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义中‘’余爻放此,余卦放此‘什么意思呢’?
《周易本义》为朱熹所著,是根据孔子的哲学思想对《周易》作出的注解。该书有上经、下经各一卷,十翼共十卷,合为十二卷。朱熹定稿时,分割为四卷。因而,《周易本义》有十二卷、四卷两说。
该典籍依据孔子的《周易》哲学思想,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及《彖》(上下传)、《象》(上下传)、《文言》、《系辞》(上下传)、《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进行了详细注解,是对孔子易学思想的阐释。以下结合题主的问题,简要讨论一下《周易本义》。
“余卦放此”是什么意思《周易本义·上经·乾卦》中有这样一段话,讲的是“文王以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变者,言其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假借周文王来解释乾卦卦辞“元亨利贞”,朱熹认为“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
朱熹这样解释乾卦卦辞,实际上已不是周易本义,而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周易》的另一种阐释。朱熹在《周易本义·序》中首先承认,“(易)着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但在释义时却脱离这个真正的《周易》本义,着重强调了周易的义理。《周易》本是一部以蓍草卜筮的预测学著作,“元亨利贞”则是占卜的结果,大意是:卜得乾卦,所预测的事物很通畅顺利,是有利之占。贞,卜字头,就是占卜的意思。“贞”字底是“贝”,代表求利(古代货币,坤卦中的“朋”即两串共十个“贝”)。
因而,朱熹在《周易本义·序》中就把周易本义引向了义理。同时,假借周文王来为自己的义理张目。朱熹认为,“周,代名也。易,书名也。”意思是说,周,就是周代,易才是书名。绿野老道认为,朱熹是有意曲解周易本义,假托圣人之言来为自己的理论找依据。
周,即周天之意,易则是变化之义。周天则为宇宙,“易”则日月之象,古人通过日月的交替变化、循环往复来观测宇宙,祥察周天之象,并以此来卜算周天事物的变化。《周易》六十四卦均是这个本义,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余卦放此”。
因而,朱熹说“此圣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余卦放此。”
“余卦放此”实为“余卦仿此”,绿野老道查阅过通假字典,“放”与“仿”并不通假,大概是刊印时的错误。也就是说,朱熹总结乾卦是周文王作易,教人卜筮,其它卦也是一样的。
当然,若有哪位高人见过“放”、“仿”这两字通假,也望指正。
“余爻放此”也出了错别字古人写错字,或者笔误、刊印错别字,今人以“通假”为之开脱。汉字造字六法中,固然有“假借”一法,但那是造字之初,汉字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很多字没造出来,便以同音字代替。这个做法现在广为低年级小学生采用,只不过小朋友写不出汉字,以拼音代替罢了。朱熹的《周易本义》成书于南宋,也刊行于南宋,再言通假便说不过去。今人再印,应当据实纠正这个错误,以免谬种流传,误导读者。
朱熹的《周易本义》最先出现“余爻放此”,也是在乾卦这一篇中,原文是这样的:“凡遇乾而此爻变者,当观此象,而玩其占也。余爻放此。”
这句话的大意是,但凡遇到乾卦而初九爻变化的情况,就看这一爻的变化状况,以此来得出占卜结果。其它爻也是一样的占法(或者玩法)。这就很清楚了,“余爻放此”就是“余爻仿此”之误。
《卜筮正宗》等卜筮书籍也经常出现这几个字,比如“凡动爻有变,重变拆,交变单,余爻仿此。”王洪绪是卜筮大家,这句话的意思与朱熹所言如出一辙。在讲了一种情况之后,其它类似的不再重复,都按照这个情况来处理。也是“以此类推”的意思。
《周易》共六十四卦,是由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先天数)这八个基本卦象叠加组成,八卦称为单卦,每卦八个爻,重叠后称为复卦或者重卦,则每卦六个爻。六十四卦总共三百八十四爻(不算用九、用六爻),每个爻都要按照阴阳交替的规则相互变化。每个卦从最底下的那一爻(初爻)开始由阴变阳或由阳变阴,一直变到最上面的爻(六爻)。上边所举朱熹的话,说的是乾卦最下面的爻变,即“初九”爻变。乾卦初九爻是阳爻,当它变为阴爻时,就代表着所预测的事物将因此发生变化。
王洪绪所言爻变,也是这个意思。所谓“重变拆,交变单”是指铜钱卜卦时,根据铜钱所呈现的正反面状况得出的爻变。六爻占卜,爻变是最重要的信息,无论是象数、义理两大易学学派,都不会轻视这条《周易》最基本的法则。因而,所有的爻变都必须遵守这个法则,这也是“余爻仿此”的含义。
几句题外的话《周易》就是一部占卜的书,最早由卦象、卦辞、爻辞组成。这是古代先民在长期观察日月变化,总结自然规律得出的实践结果。而且,通过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占卜未来的状况,以达到趋吉避凶、趋利避害的目的。因而,《周易》是大智慧,其本身的哲学含义就非常深奥与高妙。
至于八卦是如何画出来的,古人为何有如此的智慧,为现代文明留下了难以破解的谜题,则是另一个更为神奇的话题,非常的诱人。因而,自古以来,无数学者大师不断解读这部神秘著作,试图破解这道千古谜题。自西汉以来,易学热潮不断翻涌,假托孔子作“十翼”,从义理、象数(卜筮)两大层面应用《周易》。朱熹则在古人假托古人的基础上,把《周易》解读为儒家经典。其实,朱熹学说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周易本义,是一种哲学层面的诠释。
而如京房流派的易学神人,也只是本着《周易》基本法则,把春秋以来的天文、预测知识融入其中,推导了一种与周易筮法几乎完全不一样的预测术。《周易》筮法是以蓍草为工具,经过四营十八变而成卦,然后按照卦爻辞预言吉凶祸福。京房所发明的纳甲法,则是以铜钱起卦,以阴阳五行原理占断,几乎不用卦爻辞来判断所占事物。上面所举《卜筮正宗》,则是京房纳甲法的进一步的辨析和完善。
这样,就为初入易学之门者带来了困惑,尤其是希望按照周易本义学习周易预测术的爱好者,找不到门径而浅尝辄止,或畏难而退。其实,学习《周易》无论从义理入门,还是从预测入手,都离不开周易本义。但我却不认为朱熹的《周易本义》就是“周易本义”,有志于易学者,还是得从不带朱熹注解的《周易》原文起步,正本清源,一探《周易》的本真奥义。
古代印刷技术和书商的良莠不齐,在学习《周易》时,一定要选择优质版本,以免出现题主所说的“余卦放此”、“余爻放此”之类的困惑。
周易本义中‘’余爻放此,余卦放此‘什么意思呢’?
本人缺乏对周易本义的阅读研究,或是阅览过久不太记得这两句话了。阅读了“泥水劳人1”和“王真阳”两位先生的回答后,受到启发,谢谢这两位先生!
《易经》研究中有几组基本的概念,约略相当于大学哲学中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即抓住了这几组基本概念的正确念义,那么就可以举一还三、逐类旁通,对每一个卦和每一个爻,均可按这些概念提示的含义和方法,进行解读。
这几组研读《易经》需要明白的基本概念是:
一、阴阳乾坤。《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坤哉,岂易之门户耶?”。即《易经》中所讲变化的道理,都是按阴阳的区别、关系逐步生成四象、八卦、64卦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就是变化的起点为太极,太极生成阴、阳,阴、阳生成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两两组合、相互叠加生成了《易经》中的64个卦。因此,《易经》中的阴阳,通常包括太极生成的阴、阳,和两仪生成的少阴、少阳、太阴、太阳这四象。《易经》中的乾、坤,既指“四象生八卦”这8个经卦中的乾、坤二经卦,也包括八卦生成的64重卦中的乾、坤二重卦。
二、九六初上。《易经》中无论八经卦,还有64重卦,每个卦都由爻组成,八个经卦每一个卦由三个爻组成,64个重卦每一个重卦由六个爻组成。阳爻用“—”表示,阴爻用“--”表示。在《易经》64个重卦当中,以低到高的“一、二、三、四、五、六”个爻位,第一个爻位的爻念“初爻”、第六个爻位的爻念“上爻”; 阳爻用“九”表示、阴爻用“六”表示。比如,天地“否”卦,从低到高应读作初六爻、六二爻、六三爻、九四爻、九五爻、上九爻。地天“泰”卦,则从低到高应读作初九爻、九二爻、九三爻、六四爻、六五爻、上六爻。
三、应比乘承。《易经》每一个爻,与其它爻的关系,分为“应、比、乘、承”四种关系。1、“应”是呼应、对应两爻。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相互间为”应爻”的关系。2、“比”是比邻、相邻两爻的关系。初、二,二、三,三、四,四、五,五、上爻相互间的为“比爻”的关系。3、“乘”与“承”,《易经》中,相邻两个爻之间为“比爻”的关系,相呼应两个爻之间为“应爻”之间的关系。在“比爻”、“应爻”关系当中,爻位高的爻对爻位低的爻的关系,称为“乘”(即凌驾之上)的关系,或叫“乘爻”。爻位低的爻对爻位高的爻的关系,称为“承”(即承压、承受、承接)的关系,或叫“承爻”。
四、时位中正。《易经》中,如果说“九六初上”讲的是每个爻的位置、地位,那么阳爻处于阳数位置、阴爻处于阴数位置,则称为得时、得位。如果阳爻处于阴数位置、阴爻处于阳数位置的,则称为不得时、不得位。《易经》中的八个经卦中,当中的一个爻称为“中爻”,阳卦的“中爻”为阳、阴卦中“中爻”为阴,称为“得中”,反之则称为“不得中”。在《易经》的64个重卦当中,第五爻,亦即上卦的中爻,若上卦为阳卦、此爻为阳爻,则此爻称为“九五爻”,“九五爻”得中、得时、得位为“正”。因此,“九五”即获得了“中正”爻位,即“皇帝”的位置。“九五之尊”、蒋介石的“中正”,即为此意。
另外,《易经》的基本概念中,除了以上“阴阳乾坤”、“九六初上”、“应比乘承”、“时位中正”外,还有“经传彖辞”、“卦爻象形”、“吉凶悔吝”、“错综本之”、“大小往来”、“道德性命”等等概念,这里不作一一解释。
即:如果全明白、弄懂了《易经》以上的这许多基本概念,那么,再通过若干个举例,列举上几个卦例,来讲解以上这诸多基本概念,那么,其它任意一个爻、一个卦,都是应该自己能够解读的。若是举例、列举卦例,讲解了各爻位、卦理之间的“九六初上”、“应比乘承”、“时位中正”、“错综本之”等等之后,说出“余爻仿此、余卦仿此”,恐怕人们学习,或阅读周易本义时,对这句话就没有什么不可理解了。
周易本义中‘’余爻放此,余卦放此‘什么意思呢’?
周易本义,是朱熹注的本子,朱熹基本读不懂易经,他那些注述,是参考其他注述的一次变动。可以说,历代注述易经的多为错误,所以我们后代人无所适从,只是夸张其谈!
至于余爻仿此,余卦仿此,也是解释不了的一种文法。所有的卦与爻各自成位,不能仿之。64卦,384爻,没有相同的,何能仿之!就坤卦二爻辞,...不习无不利。朱熹解释说,不待学习而无不利。显然他没有理解什么是不习无不利,解释非常错误。每一个卦的结构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可以说64卦,就是64个历史故事,内容特别丰富,文法非常优美!
周易本义中‘’余爻放此,余卦放此‘什么意思呢’?
余没有解释完爻,爻就是阴阳,放此,顺着这个推下来。这句意思就是,余下爻应按阴阳道法推下来。
余卦放此,没有解释完卦,也应按阴阳道法推出来。世界万物都是可以用卦取象,象变幻万千,文字怎可述尽。
用以前学会的爻和卦,去推知新出的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