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魔殿』是《水浒》开篇提到的位于道教祖庭龙虎山大上清宫请问为什么“遇洪而开”?

“遇洪而开”是《水浒传》的核心隐秘,是打开全书机密的总钥匙。搞清楚这四个字,意味着看到了“真水浒”。这个提问很高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讲个人独特的读书心得。

赤脚大仙亲手酿造了一场瘟疫

大宋仁宗朝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奉旨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张天师到东京汴梁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祈禳瘟疫。这是北宋仁宗嘉佑三年三月间的事情。于是,有观点认为,《水浒传》的故事是从宋仁宗这里开始的,前后跨越了六十余年。

其实,施耐庵的《水浒传》故事从北宋开国时就开始了。现在的通行本删掉了一大段内容,这部分内容中,着重介绍了两个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宋仁宗找祯。施耐庵说,赵匡胤是道教雷部大仙下凡,属于道家最高权利部门的空降干部。因而,天下是太平的盛世。而赵祯则是赤脚大仙下凡,是道家的散仙,大概是个体制外的游方道士。两个品级差了太多的道家上仙,对于大宋而言,完全就是两重天地。

嘉佑三年(公元(1058),王安石出任度支通判,掌握朝廷财政大权。这一年,王安石上万言书,开启了“熙宁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熙宁新法实施后,招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臣强烈反对,朝廷形成变法新党、反对变法旧党的党争。

史家认为,北宋亡国的祸根之一,就是愈演愈烈的党争。施耐庵早就持此观点,因而,把“熙宁新法”的发轫之年形象的比喻为妖魔出笼,祸害大宋。那么,为什么又偏偏是“洪”太尉放出了妖魔呢?

洪太尉的多重隐喻

洪信其人并不见诸史册,是个虚构的人物。既然是虚构,那就可以是张太尉、刘太尉,以及任何姓氏的太尉。而施耐庵偏偏选定洪太尉,则是大有深意的。

施耐庵把妖魔出笼的时间锁定在嘉佑三年,以故事本身而言,洪太尉首先隐射的就是王安石。在这一年,王安石提出变法,意味着“妖魔”被放了出来。张天师做了道场后,瘟疫被祈禳,则是表明在仁宗朝变法没能实施,大宋的道家气象还是得以保留,道家散仙赤脚大仙毕竟还是名副其实的道家神仙。

在这一回书中,有一个很奇怪的人物出场,就是已经去世六年的范仲淹。正是范仲淹提议,仁宗才下诏派洪信去龙虎山宣请张天师的。为什么要把死去的范文正公招魂到嘉佑三年呢?因为,范仲淹曾经主持“庆历新政”,也是一个改革家。

在范仲淹之前,还有赵哲、文彦博两个大臣建议,以抚恤百姓来消除瘟疫。这两个人中,文彦博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十足的守旧派。此人活了九十岁,王安石变法时,也加入到旧党行列,非常激烈的反对变法。

在嘉佑三年这个时间节点上,以一个改革家和一个保守者来隐喻后来的党争之祸,施耐庵认为,他们都是放出妖魔之人。所以,《水浒传》中无好人。施耐庵并没有抨击变法,而是把矛头对准了因变法而导致的党争。

所以,宋仁宗、王安石、范仲淹、文彦博,等等,出现在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紫宸殿上的所有人,都是“洪太尉”。而紫宸殿,其实就是伏魔大殿。

此事与九天玄女有关

九天玄女传授给宋江的天书,施耐庵详细介绍了它的规格:长五寸,阔三寸,厚三寸。在传授天书之前,九天玄女赏赐给宋江三杯仙酒,三枚仙枣。把这一串数字连起来,就是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

九天玄女是道家最高阶神仙,因为体制外的散仙宋仁宗放走了妖魔,道家高层便要来收伏这些妖魔。但是,道家又不亲自出手,想出了以魔伏魔的招式,从妖魔中找一个人来“替天行道”。

但是,大宋王朝因为失道太久,腐败不堪,九天玄女庙早已失修而尘土飞扬。道也挽救不了北宋的灭亡,九天玄女不过是尽点道家最高阶神的职责罢了,而把主要责任一股脑的推给了宋江。

尽管找到了“替天行道”之人,但是,九天玄女知道结局无法挽回。因而,当宋江即将走出九天玄女大殿之时,两个青衣使女给宋江提前模拟了北宋灭亡的最后一幕。这一幕就是“二龙戏珠”,隐喻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在金国即将大举进攻之前,相互推卸责任,宋徽宗先让位,后南渡,企图与童贯、蔡攸等人到镇江复辟。宋江看到这一幕,正不知何意,便被使女推下了池子。这便是宋江最终的结局:死于北宋亡国之年的帝争。

由党争上升为帝争,这就是施耐庵《水浒传》的贯穿思路,也是《水浒传》的核心所在。作者以大宋宣和年间的宋江三十六人作乱的故事,隐含了自己的创作思想。

洪信暗喻朱元璋

贯华堂本《水浒传》讲误走妖魔的故事,这一回是“楔子”。洪信放走妖魔后,便“楔出”七十个讲梁山故事的回目。而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才是梁山故事的真正开篇。

故事一开篇,作者就告诉我们,历史已经进展到嘉佑三年的六十年以后,妖魔即将出现了。而领衔妖魔出场的,却是一个不文不武,于梁山故事没有多大作用的小人物:神机军师朱武。

这个人物在续书《征四寇》中很牛逼,但在《水浒传》中却百无一能,除了苦肉计、搬救兵两招而外,根本就没有任何智谋,施耐庵说“神机”当另有所指。

我们把朱武的名字分开,当中加一个“洪”字,就是“朱洪武”,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施耐庵诅咒大明王朝

洪太尉在放走妖魔前,在龙虎山上遇到了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正是这二人与朱武一并出场,很巧妙的照应了放走妖魔的故事。所以,洪太尉有朱武的隐喻,这就是朱武“神机”的含义。而陈达、杨春直接暗喻朱元璋最得力的两员大将徐达、常遇春。

施耐庵参加过张士诚的起义,张士诚手下大将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至交,有人说,还是施耐庵的表兄弟。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攻打张士诚。这年九月,张士诚兵败被擒,不久就自缢身亡了。

虽然施耐庵不赞同张士诚的一些主张,但毕竟有过君臣的情分,加之与卞元亨交厚,对朱元璋的不满,便把以洪信加朱武来讥讽朱元璋。同时,张天师出场时骑着一头牛,这也是暗讽朱元璋一个放牛娃竟然得了天下。

据考证,施耐庵并非死于大明洪武三年,而是更后大约二十多年时间。期间,亲眼目睹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制,以内阁取而代之。内阁则是明朝党争之祸的发端,与北宋王朝一样,朱洪武把朝廷带入了导致大明灭亡的党争泥淖之中。

因而,施耐庵在“楔子”中借用洪太尉,诅咒大明王朝必出妖孽。施耐庵一语成谶,大明王朝衰败于党争,最终也与宋王朝一样,被少数民族政权所取代。

《水浒传》水很深,读到这一层,才真正理解,这样的著作才配得上四大名著的称号。

『伏魔殿』是《水浒》开篇提到的位于道教祖庭龙虎山大上清宫请问为什么“遇洪而开”?

这一题,一半谜底就在谜面上。

众人一齐都到殿内,黑暗暗不见一物。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着,将来打一照时,四边并无一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趺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 ,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遇洪而开,第一层意思是指太尉洪信打开封印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等阻当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定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我想这个魔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汝等从人,与我多唤几个火工人等,将锄头铁锹来掘开。”

洪太尉在书中的言行举止轻浮,丝毫没有朝廷使者的样子。他的形象,代表着小说中当时朝纲的腐败昏聩;他的一声令下,昭示着108天罡地煞的出现,动荡的开始。

只见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恰似:    天摧地塌,岳撼山崩。    钱塘江上,潮头浪拥出海门来;    泰华山头,巨灵神一噼山峰碎。    共工奋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    力士施威,飞鎚击碎了始皇辇。    一风撼折千竿竹,十万军中半夜雷。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到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第二层意思,“洪”字的含义《说文》:洪,洚水也。引《孟子.告子下》“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

因此除了暗示洪太尉的姓氏外,“洪”字还代表了水的逆流。

何为逆?

反也!

最后是彩蛋:神秘的封印真人答道:“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但是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锁用铜汁灌铸,谁知里面的事。小道自来住持本宫三十余年,也只听闻。”

大唐洞玄国师,指的是张谌

张谌,字子坚,通儒,精于草隶,博学当时,且好道,能辟谷。唐会昌辛酉年,唐武宗召见,赐传箓坛字额曰:“真仙观”,将命官,辞归不受。咸通中(860年11月-874年11月),唐懿宗命建金箓大醮,赐金帛还山。一日,大醉而化,年一百余岁。元至正十三年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张谌是第20代张天师,他活了100多岁,并曾在唐懿宗的咸通年间得到赏赐;而紧随其后的历史重大事件就是唐代的黄巢起义(乾符二年(875年)至中和四年(884年)),所以,也曾有人认为108将就是百余年前(嘉祐三年是1058年)被封印的黄巢等为祸世间的魔星(但是时间有点对不上)。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我是夜未央】

『伏魔殿』是《水浒》开篇提到的位于道教祖庭龙虎山大上清宫请问为什么“遇洪而开”?

《水浒传》流传至今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的篇幅和回数都不同。尽管版本不一样,有一处却是一样的,一回的回目:“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这个洪太尉到底是何人?他是水浒传中宋仁宗的殿前太尉,名洪信,在第一回合和第二回合的开头出现,之后就消失不见,洪太尉可是书中的重要人物,正是他打开龙虎山伏魔殿,掘开镇压魔君的青石板,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引出了之后的梁山好汉聚义。

书中在说到洪太尉放走妖魔时,镇压魔王的石碑上写着“遇洪而开”四个字,所以才让人掘开。“遇洪而开”到底是什么意思?

遇洪而开,个人感觉是有两层意思。洪表面上是洪太尉的姓氏,另一层是指水泊。表面上是洪太尉开碣石,另一层是108好汉开启了梁山聚义。碣石正面刻的天书符箓,偏偏背后用了四个易识大字“遇洪而开”。要不是这样恐怕洪太尉就不会倔开碣石了。

『伏魔殿』是《水浒》开篇提到的位于道教祖庭龙虎山大上清宫请问为什么“遇洪而开”?

道教最讲究机缘,镇锁的魔鬼们遇到洪信,是一种机缘巧合,魔鬼们可以撞开桎梏,横行于世了,即有遇洪而开。从文学角度讲,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无需过度探究。

『伏魔殿』是《水浒》开篇提到的位于道教祖庭龙虎山大上清宫请问为什么“遇洪而开”?

《水浒传》中"遇洪而开“有三层含义:

一是"天灾人祸"。洪太尉上龙虎山本是请天师讓灾的,后面却引出更大的人祸,这人祸主要在朝堂,尤为林冲的命运最为典型。

二是“洪水猛兽"。洪水一开,猛兽尽出,造成国家动荡和苍生疾苦。

三是"洪水相连"。“洪"引出水,引出水泊梁山,引出《水浒》波澜壮阔的故事。

『伏魔殿』是《水浒》开篇提到的位于道教祖庭龙虎山大上清宫请问为什么“遇洪而开”?

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