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的母亲贾敏,当初为什么不嫁到“四大家族”中?
林妹妹的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小女儿,是真真正正娇生惯养、金尊玉贵长大的千金小姐。
来看一下这位小姐的出身:父亲贾代善是第二代荣国公,母亲是史家的小姐,贾敏本人是嫡出。
这样高贵的出身,让贾敏婚事有着无数的选择性;这样高贵的出身,就算去配真正的皇亲贵胄,也未必配不上。
四大家族只是贾敏的选择之一,至于她为什么没有嫁到四大家族中,原因也许并不复杂,有的时候只是读者想多了。
一.薛、王、史三大家族中并没有合适的人选
门当户对、年貌相当,是古人择亲时的一般规律。荣国府对待贾敏这位嫡出的小姐,自然也绝不会例外。
首先来看一下薛家:
荣国府根本不会考虑薛家这样的门户!
薛家的地位太低,当年紫薇舍人薛公的余荫已经照不到现在的薛家。
《红楼梦》这部小说对地位的尊卑描写非常明显,连尤氏的继母尤老安人,都明显地写出了她有安人的诰封,是个小官宦的妻子。
可对薛姨妈的称呼呢?
始终是简单的薛姨妈,这足以证明薛姨妈根本没有诰封,也就是说薛姨妈的丈夫根本没有官位。
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商,他的弟弟连皇商都算不得,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
贾敏同薛姨妈和薛蝌之母平辈,如果嫁进薛家,要么嫁给薛蟠的父亲,要么嫁给薛蝌的父亲。
这么低的门第,贾敏这种真正的公侯小姐是不可能嫁入的。
此时薛家被排除。
再来看王家:
王家是世家大族,可贾政已经同王夫人联姻,这桩婚事,已经奠定了两家利益无法分割的基础。此时贾家再把贾敏嫁到王家,按照家族利益来说并不合算。
而且,王熙凤的父亲、王子腾、王子胜都比王夫人和薛姨妈年长。
而贾敏,要比王夫人年龄小很多。
王夫人的长子贾珠比黛玉要大上十几岁,按照这个年龄来推,王子胜至少比贾敏要大十几岁。
从年龄上来说,几个王家的男子均不合适。
此时王家被排除。
再来看史家:
从联姻的角度来说,史家的女儿贾母已经在荣国府生儿育女。贾母的亲生儿子贾赦,将是荣国府未来的继承人。
史家已经同贾家结下了无法割舍的血缘亲情,他们之间的关系,根本用不着再用联姻去稳固!
且不说贾敏这辈,就是宝玉那一辈,贾家同史家都是至亲的血缘。
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虽然也会逐渐淡化,但却不急于一时。等到宝玉和史湘云那一辈儿有了子女,再选择联姻来重新稳固两家的关系,也来得及。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所以在贾敏那一辈,无论是贾家还是史家,都可以把女儿嫁到其他的人家,以实现家族利益的最大化。
二.贾敏的婚姻,是贾家布局的一部分
贾敏是第二代荣国公的女儿,是金尊玉贵的大小姐不假。可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在贾赦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人情冷暖、拜高踩低,世家大族更是如此。
贾代善的过世,意味着整个荣国府马上就要开始转型。
虽然他的儿子贾赦继承了爵位,成为了一等将军。
可知子莫若母,贾赦是什么样的德性,贾母心知肚明。
贾赦就是一个纨绔子弟,根本不足以承担一个家族的责任。
这样的人根本娶不到一个豪门贵族,加书香门第组合,这样人家的嫡女。
他的原配也就是贾琏的生母,一定会是一个贵族小姐。但是她的家族,在朝堂上可能根本说不上话。
而贾政呢?
贾政倒是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去上班,但是天赋的能力和资质摆在那里,他根本不堪大用。
贾政是一个风雅之人,如果他娶一个寒薄的书香门第小姐为妻,不利于家族的稳固。
所以,贾政只能联姻王家。王家虽然不重视教育,可王子腾,却很有发展。
贾政娶了王夫人,就要放弃对婚姻中所有风花雪月的想法,因为那一切王夫人都不懂。王夫人这种女人,连行酒令都不会。
在豪门贵族中,任何一个个体的需要都微不足道。婚姻,首先考虑的是整个家族的利益。
王子腾就算再有出息,对于荣国府的贾政来说来说也只是大舅哥。所以荣国府,还要扶持真正的自己人。
此时的贾家需要在朝中有代言人,可以利用的,也只有贾敏的婚事。
豪门贵族的婚姻,都是两个家族利益的相互交换,贾家与林家也是如此。
贾母的两个儿子虽然无能,但是荣国府国公府第的位置放摆在那里,是世家大族,也有几代人经营下来的人脉。
这样的荣国府会全心全意地扶持女婿,为女婿做后台和靠山。
而荣国府也不会随便挑一个人做女婿。
林如海出身列侯,是真正的贵族。只可惜家族人丁不旺,这算是一个缺点,可在荣国府却算是一个优点。
只有女婿家族人丁不旺,荣国府才会放心地去扶持他。
林如海是探花郎,那可是参加科举考试,实实在在的全国第三名!
他的才华和能力根本不容置疑;他的未来与前途也不可限量。
这样的人才值得荣国府去下血本,把嫡出的小姐贾敏嫁给他。
这桩亲事会完成这样的利益交换:
荣国府有这位女婿做朝中的代言人,
林荣海得到了贾府,甚至是四大家族的整个人脉。
双方互惠互利,彼此双赢。
在这样的利益条件下,才成就了看似美好的神仙眷侣。
探花郎一定才华横溢自不必说,科举三甲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体面,绝不会有丑陋之人。
绛珠仙子林黛玉的母亲,必然也是个顶级美女。
虽然荣国府是武荫之属,可从贾敏这一辈开始,已经极为重视文化教育。毋庸置疑,贾敏会是一个极有文化的才女。
这样看上去才子佳人、佳偶天成的组合,其中也包含着两个家族的各种算计。
贾敏嫁给林如海,不过是特定时期,荣国府为特定利益而做的选择。在贾敏身上能看到的所有美好与幸福,都只是一个附加的产物。
当家族有需要时,一个女儿是否幸福,根本不会有人去做考虑。
当贾府衰败时,为了振兴家族,贾元春必须入宫,贾探春必须和亲。那个时候,哪有人会在乎她们是否哭损残年,哪怕是她们的亲爹娘!
林妹妹的母亲贾敏,当初为什么不嫁到“四大家族”中?
因为林如海的条件远远超越四大家族所有同龄男子。他是年轻俊美、儒雅温柔的探花郎,家里四代列侯,勋贵书香,有钱有势有名望,最重要前途无量,皇帝宠臣,将来大有可能入阁拜相。
贾敏嫁给他,上无公婆约束立规矩;中间没有叔伯妯娌闹矛盾、抢家产,下无一众恶奴胡搅蛮缠。他们俩只要恩恩爱爱,夫唱妇随,过着神仙眷侣的舒服小日子,简直是不要太爽哟!
而且纵观《红楼梦》全书,贾府的女儿几乎没有一个低嫁的,以内贾府一门两国公,是四大家族的老大,根本看不上其它三家,只有王薛史往贾府嫁女儿的份儿。
林如海的履历牛上天,堪称古代读书人典范,抢着嫁他的贵族千金都要打破头了《红楼梦》作者对女主林黛玉的偏爱,首先就体现在给她安排了一对神仙父母:
贾敏就不多说了,出身金陵王家的王夫人都好几十年念念不忘,眼红不已的“金尊玉贵”大小姐,认为“那才是个千金小姐的样儿”,贾雨村也认为她“不凡”。
林如海的出身更加让天下读书人羡慕嫉妒恨——
家族出身:祖上勋贵列侯,圣眷隆恩加袭一代,也就是四代,真正钟鸣鼎食。
科举入仕:学霸基因,前科探花,站在科举考试金字塔顶端的人物,才华不一定在状元之下,颜值一定在状元榜眼之上,这才是真正的才貌仙郎,清贵无比。
人品好:儒雅温柔,丧妻不续,也不重男轻女,给女儿请启蒙老师都是前科进士加做过几年县官的贾雨村,陪读丫鬟比宝玉还多一个。
朝廷新贵:显然皇帝对林家相当满意才多赐了加袭一代列侯,林如海中探花后,先做兰台寺大夫(御史)后做盐政,中央转地方外放,还是富的流油的江南地区,妥妥的皇帝心腹宠臣了。
林如海以后回到京城进六部肯定很容易,入阁,甚至拜相都不是不可能的。
林如海,就是这样一个明明可以拼家世,却偏偏要靠自己的男人。他不仅延续了林家的富贵兴盛,还给门楣隽以书香传家,真的基本上是天下读书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巅峰了……
这样一来,武荫出身的贾府虽然外面架子不到,但家族众人只知道骄奢淫逸,奢靡铺张不思进取,基本上后继无人,怎么能和如日中天的林如海相比,怎么能和林家勋贵钟鼎、诗礼书香相比?
所以贾母为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贾敏千挑万选了一个上佳的女婿,门当户对,前途无量,妥妥的高嫁。
也就是那时候贾府还是鼎盛时期,贾母眼疾手快,否则就凭林如海这条件,抢着要嫁他的贵族千金都要打破头了。
就算放到今天,林如海的条件也是妥妥的金龟婿级别,曹公果然偏爱林黛玉,给她安排了一对神仙父母。
林如海父母双亡,有车有房,家族人丁不旺,贾敏嫁过去真的不要太爽林如海本人条件这么好,贾敏嫁给他真是赚大发了,十足是一对神仙眷侣。而且贾敏一进林家门,就是名正言顺的女主人,不用侍奉翁姑,不用立规矩,少受多少限制,相当于荣国府里贾母的地位。
最最重要的是林家人口少,繁文缛节也少,更不像贾府铺张浪费,贾敏理家主事也很轻松,什么叔伯子侄矛盾,妯娌姑嫂矛盾,贾敏通通不需要面对,这小日子过得简直不要太爽。
再看看王夫人都五十岁的人了,贾母吃饭,她还要站着伺候;除夕夜宴,当着一大家子还有亲戚,王夫人说在外边好,贾母就说在里面好,王夫人只能听话。
王熙凤就更不说了,日常伺候三层公婆和一群小姑子的命。
王熙凤主理秦可卿丧事,累的吃不下睡不着;主理荣国府过年,把自己六七个月的身孕都累的流产;想休息一下,又赶上老太妃薨逝,王熙凤就算添了“下红之症”也不能修养,只能挣扎着管家理事,操不完的心,想歇一歇都不能够;还要对付一群刁奴恶仆,稍微有些体面的丫头婆子她都惹不起……
最要命的是贾府内囊空了,王熙凤这个管家娘子还要自己往里贴钱维持日常开销,想裁减几个丫鬟,王夫人也要拦着……最惨的是老公偷人,贾母都不能完全替她说话。
对一下,就不难知道王夫人为什么羡慕贾敏,有为什么厌恶黛玉,因为她被贾敏全方位碾压,心理不平衡呀!
林家有钱有闲,贾敏在林府管家不仅不累,而且完全不用为钱发愁关于林家的家产有多少,我虽然不敢乱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就算巡盐御史一分钱不捞,只是四代列侯的财富积累也不可小觑。
别看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只带了一个小丫鬟,一个老嬷嬷,人家那是自谦。林之孝家说的好:越是自谦,越显得尊重。这才是诗礼书香门第的大家规矩,不要忘了,林黛玉的陪读丫鬟就有两个。
再看看全书唯一描写过林黛玉全身的装束那次,她穿的那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价值已经远在宝玉的雀金裘和宝琴的凫靥裘之上了,贾府也里没见过比这更贵重的衣服。
宝玉都害怕打碎不舍得用的玻璃绣球灯,黛玉随手就送了宝玉;日常打赏婆子丫鬟更是随便就是500钱,相当于他们一个月工资了,就连以最会施惠的宝钗都没有这么大方过……
不要相信黛玉跟宝钗说过的羡慕她家有房有地的那些话,这是文人自谦的习惯,比如什么“鄙人”“晚生”“犬子”“拙荆”都是一个套路。
但是林家的有钱和薛家的豪富是不同的,林家是钟鼎清贵,论现金可能是没有薛家多,但是文人的财富并不是金银俗物,而是更有品味的博雅集古,各种古玩字画,珍奇孤本……都是无价之宝。
就像妙玉那些价值不可估量的茶杯,映射的就是黛玉家的财产的存在方式。
贾府的女儿几乎都不考虑“四大家族”,反而王、史、薛三家争相嫁女入贾府从宁荣二公那一代开始算起,贾家因为一门二国公,地位卓然,所以领衔四大家族,妥妥的老大地位。
此后,三大家族的女儿争先恐后的假如贾府,贾母就是尚书令保龄侯的千金,王夫人、王熙凤都是王家女儿。
就算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已经没落的贾府还是香饽饽,薛家还是费尽心机想要把宝钗嫁给宝玉,哪怕宝玉根本不可能袭爵,但是只要能抱贾府的大腿就行。
至于贾赦、贾珍的原配夫人书中没有提及,虽不明确,但是他们两个的身份地位,匹配的嫡妻出身只会比王夫人、王熙凤更加高贵,应该是四王八公家的千金没错了。
在看看贾府的女儿,除了贾敏嫁给林如海;然后就是嫡女元春入宫,也算是高嫁;庶女迎春嫁给孙绍祖,就是人品禽兽,但也算不得十分低嫁;探春也是庶女,和亲远嫁,自然是抬了身份,有了封号也是高嫁……贾母好像从来也没考虑过要把女儿们嫁到王、史、薛三家去。
综上所述,因为贾家在四大家族中的领衔地位,没有必要再把女儿嫁给其它三家联姻,倒是王、史、薛三家都争着把女儿嫁入贾府,维系与贾府的关系。
直到后来贾府没落,王家崛起,王子腾才把女儿嫁入了保龄侯府,史湘云家也早配了婚事,只有薛家一心攀附,还想着让宝钗嫁给宝玉。
所以可见,古代如《红楼梦》中贾、王、薛、史这些大家贵族嫁女儿都非常现实:一方面看重对方的家族可以给自己家族带来的实际利益,另一方面就是男方本人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资质和前程,毫无疑问林如海在这两方面都非常优越,贾敏的婚姻非常美好的。
南山橘暖 / 文
我是南山橘暖,爱读书,爱读红楼梦。红楼梦解读见仁见智,如有歧误,敬请雅正。
林妹妹的母亲贾敏,当初为什么不嫁到“四大家族”中?
贾敏是什么人?是贾母的心中宝贝,王夫人嫁到贾府,看到贾敏的大小姐气派是惊讶羡慕的,那种冲击,几十年后再说出来,依然透着浓浓的羡慕。 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同样生于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王夫人也是王家的大小姐,可显然比不了贾敏的贵气。这样王夫人还说自己也算经历过富贵的,不像王熙凤、三春等可怜的,只不过比一般人家稍微强点。
这些都说明贾敏当初做大小姐的煊赫,娇贵。也说明贾家当时的富贵是远强于其他三家的。 护官符说的清楚。贾家是世袭国公,世家是世袭侯,王家只有县伯,至于薛家更不用说,只是个皇家友人,还是商人。 按照排除法,薛家是第一个被排除在外的。贾家是不可能将大小姐越级下嫁给薛家的,而且还是商人。嫁女和娶媳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低娶,但必须平嫁和高嫁。王夫人嫁给贾政算高嫁,但不算最高,最高应该是嫁给贾赦。而薛姨妈作为次女嫁给薛家的嫡长子以后的当家人,算平嫁。
王家也不能嫁,不说王家当初势力跟不上贾家。只说王家嫡长子王熙凤父亲已经成家立业,次子王子腾和贾敏身份不对等。而且王夫人嫁给了贾政,贾敏再嫁过去,换亲一样的笑话,贾家这样的家族也丢不起人。 这就只剩下了史家。可史家此时应该是四大家族势力滑落最快的一家。一门两侯爷应该也没有出现。贾母也应该直接否定的。所以算下来,四大家族,其实一个也不适合贾家嫁女的规格。这样就只能外选。林黛玉父亲林如海应该最合适。
大家族的女儿之所以要富养,本身就在于女儿有联姻的使命。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根深蒂固固然好,但在有一个不弱的家族捆绑一起,不是更好?林家就是这样的人家。 林家也是世袭的列侯世家,世袭三世,关键是皇恩浩荡又多袭了一世到林如海的父亲。这个是大恩典,非常很重要,表明虽然林如海没有世袭爵位,但皇帝器重宠信的家族,是贾家都要羡慕的。尤其林如海家中独子,本人好学,一定是声名在外的。当时一定已经在科举上有了功名,这样的年轻有为世家子弟,自然是良婿人选,配得上贾家的大小姐。
事实也证明,贾家的眼光不错。林如海后来不断高升,从前科的探花(全国第三名,光这个荣耀就够显赫了),已升至兰台寺大夫,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这是皇帝的亲信才可以胜任的职位。单纯从门当户对上以及林如海的科举入仕上,林家都要胜过其他三大家族。贾敏不但不是低就,最次也是平嫁过去。只是可惜夫妻都不是长命人,只留孤女林黛玉流落贾府,最终也年纪轻轻,香消玉殒!
我是君笺雅,多歧为贵,看我眼中的红楼梦和你们有何不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林妹妹的母亲贾敏,当初为什么不嫁到“四大家族”中?
先看看围绕着“林"字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一、黛钗的判图有两株枯木,不用说其中的寓意之一就是暗示“林",但宝钗并不姓林,为什么也埋在两株枯木之下呢?
二、宝玉因紫鹃的试探犯了痴病,高喊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贾母马上说了一句,“林家的人都死绝了"。可是不仅林之孝、林红玉活着,林黛玉也活着,这不是分明咒黛玉死吗?贾母怎么会这样说?
三、宝琴也不姓林,为什么在贾母那里受到和林黛玉同等的待遇,甚至略高?
四、小红的父亲为什么有的版本叫秦之孝,有的版本叫林之孝?
五、第七十八回为什么用了半回的篇幅大写特写林四娘?这是不是喧宾夺主?
六、咏雪诗宝琴联句“林斧不闻樵"谐音“林府不闻谯”,为什么又跟“林"扯上了关系?
看到这些如果你觉得荒唐,这就对了,因为这些荒唐言里都隐寓着真事。早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明确指出,与贾敏同辈的姐妹是四个,又说贾敏是极小的,她一死,四姐妹一个也没了。但是,就在同一回交代,贾敏是黛玉六岁时死的,而冷子兴向雨村介绍时黛玉己十岁了(根据另论),这不又是前后矛盾的荒唐言吗?
再看一件怪事。我们知道,迎春是住在缀锦楼的,这个缀锦楼就是缀锦阁,是大观园主院的东偏殿,迎春如果去栊翠庵找妙玉,出主院东角门向南几十米便到了,而怡红院还在栊翠庵的南面。如果宝玉从怡红院去潇湘馆找黛玉,应该出门向西,也就是说,两人各找各的,根本不可能在路上相遇。可怪事就出现了,宝玉为回妙玉的拜帖去请教黛玉,偏偏在路上遇到了迎面而来的岫烟。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岫烟并不住缀锦楼。你看,刘姥姥游园一回,李纨准备吃中午饭的桌凳,就是从缀锦楼的楼上搬下来的,说明这里并没有人住。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一句李纨说的话,“好生着,别慌慌张张鬼赶来似的"。如果这里有人住,李纨能这样说吗?一个鬼字暗示这里的主人己死了。怎么死的?缀锦者,坠金也。是谁吞生金子坠死的?尤二姐。尤二姐者,犹如二小姐也。这就是说,黛玉六岁那年死的是迎春原型。
再看一件怪事。贾敬过生日,秦可卿的葬礼上,史家只有忠靖侯夫人一人出场,两位候爷和另一位夫人为什么不到场呢?书外的真事是他们都被押往北京治罪了,忠靖候夫人原型是曹家花钱买下来的,为什么买她?因为她是曹家的女儿。宝琴受优待,同样是因为她的母亲是曹家的女儿。这三个人的原型加上元春原型就是那老姐妹四个,而林四娘则指代她们下一辈的表姐妹四个,即黛玉、宝琴、李纹、李绮。不难看出,贾敏是老姐妹四个的综合形象,林如海是四个女婿的综合形象。黛玉的母亲是元春原型,父亲是东平王原型,管盐政的那个女婿是李煦的次子李鼎,李纹姐妹俩的父亲。
林府指代曹家所有的女婿家,贾雨村原型是曹寅的妹夫,所以宝钗和林有关,小红的母亲也姓曹,只不过属于甄士隐这一支。在乾隆四年这场大抄杀中,这些家庭没平安的打谯声了,所以叫不闻樵。
按假语层面的解释并没错,但不是真事。
林妹妹的母亲贾敏,当初为什么不嫁到“四大家族”中?
黛玉之母贾敏,《红楼梦》中虽未见细致描绘,但从黛玉天仙般美貌上来看,贾敏定是个十足的美人,对此贾雨村也曾下过定论。再从王夫人对嫁到贾家后,对贾敏的羡慕嫉妒恨上来分析,当时贾敏大家闺秀之风范可见一斑。
贾敏在贾府时,贾府仍处于鼎盛时期,国公之孙女,自是贵不可言,这样一位才貌俱佳又生处于国公之府的贾敏,能与元春般被选为妃子,自是贾府梦美以求的,如无缘,能嫁与王公贵族也是理想出路,但为何没嫁与《红楼梦》中常提的四大家族,而嫁给了林如海呢?这其中主要原因,只有一条。
贾府是国公,林家是列侯,虽然都可世袭,但只可世袭几代,或爵位会一代更比一代低。就说林家吧,制定可世袭三代,虽然皇恩浩荡,恩准其再袭一代,可到林如海身上,如不奋斗,只能成为白丁,但林如海是个有志男,通过自己刻苦读书,考中了探花,这就前途一片光明,有时皇女都会下嫁的。而贾府也面临着林家所处的局面,贾府的官爵也不会永世袭下去,因而贾府男人也在力求通过读书做官这条路,来寻求突破,这也是为何贾政总是教育宝玉要读书的缘故。
寻求新的出路,林如海就是光辉的榜样,林如海能高中探花,贾府是何等的羡慕呀,在如此情形下,贾府愿将宝贝女儿嫁与林如海,自是顺理成章的事。现实中不也有例子吗,曾列富豪榜之首的老板,不也把自己的继承人女儿嫁与了一位下属的儿子吗,缘由只因其毕业于清华。
贾府希望自家子弟,也如林如海般有出息,为树立榜样,是贾敏嫁与林如海的主要原因,更何况林家也曾是世袭列侯呢。
林妹妹的母亲贾敏,当初为什么不嫁到“四大家族”中?
从贾母对待宝黛钗之恋中,贾母支持草木姻缘而不是金玉良缘。而且在清虚观对提亲的张道士说家富贵,有一十五岁小姐,模样不错不注重。以宝玉年龄小打发。对后来有给宝玉提媒的事,也对家人说明她的意思,不论家穷,只要模样秉性好,多给人家几两银子。
又对秦可卿印象好,是第一得意的重孙媳妇。秦可卿家世一般,为人好,性格好,容貌好。与贾家相差不少。虽东府与其无关,她做不了东府主贾母的为人可见一斑,不大重视家庭。重个人本身。
她这样的婚姻观与她的儿媳妇王夫人有关,王家家势大,王熙凤曾与赵妈妈说当年接驾王家接了四次,花的银子填海。而贾家从赵妈妈嘴里知只一次。从护符官也看王家财势大于贾家。贾政,贾琏皆低老婆一头。贾政讲了笑话怕老婆,添老婆脚之事,贾母也知趣地回贾政。而贾琏在王熙凤面前更矮三分,王熙凤气焰嚣张。吵架都说与王夫人嫁妆多,扫一扫地缝子比贾家钱多。所以贾府男找妻做不了主,找妾都地位低下不想受气。
贾母为了孙子不受气,怕老婆,不想给他找富贵家的女儿。而对自己的女儿年轻时娇贵的不得了。王夫人也说了何等金尊玉贵。但作为母亲,贾母与丈夫是幸福的,因为贾母也是才女,懂音乐,有文化。元春是她教的。宝玉黛玉几个孙女是在她跟前长大的。
贾母疼惜女儿,对黛玉说这些儿女我所疼者唯有你母。林黛玉五岁时其父林如海四十,贾敏多大,年岁也不小了。她比贾政也小不了什么。宝玉比黛玉大一岁,上有一姐,大他不少。而黛玉上无兄,她父亲有个儿子三岁死了。只有嫡妻生有一女。贾敏嫁给林如海时年岁也不小,在当时是大龄青年。贾母疼女儿必以女儿意,女儿也非一般人物,有才学。四大家族无此人物,不学无术之辈,怕玷污女儿,拖延成大龄青年。所以择了探花有才的林如海,与女儿相匹配。林如海当时年岁也不能小,探花也难考。中举时年岁不小。四十岁女儿五岁,与贾敏婚时超三十。也或早结婚不要孩子过去不大可能有这个念头。贾母的疼爱女是爱女儿之心,以女儿之心满意为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