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教会了我们什么?
我们读《水浒传》都被施耐庵骗过了。
我简单说一说。
《水浒传》这部书虽说也存在版本问题,特别是续书,版本问题更为复杂。版本复杂的原因有很多,但历代都按照自己的需要,对《水浒传》进行篡改,甚至腰斩。当代以来,大方面而言,《水浒传》就有“古本”和“通俗本”两大版本。这两个版本有很多地方不一样,比如,为了给《征四寇》打广告,强行安插进宋江招安内容,把七十一回本扩充为一百二十回本。《征四寇》难道就是施耐庵或者罗贯中写的吗?任何人都拿不出铁证来佐证这个问题。所以,读水浒只能信前七十一回,续书仅供参考。
通俗本还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删掉了古本楔子的一大段文字。这段文字就是赞颂大宋开国以来,直至宋仁宗的得道盛世。通俗本直接从“嘉佑三年“开篇,引出洪太尉误走妖魔。
为什么说删掉一段文字就是俗本的致命硬伤呢?因为,这段文字恰是作者在交代他著书的初衷本意,表明施耐庵的创作意图: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毁坏了北宋的“道”,大宋从此由盛转衰。此处不讨论王安石变法,而是就书论书,谈一谈读《水浒传》的感想。
宋仁宗起,党争之祸扰乱朝政,大宋皇帝及大臣无一人能够终止党争,最终导致北宋灭亡。施耐庵深恨变法所导致的恶劣后果,所以,《水浒传》中自宋徽宗而下,几乎没有好人。梁山人物都是龙虎山地窖中的妖魔,当然也不是好人,施公于此恰是”反话正说“。
施公之所以要反话正说,大致是因为:
这部小说就是反元的。元朝有“四人等级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虽然迄今没有查到元代这一制度的任何法令,但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存在。这是一种反人类的统治制度,查遍中国历史,如此明确的等级划分,仅此一朝而已。作为汉民族知识分子,施耐庵当然是非常反感的,奋笔疾书痛斥北宋亡国而招致的汉民族的痛苦与蒙羞。后来不是有句话吗?叫做“崖山之后无中国”,就是当时知识分子共同的认知。在很多地方,中秋节吃鸭子的习俗把”杀鸭子“说成是“杀鞑子”的暗语,吃月饼被说成是以月饼传递”杀鞑子“的情报暗语。
很多人闹不明白,《水浒传》中出现大量的吃牛肉的描写,这在宋朝是违法的。还有人据此推断,《水浒传》是元朝(蒙古人)写的。实际上,这就是施耐庵对元朝反人类朝政的鞭挞。牛,对于以农耕为主的汉民族非常重要,岂能如此大快朵颐?!谁最爱吃牛肉?不言而喻。
施耐庵深恨元朝统治,所以,他非常痛恨葬送汉人天下的赵宋王朝。所以,《水浒传》就是揭示、讽刺、谴责仁宗之后,特别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的“失道“。
以中华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大团结的现代观念来衡量施耐庵《水浒传》的理念,显然是施耐庵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水浒传》的著书宗旨大抵如斯。
归纳一句话,就是水浒传中无好人!
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水浒传》就应当反着读。施耐庵在“楔子“中就告诉读者,嘉佑三年前大宋合道,此后,大宋逐渐失道,妖魔纵横,天下大乱。
因而,《水浒传》中才有反人类的诸多“英雄事迹“。比如,扈三娘可以嫁给屠杀她一门良贱(仅跑掉扈成,有续书抱不平,写扈成为将,充当了剿灭梁山的一大杀手)的梁山人为妻,董平杀太守而夺其女为妻。试想,与杀父仇人同床共枕,正常人做得到吗?吴用为诓骗朱仝上梁山,竟然指示李逵把一个四岁的小孩子的脑袋劈成两半。梁山打破大名府,吴用分兵两路,前往屠杀梁中书等人的一门良贱。切莫说李逵的杀人如麻,张横、孙二娘、李俊李立等人的黑店谋财害命了。这些灭绝人性的行为,难道也值得推崇吗?难道也是“逼上梁山“吗?难道不是“妖魔“行径吗?
正因为梁山人众皆龙虎山地窖里走脱的妖魔,他们所隐射的就是朝廷,就是导致汉家王朝覆灭的罪魁,他们绝不可能完成“替天行道“的使命,以保家卫国(九天玄女之嘱)。
施耐庵不是妖魔,之所以在文字表面貌似夸赞妖魔,这是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所面对的“两难“矛盾。他希望有“替天行道“者挽狂澜于既倒“,恢复大宋立国之初的“道“。但事实上,宋朝已亡,无可挽回。于是,仁宗以来的大宋败局已成既定事实。施耐庵很无奈,著书以痛斥“妖魔“,同时,寄希望以扫灭妖魔。两个愿望都不能实现,《水浒传》也就有始无终了。
笔者小学五年级读《水浒传》,迄今才貌似猜到施耐庵的真实创作意图。水浒传故事之中有故事,仔细阅读,越来越不佩服梁山好汉。
《水浒传》教会了我们什么?
《水浒传》是我们中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中国古典小说浩如烟海,独独把包括《水浒传》在内的这四部小说评为四大古典名著,可见这四部小说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能给人们提供极其丰富的精神营养与有益借鉴。
就拿《水浒传》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
其一,《水浒传》教会我们: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普通人才有可能过上好日子。《水浒传》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这样的:皇帝昏庸、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于是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透出一股腐朽、黑暗,达官贵人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掠夺社会财富,搞得民不聊生;屑小官吏也纷纷利用手中权柄干些欺男霸女、欺行霸市的事儿,逼得普通人难以安生;地痞恶霸勾结官吏,无恶不作;强人土匪集结成群,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但凡有一点可以依仗的,比如手中握有权力、财富、武力等等资源的,都要把这些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处,压榨得普通老百姓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只有被压榨、被掠夺、被蹂躏的命运。可见,政治的黑暗是最可怕的黑暗,社会的动荡是最可怕的威胁,普通人要想过好日子,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其二,《水浒传》教会我们:不管在什么社会,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安身立命。虽然没有将《水浒传》梁山108将每个人的故事都详细叙述出来,单从几个重点人物来看,他们能够成为梁山108将的一份子,都是因为自己有一技之长,在某个或几个领域有着过人的本领。比如,宋江的本领是“刀笔纯熟,胸有韬略,腹有良谋,心有大志,仗义疏财,情商极高”;吴用的本领是“智计迭出,攻于算计”;晁盖的本领是“豪迈大气,胸襟开阔,领袖气质”;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人则是有着过人的武艺,有的善于马上作战,有的善于步兵作战;至于时迁等其他一些能人异士,都是各自身负一项绝艺。可想而知,如果他们不是各自有一项或几项过人本领,就是被官府逼上绝路,也没有资格和机会成为梁山108将的一员。有本事的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只有庸人和废人才会走投无路。
其三,《水浒传》教会我们:不管在什么社会,搞好人际关系是生存的重要本领。《水浒传》有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人物“高俅”,他从一个浮浪子弟摇身一变,成为正二品官员,军队中的二号人物。高俅成功最关键的就在于他非常善于搞好人际关系。他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讨好献媚。他和王都尉、端王相处时,总能投其所好,言行举止分寸拿捏得十分到位,以自身才学费尽心力向二人讨好献媚。哪怕是做些吃喝玩乐的浪荡事情,他也总能做得比别人技高一筹,讨得主子十分欢心,让主子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舒坦,让他在众多下人面前脱颖而出;同时,善于凭风借势的高俅,总能把好运带来的机会发挥到极致,把所有的智慧都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由此深受王都尉和端王的宠信,端王后来当上了皇帝,自然对其更加恩宠有加。
其四,《水浒传》教会我们:处理事情遇到阻力时,要学会采用“迂回变通”的办法。《水浒传》中的武松,不仅威猛帅气、侠肝义胆、武力爆表,还很有智慧,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他为兄长武大郎复仇的过程中,遇到阻力时,及时调整战略,采用“迂回变通”的办法成功达到目的。刚开始,武松找到何九叔和郓哥作为人证,带着何九叔给的两块酥黑骨头作为物证,径直找到知县,以为通过正常途径可以告倒潘金莲、西门庆和王婆,奈何知县迫于西门庆的淫威,又得了他的银子,便不愿秉公办案,以证据不足为由推脱了事。于是,武松干脆绕开知县,采取“迂回变通”的办法,先把所有证据收集齐备,再把元凶正法,尤其是杀了西门庆这一招非常绝,让知县所有的压力和负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么一来,知县自然是偏向武松这一面了,武松的难题迎刃而解,最终既为兄长报了仇,还把自己承担的风险和代价降到了最低。
其五,《水浒传》教会我们: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否则灾祸不请自来。《水浒传》中的王伦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最典型的教训。王伦原本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着一些鸟气合着杜迁到水泊梁山落草,后来又有宋万入伙,在柴进大官人的资助下,聚集了七八百个小喽啰,靠着打家劫舍度日,小日子过得也算是挺滋润。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是典型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他当上了梁山的“一把手”,真以为自己是梁山的“真命天子”,这个位置一劳永逸。压根没想一想,自己没有高贵的出身,只不过是草根阶层的平民百姓出身;没有过人的文才学识,连考个秀才都落第了,看来是个资质平庸之辈;更没有魁伟的身材和过人的武艺,连杜迁、宋万这样的本领在他面前都算强者。唯一凑巧的是王伦的运气不错,阴差阳错占据了水泊梁山这个风水宝地,更阴差阳错地坐上了头把交椅。他这“一把手”的位置冲昏了头脑,随着林冲、晁盖等人涌上梁山,他不识时务,没有自知之明,还一个劲地滥使“一把手”的淫威,终被林冲一刀结果了性命。倘若他有自知之明,及时让贤,他肯定不会被亏待,说不定还能继续吃香的、喝辣的。
总而言之,《水浒传》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如果真要一一列举,只怕还可以写出七、八条来。就此打住吧,贻笑大方了!
《水浒传》教会了我们什么?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出自元朝明初施耐庵所著。全书共一百二十回,里面讲述了梁山水泊一百零八位好汉宋江等人替天行道,起义反抗朝廷,揭露了当时官史的黑暗,奸臣当道,使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看完整本书受益匪浅,忠、义、孝三字刻画得很好令人感慨万千。当这部名著于一九八零年拍成大型电视连续剧,在著名歌唱家刘欢老师演唱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啊……”听完整首歌,让我们更领略到了梁山好汉杀富济贫,行侠仗义的英雄气概。《水浒传》这部名著到底教会我们什么?其实里面很多人物都让我们有所启发:
其一,宋江。他教会我们在现实职场或团队中,如何具有高超的带领管理能力,不骄不躁,胸襟宽广,任人唯才,仗义疏财,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其二,武松。他的形象更带有传奇的魅力,在路过景阳冈时喝了三大缸酒,俗话说:“酒壮英雄胆”。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此,武松打虎教会我们,一定要有一技之长,遇事凌微不乱,冷静沉着应对,方能百战百胜。在最后武松单臂擒住方腊那一刻,让我们更敬佩他的胆识和实力。其三,李逵。李逵在梁山享尽清福时,想起了母亲,于是下山背母亲一同上山之时,遇上了老虎,不想母亲被虎吃掉,一怒之下与四虎大战几个回合,最终保住了母亲的性命。李逵的“孝”刻画得淋漓尽致,他教会我们,“百善孝为先”,尽孝要趁早,别娶了媳妇忘了娘,别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到最后再来后悔莫及已无用。结论:《水浒传》为中国四大名著,名副其实,讲诉的故事及人物都耐人寻味和学习的楷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领悟了忠、义、孝的真正含义。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水浒传》教会了我们什么?
《水浒传》读后感:做人要:正直,豪迈,义气,礼仪,团结,真诚。近君子而远小人。遇事要:深谋远虑,着眼大局,高调做人,低调做事。一个人一辈子?要:勤学习,恳努力,强硬自身。只有自己更强大,才能邦助社会,匡扶正义。
不论什么时侯,身处何方:都要:不惧奸邪小人!不畏惧高官权妄!路有不平多少事?有遇坚决抱不平!心存善念,量力而为。
大丈夫立世:强身健体,保家卫国,有国才有家!上孝遵老,下爱子幼。和谐社会,平心对待。孔子曰:仁,义,礼,智,信,缺一不可!人世一遭: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心怀正直,立身为本。
《水浒传》教会了我们什么?
各门各派,五合之众,没有正规的军规,凭着硬闯硬打,聚集一起,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社会印象不好,就是将功折罪,也未勉得到社会上的认可。
《水浒传》教会了我们什么?
《水浒传》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一句老话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最初印象是好汉们乱讲义气,到最后被奷贼宋江出卖给害了,可见义气害人害己。随着后来的认识加深,人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性,不能人云亦云;江湖义气也只能算是利益集合体,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打算。伟人毛主席给《水浒传》定下了评语,作为“投降派”的反面典型教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仗义,替天行道;好汉们的英雄事迹让人们脍炙人口,赞不绝口。其中深层次的思想和意义就不多讲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