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表妹,远近亲疏一样,贾元春为何选宝钗当弟媳?

贾元春选薛宝钗当弟媳了吗?沒有这种可能性。端阳节礼只是王夫人设的一个局……

1.贾元春其人:

贾元春这位贵妃娘娘,是整个贾府地位最高之人。

能在波诡云谲的后宫斗争之中,脱颖而出,必然有她的过人之处。

贾元春同贾府,才是真正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贾元春需要一个稳定的贾府,来保证自己的地位。

封妃的贾元春地位不稳,这在元春封妃前,贾政被传诏,贾府众人的紧张;和省亲时贾元春的泪水中都能隐隐地透岀这种气氛。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元春判词中的虎与兕指的应该是后宫中的两股势力,而元春被夹在二者之间。元春稍有不慎,将万劫不复。

这时候,家族才是元春最有力的支撑。这时候的元春一定关注贾府的未来,也关心她弟弟宝玉的婚事。因为宝玉的婚事,必然影响着贾府的未来。

2.兄弟的婚事

元春这辈兄弟的婚事,沒有一件是草率决定的,每件婚事都是整个家族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贾琏这个人,沒有读书上学,科举而仕的能力。但他善于应酬权变,加上有管理能力,未来的道路就是袭爵,走上层路线。

因此娶的同是四大家族之一,王家的小姐:王熙凤。

贾珠,是贾家学习的人才。贾政这一支沒有爵位,必须科举上进。

所以贾珠娶的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如果贾珠不死,有这样的丈人提携,科场上会很顺利。

宝玉的婚事,站在元春的角度会怎么想?必然是继续走他哥哥的路,娶清贵的书香门第之女,然后科举而仕。

这是宝玉振兴家族的唯一方法,也是读书的正途!

3.贵妃怎可能看上薛家

这时的元春是贵妃娘娘,她的弟弟婚事有无限的可能。元春不一定能看上黛玉,但她绝对看不上宝钗。

宝钗的哥哥薛蟠是一个杀人在逃犯,是一个惹祸精。

薛家有钱又能怎样,人命案,是个随时都能被追究的巨大祸事!

对于这样的无德人家,对于有可能使自己德行、口碑受损的人家,元春躲开还唯恐避之不及呢,怎么可能巴巴的去给自己的亲生兄弟指婚到这样的家庭!

宝钗自己都说:

我到象杨妃,只是沒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就是宝钗报怨她待选才人、赞善之职失败的原因!

不是她宝钗无才,不是她宝钗不懂规矩,是他哥哥的不佳品行,众人皆知,拖了宝钗的后腿,令她待选失败。

薛家到薛蟠这一辈,已无官爵,只剩下皇商一职,还是靠着祖父面子才有的。

商家的地位本就低下,这家人口碑还不好。连梅翰林家都已经看不上薛家,何况贵妃娘娘贾元春。

4.重要的端阳节礼

很多读者认为元春有为宝玉和宝钗指婚之意,就是因为端阳节礼,这一部分需要细看:

将昨日的所赐之物取出来,却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吗?”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和数珠儿,别的都没有。”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分一分的写着签子,怎么会错了呢。

1.宝玉看到端阳节礼是收到礼物的第二天,前一天发生了宝玉同薛蟠、蒋玉菡等吃酒……回来宝玉吃醉了,袭人看到自己的汗巾被宝玉送了人,还说了宝玉几句。

这时的端阳节礼,就已经赏下了,可袭人并沒有告诉宝玉,而是找了个光明正大的借口,怕宝玉怄上他的酒来,直接睡了。

为什么?可能就是要一个时间差。王夫人同袭人配合好,这时间差就岀来了。

2.似乎所有人都盯上了,宝钗同宝玉的礼物一样,比其他姑娘多了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甚至还能分析岀这凤尾罗和芙蓉簟都是床上用品:凤尾罗是上好的织品,芙蓉簟是席子。

自然是暗中为宝玉、宝钗指婚。其实大家都被骗了,包括众多读者和聪明的林黛玉。

3.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

注意这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凤尾罗和芙蓉簟并不是宝玉和宝钗独有的。而是老太太、太太、老爷、姨太太全有。

什么凤尾、芙蓉是像征着婚姻的,在这里无论如何不会有这个意思。

元春她奶奶、她姨妈都是老寡妇,难道元春送她们凤尾罗和芙蓉簟也是要为她们指婚不成!

4.还有这句: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

《红楼梦》是一部特别注重礼仪的小说!旧时男尊女卑,翻遍整个红楼梦,在形容书中的长辈们时,顺序从来都是这样的:老太太、老爷、太太……

只有这句话时,居然把太太放在了老爷前面,这绝对不正常!

那么太太王夫人做了什么?要这么突岀她。

5.袭人说:昨儿拿出来,都是一分一分的写着签子,怎么会错了呢。

袭人这丫鬟不识字,有签子她也不认识,对错她如何能知?还说得这么笃定。

一定是她心里清楚,就要把端阳节礼说成宝玉同宝钗的一样。

结论:这时结论已经岀来了,同金玉良缘一样,端阳节礼,不过是王夫人同薛姨妈为宝玉和宝钗的亲事布的一个局。元春的端阳节礼,可能写着签子来,但是她就是正常地送礼物,宝玉同姐妹们的是相同的,没有区别。但是王夫人把她和薛姨妈的那份凤尾罗和芙蓉簟分别放在了宝玉和宝钗的礼物中,易造成宝玉和宝钗同其他姑娘们的礼物不一样的假象。这件事情必须要打一个时间差,因为贾宝玉这个事妈,有可能到王夫人处去看她收到的礼物。只要当天宝玉没有看到,那么第二天宝玉也就不好去问了。至于其他的姑娘们,根本不敢到王夫人那里去看礼物。如果元春真的想为宝玉和宝钗指婚的话,那么她直接说就行了,没有必要绕这么大一个弯子。贵妃的谕,贾府无人敢不尊。而且之后,元春对宝钗也毫无任何关注的举动。元春从未,也不可能选择薛宝钗。

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表妹,远近亲疏一样,贾元春为何选宝钗当弟媳?

薛宝钗是贾元春的表妹,林黛玉是贾元春的堂妹,若论亲疏黛玉和贾元春的关系更近,但是这并不是左右元春选谁做弟媳的唯一标准,元春看中她们两个姑娘,可是为什么最后选了宝钗而没选黛玉,其中还有很多的厉害关系。

第一,若论性格,元春自然更喜欢黛玉,正如她喜欢龄官

虽然元春贵如皇妃,可是她回家仍然还有当初的任性。作为皇家的媳妇,元春不能够说皇宫不好,可是元春公然说那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地方。元春六次动情的大哭,都说明她是一个性情中人,她可不是那种回到家还要藏着掖着的人。

对于这一份坦率和直接,元春和黛玉很像,宝钗受到的礼教让她永远不可能做到这种地步。哭都是一个人的事,宝钗活得很压抑和理智。

龄官是和黛玉从各方面都非常相似的姑娘,可是元春对龄官就十分偏爱,不仅欣赏她的才华,还喜欢她的任性,元春喜欢的是有个性的女孩,黛玉显然更合她的脾气。

第二,若论家世,黛玉也比宝钗更合适嫁给宝玉,可惜林如海早逝林家败落

林家和薛家想比,林家比薛家好得多,若论家世,黛玉比宝钗强了不是一星半点。林家是世代书香,贾母最宝贝的女儿贾敏都是嫁到林家,可知林家的门庭显耀。

可是反观薛家,本来就处于四大家族的末端,如今更是败落。所以最开始黛玉到贾府的时候,她就是贾府公认的宝玉的妻子,如果不是林如海早逝,这门亲事宝钗压根都无法高攀。也有只是林家无人,黛玉的婚事才被搁置,不然除了贾府黛玉也有更多的选择。

第三,若合拍程度,宝玉也更喜欢黛玉

在古代的婚嫁其实从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讲究的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贾宝玉和宝钗、黛玉从小一起长大,他们正好有了接触的条件,长辈在考虑儿女婚事时都会参考他们之间的情谊。

宝钗和宝玉之间只像姐弟毫无cp感,可是黛玉和宝玉却很合拍。最开始黛玉和宝玉是爱吵架,但是后来两个人度过了那段时间更多的都是恩爱和谐,这是宝钗永远都不可能和宝玉达到的状态,他们最多相敬如宾。

长姐如母,元春其实更像宝玉的妈妈而不是姐姐,所以她为宝玉选择配偶的时候也会考虑宝玉的心意,宝玉对黛玉的喜欢谁都看得出来,元春自然也会知晓。

第四,若论孝顺,元春也会遵从贾母更多于王夫人

黛玉是贾母主张的宝玉的妻子人选,宝钗得到王夫人的全力支持,所以对宝玉妻子的人选对元春而言也是两难的选择题。元春是贾母抚养长大的,虽然她尊敬王夫人,但是按理她对贾母的亲近程度会超过王夫人,所以她在选择的时候也会更多偏向黛玉。

若论孝顺,元春也该先尊敬贾母再到王夫人,这是一件很合理的事儿。

总之,综合宝钗和黛玉的性格、家世、与宝玉的合拍程度、以及元春的孝顺程度,实在找不到一个可以让元春放弃黛玉而选择宝钗的理由,元春更多的会选择黛玉而不是宝钗。

作者: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的精彩!

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表妹,远近亲疏一样,贾元春为何选宝钗当弟媳?

这话可能是从贾元春端午赐礼说起的。因为贾元春为贾府中人的赐礼,只有薛宝钗与贾宝玉的一样。所以题主便以为贾元春更相中薛宝钗做弟媳。其实不然。贾元春更愿意让林黛玉做“宝二奶奶"。

曹雪芹喜欢用春秋笔法,不写之写。书中虽没有写元春喜欢黛玉,但作者通过元春特别赏赐了肖似黛玉的小旦龄官一金盘糕点,还特意又让龄官随便唱了两折戏。让我们透过元春这一操作而感受到贾元春对林黛玉的喜欢。就像贾母喜欢肖似林黛玉的菂官而特意赏赐她,王夫人讨厌肖似林妹妹的晴雯而刻意加重惩罚一样。

贾元春喜欢林黛玉,当然也注意林黛玉做贾宝玉的妻,可为什么在端午节赐礼时却把薛宝钗和贾宝玉撮成堆呢?这自然是王夫人从中做梗了。

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这是有目共睹的。从林黛玉进贾府起,王夫人就不断地为林黛玉挖坑。先是强让林黛玉坐贾政的位置,接着换了林黛玉的医生,金钏之死,曾经打过林黛玉新衣服的主意……所以她坚决不会愿意让贾宝玉娶林黛玉。

而贾元春作为王夫人的女儿,本身便以"贤德”著称,况且当时以孝治国。而王夫人每月又有几回与贾元春相见的机会,因而,贾元春的赐礼应是王夫人的主意,想通过这种明显的暗示,逼贾母屈服于皇权。

但王夫人的主意最后还是落空了。因为贾母更有智慧。贾母通过同样的方式想贾元春分析了金玉良缘的利弊得失,而通透的贾元春自那之后,再不曾插手宝玉的婚事。

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表妹,远近亲疏一样,贾元春为何选宝钗当弟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句话绝对有一定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以血脉来论亲疏远近,要看性格脾气志趣爱好是否相投,所谓同志就是志同道合者。贾母曾经说过王夫人年轻时是木头一样的人,贾母的性格和王熙凤,林黛玉她们三个人非常相似的,都属于能说会唠,言语锋利有劲儿的人。

薛宝钗被公认是大家闺秀,特点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罕言寡语说明了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和王夫人是一样,都是木头一样的人,其实这些特点就是大家闺秀共有的特征,举止端庄,面容严肃,不能乱说话,要有淑女形象,绝不能像王熙凤那样,人未见,声先到,更不能像林黛玉那样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就是太狐媚,不端庄。

王夫人也是和薛宝钗一样的大家闺秀,她们都是自幼被家族培养出来,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元春也必然是和薛宝钗一样的大家闺秀,能够进宫当绣女,最后当上皇妃,在深宫里也必须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弱肉强食的宫廷里生存和发展,如果像林黛玉那样今天怼这个,明天怼那个,言语上及其锋利,说话不把门,心地却又极为软弱,可能没几天就被人家算计了。

王夫人,元春,薛宝钗她们三个人,才是志同道合的大家闺秀,和贾母,王熙凤,林黛玉三人是完全相反的两类人。以贾母,王熙凤的性格自然喜欢和自己相像的林黛玉,而元春和王夫人自然就会喜欢薛宝钗。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结果。贾母只想给林黛玉找个好归宿,从来没有考虑到利益二字,元春和王夫人首先考虑到的是利益。

林黛玉如果做了贾宝玉的老婆,以林黛玉清高的性格,绝不会和王熙凤一样,天天发号施令,和金银铜臭打交道,那么贾府经济的管理大权自然就会落在王熙凤的手里,这是王夫人最不能容忍的,而元春在深宫里天天进行着宫斗,争权夺利的勾当,自然把贾府的一切看的明明白白,为了自己的亲弟弟在贾府中未来的地位,必须要找一个贤内助,控制贾府的经济管理大权,元春省亲鉴定众姐妹的才华,其实就是考察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谁更适合做贾宝玉的老婆,能够胜任掌管贾府的经济大权,林黛玉只想着如何展露自己的才华,锋芒太露,反而暴露了自己心机城府太浅,太单纯而不够圆滑老练,而薛宝钗却处处藏愚守拙,滴而不漏,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在心机智谋上立刻分出了高下,女子无才便是德,林黛玉才华就是比天高,如果不能持家,连大字不识一个的王熙凤都比不上,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就是元春省亲,考察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的真正用意,考察的不是谁更有才华,而是谁更有心机智谋,更能执掌贾府未来的经济大权。只可惜林黛玉的才华施展错了地方,她忘记了女子是无需拥有才华的。而薛宝钗大家闺秀的风范,和元春自身产生了共鸣,让元春认定,薛宝钗如果嫁给了贾宝玉,将来必然能够独掌贾府的经济管理大全。所以元春必须选择薛宝钗做自己的弟媳。

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表妹,远近亲疏一样,贾元春为何选宝钗当弟媳?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出色的女儿,不分轩轾。贾元春之前都没有见过。为什么省亲过后,却有意选薛宝钗做弟媳妇,放弃林黛玉呢?其实贾元春反对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是真,但说她支持薛宝钗做弟媳妇,也是未必。

(第二十八回,袭人说)“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贾元春端午节赐下的节礼,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一样就是她放弃林黛玉的象征。其实早在省亲当晚,曹雪芹就借她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和“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做了暗示。

“蓼汀”出自唐代罗业《雁》诗: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

第六十二回,林黛玉替贾宝玉作“折足雁”酒令。影射宝黛二人最终离散。

怡红院的匾额从“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去掉的“香、玉”二字,改了“绿玉”一词。贾宝玉曾在题额时对贾政说,“必要红香绿玉才两全奇妙”。红香绿玉代表贾宝玉心中的宝黛爱情。

第十九回贾宝玉讲“小耗子偷香芋”时,指明就是林黛玉。且绿玉本就是黛玉。

贾元春摆明了和母亲王夫人统一阵线反对祖母支持的宝黛姻缘。并且在打醮清虚观时,搬出张道士试探贾母口风,可见贾元春心思。

其实,王夫人反对宝黛姻缘,贾元春更多是跟随母亲的角度,替母亲张目阻止宝黛姻缘。她的主意虽然重要,但贾宝玉联姻,并不由贾元春做主,她也不可以轻易下结论。

有人会觉得贾元春赐节礼,代表她选择薛宝钗也并不正确。皆因薛宝钗的情况,贾家很清楚。她商人出身,与贾宝玉不般配。还会拖累贾宝玉的名誉以及子孙的家风门第。

“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谁的妻子和母亲是商人出身,都会成为立足社会安身立命的阻碍。堂堂荣国府下一代继承人,那么多名门闺秀不要,娶商贾女儿,穷疯了?

何况薛家已经破产,根本没什么适合联姻的。

所以,贾元春甚至王夫人,最开始不过借金玉良姻阻止宝黛姻缘罢了。所以她们根本不顾及薛宝钗的名誉,拿金玉良姻炒作。就因为薛宝钗不是第一人选。有好的会另有选择。

薛宝钗最后嫁给贾宝玉,也是机缘凑巧。是大势所趋罢了。

文|君笺雅侃红楼,欢迎关注

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表妹,远近亲疏一样,贾元春为何选宝钗当弟媳?

元春的选择就是王夫人的选择。试想,元春一年到头生活在深宫里,她能知道多少家里的事情,选谁不选谁不过是听王夫人的意见。

关于薛宝钗和林黛玉,可能就只在省亲那一回元春见过,也只对她们两个人的诗作发表见解。见解之中也是同等印象,并无二意。有言为证:“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但是何以到了小说第二十八回,端午节到来的前夕赏节礼的时候,元春赏了宝玉和薛宝钗一样的礼物,而黛玉却和探春姊妹一样?这明显是在表明自己对贾宝玉配偶人选的立场!我想元春之所以有此一举,一定是王夫人授意的。

因为对于宝玉配偶,当时有两个一蹴而就的人选,一个是黛玉,一个是薛宝钗。对于薛宝钗,无论从宝钗的相貌、性情、能力及亲属关系,都对王夫人的路数。可以说王夫人对宝钗十分中意,是不二人选。我们都知道王夫人对宝玉十分宝贝,不容他有一分差池,对宝玉的爱已经到了想要控制的地步。我们看她对宝玉身边丫鬟的处理就知道了,连四儿这样的小丫头都不放过,简直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所以王夫人是一定要宝玉娶宝钗的。对于黛玉,贾母最最疼爱的外孙女,尤其是宝玉很喜欢的人,王夫人叫不准贾母会不会自作主张把黛玉许配给宝玉,反正她是非常不喜欢黛玉的。怎样能定下薛宝钗,使王夫人颇费了一番心思。

对于宝玉的妾的人选,王夫人尚且把老太太选的晴雯退掉,诬陷晴雯得了女儿痨。对于宝玉的正妻,王夫人是无论如何不能由着贾母选择。她在地位上没有贾母权高位重,争不过贾母,但她有“尚方宝剑”元春。就像贾母王夫人等见了晚辈元春,反而先要行礼一样,是要遵循先国后家的礼仪的。

小说十六回,元春省亲那时起,皇上特别开恩,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也就是说,每月逢二、六这样的日子,比如初二、初六、十二、十六、二十二、二十六,王夫人等元春的眷属是可以去皇帝后宫探视元春的。这样以来王夫人就有很多机会和元春交代她的私意,而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自然从感情上会帮着王夫人了。

所以王夫人利用了元春,以皇家的立场来指派薛宝钗为宝玉成亲的对象,这样贾母就得考虑考虑了。

虽然最终在贾母综合考虑下,在权衡利弊下,不出意料地定下了薛宝钗,但不得不说,贾元春其中的参与起了不小的作用,是贾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