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武侠小说吗?

在头条写了很多关于《水浒传》的评论,在此不多讲,只讲一点:施耐庵没有把《水浒传》当做武侠小说写。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时没有武侠小说的概念。施耐庵时期,不但没有武侠小说的概念,甚至连“小说”的概念都没有。当时,诸如《水浒传》之类的著作,大可归于话本一类。虽然施耐庵的《水浒传》已经完全符合现代小说的规范,但作品中依然保留了宋元话本的创作特点,说它是话本大抵也没错。话本其实也是小说的一种,元末明初的话本基本上都属于白话小说了。

武侠小说是在清代至民国间出现的一种小说类别,最早的武侠小说是清代石玉昆所著《三侠五义》。但是,严格的讲,《三侠五义》属于公案侠义小说,与后来的武侠小说还是有所区别的。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开山之作,应当是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这部小说开启了近代武侠小说新里程,也奠定了新武侠小说的创作基础。

因而,《水浒传》不是武侠小说。

第二,《水浒传》的创作主旨是以梁山故事为线索,揭露北宋亡国的内在原因。虽然施耐庵有一定的政治局限性,但其创作手法远比武侠小说要多样化,思想深度也远非武侠小说可比。故事之中隐藏更大的故事,历史真实的背后是更真实的历史。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多也是借助历史的大背景,来讲述江湖侠义故事,但主要表达的还是江湖儿女行侠仗义,追求侠之大者的人生境界。这一点,似有借鉴《水浒传》的痕迹,但却达不到《水浒传》的思想境界,属于标准的武侠小说。

第三,武侠小说在文学类别中另起一类,称为“通俗文学”。而如《水浒传》以及四大名著,以及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小说,诸如《京华烟云》、《子夜》、《激流三部曲》、《围城》、《白鹿原》,等等,这类作品被称为“严肃文学”。既然《水浒传》属于严肃文学,自然也就不是武侠小说了。

第四,施耐庵也写了侠义之人及其侠义之事,但只是为了刻画人物讲述故事的需要,并没有紧扣行侠仗义来描画一个具体角色,或者讲述完整的行侠仗义故事。比如武松、鲁智深、晁盖等人的侠义履历,只是为了满足梁山泊聚义的需要,而不是以行侠仗义为目的,也不以此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梁山侠士的终极目标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封妻荫子。当然,这也是侠之大者的表现,梁山侠士也有侠之大者的追求。但是,梁山侠士最终招安,人生追求的目标与侠之大者大有区别。

总之,无论从小说源流、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以及创作主旨上来分析,《水浒传》不是一部武侠小说。

《水浒传》是武侠小说吗?

《水浒》不是武侠小说,而是描写宋代官逼民反的一部历史体裁小说。

《水浒传》是武侠小说吗?

谢邀。

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武侠小说,广义认为以侠客为主人公的小说成为武侠小说。内容多表现主人公处境非凡、高人指点后身怀绝技,具有侠肝义胆、儿女情长、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惩恶济世、安良除暴等特点的故事。武打场面表述较为详尽,情节紧张,扣人心弦。旧武侠小说一般以《七侠五义》为代表,新武侠小说以金庸的作品为代表。

其次《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自然不比多说,其写作手法、表现形式、艺术成就等等奠定其历史地位。是历史演义的结晶,不能简单的称作为武侠小说。算的是文学历史类的巨著,这本书以北宋末年梁山泊起义为背景展开一个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政治的腐朽,人情的冷漠,世道的荒凉,加上奸佞当道,残害忠良,祸国殃民,一大批忠义之士被奸佞小人排挤无法立世,大都带有官司人命,为保生存,逼上梁山落草,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直至招安最后失败,多数死于战场、死于非命。

第三,作者描写场面宏大、细腻,而且情感丰满,表现出英雄气短,回天乏力的悲壮情怀。这种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关系、关联,不是所有武侠小说所能比拟的,何况还有政治因素。

如果非要说由武侠小说的影子,也能说得过去,好汉们有名有号、有兵器有座骑,也不乏身怀绝技、单打独斗、武功盖世人物。对后世武侠不无启发,甚至影响巨大。也可说将侠义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官方认为是梁山草寇、贼寇,以下犯上、祸乱朝纲、罪不可赦云云。

武侠也罢、名著也罢,它就光辉的矗立在那里,任人阅读、膜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或许还有一千个宋江。

《水浒传》是武侠小说吗?

不是武侠小说,但武侠小说都受过水浒的影响

《水浒传》是武侠小说吗?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水浒传》当然是武侠小说,而且是乱世群侠类的开山祖,更是当代武侠的标杆性参照。

关于武侠小说:

武侠也好,武侠小说也好,由来已久,可不是到了民国才蹦出来的。

“侠以武犯禁”,就极其准确的给予了定义。

要有武功的平民,不能是政府行为,不能是官员行为。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游侠就是“武侠”这个阶层的开创。唐朝的传奇小说,就是武侠小说的萌芽。

比如《甘泽谣》之《红线》,《传奇》之《聂隐娘》、《昆仑奴》,《集异记》之《贾人妻》,薛调的《无双传》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名的一篇。

宋代话本为武侠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类型。

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所言:“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而这些也是后来的武侠小说所喜用的。

只不过按照当时的“流行”,重点都放在爱情或公案上。

另:宋初李昉等所编撰《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一九六,特将十八种唐传奇列入“豪侠”类便可看出武侠小说同唐传奇之间脉络相通。故认为唐传奇为武侠小说的立宗者,理所当然。这个观点在宋朝已经成型。

明清的白话小说真正定形成性了武侠小说,不但突出了“侠义”的思想,还跳出了个人事迹的单篇限制,形成了“江湖”的概念。

《水浒传》就是最好的最典型的表现,不论“侠义”的概念,还是天下乱世“侠”要替天行道,都很好的展示了武侠小说的本质。

以一个朝堂一个江湖并立的形式,正是以《水浒传》开始,到《三侠五义》为大成。

清末民国武侠小说的发展。

清末民国武侠小说异军突起。这里不多阐述。

但有一个特点,不论还珠楼主,还是古龙金庸温瑞安,作品的基本形式和模式。包括庙堂江湖对立,包括侠义之风,包括千奇百怪的武功、职业等,基本没超出《水浒传》和《三侠五义》的模式。

《水浒传》是武侠小说吗?

《水浒传》不是武侠小说,但里面有武侠元素在。

武侠小说的主要特征

1. 讲武功门派:比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各种在当时极具想象力的武功兵器,以及修真术语,让人眼花缭乱之余,又深深为之所吸引。

(注:还珠楼主的想象力是够丰富,但是一来有小黄文之嫌,二来多线夹杂,主次难辨真的是能把人看晕掉……)

2. 讲江湖情仇:比如古龙的《大旗英雄传》,里面的铁血大旗门、五福联盟、长春岛等热血男儿的三代恩怨。

3. 讲民族国家:比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郭靖、杨康的命运自诞生之时,便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中,国家与民族的存亡之际,每个人都站在十字路口,艰难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4. 正邪分明: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把《水浒传》排除在武侠小说之外的关键原因之一。

《水浒传》属于哪一类小说?

1. 不是黑帮小说:网络曾经红过一时的黑社会类小说,可能大家都有印象,但是《水浒传》的立意要远高于那种“因生活不济,组织一帮发小旧友打打杀杀,混钱泡妞”这样的桥段,梁山上飘扬着那面“替天行道”的旗,似反不反,蕴含着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压抑而迫切的诉求。

图二:《纽约风云》(西方的黑帮电影,时代感很强,顺便推荐一下)

2. 不是武侠小说:《水浒传》中108将来路复杂,有官有民有匪,每个人从出场开始都没有明确的目标(比如成为天下第一,号令武林莫敢不从),一如《清明上河图》中的芸芸众生,大家都只想努力地活下去。为了生存他们可以坐牢、发配、杀人、造反,现实中不容许这些反社会的存在,所以水泊梁山是他们的理想国;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对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认同的思想在,所以“替天行道”成为他们期望中回归社会的彩虹桥。

(注:整体中不乏有个体的差异,反对招安的声音始终在梁山上隐隐回荡,但无法给出其他的出路。)

某个意义上讲,他们也是普通人,也许会为民女打抱不平,会见不义挺身而出,但本质上,他们是茫然的,善恶观念也不像什么“侠之大者”那样清晰。在真实的古代社会中,难有白衣走天涯的潇洒,也无一剑破千军的可能,只有挣扎、隐忍,和爆发。

3. 不是军事小说:虽说《水浒传》的后半部分被战争(外征辽国,内讨反贼)情节所填满,但对较《三国演义》可以看出,前者对军事方面的描写比较浅白,基本上是没有作战策略的一路推地图;战斗描写也基本是斗将然后全军掩杀,破阵戏也如同《封神演义》里的阐截大战重演。尽管《三国演义》也有升坛作法借东风等超常识内容,但仍在战争场面的塑造上胜过《水浒传》。

为什么要这样写?

个人认为,一是作者将笔力更多地投入在刻画人物的命运上,着力表现以剧情来推动所有人物的故事;而非是以人物的行为来触发剧情。

因为包括宋江在内,他们都不是像三国中曹刘孙那样的时代弄潮儿,他们只是随波逐流的飘萍,往往身不由己。

第二是因为,《水浒传》的结构是纺锤型,先发(洪太尉释放108魔星)再收,到了后半段,必须要花大量篇幅来收束各人物故事线,这就要求把重点放在个体而非整体上。

4. 《水浒传》是一部传奇小说:

它所塑造的,是一个个形象鲜明人物,以及整个乱到有些夸张的庙堂与江湖(比如官军押送生辰纲,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各路山大王动不动取心肝作醒酒汤等);所描述的,是幻想中的北宋时代的传奇故事;所向往的,是一个好汉齐聚、劫富济贫的乌托邦——梁山。

最终作者打破了所有幻想。

如同网上曾流传过的同人文中,引用了北岛的诗来抒发宋江的内心独白: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最后是彩蛋:说侠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武侠小说、武打电影、古装动画、游戏等等)中,侠客要么是执剑江湖,快意恩仇的痴男怨女,要么是只手风云、破碎虚空的陆地神仙。

其实,这已经不是古人眼中的侠。

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侠首要重承诺、轻生死、恩怨分明、仗义疏财,而与武功无关。这种侠义精神,形成了侠的基本特征。

到了唐代,诗人普遍崇尚游侠,侠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开始被塑造出道德标准与要求,在李白的《侠客行》中,朱亥与侯赢正是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完美印象,这就是“侠之大者”的思想。

如同光明必然伴随黑暗,同样是在唐代,在传奇小说中,出现了另一种侠的形象,滥杀、食人等代表暴力的象征性描写屡见于其中,这与《水浒传》中的一些血腥暴力情节非常相似。

可以说,这种出自民间的艺术创造,一方面使人们加深了侠等同于武力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得侠的形象更加神秘、多变,令人敬畏,也让劳动人民对侠的正义性少了几分幻想,多了几分敬而远之。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我是夜未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