梁山混吃等死。山寨之中,只有吴用、林冲有忧患意识。所以,宋江上山后,吴用便心甘情愿的做了一名军师,林冲还直接参与了曾头市谋杀晁盖的行动。
不仅吴用、林冲等人支持宋江,江湖好汉也望风来投,山寨之中,悉数拱听宋江号令。为什么宋江能有这样的号召力,晁盖就没有呢?因为宋江目标明确,就是专等朝廷招安。
有人说,宋江居心叵测,一上梁山就架空晁盖,步步夺权。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番,当我们面对一个有志向有目标的老板,与一个毫无追求混吃等死的大哥时,会选择哪一个?
其实,晁盖也因为宋江的到来,而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追求,极力的赞同招安了。晁盖赞同招安的事情,可见贯华堂本《水浒传》第五十四回、五十五回书。说晁盖反对宋江招安,实际上是罔顾文本的无稽之谈。
宋江通过不断攻打州府,做大梁山,引起了朝廷重视,达成了招安目标。既然梁山好汉实现了共同的目标,便应当算是成功了,怎么能说是失败呢?
《水浒传》却遭到了失败要说总结失败的原因,其实是《水浒传》有太多值得总结之处。施耐庵原本要把宋江的招安写得很完美,以一个悲壮的故事来讲述这段真实的历史。但是,续书《征四寇》却毁掉了《水浒传》,把宋江招安写成了耻辱的投降。
且说《水浒传》写道,宋江尚未上梁山的时候,就在武松的提示下,开始有了招安的想法。
武松因为大闹飞云浦,血溅都监府,杀了十几个人,自知罪孽深重,即便是朝廷大赦,也轮不到自己。所以,只得上二龙山落草,“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武松思想招安,目的很简单,只为了今后有机会再次见到宋江。过了半个月后,宋江与武松分手,便把武松的招安想法提升了一个层次,宋江劝诫武松道:
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此时,宋江的招安目的就是要去边境上杀敌报国,以求封妻荫子、青史留名。这难道有错吗?
如果宋江劝诫武松也就那么一说,还可以为大骂宋江虚假找到借口。那么,宋江在梁山竖起“替天行道”大旗,鲜明的提出“保境安民”口号,则是与劝诫武松时所说的话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梁山之上,抱定“保境安民”想法的,绝不止宋江、武松而已,青面兽杨志也是“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的。至于暂借水泊歇马的朝廷降将,何尝没有这个愿望呢?
从《水浒传》前七十回书来看,无论江洋大盗、黑店夫妻,还是下级官吏,以及鸡鸣狗盗之辈,作奸犯科之徒,都经历了三段式人生旅程。上梁山前做坏事,上梁山后改掉恶习,行侠仗义。然后,在宋江的带领下,“替天行道”。这一过程在《水浒传》中,就是“妖魔—还道—行道”。
遗憾的是,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并没有充分展示在现在的读本中,续书《征四寇》在这四个字中,暗暗的插进一个字,变成了“替天子行道”。这样,施耐庵为梁山好汉设计的一条成功之路便被一笔抹杀,续书则让梁山好汉走向了穷途末路,招安导致了彻底失败。
施耐庵笔下的“替天行道”“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很好的诠释了梁山的“替天行道”。施耐庵是这样讲的:“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勿忘勿泄。”
因而,替天行道包括两个方面“全忠仗义,辅国安民”。宋江确实做到了这两点,在梁山为寨主,以忠义聚集江湖好汉,把一百单八将团结成一个整体。梁山好汉因为宋江做了寨主,便“尽皆欢喜,拱听号令”。试问,假若宋江是个虚伪的小人,其他一百零七个人还称得上题主所说的“有勇有谋”吗?假如宋江能骗过一百多号人,与其说是宋江虚伪,倒还不如说梁山好汉是一群呆鸟。
宋江是梁山最好的寨主,为梁山好汉谋得了一条最好的出路,这条出路就是“保境安民”,到边上一刀一枪搏得了功名。
其实,施耐庵在《水浒传·楔子》中最初的立意所表述的“替天行道”,就是要取代北宋王朝。何以见得?此处摘录一小段施耐庵的原文以证之: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后来感得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那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因为五代播乱,道教上界便派遣霹雳大仙下凡,扫清寰宇,结束五代,建立大宋。因而,赵匡胤可谓《水浒传》“替天行道”第一人。这就是施耐庵在开篇中“替天行道”的立意。
但是,历史的真实是,北宋时期,没有任何一家义军取赵宋而代之。方腊起义被剿灭,宋江则战败被俘,然后投降招安。施耐庵写书,绝对忠于历史,宋江招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有史可查。
因而,九天玄女在选定这个“替天行道”之人时,施耐庵写得很纠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到底是为主呢?还是为臣呢?读不通,是以,绿野老道只能理解为:在梁山为主,招安后为臣。
施耐庵在原著中多处伏线,包括宋江对武松的劝诫,包括杨志的人生志向,等等,都暗示了施耐庵必定按照历史的记载,完成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预设目标。这一点,绿野老道曾经举《三朝北盟会编》、《梁溪集》的史料以印证,此处不再多说。
总而言之,有勇有谋的梁山好汉绝对没有失败,因为,他们跟对了大哥,绝对不是愚忠,而是共同实现了人生目标。
至于梁山好汉抗金后,宋江、鲁智深等人的结局怎么,那是另外一回事。即便是结局不好,但毕竟去过边境,杀敌报国,保境安民,完成了梁山誓言。
《水浒传》中有勇有谋的梁山好汉失败的原因在哪里?是跟错大哥还是太过于愚忠?
《水浒传》有勇有谋失败原因两样都是的。
一,重要人物宋江没有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没有自已实力军队,军队纪律,组织自已团队来对抗朝庭,一心向着招安路线走,宋江想心向朝庭当官,受荣华富贵的,不顾兄弟们感受,宋江带着兄弟们走错了路线,肯定失败的。
二,梁山兄弟有的有愚中思想,被宋江利用,愚中到死伴宋江一起死,有什么不失败的,两个问题存在导至《水浒传》失败的原因的。
《水浒传》中有勇有谋的梁山好汉失败的原因在哪里?是跟错大哥还是太过于愚忠?
评价《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是成功还是失败,无疑是个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问题,就看站在哪个角度上分析。站的角度不同,结论会截然相反。
001
《水浒传》是基于部分史实,结合民间传说,戏曲,话本中的相关故事,经过选择、加工、提炼、再创造而虚构的一部长篇小说。既然是小说,就不是事实,更不是正史。那种站在正史的角度来分析评价作品的作法,是不妥当的。
如果把正史当中的某些史实,拿到评析《水浒传》中来,就和把《三国志》拿来评价《三国演义是一个道理,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什么历史上确有山东宋江三十六人起义的事,他们并没有北征辽国,南征方腊,并没有什么什么,并没有如何何,等等不一而足。按照这个逻辑分析下去,势必造成不伦不类的一笔糊涂帐,闹不清到底要说什么。好比盲人摸象,有人说大象是一根柱子(象腿),有人说大象是一堵墙(象腹),有人说大象是一段软管(象鼻)。这样的分析,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以《水浒传》原著为依据,就事论事,任何评价和分析,都不能脱离原著。既便延伸分析,也应该在原著基础上,合乎逻辑,合乎人物性格发展,合乎情节脉络的前提下进行。任何脱离原著凭空想象,把其它史实拉来比照分析的作法,属于张冠李戴,错点鸳鸯谱。
002
《水浒传》是一部独立成章的长篇小说。尽管与其它形式的传说、话本、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既便有它们的影子,也是经过加工提炼再创造形成的,它已脱胎于其它文本独立成章。一旦成章,就已经和其它资料没有关系。在此基础上,如果仍旧把其它资料与其联系分析,势必文不对题。
比如潘金莲和西门庆这两个人物,在《金瓶梅》里的形象与《水浒传》里的描述天地之差。比如武松单臂擒方腊,这个重大事件在《水浒传》原著中是鲁智深擒方腊。比如淮西王庆,河北田虎等农民起义军,在《水浒传》原著中一笔带过,而在其它文体里则有详细描述。所有这些不同的情节描写,说到底都是为文学作品的情节需要而设计,它们在各自的文体中承担着各自的作用,与《水浒传》原著是没有关系的。既然没有关系,把它们扯到《水浒传》里来评论,除了造成思维混乱,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说到底,把与《水浒传》原著以外的东西,扯到评论作品中来,是审题不明,思维不清,东拉西扯,逻辑混乱,所得出的结论也势必会不着边际。
003
《水浒传》原著中的水泊梁山,其目的不是推翻政权改朝换代。在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替天行道的大旗下,雄据一方,引四方豪杰来投,招朝庭降将归顺,攻城掠寨,威震八方,最后被朝庭招安,实现了封建社会从上到下所推崇共识的封妻荫子青史留名,这不仅是宋江的个人目的,也代表着水泊梁山的唯一出路。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梁山好汉无疑是成功的。
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其目的是推翻北宋王朝,自立为王。这一点与梁山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纲领截然相反。所以,当水泊梁山被招安后,就变成了朝庭的代言人,站到了方腊农民起义军的对立面。在此形势下,水泊梁山实际已经不存在了。只是这伙人被朝庭利用去和方腊起义军厮杀,最后双双灭亡。这种结局,胜利方在朝庭,失败方当然在梁山。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梁山好汉们无疑是失败的。
评价历史小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否,是不能脱离当时历史背景的。用当下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去往一千多年前的人物身上套,属于一厢情愿的拉郎配。鉴此我们可以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博得功名封妻荫子是社会上下的普遍共识。宋江领导梁山聚义,目的并不是夺取政权改朝换代,恰恰相反,而是忠于皇帝维护封建统治。所以,水泊梁山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与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清王朝并成立太平天国,二者不是一个性质。在这个因果关系上,梁山好汉实现了被朝庭招安,实现了为国效力,实现了封官荫子青史留名的理想,无疑是成功的。
把希望寄托在昏庸无道的封建皇帝身上,这种愚忠观念是导致梁山失败的根源。更可怕的是,宋江死到临头仍然不思悔改: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庭赐死无辜,宁可朝庭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庭。这和三国演义里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的谬论如出一辙。所以说,是愚忠观念害了宋江,也害了梁山好汉,葬送了水泊梁山的大业,最终把梁山好汉们送上了绝路。
当然,之所以说愚忠,是站在今天的世界观上得出的结论。而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个愚忠则有待推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所讲的汗青是什么,不也是封建皇帝统治下的江山社稷么?
004
关于是否跟错大哥的问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宋江不力主招安,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1、完全按照晁盖的思路,弟兄们整天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过快活日子。没吃没喝就下山攻城掠寨去夺去抢,短期看着很兴旺,但是能维持多久呢?哪个朝庭能允许这种情况长期下去?
2、只是守着一个山寨,坐吃山空,随着年老体衰,逐渐没有了去夺去抢的能力,梁山还有前途和发展么?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管明日是和非。这种只图一时痛快的小农意识,与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观念如出一辙。
3、如果不招安,梁山的结局只能有两条,一是自消自灭。二是被朝庭消灭。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所以说,这里不存在跟不跟错大哥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时势问题,大势所趋的问题。
总结:
准确地说,这个问题要分两个层次回答:
从力图招安求得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层次讲,水泊梁山是成功的。
而因为愚忠观念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皇帝身上,必然会失败,也是梁山失败的主要原因。
《水浒传》中有勇有谋的梁山好汉失败的原因在哪里?是跟错大哥还是太过于愚忠?
两样都存在。
《水浒传》中有勇有谋的梁山好汉失败的原因在哪里?是跟错大哥还是太过于愚忠?
首先《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是成功还是失败还没有定论,成功失败只是读者们的遍面之说。站在宋江的忠孝角度是成功的,站在李達王英之辈享受那肯定是失败。
就我个人认为宋江绝对算是成功!黑不洗怎能白,没有宋大哥的忠孝理论只有梁山贼寇,何来水浒英雄!
若非说梁山好汉为失败而找原因的话,黑三郎是有责任,作为领导他所做的思想工作远远不够,说什么为兄弟们找个好前程好归宿…
梁山好汉大多出自草莽,早以大碗肉大碗油喜怒由己,除体制内的将官外谁在乎前程官职。
即树杏黄大旗何不就对弟兄们明说,大丈夫生于世当学卫青去病秦琼迟恭,保境安民舍身躯成就芳名传百世!
跟错大哥?愚忠?一百单八将除宋江何人能做大哥?天王:贼寇之名永难脱,元外:不懂政治人心不聚,柴大官人:心中无主终被灭,鲁大师:将才…有大哥格局者仅一人"呼保义"
梁山好汉义为先,若说忠于朝庭只有宋江一人,忠义堂扁代表不了满堂好汉,忠在前也只是宋江个人之见,弟兄们的心里还是那张聚义厅牌扁。
《水浒传》中有勇有谋的梁山好汉失败的原因在哪里?是跟错大哥还是太过于愚忠?
谢邀,
水浒梁山为什么失败?我认为问题有二,一是头领宋江虽仗义疏财,但阶级成份地主,本人学生,从小就接受封建君臣礼义的教育,对朝延愚忠,接受招安!这是其一。其二是梁山一伙乃乌合之众,成不了大气候,表面上称兄道弟,实际内部帮派很多,他们讲的是哥们义气,金银斗秤,缺泛政治纲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这样的团队怎能不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