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并没有说虞姬自刎,后人为什么脑补出霸王别姬这种爱情故事?而且虞姬只是项羽的妾?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被困垓下,面临四面楚歌,粮草已尽,军心涣散之时,在中军帐康概悲歌所留下的千古绝唱。霸王歌数阙,虞姬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歌罢,项羽上马,率八百骑连夜突围,向南飞奔而逃。天明,汉将灌婴率五千人追击。项王逃到乌江边,遇到一个亭长驾船以待,对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听罢,仰天长叹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霸王兵败,江东所随八千子弟兵无一生还,今单人独骑逃到乌江。此时渡江,再归故里,重振兵甲,或可与汉军一战。然而,项羽深感愧对八千子弟兵,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将乌骓马赠与亭长,再杀追兵数百人。项羽不肯过江,拔剑自刎,一代英雄就此谢幕。 这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后人李易安赞咏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虞姬的身世。司马迁在书中说“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这位让英雄气短的大美女到底来自何方,太史公没有交代。从寥寥数语来看,虞姬并无名分,不是妻子,也不是侍妾,用现代的话来说,大概就是非常爱慕霸王的粉丝或者是情人。而虞姬能够唱和项羽《垓下歌》,也有可能是一名受过教育的教坊女子。但这并不影响虞姬与项羽的爱情,西楚霸王非常钟爱这位奇女子。
后人有考证说虞姬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颜集镇人,据《江西吉安庐陵项氏家谱》记载,虞姬生于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这位传奇女子出山时,“五凤鸣于宅,异香闻于庭”,死后葬于彭城。
还有一说,讲虞姬是江苏常熟人,项羽江东起兵时,就带着虞姬东征西讨了。常熟别称虞城,有虞山,今是著名的虞山风景区,虞姬即出生于常熟虞山脚下一个村舍--虞溪村里。
这些都是传说,是不是真的现在已无关紧要,虞姬与霸王的故事无需做更多的考证,只记住他的凄美就好了。当然,虞姬也是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应当发挥其应有的商业文化价值。但是,过度演义和消费也是不妥当的。
项羽自刎乌江,曾经叱咤风云的项楚雄兵也随之冰消瓦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在项王突围之夜依哥唱和的美人虞姬却不知所踪。或死于乱军之中,或趁乱独自逃亡,归隐山林,司马迁没有记载。
后人十分缅怀这位追随一代战神的美人,留下了很多美丽而又凄楚的传说。
虞姬当面自刎殉情。项王突围而去,楚军群龙无首,虞姬自知难以脱身。若为汉军所擒,难免遭受羞辱。于是,虞姬拔剑自刎,先于项王而去。这是京剧《霸王别姬》的情节。而且,虞姬是当着项王之面,香消玉殒的。霸王一把英雄泪,诀别美人,含悲上马,率众突围。
这是唐代张守节所撰《史记正义》中的记载,而且,还收录了当时虞姬所和的歌词:“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不过,《史记正义》讲这些并无可靠出处,司马迁没有记载虞姬的下落,更没有记录虞姬当时的和歌。
项羽带虞姬尸体逃命。还有一说,讲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逃命。在汉军追迫甚急,项王无奈撇下虞姬,独自逃命。后来,被没来得及突围的楚兵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这里的村庄之后也叫“虞姬村”。这也不过是虞姬诸多传说中的一种,不必十分较真。
还有一个与“霸王别姬”这道名菜有关的传说。鲁菜之中的霸王别姬菜,实际上就是甲鱼炖鸡。霸王,即“王八”,鸡则取虞姬中的“姬”。这道菜据说是为了纪念项羽和虞姬的,但甲鱼的“王八”别称实在不雅。
虞美人词牌。这个词牌原为唐教坊曲,最初是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凄美的爱情故事的。词牌的典故出处原本是悲沉哀婉的,比较适合排遣忧伤情怀时的咏叹。项王英雄气短,虞姬美人情哀,每咏此调,难免哀伤: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史记》并没有说虞姬自刎,后人为什么脑补出霸王别姬这种爱情故事?而且虞姬只是项羽的妾?
关于虞姬,我今天特意翻了下《史记》。在其《项羽本纪》中有寥寥几语:……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边!”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羽垓下被围,悲歌一番后,上马突围。史书再没有虞姬的片言只语。 后人传说虞姬在帐中自刎,应有臆测成份。
尤其是后人根据项羽的《垓下曲》中词语,又据《史记》所言“美人和之”,作“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语,摹拟了一出霸王别姬,虞姬自刎的场景,经京剧演绎后,广为流传。
如若就依《史记》字面表述,霸王别姬后,虞姬有可能流离失所,也有可能自杀身亡。后人单把她描述为自刎殉情,个人推测,应该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故:
一、对爱情的美好想象。
爱情是乏味人生的调味剂,经历过的人都对它念念不忘。两情相悦、生死相依的场景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戏剧演艺,生死与共的爱情更能吸引人。
二、对项王的同情。
项羽之败,在许多人眼里,是十分悲壮的:空有一腔壮志,“力拔山兮”却也无可奈何。败得如此不甘,如此悲伤。充满了英雄末路惆怅,再加上美人为英雄唱一曲挽歌,更具视觉冲击力。
三、男权视角的叙事。
不得不说,美女殉英雄,近乎天经地义,可歌可泣。男权视角下,这是给英雄争光添彩,表达了最大的忠贞。
反过来,若是痴情男儿随女人而去,恐怕最多得个“傻子”的评价吧——大丈夫立于世,岂可如此儿女情长?不如留有用之身,去见识更大世界啊。
总之,虞姬实不一定要去死的。只是后人觉得她死了更合理。
《史记》并没有说虞姬自刎,后人为什么脑补出霸王别姬这种爱情故事?而且虞姬只是项羽的妾?
霸王别姬的故事有个历史层积。
第一阶段,历史原型。虞姬在真实历史上的确是项羽身边的一个营妓。要知道行军打仗,最忌女色。因为女色最是消耗精气神,如果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那么第二天爬都爬不起来,更何况行军打仗。古惑仔有个剧情,陈浩南为了击败对手,就给对手找了妓女,这个家伙一晚上干了七次,身体被掏空,结局不出所料。项羽和刘邦前线拼命,还带着营妓,可见身体倍棒。项羽被汉军十面埋伏,突围前夕,跟虞姬喝酒跳舞告别。项羽战死,虞姬下落不明,并没有自刎一说。
第二阶段,艺术加工。司马迁写史记,对项羽非常同情,还把项羽列入本纪,其实是借钟馗打鬼,故意恶心刘姓一家子。因此编著汉书的班固说,司马迁应该千刀万剐。项羽成了不肯过江东的悲情英雄之后,虞姬就不能好好过她的下半生了,必须死掉才能配得上项羽,这就叫殉葬。其实虞姬只是个营妓,并没有殉葬的义务。但是让虞姬落到刘邦这个老流氓手里,这是所有人不想看到的,因此虞姬就被一帮无聊文人写死了。我就不明白了,虞姬跟着刘邦有啥不好,吃香的喝辣的,不比死了强啊。
第三阶段,后人意淫。李清照写过一句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王朝仓皇辞庙,赵构更是跟金人俯首称臣,没有一点男儿气,越往后中华男儿的英雄气越弱,以文雅阴柔为贵,没有一点阳刚之气,这就让女人越来越看不起了。因此大家就把虞姬塑造成典型宣传。用鲁迅的话说,英雄解甲,蜜思托枪。
《史记》并没有说虞姬自刎,后人为什么脑补出霸王别姬这种爱情故事?而且虞姬只是项羽的妾?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史学家。在编录《史记》的过程中,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但凡有疑问,没有确凿证据的历史事迹,宁可弃之不用,也不添加丝毫个人情感于内。
李陵兵败被迫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为替他辩解,认为功过可以相抵,而遭受极具耻辱性质的宫刑。但司马迁之所以被后世文人尊之以伟大,不仅在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性和史实性。更在于他能放下个人意志,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公正的治学态度,写出了这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史学巨著。
关于虞姬之死,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提及。着墨不多,仅一笔带过。那么史实的真相很有可能是,虞姬并未随同项羽自刎。但这只是一个大的概率,没有任何史料佐证。即使是千分之一的存在,虞姬就有可能死而复活。于是,便给后世文学家创造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那么,既然虞姬之死不可考证。在虞姬之下落,有可能存在的N种解说中,后人为何脑补又或是选择了虞姬最终自刎的结局呢?
在历史中,任何人物无外乎都有三种存在形象,即历史形象、社会形象和文学形象。分别满足:历史、社会和文学三种需求。
当然,历史形象是无可更改的,也只有当历史形象的本来面目出现模糊化,社会和文学才有施展空间,进而产生相对应的形象和需求。
在此,不穷究虞姬之死的史实性。那么,关于虞姬,什么样的下落结局,才满足大众的口味和需求呢?答案早已出炉。
文学形象的塑造和文学需求的本质,是以服务大众形象和需求为前提,即服务于社会形象和需求。但要创作的更具可信度,更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又必然根据已经存在可以实证的史料。参考物,必然是《史记》中关于虞姬记载的寥寥数语。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部分史料,没有任何质疑的可能性。不管虞姬最后死没死,根据这部分史料之中的只言片语,比如项羽诗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出现的“虞”“奈若何”和“美人和之”几个字,加上项羽“西楚霸王”的个人魅力和英雄主义。告诉我们虞姬和项羽之间,就是一桩悲凉凄壮的爱情故事。
人们的社会情感需求,对项羽穷途末路的悲壮,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只有通过创造出虞姬自刎这种文学形象,才能得到舒展和满足。如若项羽之死没有虞姬自刎加以润色和调剂,《霸王别姬》这部文学作品,就不会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更广的传唱度呢!
几千年以来,关于虞姬的下落和死亡真相,已无人可以给出一个确凿可信的答案。但只有虞姬自刎这种结局,才最具有可读性和文学观赏的价值,也是最合符情理、具有人情味儿,概率最大,最让吃瓜群众为之叹惋和称道的存在。
风过留声,雁过留痕。希望阁下阅完此文,动一动你尊贵的小指,点个关注和赞,便是对在下莫大的支持。
我是月隐,与君共勉。
《史记》并没有说虞姬自刎,后人为什么脑补出霸王别姬这种爱情故事?而且虞姬只是项羽的妾?
司马迁捧项籍,有意诱导别人往好的方面想。
《史记》是非常具有浓烈的个人感情的历史著作,甚至有些人说它是小说而不是史书。
当然说他是小说还是有失公允的,我们看书要有选择地去取信,虽然司马迁带着情绪去写史书,但大方向大背景是没有错的,他不可能把项籍说成胜利者吧?他不会作假,但可以侧重,打个比方说美国黑人占人口20%,但中国媒体采访美国全部都在黑人主体的城市进行,这就会造成没去过美国的人一种错觉,美国是黑人主体的国家,事实上媒体也没有作假不是吗?
司马迁的手法就是,项籍胜的战役写得眉飞色舞、浓彩艳墨,刘季胜的一笔带过“破楚某某地”,你是不是就觉得项籍一直胜,刘季一直输呢?然而大背景是项籍“赢着赢着”就“转战”垓下兵败身亡了,我们应该学会从大的客观事实去判定局部细节的真伪。
在个人私德方面,司马迁对高帝的私生活非常详尽,特别提到高帝喜新厌旧,但对项籍几乎一片空白,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真的没有资料,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父母是谁,有几个妻妾,只在临死前寥寥几笔提到“有美曰虞,常幸从”,两相对比给人一种专情的错觉,事实上妻子是不会称为美的,虞姬多半是妾,而且史记提到过项籍去咸阳掳掠了不少美女,搞不好虞姬就是他从哪里抢的呢?
总之司马迁有意诱导人往凄美故事的方向发展,读者也原因相信他们喜闻乐见的剧情,就变成现在这样普遍的印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