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群雄诸侯中谁最聪明?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路诸侯纷纷拥兵自立,可谓天下大乱。《三国演义》中,共写了十八路有名有姓有事迹的诸侯。这些诸侯的名单就出现在“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这回书中。那么,在这十八路诸侯中,谁又最聪明呢?

十八路诸侯大名单

却说曹操以献刀计谋杀董卓不成,连夜逃回陈留,跟父亲商议散家资以募义勇,举兵讨伐董卓。陈留孝廉卫弘(正史为“卫兹”)“以家资助太祖”,曹操便竖起“忠义”大旗招募义兵。没过几天,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来投,募集兵马达数千人。

曹操边募集义兵,便假借献帝之名发布诏令,动员天下诸侯一起讨伐董卓(正史为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之名传书诸州郡)。最先接到矫诏的,正是当时最大的一镇诸侯渤海太守袁绍。袁本初立即与田丰、沮授、审配、郭图等谋士商议,决定起兵三万,与曹操会盟,讨伐董卓。有了袁绍的支持,曹操立即发布讨伐董卓檄文,传达到诸州郡。于是,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十八路诸侯完成会盟。这十八镇诸侯是: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杀奔投洛阳而去。

诸侯中的第一个聪明人

十八镇诸侯全部到齐后,公推袁绍为盟主。盟誓已毕,袁绍问道:谁原为前部先锋,直抵汜水关?长沙太守孙坚应声答道:孙坚不才,愿为前部。于是,孙文台率领大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及万余兵马,大刀阔斧,杀往汜水关。

孙坚以勇烈闻名天下,此番又有十八镇诸侯数十万兵马,对董卓形成了碾压之势。何况,曹操又是以天子名义发布诏令,一旦成功,必然在乱世中占得先机,壮大势力,抢夺地盘。因而,“聪明人”便暗中打算盘了。

第九镇诸侯河北相鲍信盘算道,孙坚此去必建头功,何不暗中出兵抢了这件盖世奇功?于是,遣兄弟鲍忠引兵三千,抄小路到达汜水关,挑战董卓所部。

镇守汜水关的,正是董卓手下大将华雄。鲍忠在关下搦战,华雄引五百铁骑飞出关来,大喝一声“贼将休走”。鲍忠一见华雄威武,赶紧引兵撤退。岂料华雄飞马赶到,一刀将鲍忠斩于马下。华雄继续驱兵掩杀,鲍信三千军马被杀死者极多。华雄提了鲍忠首级请功,董卓大喜,又调拨一千铁甲军马加强沂水关防御。

鲍信自作聪明,不仅葬送了亲弟弟的性命,折损许多兵马。而且,鼓舞了华雄斗志,强化了汜水关防御,给诸侯攻打汜水关带来了难度。更为严重的是,十八镇诸侯自此开始产生裂痕,导致这场正义战争最终草草收场。

孙坚也学聪明了

鲍信自作自受,再也不敢露头,孙坚却带着四员大将抵达汜水关,与华雄交战。此时的孙文台坚定的执行诸侯盟誓,不惜实力挑战董卓。刚一见阵,程普就斩杀华雄副将胡轸,弹压了华雄的嚣张气焰。

华雄见孙坚勇猛,不敢出战,龟缩关中,以弓箭抵御孙坚的进攻。孙坚得胜,但粮草跟不上,便派人到主管粮草的袁术那里催粮。袁术手下进谗言道:“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彼军必散。”

袁术原本就是奸诈小人,果然采纳了这个建议,拒不给孙坚拨付粮草。孙坚军中断粮,内部出现混乱。这个情报早被细作报告给华雄,华雄便与李肃商议,乘夜偷袭孙坚大营。

华雄悄然进兵,孙坚没有防备,混战中,差点不能脱身,幸亏大将祖茂与孙坚换了头盔,才摆脱华雄的追赶。而祖茂却在这场战斗中被华雄所杀,孙坚由胜转败。经此一战,孙坚非常伤感,也不再舍命向前了。

两军僵持在汜水关,都不再轻易用兵。袁绍催促孙坚进兵,孙坚没有答应,而是直接带着程普、黄盖、韩当到了袁术大营兴师问罪。袁术惶恐无言,斩了进谗之人向孙坚谢罪。但孙坚虽然依然作为前部,据守在汜水关外,但却不再亲冒矢石,主动进兵了。

袁术奸诈偏私、狂妄自大

如果袁术按时给孙坚调拨粮草,便不会有大将祖茂的阵亡,孙江肯定会继续努力攻打汜水关。以孙坚的战力,打赢华雄不成问题,也不至于让华雄接连斩杀诸侯大将。袁术的奸诈偏私和狭隘,导致孙坚兵败心寒,这场战争被拖了下来。十八镇诸侯本来各怀异志,迁延时日,必然生变。

孙坚兵败,诸侯震惊。正在此时,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袁绍无奈,值得派将应战。十八镇诸侯中,袁术骁将俞涉三合回合便被华雄斩杀。冀州刺史韩复举荐上将潘凤出阵,又被华雄所杀。华雄连斩两将,吓得谁也不敢出战。此时,关云长毛遂自荐,愿意出战斩杀华雄。

袁绍一见,便问公孙瓒,这是何人,现居何职。公孙瓒答道: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袁术一听,当场大喝道:“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袁术如此以出身论英雄,不过倚仗其高贵的门庭,心胸狭隘偏私、狂妄自大而已。幸亏曹操出面,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才让诸侯得以踹息之机。

关羽斩了华雄,步弓手张飞非常兴奋,大叫道:“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一听张飞大叫,袁术又恼羞成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

曹操在此出面相劝,命公孙瓒带领刘备三人回营,诸侯就此散营。倘若不是袁术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以张飞只见乘胜抢关,势必一举成功。袁术如此聪明的贻误战机,也为其后来败亡埋下了祸根。

第一聪明之人浮出水面

各路诸侯虽然进展缓慢,但还是对董卓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温侯吃了败仗,董卓心中更没有底了。此时,李儒劝说董卓迁都。董卓采纳李儒建议,把都城前往长安。

董卓迁都后,汜水关守将张岑献关投降,孙坚立即引兵飞奔洛阳。孙坚进城后,见洛阳城被董卓焚烧,狼狈不堪,泪如雨下,叹道:“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此时的孙坚,依然抱定当初会盟时的决心: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为国家讨贼。但是,一次意外的收获,让孙坚私心萌发,成为十八镇诸侯中最聪明的人。

孙坚身旁有一个军士,看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于井中。孙坚便命人打捞。这一捞不要紧,一枚传国玉玺到了孙坚的手中。得了这枚玉玺,程普建议: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处不可久留,宜速回江东,别图大事。于是,孙坚与众诸侯闹翻,带领人马离开了洛阳。

十八镇诸侯攻打董卓,孙坚出力最多,但有时最大的受益者。这枚玉玺在当时而言,就是称王称霸的资本,拥有玉玺之人,便是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孙坚耍了一个大滑头,藏匿玉玺,准备回江东建立霸业。

聪明人都受到了惩罚

孙坚藏匿玉玺,却遭天下诸侯追杀。孙坚离开洛阳后,袁绍写信让荆州刘表半途截杀。刘表按照袁绍的授意,在荆州一带将孙坚杀败。

后来,袁术因向刘表借粮,刘表没有答应,袁术便写信挑唆孙坚找刘表报仇。孙坚想起当年截杀之仇,忘记了讨伐董卓时袁术对自己的暗算,带领东吴兵马跨江击刘表。没想到,一代豪杰孙文台竟然岘山之上遭遇埋伏,被刘表部将以矢石、乱箭击杀,落得个脑浆并列,死于非命的下场。这一年,孙坚才三十七岁。

孙坚之死,正应了当时藏匿玉玺的誓言: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这是十八镇诸侯中第一聪明之人应了自己的誓言,提前告别了群雄逐鹿的时代。

玉玺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孙坚长子孙策就比父亲聪明得多,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当世豪杰。为恢复父亲江东霸业,以玉玺做抵押,从袁术那里借得三千精兵。就凭这三千精兵,孙策开创江东基业,为东吴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却说袁术目光短浅,他才不管孙策借兵是有借无还。得了玉玺,便立即想做皇帝。这件连曹操都不敢干的事情,袁术却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早晚必为天子”。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袁术称帝后,成为众矢之的,招致曹操、吕布等人不断攻打。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在兵败将亡,元气大伤之,在绝望中呕血而死。

鲍信的小聪明葬送了弟弟,虽然后来战死,但此人并非正史中人物,且不足为道。而孙坚、袁术、袁绍这等超级聪明人,都为自己的聪明埋了单。所谓聪明必为聪明误,此言不爽。

谁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曹操为天下计,起兵讨逆,发起十八镇诸侯匡扶汉室。当董卓迁都逃往长安时,曹操强烈建议各路诸侯起兵追赶,必定要剪灭董贼。但是,以袁绍兄弟为首的各路诸侯都为了保存实力,不愿意追赶。曹操非常懊恼,大怒道:“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

然而,曹操势单力孤,中了董卓的伏击,身上中了一箭。荥阳太守徐荣纵兵追来,若不是曹洪背着曹操渡过大河,曹操恐怕就没命了。

曹操这样干,是非常愚蠢的。但是,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十八镇诸侯中,只有曹操是真心前来讨伐董卓的。胸怀大志的曹操虽然在十八镇诸侯中显得很实在,实在得几乎有点蠢,但是,最终成大事者,就是曹操。吕布、袁术、袁绍,等等各路诸侯均被曹操扫灭,北方统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建立了王霸之业。

其实,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不臣的人,却是袁绍的谋士沮授,但是,袁绍却没有采纳。失掉这个机会,袁绍等于把“天时”、人心拱手让给了曹操。十八镇诸侯伐董卓时的盟主自作聪明,把手下最得力的大将颜良、文丑藏了起来,保存实力又想争夺天下,最终却被曹操所灭。

十八镇诸侯中,只有曹操一人成就了霸业。曹操也是非常聪明之人,但却不是狭隘偏私的小聪明而是大智慧。虽然孙坚的后人建立了东吴霸业,但若不是孙策审时度势,果断放弃并不属于自己的传国玉玺,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足鼎立。

刘备虽然也建立了蜀汉政权,但在讨伐董卓时,并不能算作一镇诸侯。刘备的聪明另当别论。

《三国演义》的群雄诸侯中谁最聪明?

军事上;郭嘉

《三国演义》的群雄诸侯中谁最聪明?

其实,没有厉害不厉害之说。

你要看和谁比。

曹操和刘表比,肯定曹操兵多将广,刘表兵力差,那么曹操与当时的袁绍比,肯定是袁绍厉害了,毋庸置疑。

刘备初出,并不优秀,也未得诸葛亮之时日,也是到处奔波,没有自己的地皮。后来得陶谦让徐州,方得了一点地皮。与当时的孙权势力比,蜀汉力量根本无法相论。东吴毕竟是九郡之地,蜀汉初起,地域少也。

那么,刘备后期和曹操也无法比,因为曹操占有天下的六个大州,刘备仅仅是益州和荆州一部分。占领领地多少也为诸侯谁厉害不厉害之标准啊。

吕布虽勇猛,但是缺少智谋,其勇又有什么用处呢?

公孙瓒也挺勇猛,但是后来还不是被曹操攻灭。

所以,三国诸侯谁最厉害,真不好回答。

为什么?因为你要看和谁比。

一个强大的诸侯和一个弱小的诸侯,肯定无法比,相差太大,一般我们说落差太大,就是指这个。

三国里面前前后后诸侯大概几十个吧,最后就剩下了曹操,孙权,刘备三个了。

真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今天点评,大家喜欢请点赞,转发,分享,点评。

(图来自网络,侵删。

《三国演义》的群雄诸侯中谁最聪明?

你好,我是影视领域创作者,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对于男生来说,如果能穿越,最想穿越的朝代肯定是东汉末年,但如果没有剧本,你估计活不过第一集。

三国有太多的能人异士,而三国中第一枭雄曹操,我且不论他的军事谋略,制度改革,名文诗作,千古功勋,我仅从他的人物性格分析,三国第一枭雄,他当之无愧。

首先,爱才。曹操对收揽人才的痴迷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例如,爱惜刘备的才能,明知该杀却不忍,导致今后战败之祸。想收揽猛将关羽,不惜送出赤兔马,容忍他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这才有败走华容道是关羽对他的报答。作为帝王爱才且不怕能人功高震主,这样的胸襟和气魄谁人能及。

其次,知错改错而不认错。赤壁之战前曹操受周瑜离间之计挑拨,误杀蔡瑁和张允两员大将,后虽认识已中周瑜之计,却死不承认。如此,必不会使军心动荡。在考验其子曹丕是否能承袭王位时,亦百般试探曹丕是否会承认杀害曹冲之罪。

再次,奸诈狂妄。枭雄多有骁悍雄杰之义,乱世之中,若想成就霸业徐图天下,奸诈狂妄乃一剂良方。在大忠似奸、大真似伪的三国,曹操野心无人不知,更有“宁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狂妄之言。

所谓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他能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一家独大正是他枭雄的本色。

《三国演义》的群雄诸侯中谁最聪明?

《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是三国故事里的一场重头戏。

在这场讨伐董卓的战斗之中,众诸侯之间也是充满了权谋。丝毫不亚于三国里面其它的权谋,也是十分得精彩。

这十八路诸侯除了曹操之外,分别是渤海太守袁绍、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北平太守公孙瓒、河内郡太守王匡、东郡太守乔瑁、济北相鲍信、山阳太守袁遗、北海太守孔融、上党太守张杨、徐州刺史陶谦、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西凉太守马腾、长沙太守孙坚

刘备虽然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行动,但是刘备却不算在十八路诸侯里面。刘备当时是被袁绍他们看成是公孙瓒的人。

袁绍被推举为盟主之后,随即任命袁术总督粮草,任命孙坚为先锋。

由于袁术在背后掣肘,孙坚被华雄所败。华雄随即打到了十八路诸侯的门口。

在这一战中,袁术折了骁将俞涉,韩馥折了上将潘凤,全都是被华雄秒杀的。

当众人都不愿再派人出战的时候,袁绍却道:“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孙坚来时可是把程普、黄盖、韩当、祖茂都带来了,怎么袁绍就没有带将领来?袁绍手下的颜良文丑,此时正在干什么?

关羽之所以能够出战,其实还是被当成是公孙瓒的人。反正在这一战中,袁绍是一将未出。

当面对吕布率领的大军时,袁绍立刻安排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前去迎敌。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他们之间的位置,就会发现这八个人的位置,都是与袁绍非常接近。

在这一战之中,王匡折了河内名将方悦,张杨折了部将穆顺,孔融折了部将武安国。最后公孙瓒亲自出战,也险些折在吕布手上。

曹操独自前去追击董卓,遭到了董卓的伏兵打击,也损失了不少。

孙坚虽然折了祖茂,却得到了玉玺。袁绍写信给刘表,孙坚在回去的路上又和刘表打了起来。

讨伐董卓的最后结果,袁绍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袁术只损失了一员将领,韩馥、王匡、张杨、孔融损兵折将。

在讨伐董卓结束之后,损失了上将潘凤的韩馥,地盘就被袁绍所占。险些折在吕布手中的公孙瓒,紧跟在韩馥后面被袁绍打败身亡。

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后,袁绍的势力就迅速地扩大。这与袁绍的布局是分不开的。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三国演义》的群雄诸侯中谁最聪明?

引言: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谁能得到民心,谁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是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无疑,三国风流人物非曹操莫属。

一、曹操的身世之谜

三国志《武帝纪》中说: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安徽亳州人),姓曹名操,字孟德,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东汉恒帝时,中常侍,费亭侯曹腾的养子曹嵩之子。

三国志中说曹腾是西汉开国元勋曹参的后人,是有史可证,也有据可查的。因此,曹腾的身世出处是确凿无疑的。但是曹腾是位大太监,因为没有生育能力,就认养了曹嵩,继承了他的爵位。

费亭侯.曹腾

不过曹嵩的身世堪谜,三国志中是这样介绍他的:

“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腾自幼入宫,之后与一吴姓女子对食(结伴生活)。曹腾过世后,曹嵩接了他的班。也就是说曹嵩是依靠祖荫做到军委首长的官位,但是他的出身是说不清楚的。也许是曹腾从家族中领养的,或许是从外面抱养的。不过按照中国人慎终追远,讲究血源一脉的文化观念,应该是曹腾从家族中所领养。

其实这都无所谓了,如果曹操不是他的儿子,历史上谁还知道曹嵩这个人呢?因为朝代的兴废存亡,如“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这样的历史变迁也不足为奇。

话说东汉的恒灵二帝,是史学家以及后人所公认的败国与亡国之君。在恒灵二帝执政期间,都发生了借宦官(太监)势力,去铲除外戚干政的事件。但是,铲除了外戚,又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生态——宦官势力作大。随之,他们便对政治对手进行了残酷的打压于清洗,则发生了东汉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争”。说到宦官都是祸国殃民形象,已深入人心。不过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例外。史学家司马彪评论他:“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之后,曹操初竞进官场时,也同样受到祖荫的关照。

只从宦官得势后,士族与豪强在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被逐渐边缘化。如孟子所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东汉末年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没有外患所至,内政则乱象丛生。如果一个国家大批的能臣干将被疏远流放,一帮小丑在群魔狂舞,这个国家会好到哪里去呢?

可想而知,失去了政治精英的支持与建设,东汉庙堂上没有了一士之谔谔,只有千人之诺诺。一群人以粉饰太平为能,以颂圣扬德为耀。尸位素餐的人太多,必然导致政治败坏,民不聊生。黄巾起义只是东汉末年政权乱为后,天下分崩离析的必然结果,而“党锢之争”则是东汉政权民心尽失的源头。政权失去了凝聚力,上下则离心离德,军阀割据混战,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所形成三国对峙的前奏。

汉恒帝.刘志

二、少年曹操的志向

《资治通鉴》中说:“操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不能审其生出本末,或云夏侯氏子也。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资治通鉴》又生出一个说法,曹嵩可能是夏侯氏一族人,究竟怎样,也没有详实的资料可证。曹操少年时代就非常机灵有智慧,但是他不爱经营家族的产业,整天呼朋唤友,喜欢仗剑走天涯。如果不是大时代的历史召唤,从此就多了一位名叫曹阿瞒的古惑仔!

曹操的少年时代是不是和刘邦的少年时代有些相似,看来乱世出英雄,而乱世英雄都有流氓的前科。周围的人都不看好曹操,很多人认为他是纨绔子弟败家子。

曹操是什么时候有了洗心革面的念头?是谁点燃了他的英雄梦?慧眼识英雄的人又是谁呢?

世人皆不看好曹操,只有曹家世交同僚,太尉桥玄与南阳人何颙对曹操的看法和常人不一样。有人讲家庭背景不重要,除了能力一切都为零。其实这句话只讲对了一半,应该是这么说法:家庭背景是10,加上你的能力旗鼓相当,再多个0,那就是完美100了。

《资治通鉴》中说:

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

桥玄说:天下即将大乱,不能掌握时代命运的人才,就不能安民济世。能安定这场大乱的人,就是你呀!

何颙见到也说:

“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然后他们就给曹操出谋划策,让他去找汝南名人,许劭与许靖两兄弟帮忙。这两兄弟搞了一个栏目名曰:月旦评。就像现在的金曲榜一样,不过他们搞得是名人榜。凡被许氏兄弟有好评一番的人,皆能轰动朝野上下。曹操想改头换面,就要为自己以往的名声洗白。因此,曹操前去拜访许府。《资治通鉴》中是这样描述此次拜访:

曹操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魏武帝.曹操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曹操是个不讲究繁文缛节,只讲究办事效率的人。也不得不说有点流氓手段,还是很好用的。但是要做的恰到好处,没有负面作用,才是相得益彰。

曹操在这些贵人的精神指引下,积极汲取功名,不断扩展事业。三国时代是沧海横流的乱世 ,也是人才济济的时代。君主在选择经天纬地的能臣干将,而怀才之人也在选择能知遇在望的君主。渴望遇到贵人,首先自己是个贵人,你才能遇到更多的贵人,与之一起前行。

如他在求贤令《《短歌行》一诗写道: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由于魏武帝曹操能求贤若渴,知能善用。虽然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但他还是努力的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也避免了很多战争。就像他在文章中所说,若无曹操,还不知道会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所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东汉末年能在较平稳的状态下过度到魏晋。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苦,这就曹操的历史功绩,也赢得了后人对他能有客观的评价与致敬。

即使像毛泽东眼界这么高:“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少逊风骚”,对他们都略有微辞,而当他想起魏武帝生平时,却赞叹不已!有词为证:

【浪淘沙】

毛泽东

北戴河(1954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