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为什么能横扫匈奴?

谢邀。汉朝从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的战略格局发生了逆转,年轻的皇帝刘彻把匈奴打得落荒而逃。除了他本人用人得当兵法得当,更关键的还是在于他的祖辈们。

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哪怕是杀伐决断丝毫不逊色给男人的吕太后,他们就真的打不过匈奴嘛?问题不在于他们自己身上,而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汉朝经过楚汉争霸,国力衰弱才是关键原因。

经过几代先人的休养生息,经过他们的隐忍,所以才给了汉武帝刘彻留下了“厚积薄发”的实力。否则,汉武帝能光靠着一腔热血去跟匈奴人打么?不能。

汉武帝刘彻是个特殊的皇帝,向来喜欢“兵行险着”,用人方面他也毫不忌讳。比如他的叔叔梁王刘武曾经觊觎皇位,但是对于梁国国相韩安国,他仍旧委以重任;卫子夫乃是奴婢私通所生,但他仍旧能立为皇后;有时候,能够不计前嫌知人善任,何尝又不是一种帝王的气魄与治国的天赋呢?

中国古代,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汉武帝时代,诸侯王的威胁被铲除、国内安定,乃是地利;他任用韩安国、卫青、霍去病等人安定朝政发展军政,乃是人和;汉朝国力已雄厚非常,而匈奴却已江河日下,乃是天时。

汉武帝时代汉朝消灭匈奴,是时候已经到了。

汉朝为什么能横扫匈奴?

西汉是怎么击败匈奴?

一是经文景之治后国富民强,财力雄厚,有了对匈奴用兵的物质基础。

第二对匈奴有了深入的了解。

匈奴属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有战事时匈奴王下令,传令快骑哓喻各部,每户出马出丁,立刻就能结集起一支厐大的军队,无战事时,兵丁归户各牧牛羊,是典型的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没有常备军队的游牧民族。

而放牧需要,匈奴各部分散在广阔无垠的大漠之中,方圆百里只有几十户牧民,加之没有发达的通讯系统,匈奴人很难在和平时期应对突发事件。

西汉前期的皇帝只看到了匈奴兵的骁勇善战,却不了解匈奴地广人稀的弱点,所以走了和亲的道路,双方罢兵,免于边境遭匈奴袭扰。

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对匈奴的弱点看的非常清楚,果断对匈奴用兵,卫青、霍去病率兵直插匈奴腹地,措手不及的匈奴根本来不及大规模集结军队,只能各部牧民自发迎敌,当然不是汉朝大军的对手,被杀的狼奔豕突,只能狼狈的逃往西方,越过乌拉尔山进入欧洲。

汉朝为什么能横扫匈奴?

谢谢邀请啊!

就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西汉帝国要击败以天子骄子自称,控弦数十万的匈奴帝国,必然要有自己突出的优势和基础。

简单总结一下,汉帝国击败匈奴帝国有三大物质基础,钢铁、弩和战马。

钢铁和弩是中原王朝传统的优势所在。

其实这个优势,汉初名臣晁错在他的《言兵事疏》一文中,对于汉军将士和匈奴战士的优劣做出过系统的总结与评论。其中,就有汉军强弩的射程与威力,远超过匈奴的弓箭。汉军战士身穿铁铠,手持锋利的兵器,也是匈奴人抵挡不住的。

咱们首先说弩。

弩一向被视作中原王朝的利器,西北汉代边塞遗址出土的大量简牍文书,以及汉帝国首都长安城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众多刻字骨签,提供了大量关于汉帝国弩强度和射程的宝贵资料。

汉代用来衡量“弓力”、“弩力”是“石”(dan)。石作为重量单位时,一石为四钧,一钧为三十斤。根据出土文物显示,汉代一斤大约250克,一石大约相当于三十公斤。

根据简牍和刻字骨签的显示,当时汉代弩共有十八个登记。从一石到十五石,还有二十石,三十石,四十石。一般来说一到十石的弩都是单兵弩。一石和两石是仅靠手臂就能拉开的臂张弩,三石以上属于强弩,需要用脚或腰部帮助上弦的蹶张弩和腰引弩。十石到十二石弩也有单兵弩,这种弩被称为“大黄”。不过这种单兵最强弩,需要最强壮的战士才能拉开。再往上就是需要绞车来张弦的弩炮了。

汉代弩的射程,在西北汉简中能够见到7条材料:力五石二十九斤射百八十步、力四石四十二斤射百八十五步、射百一十六步、力四石射二百、射百五十步、五石具弩射百二十步、三石具弩射百二十步。

而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刻字骨签所记载的强弩甚至弩炮,射程都在三百步以上,最远者达到了四百步。

步是中国古代常用的距离单位,一般是一个成年男子两跨步的距,即“两跨为一步”。汉代规定一步为六尺,换算成现代单位大约为1.5米左右。由此可见,一石和两石的普通弩有效射程在150米左右;三石到六石的强弩射程在170米到270米之间;弩炮甚至能达到四百步,也就是560米。

汉帝国非常重视弩的威力、射程和命中率。比如晁错在《言兵事疏》说:“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因此,汉军经常进行弩射考核。感觉汉简记载,弩射距离是一百二十步(170米),每个战士发十二支弩矢,射中靶子六矢,才算合格。如果超出将有奖励,如果不到,将被处罚。

此外,汉军喜欢用“大黄”或弩炮进行狙击作战,远距离击杀匈奴的指挥官。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名将李广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几百里,结果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重重围困。在这危急时刻,李广前出阵列,用大黄弩,连续狙杀匈奴指挥官,打断了匈奴的指挥链,这才抵御住匈奴的猛攻。

因此在实战中,匈奴骑兵在300米的距离上,已经开始变得不安全。前进到170米,就开始遭受强弩的打击,有很大的几率被命中。匈奴人要想冲击到几十米,能使用弓箭作战的距离,就需要很强的运气,付出相当的伤亡。但付出这些之后,面对汉军的步兵弩射,匈奴的骑射手射程、杀伤力、防护性和精度上被完全压制。

美国学者阿彻·琼斯在他的《西方战争艺术》一书中这么记述:“乘马弓箭手与徒步弓箭手相比,具有更多的显著不利条件。徒步弓箭手不必分神而集中精力于射箭,这使得他们拥有更快的发射速度和命中率。徒步弓箭手还可以使用重量较轻的盾牌保护自己。马匹还是一个巨大而脆弱的目标。”这也就是晁错所说的:“汉军强弩的射程与威力,远超过匈奴的弓箭。使用强弩的汉军万箭齐发,匈奴的皮甲与木盾根本抵挡不住。”

其次就是钢铁。中国境内已经发现了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冶铁遗址,并出土了很多的冶铁制品。到了战国时代,铁质兵器大量出现。1965年,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就出现了大量的铁质兵器和防护装备。齐国临淄古城中也有大量的冶铁遗址。到了秦汉时代,中国人的钢铁技术进入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秦汉时代光铁犁出土量就比战国时期多了五倍。

汉代更是钢铁兵器普及的时代,在中国盛行了一千多年的青铜兵器,退出了历史舞台。比钢铁兵器普及更为重要的是,汉代钢铁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就是著名的炒钢法。可以概括为:生铁→炒炼成钢→锻造→淬火

这种新技术的秘诀其实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搅拌”。“炒钢”,也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在熔池中加以搅拌(古人称之为“炒”),借助空气中的氧把生铁所含的碳给氧化掉,从而成为钢。“炒钢”技术的出现彻底解决了钢的产量和成品率问题,军队对于钢铁武器在质量和数量的双重需求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市所辖东海县尹湾村发现的汉墓中出土了一批简牍文书,内有一件《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是汉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武库所藏武器装备的统计报告。其中长矛类格斗兵器五十多万柄,剑九万九千九百零五把,刀十五万六千一百三十五把,铁甲六万三千三百二十四套。

冶金技术与军备技术的进步,不光带来了数量上的优势,更带来了质量上的优势。根据出土文物的显示,汉代武备已经掌握了通过局部淬火、表面渗碳等工艺,让武器的刃部更锋利。汉代还掌握了非常先进的贴钢工艺。就是在一块作为刀身的低碳钢上锻焊上一块高碳钢作为刀刃。这样就能保证整件武器刚柔相济,以拥有更好的性能。

更为关键的是汉代大范围采用“百湅”技术,也就是被现在人常误读的“百炼”。“百炼(湅)”是通过反复锻打,钢材的组织致密、结构均匀,刚性增强,并形成层叠式的复合结构,使得整个武器的综合机械性能更为精良。

所以晁错在他的《言兵事疏》一文中,指出,汉军战士身穿铁铠,手持锋利的兵器,在弓弩的掩护下,排成阵列奋勇前进,匈奴的战士根本抵挡不住。

最后则是战马。

装备强弩、钢铁兵器和铠甲的汉军战士不怕跟匈奴人面对面的正面对抗。

但问题是匈奴人又不傻,没必要跟你正面对抗。人家凭借骑射玩打带跑,你两条腿追不上四条腿,就算有强弩、钢刀、铁甲也没用。

晁错对此也有评价:匈奴人的优势是攀山跨涧,驰骋骑射,风餐露宿,忍受饥渴,坚韧顽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匈奴人有大量的马匹。

所以汉帝国要想击败匈奴人,自然也需要能追得上匈奴人的马匹。因此,当汉武帝时代,帝国边境上的三十六个军马场,为帝国提供了将近四十万匹军马时,汉帝国才正式拉来了反击大幕,并最终击败了匈奴人。

汉朝为什么能横扫匈奴?

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民生长达半个世纪,稳健发展的大一统中原王朝,遇上一个有着雄图四方极具野心的汉武帝,加上游牧民族匈奴人本身具有的问题。胜利也就显得那么的理所当然。

1,国之力的比拼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西汉。西汉早期经过连年战乱,民生早已脆弱不堪,统治者吸取秦亡经验,推崇黄老道家,轻徭役,重民生,与民休息。在经过了长达70年的休养生息,迎来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由此可见,在长达70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西汉国力早已今非昔比。

2,一代雄主汉武帝

对于汉武帝其人,历史的评价各有各的标准。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的疆域扩长近乎一倍,北击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逾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

无怪乎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增佑先生曾说,“武帝时为中国极强之世,故古今称雄主者,曰秦皇汉武”,他还说,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他的朝代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代。

汉武帝时期对于匈奴的战争,一直持续了39年之久。期间没有和亲,也没有任何的停战协议。只有长期的保持战争状态,战争的比拼互相耗费的其实是国力比拼。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人原来政治结构简单而多元的部落联盟,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最终在以汉朝名将霍去病为代表的强硬军事攻击的情况下,逼得以浑邪王为首的一部分匈奴人南降。

霍去病又以漠北大捷,封狼居胥,彻底打垮北匈奴。逼得剩余的一部分匈奴人不得不远遁漠北。有诗为证《匈奴民歌》: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3,匈奴本身的问题

匈奴是由游牧部落联盟组成的军事集团,虽说是由单于世袭,但对于其军事集团内部,往往都是垂直性的简单管理,导致其并不能完全凝聚起部落联盟力量。对于左右贤王等军事首领部落首长,也缺少足够的制衡。

若是对阵的是混乱的中原王朝,甚至是一个无能的君主统领下的王朝,那么匈奴人的战斗力对于农耕民族来说绝对是噩梦。但游牧民族强也就只能强一波,往往不过几代,他们也就衰落下去。

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再加上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是匈奴人所远远无法对抗的。在国力上的比拼,财力物力上的比拼他们就已经输了。

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由沂蓝书院流云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汉朝为什么能横扫匈奴?

汉朝用什么击败的匈奴?

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问得不够仔细,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汉朝击败匈奴,并不是靠某一种器械,或者某一种兵器,也不是靠某一个将领,更不是靠某一批军队。

汉朝之所以能屡次击败匈奴,实际上是综合了很多因素。

我这里总结的因素大致有三个。

一,匈奴内部不团结

二,西域诸国的帮助

三,汉朝将领有勇有谋,军队素质很高

我们先说第一个,匈奴内部不团结的问题。

汉朝的时候,人们虽然把北方的少数民族都统称为匈奴,但实际上,匈奴也分为了好几个部分,匈奴左贤王廷,匈奴右贤王廷,匈奴单于王庭。

这三个王廷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经常你打我我打你,他们之间的内斗,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他们的力量。

而且在劫掠中原的行动上,因为各自所处的地域不同,这三个王廷的路线和时间也不是一致的,因为路线不一致,就直接导致了匈奴总体力量的分化。

如果匈奴这三个王廷全部团结起来,战斗力起码要增加好几倍,汉朝要赢,不是那么容易。

除了匈奴自身不团结,第二个原因便是汉朝每次攻打匈奴的时候,都得到了西域诸国的帮助。

当时西域的国家有很多,楼兰,大宛,月氏(至),乌桓,乌孙,乌揭,丁零等等等等。

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这些国家和汉朝互通有无,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匈奴所处的位置,和这些国家都挨得很近,在匈奴人眼里,汉朝虽然富得流油,但是并不好抢,防御力太强,柿子要挑软的捏,抢不了汉朝,他们便将目标放在了这些小国的身上。

动不动就欺负他们,让他们称臣纳贡。

这些小国家被欺负得久了,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时刻盼望着汉朝这老大哥能出兵帮他们一把。

汉朝每次出兵的时候,他们都瞅准了机会,与汉朝的军队联合,共同打击匈奴。

因为汉朝距离匈奴很远,每次出征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光是运粮草都得运很多,所以汉朝也希望能得到西域诸国的帮助,让他们凑点人手,也不要多,凑个三五万就行。

然后沿途再准备一些粮草作为汉朝军队的补给,这样可以减小汉朝廷的负担,当然,对于那些长期被匈奴欺负的小国,这些事情,他们是很愿意做的。

因为有西域诸国兵马援助,沿途也有粮草补给,所以大汉西征匈奴才能带着那么多人走那么远,若是没有这些国家的帮助,汉朝想要击败匈奴,还真不容易,毕竟几十万军队的粮草供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汉朝军队有着极高的素质,而且将领大多都谋略过人。

先说说汉朝的将领,汉朝有那些名将呢?多的不说,就说几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首先是官拜大司马的长平侯卫青,然后冠军侯霍去病,飞将军李广,以及说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等豪言壮语的关内侯陈汤。

这些人的谋略和胆识,以及勇猛,那都是流传了千古的,说起来滔滔不绝,这里就不细说了。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那就是周亚夫,为什么说周亚夫不得不说呢,因为他的存在,可以直接见证汉朝军队的素质。

细柳大营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

汉文帝的时候,匈奴入侵边关,时任河内郡守的周亚夫被封为将军,驻扎在细柳,以防御匈奴。

有一次汉文帝去慰劳军队,前两个去的军营他都可以直接进入,但是到了细柳大营,他的车辇却被拦在外头,而且营中将士各个披坚持锐,刀出鞘,箭上弦,拉满弓,持战备状态。

这让汉文帝很生气,随行的人说这是天子御辇,让守门的将士放行。

守门将士不放,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

细柳大营的典故从此而来,这个典故中可以直接看出周亚夫治军非常严谨,也能看出当时细柳营中的军队都有着很高的军事素质。

但凡名将,统统都治军严谨,而往往就是治军严谨的将领,手下才能培养出素质极高的军队。

军队素质高,将领有谋略,还有西域国家的帮助,以及匈奴内部的不和谐因素。

综合以上这些,现在你该知道汉朝为何能屡次打败匈奴了吧?

汉朝为什么能横扫匈奴?

我是一名热爱历史文化的小青年,欢迎大家来和我交流。

西汉用什么来击败匈奴的,毫无疑问是国家的整体实力。下面我简单的说说,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补充。

汉初,高祖刘邦出兵,北击匈奴结果被围在了白登山。后来的皇帝认识到汉匈之间的视力差距。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方法,与民休息的政策,奖励农耕,降低赋税,经过70年左右的发展,已经扭转了秦末百姓四处流浪,无地可种的局面,人口基数也大大提升了。另外,汉初汉王朝认识到实力的差距之后,只得忍辱负重实行了“和亲”政策,即使被夺河套地区也只能忍气吞声。

汉景帝时期,通过平定国内七个诸侯叛乱,把地方上的一部分权利,财富收归国有,使得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汉王朝的财富已经达到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穿铜钱的绳子都烂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一代雄主汉武帝登基称帝,他是一个拥有着雄心的人,加上国家实力已经雄厚,早就有了对匈奴作战的想法,为老祖宗洗刷耻辱,因是即位之初,自己根基不稳加上国内各路诸侯还有相当是实力,并没有一开始急于求成,而是采取各项安国治民的措施,推行“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派出张骞出使西域,联系受匈奴压迫的国家,结成同盟。

经过前期发展进行战争准备,经济力量也远超匈奴,后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选拔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另外和西域国家乌孙等联盟,采取远程奔袭,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后取得了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

后在汉宣帝时期,宣帝采取远交近攻等一系列措施,加上经济力量辅助,迁徙人口屯田戍边。在宣帝时期解决了匈奴之患,在这一时期汉朝处于绝对的强势局面。当然在东汉时期匈奴反汉实力再次兴起,后来还是被汉朝平定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见解,不足之处请大家补充。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欢迎大家我交流,我会给他大家带来更多的历史趣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