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谁最厉害?
刘邦、项羽都是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二人联手与众诸侯一道,灭掉了秦国。然后,又捉对厮杀,以四年时间,在中国历史上联袂奉献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楚汉争霸。结果,刘邦完美逆袭,灭掉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
仅以此相比 ,刘邦完胜项羽。然而,楚汉争霸是两个集团之间的较量,汉灭楚,是一个集团战胜另外一个集团,汉完胜楚。题主所问,则是刘邦、项羽单兵较量,到底谁比谁更厉害。
论出身,项羽强势压倒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司马迁说,“羽”是项籍的字,楚国贵族出身。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著名的大将项燕,在抵抗秦国进攻时,被秦国大将王翦所杀,为国捐躯。在项燕之前,他们项家就世代担任楚国的将领,因而被封到“项”这个地方。项羽祖先大概并不一定姓项,因为封到了项地而拥有了“氏”,这是以封地为氏的贵族象征。
古代,只有贵族才有“氏”,而贱民无氏。项羽家有“氏”,出身高贵,为他的事业起步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刘邦无氏,在当时来看,便是贱民。然而,《史记·高祖本纪》中,司马迁这样介绍刘邦的出身:“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难道刘邦家也是贵族出身?
秦灭六国后,把姓与氏合并,也就是废除了以封地为氏的周朝分封制,因而,无论贵贱,都有姓氏。司马迁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自然也要抬高刘邦的身份。因为高祖与项羽出身相差太大,故而在介绍完高祖姓氏名谁,何方人士之后,编造了一个无从考证的故事:“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项羽出身高贵,而刘邦出身低贱,这一点连“史家之绝唱”的太史公都不得不为刘邦努把力,以凭空造假来找补。
论起点,霸王秒赢汉高祖出身不一样,人身的起点也就大不一样。现在同样流行这样的话,家庭起点很高的人,儿女可以少奋斗二十年。
项羽的叔父项梁虽然没有做过楚国将军,因为杀人而与项羽避仇于吴中。楚国虽然已经灭亡,但时间并不遥远,大泽乡陈胜起义后,天下局势有变,项梁看准时机,杀掉会稽郡守,凭借楚国贵族的身份和祖上的名望,振臂一呼,得江东弟子八千人,非常迅速的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刘邦出身于农户之家,成年后,当上了沛县泗水亭长。然而,刘邦整天只知赊账喝酒而不务正业,被父兄斥为“无赖”。也是因为当了亭长,刘邦与当地官吏混得很熟,后来的开国大臣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周苛和周昌等人,就是在这个时期结识的。而且,在萧何的撮合下,吕公把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
刘邦曾奉命押解一批人前往骊山服役,途中逃脱不少人,刘邦恐惧,逃到了芒、砀山泽岩石之间,隐姓埋名。传说,刘邦就是在这里“斩白蛇”起义的。
还是因为陈涉揭竿而起,沛县县令便欲响应。萧何、曹参劝县令召回刘邦。刘邦回县后,县令却反悔召回刘邦。于是,刘邦便约集百十人杀掉县令,自立为沛县令,振臂一呼,也得三千沛县子弟兵。
从人生起点上看,项羽起家得益于楚国贵族的名望,在叔父项梁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势力,并且在群雄并起的秦末乱世占据了非常主导的位置。
刘邦出身于农户,因为做了一个小小的亭长而有缘结识诸多豪杰。也是因为其天生异象,为人豪放不羁,很能够聚集一帮人,颇有号召力。但是,因为起点不同,刘邦后来投奔了项梁,与项羽曾经并肩作战。项梁死后,项羽成了诸侯霸主,在灭秦过程中,刘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处处受制于项羽。虽然率先如约杀进函谷关攻占秦都咸阳,但却因为忌惮项羽灭了自己而主动退出。鸿门宴上,差点丢命,被封汉王却被项羽堵住要塞,只能偏安一隅。
论武力,霸王秒杀刘季刘邦、项羽都是害怕读书学习,不务正业之人。刘邦不喜读书,也不肯务农,好酒色。项羽则读书不成,便要学剑,学剑也不能成。项梁对此非常不满,项羽则敷衍叔父,要学兵法这门“万人敌”的学问。项梁便亲自教授,最终也没有学成。
但是,项羽力能举鼎,天生神力。带兵打仗,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无不令诸侯胆寒。钜鹿之战,项羽先杀为敌如虎裹足不前的卿子冠军宋义,破釜沉舟,大战秦军。这一仗,诸侯尽作壁上观。战斗结束,“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也凭借武力,成了诸侯的上将军,诸侯都归属了项羽。此时,项羽俨然伐秦盟主。
刘邦既无学问,更不会武艺,披甲操戈,上阵杀敌,刘邦从来不干这事。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时常出现沛公“战不利”、“军不利”的描述。刘邦曾经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最多只能带十万人”。
韩信这是客套话,如果刘邦没有任何帮手,恐怕一万兵都带不了。当年做亭长时押解劳役去骊山,路上跑掉不少人。刘邦害怕朝廷追责问罪,逃到芒砀,当时仅有十数人跟随。连刘邦自己都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乱世之中,征战杀伐,武力是决定性因素之一。项王武力超群,冠绝一时,如果与刘邦单挑,必定秒杀于他。然而,为何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呢?
论素质,高祖完胜西楚霸王还是以刘邦与韩信的对话来开讲。韩信说刘邦最多只能带十万人,刘邦便反问韩信,我只能带十万人,你老人家又能带多少呢?韩信答道:“臣多多益善耳。”刘邦当然不高兴,笑着说:你多多益善,这么厉害,怎么还被我捉了呢?
皇帝一发怒,情况很严重,韩信赶忙回答:“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而善于率领将领。而且,您是天授神权,擒拿我不是人力可以做到滴。
韩信这话确非为了活命的阿谀之词,刘邦灭掉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凭借的就是“善将将”。试想,能够统帅十万将领的人,比一个西楚霸王要强大多少倍!
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用人,太史公说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在做亭长之时,刘邦经常到酒店赊酒喝,拉下一屁股酒债。久而久之,女店主发现,只要刘邦来喝酒,酒店的客人就比往常多出好几倍。于是,撕掉刘邦所有欠条,免费供他喝酒。
刘邦利用亭长身份,四处结交官府豪杰,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就是在此时认识的。在刘邦的人生道路上,萧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比拟的。运筹帷幄赖子房,不绝粮道靠萧何,攻无不取仗韩信,“汉初三杰”在灭秦过程中忠心耿耿,君臣之间毫无间隙,这才成就西汉霸业。
项羽则独断杀伐,迷信自己的武功而傲慢他人。韩信原本投奔项梁,后归属项羽,做了个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从来都不采纳。韩信便离开项羽,投奔蜀中刘邦。但是,依然只做了个默默无闻的粮官。因为坐法而将被斩首,轮到砍他头时,韩信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监斩官夏侯婴见韩信状貌奇伟便赦免了韩信,将他举荐给萧何。此后,刘邦采纳萧何的建议,登坛拜将。韩信得到重用,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与项羽逐鹿中原,然后,夺取了江山。
项羽不听人言,刚愎自用,鸿门宴上罔顾亚父范增杀刘邦的计划,自恃武功谅视刘邦。结果,放虎归山,为自己垓下大败,自刎乌江埋下了祸根。
论天意,刘邦得道多助刘邦行仁义之师,伐秦路上,以招降为主,不轻易杀降。于是,一路势如破竹,虽然兵力不到项羽的四分之一,但却率先攻破咸阳,夺下灭秦首功。进入咸阳约法三章,不杀百姓,不毁秦人宫殿,不掠秦人美女,善待秦三世子婴,显示出强大的帝王气场。
项羽一路死拼硬打,稍不如意便要屠城,甚至坑杀二十万秦国降兵。项羽霸道杀戮,大伤秦国人心,遭遇层层抵抗,进展当然要大大慢于刘邦。在战争尚未结束之时,项羽显出政治上的短视,都彭城而罔顾天下未定。刘邦得了咸阳,先做了争取人心的大量工作。项羽醒悟后,又以武力强行霸占胜利果实,在道义上又输了一招。
将刘邦赶出咸阳后,项羽率兵进程,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屠城。然后,杀掉子婴,放火烧毁秦国宫殿,大火连烧三个月,天下为之议论纷纷。
项羽失道,为一己私欲而不顾天下舆论,拱手把道义让给了刘邦。仅此一点,在为期四年的楚汉相争中,刘邦占尽人和,不赢反倒是违背了天意。天意便是人心,与刘邦相比,项羽所为不得人心。
太史公在总结这两位历史人物时,分别给了如下评述:
刘邦: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
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出身虽然可以让人少奋斗二十年,但这二十年的不奋斗,也必将是落后于他人的二十年。刘邦出身不如项羽,但凭借个人魅力,结交了愿意为他卖命的各方豪杰。刘邦为夺取天下,自甘降低身份,对手下谋臣战将言听计从,采取了非常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策略,一举夺取了天下。
项羽则自恃出身高贵,凡是都要以自己为王,迷信武功而霸道行事,在长期的征伐中逐渐失去道义。因为非常迷信自我,不听谋臣武将建议,项羽在复杂的局势下失去了审时度势的远见卓识,几乎是用一己之力对付刘邦的集团作战,焉能不败。
刘邦完胜项羽,不知高出几个档次,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刘邦和项羽谁最厉害?
刘邦是英雄!我之所以这么讲,不是因为胜王败寇,而是刘邦顺应了社会发展。
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帝王制)社会制度,用郡县制代替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和宗族制,这应该在当时来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但秦朝被灭后,项羽逆天道而行,又搞周朝的分封制,和他包括在內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国(王),开历史倒车,使一统天下再次沦为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的时代,这是项羽军事上失败的根本原因。
政治上的倒退,导致了项羽军事上的失败。尽管项羽很能打仗,但政治思想出了问题,他喜欢打仗杀戮,但老百姓喜欢安居乐业,他喜欢当王封国,但却严重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封建社会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制度,项羽搞的那一套完全是倒行逆施,因而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和失败。
爱打仗、能打仗就把项羽当成英雄,那是小孩子的看法。英雄者,其行为一定要代表和符合天下道义,符合老百姓的意愿,能促进社会正义和进步。刘邦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到了,尽管他刚开始屡屡败给项羽,但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众多豪杰的拥护和支持,所以他最后取得了天下,成了顺应历史潮流,老百姓齐声拥护的真正大汉英雄。
刘邦不是英雄,那我们今天的汉人还有什么骄傲和自豪?谢谢!
刘邦和项羽谁最厉害?
中国的历代文人都是以儒家的标准来衡量历史人物。项羽出身贵族名门之后,刘邦出身草民小吏。项羽是复国,刘邦是造反。最遭儒家嫉恨的是,刘邦开国后不尊儒家而尊道家,儒家不骂你骂谁?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维护儒家的道统,这些文人就枉顾事实甚至编造故事,为项羽的残暴不仁进行辩护,甚至不惜歪曲历史真相。体现出这些文人学者为了自身阶层的利益失去了基本的学术底线。
众所周知,项羽喜欢屠城。就连对项羽充满好感的司马迁也不得不纪录下项羽的五次屠城,被杀无辜民众数十万,在文人眼里草民生命如蝼蚁,算不得生命。反观刘邦,杀了几个造反的功臣就被兴师问罪千百年。因为在文人眼里上等人是人,下等人死不足惜。
还有,项羽喜欢胁持人质。一次是胁持王陵的母亲,逼迫王陵投降。王陵的母亲大义凛然,让人捎话给王陵讲:汉王仁者,要王陵忠于汉王。为了免除项羽的胁迫,这位年过半百的母亲选择自刎。还没有咽气,恼羞成怒的项羽竟然残忍地将这位母亲烹杀。这件史实记录在司马迁《史记》的《王陵列传》中,可是,历代史学家竟无一人引用。再次是拿刘邦的父亲作为人质,要挟刘邦投降。历代史学家竟无一人抨击项羽的这种无能的卑鄙的行为,反而集体抨击刘邦的无情无义,连自己的父亲都不顾。绑匪被美化,受害者被指责。试想,刘邦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表现出真情,就只能增加项羽胁迫的筹码,只有表现出满不在乎,其父才有一线生机。在这件事情上恰恰表现出项羽的无能与不择手段(这和当今宣扬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的强盗文化何其相似)。同时也体现了刘邦的智慧。
再有,项羽喜欢杀降。坑杀秦降卒20万,杀已降的子婴。关于前者,有的专家讲:在当时的历史时代,不足为奇;也有的专家讲《史记》记载不足为凭,坑杀秦降卒二十万,有些夸张,就算夸张,十万有吧,总之,坑杀降卒在这些文人眼里不算什么,因为他们是无名小卒,不值一提。至于杀子婴,则认为合情合理。
至于项羽几次以下犯上,文人们也都给予了谅解。例如,杀宋义,文人们认为该杀;杀楚怀王熊心,文人们也认为没什么,很正常。但类似的事发生在曹丕身上,而且只是禅让,他们的话语就变了,异口同声谴责曹丕。项羽违背盟约,在这些捧项羽的文人眼里也很正常。项羽残忍杀害曾经救助过他和项梁的秦郡守,文人们也都一笔代过不作任何评述,而对做同样事情的曹操则是骂声一片,因为曹操出生宦官家庭。
上述史实,都记录在《史记》里面,可是,文人们要么回避不谈,要么轻描淡写、甚至给予理解同情和接受。
此外,项羽并非自刎乌江。千百年来人们都已经接受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所谓历史,其实,项羽自刎乌江之说,只在《项羽本纪》中有记载,是司马迁采用了民间传说写成。同样是《史记》,在《刘邦本纪》,以及灌英等人的传记中都明确记载了项羽根本没有到乌江,而是在远离乌江的定远城东被杀。
早在1985年,计正山先生就在《光明日报》发表相关论证文章,说明项羽之死的真相。2007年,冯其庸先生撰文,更加进一步的论证。他们的结论都否认了项羽自刎乌江,认为项羽根本没有到乌江,的确是在远离乌江一百一十公里的定远城东,被汉军斩杀而死。他们的主要依据都是来源于《史记》中的史料,与实地考察。民间传说项羽自刎乌江,是汉初不被重用的儒家编造的故事,为的是渲染项羽的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从而衬托刘邦的小人色彩。
现在许多学者专家的讲座中,仍然延用了来自《史记》的民间传说,回避了同样是来自《史记》的历史真实信息。学者的学术研究,应该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既不献媚于权势,也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塑造历史人物,否则就失去了历史研究的真正意义。我们不能拿《三国演义》当历史,同样也不能拿《霸王别姬》当历史。
刘邦和项羽谁最厉害?
一个是勇者,一个是智者,两人联盟最历害,自私自大失去历害。谢邀请!
刘邦和项羽谁最厉害?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就是,刘邦是真英雄。
我们看历史的记载,也就是源于《史记》的记载,承蒙司马迁的艺术手法所赐,我们对两个人的初步印象就是,项羽叱咤风云,英雄无敌,到最后即便是失败了,也宁死不辱,自刎乌江。而刘邦就是个流氓无赖,自小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外面吃喝玩乐,结识了一群狐朋狗友。到楚汉战争的时候,一打不过项羽就逃跑,连家人都不顾,根本就没有一点英雄的形象。
可是,楚汉战争最后还是刘邦胜利了。虽然外面不以成败论英雄,可是,我们还是能从这个结果里面看出一些东西。
在《史记项羽本纪》里,我们可以看到项羽这个人,叱咤风云,勇敢无畏。在整个秦末大起义中,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章邯纵横天下,到处击败起义军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抵挡秦军的进攻。在巨鹿,秦军包围赵军,而救援的诸侯军都做壁上观,没人敢与秦军交战,情况十分危险。
在这个战争的关键时刻,是项羽带领楚军渡河。他破釜沉舟,一举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胜局。
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依然是所向披靡。刘邦经常让他打得到处逃窜。在彭城之战中,项羽带领三万骑兵大败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险些活捉了刘邦,抓住了刘邦的家人。
直到垓下之战,项羽面对绝对优势的汉军,又被四面楚歌乱了军心,最后大败。就这样,项羽依然率领骑兵冲出重围,在仅剩二十八名骑兵的情况想,依然和数千汉军进行战斗,三战三胜。最终在乌江边谢绝了老人渡江的请求,自刎而亡。
而对照一下刘邦。刘邦和项羽的对决是百战百败。不但是屡战屡败,而且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了他的无赖形象。比如说在彭城之战中,为了逃命,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女儿推下车。在项羽要烹他父亲的时候居然要分他一碗羹。最后,双方已经达成协议,中分天下撤军的时候,又背信弃义追击项羽,消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
这样一对照,项羽的英雄形象,和刘邦的流氓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为什么刘邦反而打败了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了呢?
其实,旁观者清。当时的韩信就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下掩盖的本来面目看得清清楚楚。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就这样记载着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韩信直接指出了项羽的为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背信弃义,残灭地方,百姓不附。说明了项羽虽然暂时强大,但是很容易就能够削弱,把他的优势变成弱势。
确实,如同韩信所说的,刘邦在这些方面要远远胜过项羽。在民心上,在楚怀王选择入关主将的时候,大家就这样评价。
“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项羽到处烧杀,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在地方攻下城市就坑杀所有的百姓。在百姓心中,项羽就是个杀人的恶魔,哪会亲附他。到最后,他逃亡的时候,他自己领地的百姓把他指引进了沼泽地就是明证。
在用人上,刘邦阵营里的韩信、陈平、英布等人都是从项羽那边投奔刘邦的。而项羽被一个小小的反间计就把自己的阵营搞得七零八落。
在为人上,刘邦能够忍人所不能忍,在失败面前,在亲情面前,在伤痛面前,都能够忍耐,不屈不挠。而项羽则一遇到挫折就丧失了信心,自暴自弃,自刎乌江。
我们可以从以上双方的种种表现看出来,刘邦才是真正的英雄,而项羽只是徒有虚名的英雄罢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刘邦和项羽谁最厉害?
项羽之所以灭亡,是他以暴抑暴,人民不欢迎他。刘邦虽然弱一些,但是心地宽厚,有容人之量。韩信本来已经是项羽的人,但是得不到重用,就像张本智和一家一样,只好另寻高就。如果当初项羽肯拜韩信为将,恐怕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刘邦也是卸磨杀驴的主,兔死狗烹都是它干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