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写《水浒传》用意何在?
施耐庵是否真有其人,并无定论。换言之,《水浒传》究竟是不是施耐庵所著,学术界也是聚讼纷纭。施公留下的记载极少,即便是收集到的有关这位文学巨匠的资料,也是矛盾颇多,莫衷一是。尽管如此,读者还是愿意默认,这部位居四大名著之首的著作,就是施耐庵所写。
不仅是施耐庵写了《水浒传》,而且,还考证出施耐庵曾经参加元末张士诚的起义。因为张士诚不听劝阻,投降(伪降)元朝,施耐庵便脱离张士诚,隐居白驹场。后来,张士诚再度反元,被朱元璋击败,自缢身亡。施耐庵感慨时政动荡,江河日衰,便潜心写书,完成千古名著《水浒传》的创作。尽管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完全靠谱,但从《水浒传》的故事内容和思想内涵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这个时期正是天下纷乱,改朝换代的历史拐点,与《水浒传》所处的历史节点大有相似之处。而张士诚的起义,与宋江的梁山造反也有几分可比之处。即便施耐庵不是以张士诚的义军为创作原型,但元末的农民战争与北宋末期的“盗贼蜂起”一样,动摇了统治者的根基。因而,元末的时局是引发施耐庵著书的一大动因,或者说是施耐庵以《大宋宣和遗事》为蓝本,撷取宋元话本、戏剧的元素,对宋江起义故事进行再创作的用意之一。
所不同的是,北宋亡国后,金国统治了中国北方。而后,还是赵宋王朝未能守住半壁江山,蒙古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在施耐庵看来,外族的统治无异于亡国。这是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历史局限性所致。据说,《三国演义》是施耐庵弟子罗贯中所著,这部书所尊崇的大汉正统表面上是尊刘贬曹,实际上与《水浒传》同出一辙,就是反对外族统治,恢复汉人江山。
元末的改朝换代,恰是汉人节节胜利,大元在农民起义的潮流中逐渐走向灭亡。据最新考证,施耐庵生于1320年,卒于1395年。也就是说,大明朝建立后的第二十八年才去世,这一年,已经是洪武二十八年了。因为,据施耐庵次子施让墓志铭记载,施让生于1373年,假如施耐庵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去世,死去三年的人怎么能生儿子呢?
假如施公的确死于洪武二十八年,那么,《水浒传》大部分创作时间就有可能是在明代,甚至就是写于明代洪武年间。如此,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另一用意就不难理解了。这个用意是以北宋的亡国之耻敬告当局者,不要重演历史,让大汉民族再度为外族所奴役。
然而,276年后,还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灭掉了大明王朝。然后,满清入关,“外族”再度统治中国。历史竟然是如此的的雷同,简直就是神奇的轮回了。施耐庵若是九泉有知,恐怕也得扼腕叹息了。
洪武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车裂,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洪武十五年十一月,诏宣“特仿宋制,以诸殿阁之名,礼今之儒,必欲近侍之有补,民同宋乐,文同欧苏”。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效仿宋朝制度,这条线索似乎也能证明施耐庵借古喻今,在《水浒传》对时政进行了辛辣的抨击。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以阁臣制代之。从此,大明王朝逐渐深陷阁臣残酷的争斗之中。而阁臣的争斗又逐渐上升为党争,极大的消耗了明王朝的内力。有观点认为,明朝亡国乃文人之祸,其中尤以东林党人为甚。
施耐庵在《水浒传》楔子中就为全书定了基调,赵哲、文彦博、范仲淹等人一出场就是两个不同派别的人物对时局的不同见解。而全书始终贯穿党争之祸给大宋带来的灭顶之灾。
除了这两大原因外,对张士诚的诈降元朝的不满,对农民起义所建立明王朝失望,等等都是施耐庵创作这部巨著的用意所在。
施耐庵写《水浒传》用意何在?
施耐庵怀才不遇,一腔抱负无处发挥,通过借书言志,释放自己对社会、对英雄豪杰的崇拜与向往。
施耐庵写《水浒传》用意何在?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发生的宋江等36人的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北宋徽宗时,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我国北方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失败后,英雄人们的斗争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
《水浒传》反映了梁山英雄起义的发展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扩展资料
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
同时,小说还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作了一定的侧面描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施耐庵写《水浒传》用意何在?
施耐庵为什么写水浒,我来告诉你。
先说年代背景,施耐庵出生无元末明初。自己是汉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
从这里可以知道他首先是有真本事的,但是他是汉人。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所以得不到重用。
我个人觉得他通过水浒里面的宋江来表现出自己的另一面。以宋江为代表的开始是反动派,后来又主动招安。证明施耐庵在当时心里有一颗反心。但是又迫于压力,不得不认清现实。同时也给那些长期受压迫的汉人一个提示,提示我们其实可以反的,我们有那个实力。只是大家不团结,只要团结在一起了,也就可以成大事。
我个人觉得宋江就是他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展示的是自己的七情六欲。所以他写了这本书。很多人觉得红楼梦是最好的。其实水浒传才最好。里面人物的描写和性格的构架,文章的结构,都是一种很直白的表达。
我们要庆兴自己生在一个空前的盛世,有能力的人可以得到重视,没有那种种族歧视。
施耐庵刻画的宋江就是他自己本人,他就是宋江,宋江就是他!!!
施耐庵写《水浒传》用意何在?
他一生道路坎坷,经历足以他完成这本巨作
施耐庵曾与刘伯温同榜中元朝进士,父亲是个渔民。 自从张士诚在苏州起兵反元,自称吴王,便礼聘他为军师。因有施耐庵的出谋划策,打败了元军的 多次进剿。后来元朝出了一个平民元帅察罕帖木儿,带兵数万,剿灭了当时最大的红巾刘福通起义军 ,张士诚心生忌惮,决议降元,施耐庵屡劝不听,因此弃官而去,带着妻儿老小及弟子罗贯中辗转来 至江苏泰州昭阳(兴化)以东的海滨白驹场,潜心著作《水浒》。在那里,施耐庵结识了许多农民和 渔民,利用他们生活中琐事,创作加工成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一百单八将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等脍炙人 口的故事。
施耐庵写《水浒传》用意何在?
任何猜测都是错的,也是对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