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若不招安,梁山还有别的出路吗?
宋江不招安,梁山泊还有七条出路。
第一、联合方腊。南下与方腊联手,继续与朝廷为敌。这条出路其实也不光明,最终也逃不过被剿灭的命运,最多再坚持一两年而已。若继续占据梁山,挺到北宋灭亡,也恐怕抵挡不了金兵的进攻。若在江南坚持斗争,南宋王朝也将继续征讨。
第二,抗击金兵。梁山泊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至宣和三年二月之间,宣和七年宋徽宗禅位,靖康二年北宋灭亡,距梁山起义失败已经六年时间。假如宋江不受诏安,假如不诏安又能苦撑六年,坚持到靖康之难,就有可能成为一支抗金队伍。这种可能的依据是,续书当中提到了朱仝的结局。美髯公朱仝在讨灭方腊后,曾经追随刘光世大破金兵,被朝廷封为太平军节度使。呼延灼曾随大军击败过金兀术,在后来抗金战斗中阵亡。
《说岳全传》中,还提到双边呼延灼为高宗抵御金兵,不幸因吊桥腐朽马蹄陷落而被金兀术斩杀。可见,如果梁山好汉能够坚持到北宋灭亡,就有可能加入到南宋抗金的行列而名垂千古。
同时,梁山故事的大背景也支持这个假设。当时,私人土著武装迅速崛起,很多都成为后来的抗金主力。比如吴家军、韩家军、岳家军,等等部队都是由私人武装建立起来的。梁山泊的家底完全有实力加入到南宋抗金统一战线,成为一支抗金部队,至少也能加入到某一支抗金队伍之中。
第三,海外称王。续书《征四寇》中讲到混江龙李俊在征讨方腊时,无意间结实了费保、倪云、卜青、狄成,暗生去意,阴谋出路。当宋江大军班师之时,诈称中风,与童威童猛兄弟二人辗转来到暹罗,并成为暹罗国主。梁山泊好汉如果不受诏安,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这也是一条可能的出路。以梁山的实力,绝对压倒李俊这一众人,往投东南亚称王称霸肯定没问题。
第四,终老梁山。前提是梁山好汉学乌龟缩头,不与朝廷对抗,象当年王伦一样,力求自保而偏安一隅。这也要等到宣和年之后,天下大乱之时。
第五,遣散队伍。梁山泊有大把银子遣散队伍,乘着天下大乱之际各自逃散。然后,埋名隐姓,置地发家,也能各自保命了。《征四寇》中有多名梁山兄弟不愿为官,归隐林下。这其中有为剿灭方腊立下奇功的小旋风柴进、老财主扑天雕李应、行者武松、神行太保戴宗,被朝廷追责的阮小七、以及宋江的弟弟宋清等。这些人远离朝廷,得以颐养天年。
第六、火并自灭。从王伦起,梁山泊就有了内耗火并的习惯,英主晁盖也死于兄弟射来的暗箭。施耐庵前七十一回书写的是聚义,但也在“忠义”二字的表面上,暗伏梁山好汉相互之间的矛盾。《征四寇》继续演绎这种矛盾,诏安或者造反,成了矛盾的焦点,也有可能成为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线。如果不受朝廷诏安,继续在梁山泊造反,这种矛盾恐怕总有一天会爆发。
第七,最坏的结局。金兵南下,投靠粘罕,为虎作伥。这虽然也是梁山不受大宋诏安,而卖过投敌的一条生路,但是,梁山泊好汉绝对不会走这一条路。
宋江若不招安,梁山还有别的出路吗?
梁山好汉如果不招安,也干不出什么大事业来,因为领导层已变质,已不是开始染山的领导层,宋江和卢俊义,都不是为染山义軍着想的人,他们的骨子里还是旧的思想,只反贪官,而不反皇帝,屈颜下贱之辈,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要想成为一支义军,要必须换领导层,若晁盖还在当一把手,高举义旗,联合义军方腊,定念动摇腐朽的宋朝,
宋江若不招安,梁山还有别的出路吗?
仅凭个人的阅读经历,以水浒传为蓝本,书中描述的宋江,基本上不具备一个成功的农民起义领袖的素质。宋江本人在上梁山前,本来就是大宋体制内的人员,只不过是讨体制没有给他提供更大的舞台,使他对个人前途感到无望。这是其一。另外,纵观梁山好汉的队伍里面,鱼龙混杂,有些人迫于无奈上山落草,但内心并不甘心这个结果,心心念念的还是向往在体制内飞黄腾达;更有一部分人员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好汉,杀人越货,作恶多端,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连领导层都缺乏政治远见,例如吴用竞然想投靠“外敌”,可见人品一般。
反观那些有作为以农民起义领袖,思想行动有纲领,队伍有纪律,所作所为受百姓拥护。
综上所述,宋江所走的招安路线是时势的必然选择,如果继续“造反作恶”,其下场恐怕会更加悲惨。因为他们并没有百姓谋福利,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个人浅见,付君一笑。
宋江若不招安,梁山还有别的出路吗?
说到水泊梁山的前途命运问题,如果不招安,他们有希望干出大事业吗?
我想他们不如刘邦,更不如朱元璋,就对当时的方腊、田虎而言,水泊梁山在综合实力上,也要几分逊色。
水泊梁山不能干出大事业,是有诸多原因限制的,首先从地理、军事、政治、经济、人才来做一下分析,就能看出水泊梁山的真实境况!
水泊梁山的地理位置,在《水浒传》描写为“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四方周围八百里尽是烟渺浩荡的水泊,山寨雄居其中,山寨的占地面积为4.6平方公里。
这显然就是一座孤岛,纵横不足十里长,是很小的一处弹丸之地,不如现代的一个县城大,更不用说方腊的江南六郡,田虎的五州五十六县了。
在地理位置上,水泊梁山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四周都是宋朝的官府衙门,和宋朝的厢军、乡兵、番兵。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水泊梁山,关键问题是没有根据地,更没有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力依托。
军事形势上存在三个问题,一梁山鼎盛时期,人马不足七万,从攻打辽军的人数来看,梁山军兵共分为两路,宋江一路三万军兵,卢俊义带领三万,留守山寨的满打满算一万足矣。
不像燕青去找宿太尉帮忙招安时,曾说过梁山有十万人马。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以梁山泊这点此兵马,在军事上怎么能与大宋抗衡吗?
二在梁山的军事集团中,有宋江的实力派,晁盖留下的旧部一伙,朝廷降将派一部,其余的皆是一些散沙流寇。表面上看水泊梁山铁板一块,实际在军事上没有正确的路线,少了一点凝聚力,如何对决大宋军事集团!
三军纪严明是老百姓欢迎的队伍,水泊梁山的军纪严明吗?说句实话,军纪真的不严明,因为他们是绿林好汉和地痞流氓混合体,正规军的训练和纪律,他们是没有的。
若说一百单八将的武力值,是响当当的,但是他们还是停留在土匪级别,与正式的军队的差别是很大的。
从政治角度来说,宋江、晁盖和吴用,只喊出了一句“替天行道。”替天行道就是杀富济贫,反对朝廷这么简单吗?连最起码均贫富,均良田人人平等的思想都没有,老百姓还能指望什么!
这些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吗?其实老百姓是不认可的,替天行道目的不明确,什么是替天行道,怎么替?怎么行?没人知道呢?
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和名正言顺的主张,是很难打动民心民意。把杀富济贫抢来的财产,用作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典型的山大王做派,没有走出土匪的圈子。
常言道:出师有名,师出有道,陈胜吴广起义时的政治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两者合起来,符合广大人民的心声,得到了广泛的拥护。
朱元璋起义时的口号,更具震撼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元人的残酷统治,令人民群众早已痛恨不绝,朱元璋的政治主张,说到人们的心坎上,当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水泊梁山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宋江他们连个最基本的生产粮食基地都没有,怎么保证七万人的吃饭问题。
一个人按最低标准一天一斤粮食来计算,一天消耗七万斤,一百天七百万斤粮食。晁盖劫的那些生辰纲,不够梁山消耗半年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人心才不会浮躁,不会恐慌至极,梁山能有多少储备粮食呢?估计不会支撑到三个月,这也是宋江、吴用焦虑不安的问题。
梁山泊没有经济贸易,钱财只能靠弟兄们去抢,这决对不是长久之计。宋江没有办法,才发动祝家庄、高唐州、大名府、曾头市、东昌府、东平府这些战役,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粮饷的问题。
军费开支是军队有力的保障,宋朝时期士兵一年的军饷是三十贯,梁山人马按照此标准,一年应是二百一十万左右,这笔庞大的军费,对于梁山泊来说,是根本无力兑现的。
回看历史上的每个时代,无论是帝王群雄逐鹿,还是民众起义的枭雄,在军费的开消问题上,都是一场艰难的考验。维护封建社会军人的基本条件,当然是钱和粮,经济实力足够的话,才能稳定住军队的军心。
如果说水泊梁山人才济济,单指武将方面的话,可以说是名至实归。在宋江的集团里,真正的读书人只有一个,入云龙公孙胜,可惜他看清了宋江真面目后,远走逍遥去了。
吴学究吴用也是读书人,他的名字早已经明确他了作为,上梁山泊后,吴用在决定性的问题上,表现的一无是处,搞一些小动作,出一点馊主意他真的很在行。
他和宋江一样,没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小恩小惠他们都很擅长。谋国谋天下的人臣梁山有吗?缺少读书人的参与,何谈治国安邦,决胜千里之外。
历史上的陈胜吴广,李自成和太平天国,总结他们失败的原因,没有一个明白人为之出谋划策,来制定大政计划方针,才会在摇篮里夭折。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千古真理。
从宋江吴用的人生格局来说,目光太为短浅,当时摆在梁山面前道路有三条,一是诏安归顺朝廷,二是纵向联合各路起义军,与朝廷决裂到底,三是就地遣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宋江吴用选择了第一条道路,他们没有选择二三,为梁山好汉敲响了丧钟,把轰轰烈烈的事业,送上了断头台,他们还能干什么大事业呢?
小结:决定命运的是自己,自身本领过硬的话,事业终究不会遥远。素质格局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也决定着是非成败!
我是禅悟净慧,欢迎阅读我的其它文章,欢迎大家评论分享!!!谢谢!!
宋江若不招安,梁山还有别的出路吗?
路肯定有,就看是死路还是活路而已。
小说《水浒传》里,水泊梁山的那一百单八条好汉最终在宋江的鼓动和策划下“全伙受招安”,昔日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尽数成了为朝廷效力的大小将领,打家劫舍变成了“战场厮杀”,一百多条好汉几场恶战下来就剩下二十来号人得到了“封官进爵,光宗耀祖”的殊荣。
非常多的读者对这些“快意恩仇”的好汉们最后因为替朝廷卖命,死的死,伤的伤,下场很悲催而唏嘘不已,总是觉得心有不甘:难道这些好汉就没有比“招安”更好的归宿了吗?
其实水泊梁山的出路有很多,简单的讲就是三类出路或者归宿。
第一,就是和朝廷对抗到底,彻底树起“造反”的大旗,这个出路不是没有人选过,历史上选择造反的人很多,成功的却只有那么寥寥数人。成功率很低,但是一旦成功,那就是“名垂青史”。所以这是一个风险极高而收益极大的选择。
以水泊梁山这样的人员构成相当复杂的江湖势力来说,扯旗造反的成功率就是微乎其微,这也是最终“全伙受招安”的影响因素之一,试想,如果大多数能够看到造反的前途和希望的话,就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招安”了,要知道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其实都是“不怕死,不要命”的家伙,选择“招安”和贪生怕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更大的诱惑,应该还是“光宗耀祖,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第二条出路,就是晁盖的“理想”:占山为王,不受朝廷约束。打造实力,进而和朝廷抗衡,维持一种“打家劫舍”,或者“杀人越货”的“绿林”状态。兄弟们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按套换衣服”的“江湖生活”。
这种所谓的出路,其实是温水煮青蛙,水泊梁山会遭到朝廷的持续打击以及地方“团练”的不断搅扰,其实力会慢慢耗尽,因为“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无论是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还是扛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其实都是走不远,都改变不了“贼寇”的实质。逐步被围剿,被消耗,被瓦解仅仅是时间问题。但是这么做的结果 ,很可能造成的就是“全军覆没”。并且是以“朝廷要犯”,“反贼”的罪名被剿灭。
当然,几乎中国历朝历代的土匪都是这样一个下场。
第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是就地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这个出路只是有理论上的可能,因为水泊梁山的好汉们,能有条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其实是很少的,除了那几位被“掳掠”上山的专业人士,就是类似于关胜,呼延灼这样的朝廷降将,都未必有这样的条件,所以,树倒猢狲散的结果,可能就是会多出若干个小山头,然后依然被朝廷各个击破。
其实,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和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对水泊梁山的这些“好汉”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江湖好汉,在老百姓心里只要不祸害百姓就是“好汉”,祸害老百姓就是“强盗”。而在朝廷眼里,这些所谓的“好汉”,毫不例外的全部是“贼寇”。
在朝廷眼里,和这些贼寇“和平相处”是不可能的,水泊梁山的贼寇们只有三条出路:归顺(招安),投降(做俘虏),剿灭(格杀勿论)。
水泊梁山的好汉们面临的其实就是这三种局面。当然他们也只有两种选择:招安和造反。
在这两种选择当中,造反的风险远远大于招安,所以选择了“全伙受招安”。
这是因为,水泊梁山的好汉们,还没有“推翻朝廷”的信念和胆量。既然如此,招安就是最好的选择。没什么好可惜的。
宋江若不招安,梁山还有别的出路吗?
没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