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应该先学行书,还是楷书?为什么?
学习书法原本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规定要从哪一种书体入手。比如,有人专攻金石,就可以从甲骨文、钟鼎文等入手。喜欢隶书的朋友,则可以直接写汉碑。而喜欢北碑的爱好者,直接写龙门,或者张猛龙等碑刻,也是一条门径。我有个朋友专写简牍,以楚简作品多次入国展。
但是,题主所闻的是先学行书,还是先学楷书。这属于另外一条学习书法的路数,这条路数通常以帖学为范本,是比较大众化的学习书法的途径。而且,按照这个路数学习书法,比较容易把字写得很美观,符合大众审美。还能够把书法应用于实际,硬笔字水平也能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
那么,踏上这条学书之路的第一步,应该先学楷书,然后再学行书。理由如下:
第一,符合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自从有了中国文字,就有了中国书法。所谓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或者写字的法则、法度。一个字怎么写,有几笔几画,怎么结架,是书法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是书法的审美。中国书法从甲骨文起步,经历了篆籀(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大致几个阶段。现代书法理论认为,篆籀、隶书、楷书都有各自的“草书”。对于这一点,我想补充一句,这些字体同样有自己的“行书”。
在“真草隶篆”四大书体,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几乎与楷书同时从隶书中演化出来,今草则比楷书出现的时间要稍晚一些,大致还在行书之后或者几乎同时。因而,当楷书出现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行书和草书(今草)。这就形成了一种笔法关系:楷书—行书—今草。说明一点,今草的诞生也有章草的“功劳”,但是,学习章草未必可以直通今草。章草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书体,以今草为主的书家,大多要单独学习章草,使自己的草书更有古韵。
从楷书到行书,这条线索非常清楚。所以,学习书法应当先从楷书入手。
第二,历代书法大家都从楷书入门。中国书法有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就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这个时期的楷书、行书、今草基本成型,两晋时期的书法基本上以这个时期为楷模,造就了王羲之、王献之等大量书法大家。
(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左])
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圣手,也是从楷书入手,开始学习书法的。王羲之临习过钟繇的《宣示表》,王献之则学习父亲的《黄庭经》、《乐毅论》。怀素在《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中说:“又尝书《乐毅论》一篇与献之学,后题云赐官奴,即献之小字。献之所以尽得羲之论笔之妙。”可见,古人学习书法,是先从楷书入手的。即便是二王这样的书法圣手,也是从楷书一笔一画入门。
王献之也是楷书高手,他的《玉版十三行》是学习楷书的高级范本之一。
此后的古代书家,也是按照这条路数,先习楷书,再学习行书和草书。比如欧阳询、颜真卿、黄庭坚、文征明等。下列图片分别是这些前辈大师的作品:
(欧阳询《梦奠帖》)
(颜真卿《争座位》)
(黄庭坚《金刚金》)
(文征明楷书)
由上图可见,欧阳询、颜真卿的行书也是超一流水准。之所以如此,是他们的楷书非常的高妙,位居中国楷书四大家之列。而黄庭坚、文征明的行草书冠绝当时,也大受历代书家追捧。原因也是黄庭坚、文征明的楷书同样美妙绝伦。历代大书家都有一手非常漂亮的楷书,广大爱好者不妨多看看,学书应当先长见识。
举一个例子说明。我教学生学习书法,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入帖,然后上溯到《怀仁集大唐三藏圣教序》。如果把欧阳询楷书学到家了,以楷书笔法去临写圣教序,就简单得多,很容易上手。古人说:做楷如行,做行如楷,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今草也有楷书笔法,今草的使转之中必须蕴含楷法,否则就变成潦草字而法度不严。
总而言之,就帖学而言,楷书是基础,先把楷书基础打牢固,才能循序渐进,学习行书和草书。这里还得提一提二王书法,《淳化阁帖》中所收录的二王行草书,其笔法的楷书痕迹非常明显。学书(帖学)当首先入晋法,否则,难得大雅。若习小字,就从钟繇、二王楷书入门,直接可等魏晋殿堂。学大字则师法唐楷,然后上溯魏晋行草。
当然,明末以来,书法另辟蹊径,从金石、汉隶、北碑等入门,拓展了书法路数,形成了与帖学并驾齐驱的碑学书法。而引碑入帖、引帖入碑,则是当代书法家面临的一大课题,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大家。
学书法,应该先学行书,还是楷书?为什么?
我也在学习书法,也看见好多人有说先学楷书的,也有人说先学行书的,还有人说学隶书的,反正说法不一。
根据我学的经验以及对其他名家,学习书法过程的了解,我的见解是先从楷书入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原来也想过喜欢哪一种字体直接练哪一种,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比如说行书,觉得字帖上写的字自己一遍一遍练,觉得没那么难但是写出来的感觉,和字帖上的截然不同,不从在哪里呢就是,古人写的字他是通过大量的练习,然后肌肉形成一个惯性的书写习惯,写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写出来特别自然,而我们临帖,过程比较慢写出来的字呢看起来神似但是没有字帖那么洒脱,字帖上的行书呢感觉浑然天成,我们自己模仿的呢,感觉到就是纯粹的模仿很死板那种,这个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基本功不行,楷书最练基本功,从最基础的各种用笔方法练起,练到一定的境界比如说3,5年十年,同样写一横,和你练两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建议大家练字,先从楷书练起,要做到什么呢长篇大论我就不说了。
第一个练字,要按古人的字帖练。
第二个练字,要写过以后不断对比,纠正你和字帖不同的地方,力求达到90%相似,日常的时候记住字帖,这一点也很重要,你虽然在练习如果你练的和字帖不一样,那么你练这个也没有意义,因为你那不是在练你那是在写自己风格的字。
第三个练字,要天天练,但是不能求多,每天练一个小时只要天天坚持,两年后你回首当时你写的字就会发现不同,五年后你再回首你会发现大不同,十年后别人看到或者你看到你已经发现你有了自己的风格。
学书法,应该先学行书,还是楷书?为什么?
谢邀。应该先学楷书,再学行书。打个不一定准确的比方,就像小孩子学走路,当然是先学走步,而后会跑。楷书是基础笔画,行书则是形神了!
学书法,应该先学行书,还是楷书?为什么?
谢邀回答:读书和书法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学习方式方法,至于学什么书体,由个人之爱好和兴趣所定和发挥,60年代读书的我辈,所幸班主任是个刚师范学校的楞头青,1米6左右,相貌于当今来说,实不敢恭维和描述,正因为他的人相如此,却写得一手好字,精通乐器,教学有方,于是乎我班上的54个男女同学,大多学写字至今亮出手稿的字体,不论行草,仿宋等各种书法,都可圈可点,由其现在在香港的我,一出手仍得到很多人的好评,这和小学时期自己的爱好和天賦勤奋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海无涯勤为舟,功多艺熟终有成。
学书法,应该先学行书,还是楷书?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学习书法应当从那个书体入手;第二层意思是书法学习精进的梯度是怎么样的。下边我们就分类做一概述,希望能够帮到题主。
学习书法应当从那个书体入门。古人云,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这个非常形象的说明了书法学习的一个问题,真书就是站立,行书就像行走,草书就跑跑。这就阐述了书法学习要从真书入门的道理。所谓真书,指的是篆书、隶书、楷书。由此可见,楷书入门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不意味着只有楷书可以入门,篆书和隶书同样也是可以入门的。一定程度而言,篆书隶书入门优势会更大一点。
书法学习精进的梯度是怎么样的正所谓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说的也就是我们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精进梯度问题,选择真书入门,学好篆隶楷,就可以进如到行书的学习,虽然每种书体所用的技巧不同,但是书法中大的层面知识都是不变的,真书中学习的书法原理和书法技巧,在行书中同样适用,最后就是草书的学习,草书可谓是书法中的最高境界。
学书法,应该先学行书,还是楷书?为什么?
楷书字正形规、法度森严,先入楷可以从笔画点滴入手,慢慢体会笔法字韵,逐渐掌握书写规律磨练功底,由此奠基再学行、草写出来的字会苍劲有力、笔法老道,会得心应手的。一己浅见,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