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35回,贾母为何夸奖宝钗而回避黛玉?当真是金玉良缘的伏笔?
贾母夸奖宝钗而回避黛玉,跟金玉良缘完全没有关系。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贾母说话的艺术和高超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1.金玉良缘的出现
金玉良缘的出现,根本就是薛家做的一个局。薛家未住进荣国府之前,根本没有这个金玉良缘的说法。
①宝玉的玉是落草时衔出的,这件事荣国府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薛姨妈也会知道。而金锁如果真的有什么来历的话,那么荣国府的人也早就会知道了。
②宝钗待选的时候,也没有金玉良缘的说法。在宝钗待选失败后,金玉良缘的说法突然开始出现。
③在红楼梦第四回的时候,薛家一家就住进了荣国府。在红楼梦第八回时,宝钗的金锁才第一次出现。
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所以錾上了就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
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注意:这时宝钗和莺儿说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个字才是癞头和尚送的,錾的是金器而不是金锁。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时,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所以总远着宝玉。
注意:这时金锁变成了和尚给的,而且并非《红楼梦》中贯穿情节的癞头和尚了。
由此可见这金锁的来历,是需要一步一步的编出来的,而且是不成熟的。薛家在没有完善时就说出口的一个骗局。
这种骗局,贾母根本都不会信,也就不可能为金玉良缘做什么伏笔。
2.在贾母夸奖薛宝钗之前,发生了另一个事件
就是贾宝玉想吃小荷叶儿,小莲蓬做的汤。而这时:
凤姐说:……吩咐厨房里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一些东西,做出十来碗……
凤姐的意思是,这东西,家常不大作,就是宝兄弟提起来了,单做给他吃,老太太姑妈太太都不吃,似乎不大好,不如借势儿弄些大家吃,托赖连我也上个俊儿。
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
凤姐最后会自己出钱买这些东西吗?当然是不会的。
贾母说这番话大概有三层意思
1.因为有些姨妈在场,凤姐此时办这样的事情是合理的。
2.提醒凤姐,她玩的那些事情都是老太太玩剩下的,她在贾母面前只能乖乖的俯首称臣。
3.这样调侃的话,象征着凤姐同贾母之间亲密的关系。这是贾母,在众人面前给凤姐脸面的一种方式。
但是这句话,被宝钗理解歪了。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①宝钗并未读出贾母调侃凤姐的话,有很大宠溺成分的意义。宝钗误以为贾母在借机敲打王熙凤。
②宝钗想借机讨贾母一个好,结果这个好没讨成。
③宝钗此时的言行显得十分的小家子气,她插嘴别人婆媳、祖孙之间说的家务事是不合时宜的。
④讨不讨巧,这样的话根本不是宝钗这样的辈分,这样的年纪,可以对贾母说的。这句话说得非常没有礼貌,一定会让贾母十分反感。
3.于是之后便有了贾母的如下评论
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种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
提起姐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
①贾母的话大概的意思就是,会说话就多说点,不会说话就少说。千万别说出话来讨人嫌。这句话针对的必然就是薛宝钗。
②打一巴掌揉三揉,是贾母一贯的作风。因为有薛姨妈在场,贾母又开始赞美起薛宝钗来了,以便给王夫人、薛姨妈留几分脸面。
③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夸薛宝钗,可实际上是非常见外的。贾母的话的意思就是,宝钗再好,贾母也不认为她是自己家的孩子。
④此时的贾元春已经是娘娘了,我们家四个女孩儿,贾母是无论如何不敢把娘娘包括在内的。那么这四个女孩必然是,三春加上林黛玉。
⑤在贾母的眼中,黛玉才是他们家的孩子。
⑥当着亲戚和外人的面,贬低自己家的孩子,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无论对三春还是黛玉,贾母的这种说法都是一种保护。
⑦按照国人的传统,此时的薛姨妈,就应该也去夸一夸贾府的姑娘们才合礼数。否则的话,在众人面前会显得非常失礼。
⑧很明显,贾母的目的已经达成了。这时的薛姨妈根本无法接上贾母的话,只能说一句,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然后结束这个话题。
贾母与金玉良缘
金玉良缘根本就是一个骗局,贾母怎么能看不出来呢?
薛家想促成金玉良缘这件事情,对薛家和王夫人都是有利的。
薛家需要把女儿高嫁,来保证他们家能混贵族圈的地位。
王夫人想希望通过娶自己的外甥女能为自己代言,进一步巩固自己在荣国府的地位。
而这一切都是贾母无法容忍的。王家的两位姑娘,王夫人和王熙凤都嫁入了荣国府。贾母绝对不会允许,薛宝钗再嫁入荣国府。
促成宝黛姻缘。让贾宝玉娶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才是符合贾母的利益的。
林家是清贵的书香门第,林家家世清白。娶黛玉这样的姑娘才能振兴荣国府的门庭,为贾家带来新的局面。
而薛家呢?除了大富之外一无是处。商人之家在古代本就地位低下,而薛家门风不正,不是什么积善之家。薛蟠更是个花花公子,兼杀人在逃犯。
贾母根本不可能去支持金玉良缘。
薛家说金玉良缘,贾母就说看到史湘云也戴着金麒麟;端阳节礼宝玉同宝钗一样,贾母马上表态有和尚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
反正就是同薛家反着来!
贾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宝黛配。《红楼梦》第35回,贾母为何夸奖宝钗而回避黛玉?当真是金玉良缘的伏笔?
《红楼梦》书中贾母曾多次在公众场合夸赞薛宝钗,但却绝口不提黛玉的优点,难道贾母真想促成金玉良缘吗?非也非也!贾母是《红楼梦》中堪称最睿智通达的老人,又将林黛玉这个外孙女儿疼到了心坎里,她不当众夸赞黛玉而去夸赞宝钗,正是充分体现了贾母老人家的大聪明大智慧,实属明智之举。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认为这其中有三层原因在里面。
对于贾母而言,薛宝钗是别人家的孩子,夸宝钗纯属礼貌之举,并非真心喜欢宝钗,更不会是什么“金玉良缘”的伏笔;《红楼梦》第35回中,贾母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夸赞宝钗的呢?
宝钗一旁笑道: "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 "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大家请看原文,贾母夸赞宝钗的时候,是紧接着宝钗恭维完贾母之后。贾母随之而来的表现也展示了她相当高的涵养,彰显了她的大家风范,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贾母作为长辈在被晚辈宝钗恭维后,老人家当然要在小辈前表示自谦,这本在情理之中;
当时贾母的儿媳妇王夫人以及亲戚薛姨妈也在场,当众夸赞宝钗,既是必要的礼貌,又能向王夫人和薛姨妈示好,使她们脸上增光,又融洽了当时的气氛,岂非一举三得呢?
想必有人要问:何以见得贾母并非真心喜欢宝钗、也无意促成“金玉良缘”呢?这其中的缘故,我认为也有三点。
首先,诸君请想:“金玉良缘”是薛姨妈和王夫人两姊妹之间的盘算,与贾母何干?她老人家为何要卖力促成这段姻缘,这对她有什么好处呢?
再者,贾母真正喜欢的是性格果断、言谈爽快的人,比如凤姐,再比如经过贾母挑选放在贾宝玉房中的储备姨娘晴雯。薛宝钗向来守拙藏愚,“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很明显不是贾母会喜欢的类型。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贾母除了在公众场合夸赞过宝钗,私底下可曾对宝钗有过任何亲切的举动或者是示好呢?
最后,贾母夸薛宝钗,同夸后来入园的薛宝琴的目的是一致的。大家试想,薛家在贾府住了几年,“金玉良缘”的说法早已遍布贾府的每个角落,贾母岂能不知?倘若贾母真有意促成“金玉良缘”,为何在这期间一直保持缄默,对此事不置一言?此其一也;为何明知薛蚪上京城来的目的是送妹妹宝琴来与梅家完婚,倘若贾母真有意促成“金玉良缘”,为何舍弃优秀又无婚约在身的宝钗,却去求娶一个身有婚约的宝琴呢?此其二也。据此二点足以证实,贾母对“金玉良缘”根本毫无兴趣,她对薛宝钗、薛宝琴的夸赞,只是虚晃一枪,是烟雾弹,障眼法而已。她的真实目的并非如此。
小结:对于贾母夸赞宝钗,其实就是正常的社交礼仪,是亲戚间的客套话,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大可不必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做过多的解读和求索,以免失去了原本的阅读趣味。
贾母不夸赞黛玉,并不代表她不疼爱黛玉;虽然贾母满心疼爱黛玉,但毕竟不是亲孙女,不宜太过张扬,以免引以不必要的麻烦;根据阅读上下文可知,贾宝玉当时本是想抛砖引玉,勾着贾母夸黛玉会说话、可人疼,但岂知精明的贾母根本不接宝贝孙子的话茬,转而将众人的焦点引向了宝钗。那么,老于人情世故的贾母为何不顺着贾宝玉的心思将话题接下去呢?她老人家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计议与考量?
我曾经回答过一个悟空问答上的问题,题目是《为什么贾母不赏黛玉衣裳》,我的观点是:贾母疼黛玉,要从点点滴滴的小细节上才可以看明白。诸位请试想:倘若贾母不给林黛玉衣裳,那么请问雪天里黛玉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鹤氅从何而来?黛玉来贾府的时候,只随身带了一个小丫环雪雁和一个年老奶娘王嬷嬷,其余贴身伏侍的紫鹃等人都是贾母安排,倘若贾母不是真心疼爱黛玉,那么请问潇湘馆的安宁平和、井然有序又是从何而来?
在林黛玉没进贾府前,贾母最疼的人是孙子贾宝玉,最得力的人是王熙凤。但是,可知他们表面上风光,背地里却因为贾母的疼爱招致了多少祸患?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曾经想用油灯将贾宝玉的眼睛烫瞎;贾政的小妾赵姨娘勾结马道婆,对贾宝玉和王熙凤施以魇魔之法,差点要了这两个人的性命;贾母对亲孙子贾宝玉和孙媳妇王熙凤的疼爱尚且如此引人嫉恨,林黛玉还只是贾母的外孙女儿,本就隔着一层,更何况还是寄居在此,为了林黛玉的安全起见,贾母又如何会高调地对林黛玉表示过多与过份的疼爱呢?
此段原文中贾母曾说:“我们家里四个女孩”,此时元春已进宫为妃,贵为皇家之人,贾母再大胆,也不敢将她称之为”我们家的四个女孩“其中的一个,更遑论将元春拿来和薛宝钗作比较、还直言不如宝钗!除去元春,贾府的本家女孩只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女孩,那么剩下的一个是谁呢?不用说,能让贾母从心底当作亲孙女看待的,恐怕非黛玉莫属吧?既然林黛玉是自己家的宝贝孙女,自己尽可以悄悄地疼爱,是不需要当着外人的面大张旗鼓去刻意夸赞的;就如贾母将贾宝玉当成命根子一般,又几时见过贾母当着亲朋的面夸赞贾宝玉呢?
小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贾母不夸赞黛玉,不代表她不疼爱黛玉,更不代表贾母想要放弃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转而支持“金玉良缘”。贾母给黛玉的呵护与疼爱,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当炮仗烟花声响起的时候,贾母将林黛玉紧紧地揽在怀里的条件反射,恐怕抵得过一万句好听的赞美之词吧!
贾母一心想要促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只是迫于压力而低调行事,“木石姻缘”才是她老人家的真实意图所在;《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历史上的左师触龙就是利用了父母疼爱子女、愿意为子女作长久打算的心理,最终成功说服赵太后将长安君作为人质,为赵国换回救兵解救了赵国。无独有偶,在前不久大火的电视剧《知否》中,这句名言也曾多次被引用。贾母对林黛玉的疼爱,不仅仅只表现在衣食住行和嘘寒问暖中,更体现在了贾母对林黛玉终身大事的筹划上。
何以证明贾母是想促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婚事的呢?
王熙凤这个女人就是个人精,最会揣测贾母的心思与喜好,才会得到贾母的青睐与信任。她敢当众取笑林黛玉吃了贾家的茶、为何还不当贾家的媳妇,打趣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必定是领会了贾母的意图,才敢有此大胆的举动;
贾琏的小厮兴儿曾向尤二姐透露过,贾宝玉“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只是一来林黛玉身上有病,二来年纪还小,尚未定下来。贾府的舆论风向如此,源头又是从何而来呢?不会是贾政,因为贾政认为贾宝玉年龄还小;也不是王夫人,王夫人显然更愿意薛宝钗做她的儿媳妇;那么能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作主婚姻大事的人,自然是贾母了。
《红楼梦》第35回,贾母为何夸奖宝钗而回避黛玉?当真是金玉良缘的伏笔?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宝玉说“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贾母却回避宝玉提到的两个人,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贾母毫不吝惜对宝钗的溢美之词,可当作金玉良缘的伏笔吗?
贾母夸赞宝钗,说她比黛玉以及其他姊妹都要好,并不意味着贾母有为宝玉求娶宝钗之意。证据有以下几点:
一,薛姨妈猜度贾母有为宝玉求配宝琴之意第四十九回,宝琴、薛蝌兄妹及岫烟、李纹、李绮等人一并来到贾府。贾母对宝琴几乎是“一见钟情”,一见面就喜欢的无可不可。逼着王夫人认做干女儿,留在身边自己养。
宝琴在贾府,随贾母一块儿吃饭,晚上同贾母一处安寝。贾母还把珍贵艳丽的凫靥裘赠送与她,引得宝钗等人惊叹羡慕。湘云甚至都觉得贾母对宝琴的偏爱,足令黛玉吃醋了。
十月初雪这天,李纨带着宝玉及黛玉等姊妹联诗于芦雪广,贾母按捺不住,披着大斗篷,带着灰鼠暖兜,打着青绸油伞,拥轿而来。
贾母见到披着凫靥裘的宝琴,立于山坡上,身后一个丫鬟抱着红梅,赞叹比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还要美。
贾母向薛姨妈说起宝琴雪下折梅的美状,因又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并家内境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
薛姨妈早就向王夫人等人说过,“(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我们都知道宝玉衔玉而生,正如黛玉所说,那玉是件稀罕物,岂能人人有的。贾府有罕见的衔玉而生的儿子,薛姨妈不避嫌疑当面说出这话来,求金玉良缘之意主动、明显甚至是迫切的。
既然薛姨妈有明确的嫁宝钗与宝玉之意,如果贾母夸宝钗就意味着贾母有意促成金玉良缘,她们岂不是一拍即合了?既然已达成默契,后面又怎会生起求配宝琴的风波。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话语权者,而贾母从小将宝玉带大,爱如珍宝。如果贾母首肯了,金玉良缘便可顺利结成。薛姨妈不会不留心贾母对金玉良缘的态度。薛姨妈会猜想贾母有为宝玉求配宝琴的意思,说明贾母夸宝钗与金玉良缘无关。
二,兴儿的话如果说薛姨妈猜度贾母有为宝玉求配宝琴之意,能间接说明贾母无意金玉良缘,那么贾琏的小厮兴儿的话,则能直接证明贾母无意金玉良缘,属意木石姻缘。
第六十六回,贾琏的小厮兴儿和尤二姐、尤三姐闲聊荣国府。说到宝玉时,兴儿满脸不屑,尤三姐却对宝玉颇为肯定。尤二姐笑说尤三姐与宝玉已情投意合了。兴儿说:
“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我们知道,早在三十五回,贾母就夸过宝钗。如果贾母夸宝钗,已伏下金玉良缘之意,而薛家也愿意促成金玉良缘。那么贾府与薛家或明或暗都会有点表示。
兴儿把凤姐的秉性摸得十分透彻,对李纨、探春、迎春等人的特点表述亦是准确无误。可以想见兴儿机灵聪敏,善于观察领悟。如果贾母和薛姨妈有促成金玉良缘的默契,怎么可能逃出他的眼睛。
兴儿在贾府没有感知到金玉良缘的预示,反而触摸到木石姻缘的苗头。这说明,以贾母的意志为风向的贾府,刮起了木石姻缘的东风,压倒了金玉良缘的西风。贾母夸赞宝钗,并非有意金玉良缘。
贾母夸宝钗,是对薛姨妈母女的安抚二十八回,元春赐端午节礼,宝玉和宝钗的礼物一样,而黛玉和迎春、探春、惜春的一样。
宝玉听了纳闷,笑道:“这是个怎么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袭人说:“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
宝玉见到和宝钗的礼一样,和黛玉的礼不一样,便觉察出了异样。宝玉都能觉出不同寻常,贾母更能体会到元春的意思。这是元春婉转又明确地表露出对金玉良缘的支持。
紧接着,贾母带着薛姨妈母女及众人上清虚观看戏。清虚观里的张道士为宝玉提亲,说有一位小姐十五岁,生的好模样儿,聪明智慧、家当根基都配的过。
贾母回答说上回有个和尚说了,宝玉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大一大儿再定罢。
薛姨妈流露过促成金玉良缘的美意,元春又以赐礼相暗示,可是贾母却表示宝玉不能早娶,等大一点再说。这是把正在发展的金玉良缘的火苗给掐灭了。
薛姨妈毕竟是亲戚,而且还在家里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拒绝了别人,总该给点安抚,让别人有个台阶下。
贾母借这个机会夸了夸宝钗,薛姨妈谦言:“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王夫人木头似的,不轻易说话,在贾母面前尤其谨慎。这时候忙忙的帮贾母说话,其意也是安抚薛姨妈母女。王夫人又何尝不想安抚自己的妹妹和外甥女呢。
金玉良缘在第二十八回出现良好的势头,这之后,直到前八十回结束,再也寻不到发展的痕迹。如果贾母在三十五回夸宝钗是金玉良缘的伏笔,金玉良缘不会拖到两年之后尚无下文。
《红楼梦》第35回,贾母为何夸奖宝钗而回避黛玉?当真是金玉良缘的伏笔?
宝钗和黛玉从她们来到贾府就注定了这两个优秀的姑娘会成为宝玉妻子的候选人,不过她们二人属于不同的阵营。宝钗是王夫人的侄女,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她们都被给予厚望,王夫人同薛家营造了”金玉良缘“希望宝钗可以嫁给宝玉,贾母让众人潜移默化的了解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木石前盟“。
贾母的想法从未改变过,这就不存在于贾母会突然倒向支持”金玉良缘“,所以对于现存版本中贾母主导了”调包计“的说话很不认同。对于35回里,贾母避开黛玉而夸奖宝钗认为是”金玉良缘“的伏笔,这是错误的,因为贾母从没有往这方面想。当时的真实情况和贾母想到表达的意思都恰好相反。
第一,只是对亲戚的夸奖,也为了掩饰因为宝玉挨打家里人对薛家的错怪贾母会夸奖宝钗有一个前提,就是此时正值宝玉被打,大家都去看望他。宝玉本想指引贾母夸奖会说话的黛玉,可是贾母突然就夸起了不爱说话的宝钗,那么这只能是因为一个原因,贾母对宝钗只是出于亲戚的夸奖。
贾母喜欢的是活泼、机灵和爱说笑的姑娘,宝钗太老成持重了,她不是贾母喜欢的女孩子,这不为了加强贾母夸奖的真实性,王夫人都在一旁帮腔,说贾母私下都跟她说过这样的话,贾母没承认也没否认,至于到底有没有说过也就不得而知了。
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同时,也是想要表达感谢和缓和家里人对薛家的错怪。宝玉被贾政打,很多人都认为是薛蟠告密所致,甚至是一向稳重的袭人都不小心对宝钗露出责怪之语。
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可是这次真的不是薛蟠的错。而且不仅不关薛家的事儿,宝钗还第一时间为宝玉送来了效果很好的棒疮药,甚至后来贾琏被打平儿都来向宝钗寻药。出于薛家被无缘无故搅和进这件事里,贾母觉得很不妥,所以就当着众人夸奖宝钗,也顺便为薛家洗清冤枉。
第二,贾母把黛玉纳入自己姑娘的行列,不必夸奖只默默疼爱黛玉和宝钗是一前一后进贾府的,可是黛玉早就成了贾府的自家人,可是宝钗从始至终都只是外人。自家人都在的时候,自然是夸奖外人,哪有夸奖自己女孩的做法,这也太没礼貌了。贾母早就把黛玉当做自己的姑娘,不必夸奖,黛玉也是贾母最喜欢的姑娘。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在自己人心里自己的孩子自然是最好的,可是对着别人的时候都要谦虚。贾母夸奖,薛姨妈就要自谦的推辞。贾母一箭双雕,虽然明面上是夸奖着宝钗,可是却无形中让众人都知道黛玉早就是贾府的姑娘了。
贾府的四个女孩此时一定不是指元春在内,首先元春已经嫁人不算女孩的行列,其次此时元春的身份是贵妃,贾母都要行跪拜之礼,她如何会说元春比不上宝钗,所以这里只能是黛玉。贾母清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把内外之别说出来了。
贾母虽然没有当着众人夸奖黛玉,可是她对黛玉却是最好的。黛玉母亲刚刚去世,贾母就几次潜人来接黛玉入贾府,而且对黛玉的宠爱不仅排在探春、迎春的亲孙女前面,甚至还要排在宝玉前面,这样的待遇恐怕也只有黛玉才能够做到。
黛玉懂事什么要求都不跟贾母提,但是贾母却总能细心发现她的寻求给予最多的照顾。不管是宝钗生日,故意化淡生日的气氛让黛玉先点戏,还是宝玉随口说了一句就给黛玉每日送一两燕窝,冬日里为黛玉准备的斗篷和御寒的衣服,从来不需要特意大张旗鼓的赏赐,可是贾母早就为贴心的为黛玉准备好一切。
第三,贾母一直在支持“木石前盟”,从来都在拒绝“金玉良缘”贾母最爱的孩子是黛玉的母亲贾敏,如今黛玉在她身边长大,她自然把两份爱都给了黛玉,她看着黛玉和宝玉从小到大的爱情,也知道黛玉对宝玉的喜欢,因此她一定会全力支持“木石前盟”,而不会支持“金玉良缘”。
贾母一直都在拒绝着“金玉良缘”。从太虚观的张道士为宝玉提亲,贾母就在告诉众人宝玉妻子的条件,可是很明显很有钱的宝钗不符合条件。贾母对宝钗除了口头夸奖之外再无实物奖励,可是对宝钗的妹妹宝琴却格外的喜欢,两者一对比就知道贾母看不中宝钗,因为宝琴早有婚约,所以这就是变现告诉宝钗她与宝玉不合适。
贾母对“木石前盟”的支持。贾母从刘姥姥到大观园来游览时,就然众人知道宝玉和黛玉是一对。贾母说“三丫头还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酒,咱们偏偏往他们那里闹去。
有一次,宝玉和黛玉吵架,可是偏偏他们都不去看戏,贾母为这急得心里烦躁,就说:“这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几时等我闭了眼,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宝玉和黛玉前期因为没有看懂彼此的心意常常吵架,可是贾母告诉众人,这叫做”不是冤家不聚头“,大家懂了贾母的心意,他们二人也知晓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总之,贾母对宝钗的夸奖只是亲戚之间的客气和礼貌,贾母也从来不会以为宝钗而打乱了她对宝玉和黛玉”木石前盟“的维护,所以说贾母支持”金玉良缘“纯属无稽之谈。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红楼梦》第35回,贾母为何夸奖宝钗而回避黛玉?当真是金玉良缘的伏笔?
谢谢邀请
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就不疼了?”
贾母道:“不大说话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
你想想,贾母这句话是说谁?
宝玉笑道:“这就是了,我看大嫂子也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和风姐姐一样看待。若是单单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风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在宝玉眼里面,真正算的上会说话的,是王熙凤和林黛玉,但是贾母却未必像他那么想,因为在贾母心里,所谓会说话,是说出话来得体,让别人觉得舒服,温柔和气。而不是嘴皮子多厉害。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这个话大有学问,贾母不接宝玉的话,说明她不认可林黛玉是会说的,然后她说我们家四个女孩,到底是指元迎探惜呢?还是黛玉和迎探惜呢?我看是指元迎探惜,因为他们都姓贾。
贾母说这个话,意思很多,但不说明,在座的人各自去会意,既照顾了亲戚的面子,又保留了余味。
曹雪芹行文,力求平衡,不愿意一边倒,制造一个云山雾罩的效果,主要是他既爱黛玉,又爱宝钗,矛盾的很。而那个批书的脂砚斋就挺黛玉,比他的态度鲜明的多。
很多人觉得贾母是林黛玉是的保护人,好像只要贾母同意,黛玉和宝玉就可以在一起,其实这是不确定的,因为当时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儿子也要尽孝道,但是在婚姻这件事上,主要还是看贾政的态度。
比如迎春出嫁,“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也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贾政深恶孙家,劝谏过俩次,无奈贾赦不听,只得罢了。
所以金玉良缘也好,木石前盟也罢,贾母当然有影响力,但是未必有决定权。
《红楼梦》第35回,贾母为何夸奖宝钗而回避黛玉?当真是金玉良缘的伏笔?
小白认为,贾母在此夸奖薛宝钗,绝不是金玉良缘的伏笔。而贾母之所以夸薛宝钗,显示的是贾母为人处世的精明。
贾母为何要夸奖薛宝钗呢?
在《红楼梦》第35回中写到,贾母王夫人等前来看望被老爹贾政捶的下不了床的宝玉;而随后,薛姨妈宝钗这两个母子也来了。
因王夫人询问儿子宝玉想吃什么东西,宝玉说想吃一碗荷叶汤,便生出了这样一节事。
我们从王熙凤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一碗荷叶汤并不好做,所以王熙凤特意让下人做了十碗,其目的就是想着这碗汤平时难得做,今日既然做了,便多做一点,让贾母薛姨妈等人都尝一尝。
然而王夫人也许因为太过关心自己的儿子了,所以她一时没有明白王熙凤的意思,便问王熙凤,你要下人做这么多干嘛呢?
因为这事,所以贾母评论了一番王夫人,说她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像个木头似的;王夫人是贾母的儿媳妇,她这话虽然难听了点,但也算能够接受吧。
然而贾宝玉这个时候接话了,他对贾母说,如果按贾母说的不爱说话的人就不讨人疼的话,那如今家里也只有嫂嫂和林黛玉可疼了。
贾宝玉这话,当着王夫人薛姨妈宝钗的面说,贾母虽然知道他的意思,但作为一个大家族里久经人世的老太太而言,她知道,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
试想一下,如果贾母真的顺着宝玉的意思而夸奖林黛玉,那后果是什么呢?
其一:王夫人这个儿媳妇会没面子。 其二: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也会因为这句话而成为众矢之的。 其三:薛姨妈一家在贾府做客,贾母如此说,岂不是让薛姨妈一家脸上无光吗?在此时的贾府,早已因为宝玉的婚事形成了两个派系,其一,便是如题主所说的,以王夫人为首的“金玉良缘”(贾宝玉和薛宝钗);其二,便是以贾母为首的“木石前盟”(林黛玉和贾宝玉);然而这两派都没有轻举妄动,为何?这里面也有两个原因:
(1)贾宝玉年龄太小。
因为贾珠的死,所以贾政贾母等人都有阴影,所以他们不想宝玉太早结婚。
(2)贾母王夫人二人在宝玉婚姻这件事上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她们不会轻举妄动。
贾宝玉年轻,他的话薛姨妈王夫人等人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但贾母不同,她是荣国府的领导,她的话,代表的是她的态度。所以,她行事说话都不得不谨慎。
而我们也看到,贾母夸薛宝钗也是有理有据的,薛宝钗成熟稳重又聪明漂亮,在贾府这些众姐妹里的确是最好的。因此薛宝钗听了忙转过头去,王夫人听了忙接过话来,这都说明了贾母这人情商很高,懂得处理这些大家族里的事情,从而避免一些纷争。
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似乎我们并没有看出贾母有任何支持“金玉良缘”的意思;而后四十回为高鹗续写,其贾母的形象似乎已经偏离了曹公的意思。
因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里,贾母夸奖薛宝钗同金玉良缘是没有关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