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避难,为何柴进对林冲和武松的态度截然不同?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柴进是个什么样的人。
《水浒传》“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这回书中,小旋风柴进正式登场亮相。当时,林冲从野猪林逃得性命,投大路往沧州进发。走到一家酒店,林冲打听到此地有一个大财主,名叫柴进,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尤其是流配来的犯人,不仅热情款待,还有金银馈赠。林冲来了兴趣,特地绕道到柴大官人庄上,拜见了柴进。
书中,施耐庵这样介绍这位远近闻名、仗义疏财的柴大官人:
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
这首定场诗一开头就讲柴进生得“龙眉凤目”,俨然是帝王气象。很有趣的是,施耐庵在介绍柴进之前,专一花了一大段文字来描写柴进的狩猎马队。以马队的华丽壮观,来衬托柴进的不凡气度。这段衬托文字的最后两句写道:“好似晋王临紫塞,浑如汉武到长杨。”
施耐庵把柴进比作“晋王”,还比作汉武帝。历史上被封为晋王的有很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国时期的司马氏,隋朝的隋炀帝,北宋的赵光义等。这几个人中,最终都当上了皇帝,或者被后世追封为皇帝。而且,还以汉武帝来做比喻,先王后帝的顺序非常清楚。
施耐庵写书,故事中并不一定交代全部细节,那些定场诗、赞咏诗等等,都是为故事和人物服务的。柴进出场时这两首诗(有话本、元曲的风格),其实就是进一步交代柴进这个人。书中讲,柴进原本是大周皇帝柴世宗的后人,因为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他家的皇位。为了表示自己的义气和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赵匡胤便给柴家颁发了誓书铁券,只要柴家后人不谋反,可以免除罪罚。因而,柴进的皇家气象是天然的。
但是,施耐庵还暗藏柴进包藏祸心,有恢复周家天下的图谋。这显然违背了当初赵匡胤与周家的约定,犯了杀头的戒律。为什么这么讲呢?
柴进资助梁山强盗王伦,这样做很没道理,不能用仗义疏财来解释或者开脱。王伦虽然是个不第秀才,也没闹出什么大动静,但毕竟是上山落草为寇了。柴进仗如此之义,明显是跟朝廷法度作对。再者,王伦也不是什么好鸟,柴进不分青红皂白的资助他,必然有自己的打算。这种打算无非就是想利用这支人马,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水浒传》通篇贯穿北宋神宗以来的党争,各级官府利用民变,乃至于勾结民变以应对朝廷军事上的搜刮,这是北宋晚期“盗贼”蜂拥,但都没有成大气候的原因。到了,招安民变势力成为自己的私家武装,对朝廷构成威胁。当时,最大的私家武装势力就是童贯所拥有的“胜捷军”。而在《水浒传》中,诸如祝家庄、曾头市(金国人掌控)之类的私家武装都与官府勾结,相互支援,相互为对方报仇。
而柴进却又是另外一类,因他身上流淌着皇家的血液,又是与当朝皇家有夺江山之仇。所以,柴进积蓄私家武装的目的,与童贯、祝家庄之类又有不同。
既然有谋反的野心,柴进招募的人必定是与官府有血海深仇之士,尤其是背负重大罪名的流配之人。《水浒传》中,重点写了四个人接受过柴进的收留。这三人是林冲、宋江、武松、李逵。
这四个人中,李逵当时已经是梁山盗寇,与朝廷作对的草莽。而另外三人当时尚未上梁山,是来柴进庄上避祸的。林冲先是慕名投奔,搂草打兔子弄几个盘缠。因火烧草料场杀了陆谦、富安、管营差拨而犯下死罪,无奈又跑到柴进庄上避难。
那么,在这三个人中,宋江有人命案在身,官府里已经容身不得。林冲更是走投无路,只能落草为寇,跟官府对着干了。这两人具备“死士”的条件,如果要造反,极其容易动员。武松则不一样,虽然也犯了人命,但是,消息并不确切,也未见官府海捕文书。这样的人不一定会效死命以供驱驰。
但是,柴进是个有贼心无贼胆的人。此人上应天贵星,绰号小旋风。尽管他有“晋王”雄心,但却是个更依恋富贵的胆小之人,也只能闹起阵阵小小的旋风,吹皱沧州道上一池小小的春水。所以,他大量笼络朝廷罪犯,却不敢如祝家庄那样,建立属于自己的武装。这一点,在他叔叔柴皇城那里可以得到佐证。
柴皇城受到殷天锡的欺压,被殴打致死,而柴家竟然无一人能够抵挡一阵。即便如晁盖那样养几个庄客,关键时候还能跟公孙胜对打一阵。晁盖从东溪村突围时,也是率领庄客发生喊杀将出来。而柴进的庄客大多是些帮闲,陪着他打猎消遣,没有一个称得上好汉的人物。扑天雕李应虽然守法,却还敢披挂上阵,手持点钢枪,背插五把飞刀,二十回内杀败祝彪。上下鬼脸儿杜兴,也是梁山上一条好汉。
可见,柴进有严重的帝王妄想症,并没有起兵造反夺回大周天下的雄心壮志。施耐庵的《水浒传》就是这样一部书,得反着看。
武松不可靠,所以,不如林冲受待见。
同时,武松还时常耍酒疯,性气刚烈。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时刻都会给柴家带来灾难。这也是柴进只能做梦,不敢作为的表现所致。但是,配军草莽交得多了总有一天会出事。因为收留李逵,这黑厮不忿而打死殷天锡,终于彻底破灭了柴进的“晋王”梦想。
后来,武松得到消息说是被打的那个恶霸只是晕死,没了人命官司,武二郎便决定返乡看望哥哥。此时,柴进却极力挽留武松又住了十数日。这回,柴进是看在宋江的面子上才有这般行为的。
小旋风柴进对待林冲和武松的不同态度,正是《水浒传》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状况。最终,连柴进也不能自保,上梁山做了强盗,与林冲、武松他们为伍了。而在梁山上,柴进并无作为,与林冲、武松的关系也是一般一般。当初那种门招天下客,特别是结交资助配军和盗贼的“义举”也显得多余了。
《征四寇》说柴进化名柯引做了方腊的驸马,总算还是圆了一把皇家梦。但是,罗贯中最终还是把柴大官人送归林下,回归了他的富贵乡。
同样是避难,为何柴进对林冲和武松的态度截然不同?
寻常人待人接物尚且要分一个亲疏远近,何况八面玲珑、有所图谋的柴进柴大官人!
柴进家族源远流长,祖上曾是皇族,被宋朝皇帝赐予了丹书铁券,根深势大。到了柴进这一代,大肆结交三教九流,其目的不言而喻。
因此,柴进在结交江湖人士的过程中,肯定得分一下高低贵贱,不可能阿猫阿狗也随便接纳、引为坐上宾。
看看武松和林冲两人结识柴进的情景,不难看出其中奥妙。
武松刚到柴进庄子里避难时,还没有景阳冈打虎的霸名,也没有替兄报仇的威名,更没有血溅鸳鸯楼的凶名,是自以为伤了人命而被迫逃亡的平头老百姓。
对于收纳四方豪杰的柴进而言,此时的武松仅仅比一般的阿猫阿狗强一些,不受重视的原因就在于此。
而林冲和武松不同。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噱头早就是江湖中一块响当当的招牌;林冲武艺高强总所周知,又有朝廷吏员的工作经历;林冲因为朝廷而家破人亡,又杀死了朝廷官员,与朝廷是你死我活的局面。
林冲的这三条现状,完美的契合了柴进收纳江湖豪杰的标准,因而受到柴进的礼贤下士、主动推荐、亲自护送。
我是阿云,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留言必回,感谢支持。
同样是避难,为何柴进对林冲和武松的态度截然不同?
首先要更正一点;
林冲被发配沧州,被两个官差押着,路过柴进的庄园,特意前去拜望。他是顺道路过,并不是去避难。
而武松是与人打架把对方打伤,他误以为那个人死了,为了避免吃官司,才跑到了柴进庄上。
可见林冲是路过拜望柴进,与避难没有关系。而武松才是纯粹的避难。
至于说到柴进对他们二人态度不同,其中是有缘由的。
第一、俩人声望不同林冲当年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声名在外。只是遭受高俅陷害被发配沧州。而柴进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尤其对落难之人更是慷慨相助。所以自然要对林冲格外热情。
而武松当时还没有打虎,更没有后面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等一系列神举。虽然江湖上也有武二郎的声名,但还远远没有后来的赫赫有名。也就是说,当时的武松还是个无名之辈。
前者声名远播,后者汲汲无名,所受的待遇又怎么能同样呢?
第二、心理因素在起作用林冲作为戴罪之身,受到柴进热情款待视为上宾,当然要感激不尽。不料中途杀出来个洪教头。这个洪教头对林冲不了解,看他披枷戴锁明显是个犯人, 竟然受到主人如此礼遇,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主动提出要和林冲比武。
林冲再三推却,无奈洪教头步步紧逼。加之柴进也愿意见识一下林冲的武功,还拿出银两作筹码,怂恿二人比试一番。盛情难却,林冲只好牛刀小试,轻松就把洪教头撂翻在地。
而武松作为避难之人,在柴进家里白吃白住,本来就应该谦恭谨慎,客气一点。可武松不是那种性情之人,反倒吆五喝六的把自己当成了主人,对庄客们稍有照顾不周就非打即骂。时间长了庄客们都跑到柴进面前告他的状。久而久之,柴进也就自然慢待了武松。
第三、个人素养不同。林冲是体制内吃皇粮的,受名种条件制约,说话处事自然有分寸有讲究。而武松是民间草莽,素来无拘无束,行走坐卧天生带有鲁莽粗糙的体性。在表现上自然就有着明显差别。一个粗,一个细,一个谨慎,一个豪放。这种区别在社会上可以尽情表现,但在柴进家里,武松就理应有所收敛。但武松没有那种素养,自然就带来了不佳的后果。
总结:正因为林冲和武松在思想上,修养上,行动上有着上述差别,反应到柴进身上,自然也就不会一视同仁。
所以,在对待林冲和武松的态度上,柴进区别对待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是避难,为何柴进对林冲和武松的态度截然不同?
谢邀。柴进这个人,与其说乐善好施,倒不如说为了刷取自己与众不同的存在感,和众星捧月的优越感。人家祖上有陈桥让位之功,是世袭罔替的皇室贵胄,地位尊崇,因此柴进的扶危济困,往往因人而异。
林冲虽然落难,但好歹是名满江湖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正儿八经吃皇粮的体制人,和柴进身份对等,脾性相投,二人有共同语言,柴进自然深情款待,礼遇有加。而武松当时初出茅庐,要出身没出身要名气没名气,本就寄人篱下还不知收敛个性,喝上点黄汤到处惹是生非,柴进肯定看不上眼,对他敷衍了事。
一个是江湖草莽,一个是贵族子弟,二人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本就不是一路人。说白了,柴进对武松的帮助,只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武松感受不到真情实意的尊重。柴进的贵族身份注定他总是高高在上的端着,不可能放下身段和武松这样的无名之辈打成一片。
再者,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武松在柴进庄上白吃白住一年多了,当初的那种新鲜感和热情早已荡然无存,即使二人是铁杆死党,天天腻歪在一起也烦,更别提泛泛之交了。而林冲只是过路慕名拜访,并非在庄上常住,后来风雪山神庙犯下大案,柴进也不敢久留,好不容易来一两次,柴进对林冲的态度自然好过武松。
说实话,柴进对武松已是仁至义尽了,这么一个酒风恶劣逞凶斗殴的刺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一点也不让人省心,还搞得庄客颇有微词,搁谁谁乐意?不妨把书中这段【武松】用【路人甲】替代,你就会明白柴进的苦衷了,相比彬彬有礼,人畜无害的林教头,换做你你会喜欢谁?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施耐庵的剧情布局使然。柴进对林冲态度热情,是为了引出水浒好汉的大本营梁山,为不久之后举荐林冲雪夜上梁山做铺垫。如果柴进视林冲如同武松,他才懒得的管,怎么可能为一个朝廷通缉的要犯安排容身之所。而柴进对武松冷淡,则是为了突出宋江扶危济困的一贯作风,虽然只是一波常规操作,但和柴进一比高下立判,让身处低谷的武松深受感动,对宋江肝脑涂地。同时也用宋江这个哥哥,遥相呼应和激射武大郎这个哥哥,早早的为武十回攒气发波。
我是西岳顽石,一个放浪形骸的历史神侃手,一个狡猾多变的腹黑肿裁,一个半打节操的现实教主~~~
同样是避难,为何柴进对林冲和武松的态度截然不同?
林冲和武松虽同是好汉,但二人不论是声名还是地位,不论是遭遇还是性格,都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也是柴进对两人态度截然不同的缘由。
论名声地位,林冲为豪杰,武松是匹夫虽然八十万禁军教头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也是官命在身,为国尽忠的英才,这是忠名;林冲平时结交的都是像鲁智深等的英雄豪杰,这是义名;江湖上皆知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超群,为人谦和,待人豪气,这是才名
所以,柴进见了林冲的反应是:
那官人滚鞍下马,飞近前来,说道:“柴进有失迎迓。”就草地上便拜。英雄自当惜英雄,柴进对林冲是对待英雄的态度。
而武松的履历就简单地很,不过是“杀”了一个人,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而来此避难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野小民,柴进的庄园里多得很,自然不会对一个小民匹夫青眼相待。
至于武松的武勇,是在景阳冈打虎后才流传的,已经是离开柴进庄园之后的事情了。
论遭遇,林冲是英雄蒙冤,武松是“草菅人命”林冲犯下的过错是确凿的,不论是不是别人的陷害,他提刀闯白虎堂是真的。那么,按律处罚就没什么可说的。
但事情虽是这样,究其前因,明眼人知道得很,林冲不过是因为奸臣高俅的陷害而已。英雄本就被人敬重,蒙冤的英雄,就又多了一份同情在其中。
武松还是那句话,不过家乡打死了一个人而已,怕吃官司,逃避律法追责,来此避难的。一个亡命之徒,实在是难入柴进这等贵人的青眼。
论性格,林冲是人情练达,武松是燥火暴烈林冲此人看似软弱,其实是人情通畅而已。他虽是武官,但并不粗俗,深知为官之道。所以,面对奇耻大辱,他也挥不下拳头去揍高衙内一顿。
表面上看确实窝囊,但仔细想一想,这样一个人,平时与人相处必然也是谦和恭谨。
但林冲并不傻,他看着时任梁山之主的白衣秀士王伦刁难晁盖等人的时候,愤然杀之。正当晁盖等人心中慌乱之时,他一把将晁盖推上了梁山头把交椅,而不是自己以武力来让人屈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林冲其实聪慧得很。
但武松的表现,除了义气勇武之外,就是一个莽夫了。这样的人说得好听点叫做嫉恶如仇,心直口快,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必然让与之相处的人心中不快。
我们来看武松第一次出场时的样子便知:
宋江因躲一杯酒,去净手了,转出廊下来,跐了火掀柄,引得那汉焦燥,跳将起来,就欲要打宋江。柴进赶将出来,偶叫起宋押司,因此露出姓名来。那大汉听得是宋江,跪在地下,那里肯起。说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当可看出武松的鲁莽暴烈,先得罪人,再认错的处事方式,实在是不讨喜。
试想,一个谦恭之礼,谈吐得体;一个鲁莽暴躁,性格孤僻。人们喜欢与谁交往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不论是江湖名声还是处事方式,不论是地位出身还是勇武程度,林冲其实都是要高于武松很多的,那就能明白为什么柴进会对主动投奔他的武松不闻不问,反而对朝廷重犯林冲青眼相加了。
同样是避难,为何柴进对林冲和武松的态度截然不同?
同样是避难,柴进对林冲和武松的态度之所以截然不同,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点:
两人的名头大小不一样。
林冲是江湖上有名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江湖好汉们对林冲的敬仰之情,来自于林冲的武艺高强,柴进自然也是这样的。
所以,当下人们给林冲“托出一盘肉,一盘饼,温一壶酒;又一个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的时候,柴进立即说道:“村夫不知高下!”然后又是果盘,又是杀羊,可见,柴进给林冲的待遇,是远高于平常对待别的好汉们的态度的。
武松就不同了,他到柴进的庄上去避难的时候,还没有打虎的壮举,而只是清河县里的一个喜欢惹是生非的年轻人,动不动就喝醉了酒与人厮打,惹得他的哥哥武大,时不时地要到衙门里去听候,给他解决问题去。
武松的这次避难,还是因为他喝多了酒,一拳把人家给打蒙了,自己以为对方死了,所以才逃到了柴进的府上去避难的。所以说,此时的武松,顶多是在山东的范围内有点儿名气(要不然宋江也不会听说过他),但要是和誉满天下的林教头比起来,简直就是天上地下了。
两人的性格不一样。
林冲的性格隐忍,谦恭,这正和柴进的胃口,尤其是在他和洪教头比武的时候,面对洪教头的步步紧逼,林冲是一再退让的,即使是最后决定了比武,林冲还因为碍着柴进的面子,不肯真动手呢,直到柴进讲明了洪教头的身份,林冲才三下五除二地打败了洪教头。
而那时的武松,脾气可是很坏的,住到后来,武松甚至动不动还打人家柴进府里的庄客,大家想一想,你一个无名小卒,到人家柴进的府里白吃白喝一年多不说,你还打人家的手下,所以说,武松的做法可是太过分了。
不过后来,武松在宋江的感化下,脾气才变得好了些,“前病都不发了”。
两人在柴进府上住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林冲到柴进的府上,只是一个短暂的停留,因为他还要到沧州去交割发配的事务,所以先是“一连住了几日”,后来“又住了五七日”,算起来顶多也就是十多天的事儿,就林冲的性格来说,即使是时间再长些,也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武松可就不行了,在人家柴进的府上一连住了一年多,本来一开始的时候,柴进对武松还是不错的,可是时间一长,武松便逐渐的显露出了自己的坏脾气了,但是他还不自知,所以当他初见宋江的时候,心里还是牢骚满腹的:“客官,客官!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摘下红。’”
试想,如果武松也是在柴进的庄上只住上十多天的话,他是没有什么机会展现自己的坏脾气的,那柴进对武松的态度,也应该会是很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