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太子李弘是不是武则天毒死的?武则天有没有杀女?

武则天是一位极具城府的政治家,她做事情必然有分寸。无论是太子李弘,还是思公主都是历史明确记载武则天亲生的。且当时并非武则天主政,当时唐高宗李治还活着。

在唐高宗李治是帝王的时代,武则天无法一手遮天,她沒有对别人对性命生杀予夺的权利!

武则天沒有毒死李弘必要:

1.李弘是李治同武则天的长子,这个孩子确定了武则天在后宫的地位,武则天轻易不会动李弘的太子位。

2.李弘仁孝且身体不好,这样的太子正符合武则天的权力欲,用李弘当傀儡太子应该正合武则天心意。

3.当时唐高宗李治在位,如武则天毒死李弘,那么李贤上位。李贤同李弘完全不一样。他更有才干也更有野心,武则天无法摆布他,更有种说法是李贤是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生的。立李贤不符合武则天的个人需求。

4.武则天掌权就逼死了李贤,还有孙子李重润、孙女李蕙仙,还有李隆基生母都有明确记载就都是武则天弄死的。如果李弘也是她杀的,不会是未解之谜,会有记载。

李弘都不大可能是武则天杀的,思公主更沒有必要了。

1.公主沒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史历上的宫斗戏码都是皇子们在争,同公主关系不大。

2.史书只记载公主早逝,沒有受她人伤害的描写。

史书《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

3.王皇后又不傻,她放着对自己地位有威胁的李弘不杀,跑去杀没威胁公主,根本沒人会相信。

4.同理,没人会相信王皇后会杀公主,武则天怎么可能用掐死自己亲生女儿的方法去陷害她!

5.王皇后被废是唐高宗要打击门阀制度,同武则天、同妇人争宠关系不大,所有废后理由都在找借口。

牝鸡司晨,妇女主政一向为封建社会的男子所不容。有很多编的不靠谱的故事也会让人相信,真是不可思议!

未解之谜:太子李弘是不是武则天毒死的?武则天有没有杀女?

李弘之死当然和武则天有关。李弘不死,将直接碾碎武则天当皇帝的梦想。

李弘(公元652年一675年),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武则天的长子。公元656年,唐高宗立李弘为太子。李弘学识渊博、仁孝恭谦、尊敬朝廷大臣,深得父亲的喜爱和朝臣们的信赖。

在我阅读过有关武则天的书籍来看,对武则天的个性有了很深刻的了解。武则天在认识李治的第一天开始就产生了统治天下的欲望,这是她的理想!在她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不论来自什么阻力,她必须清除掉。从武则天为了权力,斗垮王皇后,进宫没多久亲手掐死亲生的幼女,然后嫁娲于王皇后就可以看出她手段之狠毒。而她的长子李弘恰恰与她不相生,性格反差极大,母子关系十分紧张。李弘受过儒学教育,对外戚弄权十分反感。实际上李治也已经看不惯武则天独权霸权的行径,但他却敢怒而不敢言。他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长子李弘的身上,希望李弘上台后能摆脱武氏对李家的控权。

引起武则天对李弘起杀心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李弘有2位异母姐姐(萧淑妃所生),被武则天幽禁于别宫中,一位二十八岁、一位三十岁,都未出嫁。一次,李弘在别宫见到了两位姐姐,又惊又怜,立即奏请高宗让她们出嫁,高宗马上答应了。武则天知道后,对儿子怀恨于心。

第二件事是太子选妃未能如愿。武则天最初选择的太子妃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但定下婚期后杨氏竟被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奸污,婚事被破坏。客观上可能造成李弘同母后娘家人的宿怨和疏离。

第三件事是公元675年年初,李治的眩晕病越来越严重。高宗决定禅位给太子李弘。李弘一直看不惯母亲把揽朝政的行为,一旦禅位,武则天将大权旁落。

武则天知道李弘马上要登基的情况,加之儿子以前屡屡与她作对,决定杀掉儿子。公元675年四月二十日,武则天派人将李弘毒死在合璧宫倚云殿。李弘死时23岁。李治得到凶讯,悲痛欲绝,下诏谥李弘为孝敬皇帝。

未解之谜:太子李弘是不是武则天毒死的?武则天有没有杀女?

回答类似的问题的不止一次了,我的观点不变,李弘之死与武则天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旧唐书》有隐晦地暗示李贤(章怀太子)是武则天让手下杀死的,但武则天害死李弘却无记录。而《旧唐书》却提到了李弘死后,皇帝李治和太后武媚都非常悲痛,甚至李治下旨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

李弘作为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媚的嫡长子,按立嫡立长的法理原则,他做太子顺理成章。但很不幸,这位李治悉心培养的太子在成为储君前就有肺结核病~在当时是不治之症。李弘后来监国期间很多政务都是由东宫的官员代为处理的。 李弘于公元675年在洛阳磕然长世,当时父母都在洛阳。他的死应该是由于肺痨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而导致的猝死。

1.太子李弘和天后武媚无利益与权力冲突。

天后的丈夫李治是个病夫,天后的长子李弘也是一个病秧子。武媚早在公元660年就是大唐实际权力的掌握者,后来才有664年的处理上官仪事件,实现二圣临朝。而664年太子不过13岁,早前又有不治之症,根本对强势的武后形成不了任何权利与其它利益上的威胁,她有必要害死这位心爱的儿子吗?

2.太子曾经要求释放萧淑妃的两位公主,但,此举没让武后怀恨。

太子厚道,有要求释放自己两位同父异母姐姐的经历,这两位姐姐是武则 天的情敌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但,但,此举并没有激怒武则 天。公元 671年,李弘以太子的身份提议还义阳公主和宣成公主自由,让她俩出嫁,这是经过高宗李治同意了的,武则天腹诽但不敢对李治父子表示出来。 在李治的过问下,义阳公主婚配给宫中侍卫权毅,宣成公主许配给颍州刺史王勖,二位驸马的地位都非常低。武周帝国建立后,两个驸马都遭到了武则天的清算而死于非命,义阳公主随后不久也去世了。而宣成公主则活到了714年,在武则天去世多年后才死去,如果武则天想要这二位公主的命,二人绝对活不到武周时代。事实上武则天没杀她俩。

3.贺兰敏之大逆不道的行为是针对武后的,并非武后指使针对李弘的。

武则天的姐姐武顺的儿子贺兰敏之强暴了李弘的准太子妃,还将武后人贴心小棉袄太平公主左右的宫女们都强暴了。贺兰敏之所以丧心病狂地做出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主要是报复武则天。

因为贺兰敏之的亲妹妹魏国夫人长得漂亮,因是武则天的外甥女,有机会出入皇宫,却被唐高宗李治看上了。在一次两个人眉目传情之际,被敏感的武则天的发现了,公元666年,魏国夫人无缘无故的就死了~传说为武后毒杀的。贺兰敏就是为此事发生了针对太子妃与太平公主侍女的行动。

公无671年,贺兰敏之被武后下令处死,而李弘则另外选择一个太子妃,也没爆出因前太子妃不贞洁了,李弘就为此怨恨自己母亲的事。

4.当初武媚从感业寺回到皇宫后,李弘生逢其时,为武媚获得皇后的位置增加了重要的筹码,武后对这位大儿子是有感情的。

李弘猝然离世,武后亲自抄写佛经为他祈福,另外一个儿子李贤与其长女(太平公主的姐姐)去世却没有这样的行为和待遇。且公元 689年,在李弘去世14年后,武则天还下令将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后来的唐玄宗)过继给太子李弘以延续香火。看来,武则天作为母亲,对大儿子是有感情的。

未解之谜:太子李弘是不是武则天毒死的?武则天有没有杀女?

太子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四个儿子,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即武则天在感业寺生的那个男孩。李弘酷似高宗,性格忠厚仁儒,体弱多病,一点也不像武则天。

公元675年4月,李弘在洛阳合璧宫猝死,终年二十二岁。留下了一桩历史悬案,千百年来,多少人为此探究不己。

自李弘死后八十多年的肃宗时代就开始有关他死于非命的说法,而且这种说法被演义得越来越逼真,以致在唐代后期的许多记载中,都认定李弘是被武则天所害。

这也难怪,李弘的死正是在高宗准备让武则天摄政而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之后不久发生的,这也太巧合了,不由得人不信。况且武则天能杀王皇后、萧淑妃,能杀忠心耿耿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老臣,听人传说她还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以及她那么多亲人,那么,杀一个儿子,除掉阻碍其执政野心得以实现的伴脚石,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但也有人不同意李弘被母亲毒杀的说法。清人王昶所编《金石萃编》,收录了当年李弘被安葬在洛阳太平山的恭陵时,高宗御撰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文,说到太子完全是染病而死。还说武则天对太子之死十分悲痛,向高宗提仪给以“孝敬皇帝”的谥号。

总之,李弘的死,很可能是疾病所致。

未解之谜:太子李弘是不是武则天毒死的?武则天有没有杀女?

在历史上,对于武则天儿子李弘的死,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李弘是被母亲武则天毒死的,一种认为李弘是因病治无效死亡。那么李弘到底是毒死还是病死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弘的人生轨迹:李弘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嫡长子,因王、萧二妃没有亲生儿子,李弘是武则天冲击皇后的政治资本,在武则天竞争当上皇后之后,4岁的李弘便顺理成章立为太子。

唐太宗对李弘宠爱有加,事事以未来国君的身份要求他,用培养国之砥柱的方式历练他,设立崇贤馆悉心教导,8岁孩童时便开始监国听政,9岁便编写了《瑶山玉彩》一书,可谓聪明伶俐,才学过人。

只可惜李弘身子骨却不争气,从小就“瘵(zhài)疾”缠身,因为勤勉国政,身体每况愈下。为冲喜,武则天便为他亲选太子妃,然而太子妃却被武则天外甥贺兰敏之诱奸,大婚未成,反让太子颜面尽失,更添心病,更加郁结。两年后,才又另选裴氏为妃。

然而太子的病并未见好转,只好在后宫静养。静养期间,他便到后宫到处转转,发现掖庭里关着自己同父异母的两个姐姐义城和宣阳公主,快三十了还没婚配,便上奏父皇母后让两个姐姐出嫁。

武则天便让两公主嫁给了宫中两翊卫,母子俩互相怨怼,闹得很不愉快。

高宗安慰李弘,便说等他身体好些便禅位于他,不久,李弘随父母去洛阳,在合璧宫突然去世,时年24岁。

因为太子猝然而逝,又加上正是在与母亲武则天闹矛盾,高宗有意禅位之时,所以世人把怀疑的眼光投向武则天,认为她毒死了李弘。

然而有书君却认为李弘死于“瘵(zhài)疾”,也就是俗话说的痨病,现在称为肺结核,是久病医治无效自然死亡的。理由有三:

一、李弘患瘵疾,有长期生病的记录。

《旧唐书·孝敬皇帝传》记载,太子李弘,自幼身子弱,常伴虚热盗汗、咳嗽气喘等症,渐长渐显出瘵疾之状,这种慢性病在唐代是不治之症,神医也只能望病兴叹。

况且李弘八岁开始勤于政务,文治武功要学,骑马射箭得练,国家大事要思虑,礼仪典庆要亲力亲为,16年便有7次监国经历。

太医蒋孝璋曾经说过取天下良药尽力医治太子,可这病必须悠闲静养,不能感冒,不能劳累,可李弘却长期带病工作,看奏疏,习惯于早起晚睡,劳累过度,以至五劳七伤,最后病情迅速恶化,开始大口咯血,卧床不起。

长年的瘵疾折磨得李弘形销骨立,手指细得像柴火棍,全身瘦得皮包骨头,最后在合璧宫永远闭上了双眼。

太子李弘长年生病有太医院的记录,因病死亡是有可信度的。

二、从文献出现的先后推断李弘死于病故。

李弘因病医治无效死亡的记载,出自唐高宗为李弘去世写的制书——《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他还亲自书写《孝敬皇帝睿德记》,命人刻在李弘陵寝旁的石碑上,用以悼念爱子。

从制书中“沉瘵婴身、旧疾增甚”,可见李弘婴幼儿时期就患有这种疾病,而且这种疾病一直缠着他,因国事劳顿,让他身体一日更比一日差。

李治在李弘去世之后赐给了李弘皇位,谥为“孝敬皇帝”,追封儿子为皇帝,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唐中宗时期的《实录》《旧唐书》从来没出现过李弘被武则天毒杀的字眼,这两本史书也认定是瘵疾无疑。

而唐肃宗时期的《唐历》里开始对武则天有不良记录:李弘孝心仁厚,但因为请奏两个公主出嫁,失去武则天的宠爱,而没有寿终正寝。

虽说明言太子弘不以寿终,但是 并未说明死于什么原因,没有寿终正寝,或许正是因为疾病的缘故。

随后的《唐会要》《新唐书》两本史书中确定了李弘死因:天后想自己临朝听政,便用鸩毒杀了李弘。

然而史学推断原则当以原始材料出现的先后为依据,离事发越近越真实。很显然唐高宗的制书最早,而且是父亲对儿子的谥号的赐封,应该是最可信的。

《实录》《旧唐书》也比《唐历》《唐会要》《新唐书》出现得更早,也更有可信度。所以太子李弘病死比毒死更可信。

三、武则天没有杀李弘的必要。

武则天的确为了权欲杀过不少人,但她却不是一个嗜杀成性的恶魔,所杀之人都有她非杀不可的理由。

而太子李弘仅仅奏请嫁姐就当杀,于情于理不合,何况武则天当上天后才一年多,她与太子是互保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太子在,武则天的天后之位更稳固。

想当初若不是因为生下李弘,她根本没资本和萧淑妃和王皇后竞争,也根本当不上皇后。上官仪力主废后,李治回心转意也有太子李弘的因素。

他俩合作,政治势力更强大,武则天是个聪慧之人,这当中的厉害关系她怎会不知?

有人猜测当初她为了皇后之位狠心杀小公主,现在为了更高的权利,便会杀死太子。

其实只要细想一下,武则天明明知道儿子的身体这么弱,经常患病,她能够在高宗患病时,代理天下,也可在李弘患病时,代理天下,这点自信武则天应该有,何况她深知儿子的病到了什么程度,何必多此一举,杀死亲生儿子,陷自己于不仁不义,于痛苦悲哀中呢?

何况当初杀小公主时,小公主毫无还手之力,而现在太子已经长大成人,如若去毒杀他,他予以反抗,或者被识破,武则天将失去高宗对她的信任,也会失去天下所有人的人心。这种烂牌,攻于心计的武则天是绝对不会出的!

那为什么李弘在高宗说传位给他时却突然去世了呢?

这应该是高宗看到李弘病魔缠身,百般医治仍无效果,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作为一个慈父,想用传位于他来鼓励儿子振作起来,给儿子一个惊喜,兴许儿子一高兴,病就好了。

然而据高宗的制书中描述,李弘听了禅位之事,又激动又难过,病情却加重了,不久便先他而去了。

李弘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武则天悲痛不已,写了《一切道经序》以示哀悼。

斯人已逝,死无对证,真相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未解之谜:太子李弘是不是武则天毒死的?武则天有没有杀女?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李弘的故事。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将在感业寺为尼的武则天重召入宫,封为昭仪。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在宫中诞下长子李弘,是为高宗第五子。根据李红的生卒年月判断,武则天进宫前就已经怀了李弘。这虽然比较尴尬,但不得不说也是高宗批准武则天进宫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武则天为尼期间高宗曾经几次出入感业寺。)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废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李弘由此成为高宗的嫡长子。第二年高宗诏令废黜太子李忠,改立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

李弘十分仁孝,深得父皇宠爱与重视。

李弘早年向郭瑜学习《春秋左氏传》,读到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的故事时,忍不住掩书叹息:“这种事为臣子的不忍听闻,圣贤经典应该记载垂范后世的好事,为什么要记载这个?”郭瑜回答说:“孔子写《春秋》,善恶之事都加以记载,是为了褒扬善行以劝谏大众,贬斥恶行以告诫后世。书写芈商臣的恶行正是令其罪恶遗臭万年。”太子又说:“这种事情,不仅讲不出口,听闻也不忍心,请让我改学别的书。”郭瑜闻言称赞太子仁德,随即改授《礼记》。

咸亨二年(671年),高宗出行东都洛阳,命太子李弘监国。当时关中地区遭遇旱灾,闹起饥荒。李弘亲自巡视士兵的粮食,发现有吃榆皮、蓬实充饥的人,就命令家仆发放米粮以保证粮食供给。

当时李弘有两个异母姐姐,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她们的母亲萧淑妃因得罪武则天而被废黜杀害。两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宫中,年龄很大了也未结婚。李弘发现此事后十分震惊,上书请求允许两位姐姐出嫁,武则天虽然勉强把她们嫁给了宫中侍卫,但是却因此大怒。

那么李弘是怎么死的呢?

主流说法有两种,一种是病死的,另一种是被武则天害死的。

我们分别看看两种说法。

先说病死说。《旧唐书·孝敬皇帝传》里载有一篇高宗皇帝的悼念文,明明白白说太子李弘“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

这是什么意思?“琰圭”是古代一种上尖下方的玉器。“自琰圭在手”,是指李弘当太子。“沉瘵婴身”是说他得了一种“瘵”病。瘵,痨病也,就是肺结核。肺结核在当时可算是一种比严重的病,而且没有特效药能够根治。李弘久病在身,英年早逝也是很正常的。

癸卯,以左庶子刘仁轨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罕接宫臣,典膳丞全椒邢文伟辄减所供膳,并上书谏太子。太子复书,谢以多疾及入侍少暇,嘉纳其意。

根据史书记载,太子李弘体弱多病,后期监国政务多由东宫官员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代为处理。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他的身体情况并不好。

在看被害说。被害人说主要是被《资治通鉴》所采纳。

太子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请,数迕旨,由是失爱于天后。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出降,上许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遂古。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表面上看,李弘多次犯颜上谏,让武则天颇为不高兴,加上二公主事件,是母子关系彻底降至冰点,这就让武则天起了杀心。

但实际上,根本原因是太子李弘忠孝仁义,做事又有主见,很难被操纵。如果唐高宗去世之后,李弘继位的话,武则天肯定不能长期掌握权力,这是她不想看到的。所以武则天就借此机会,对自己的儿子痛下杀手。

不管以上两种说法哪种是对的,李弘终究是死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

高宗非常悲痛。上元二年(675年)五月,高宗以皇太子“慈惠爱亲,死不忘君”诏令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礼仪厚葬于洛阳郊区的唐恭陵,百官服丧三十六日。高宗还亲自书写《睿德记》缅怀李弘,碑石树立于陵墓之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