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和黛玉初次进贾府,谁的规格高?为什么?

虽然薛家是一家人来的,而且同林黛玉相比,薛姨妈是长辈,但我还是要说,初次进贾府时林黛玉的规格高。

不能因为《红楼梦》中明确描写了黛玉是从西角门进的,就说她规格低。因为荣国府大门沒有大事是不开的。就是贾政上下朝也不会走大门。

荣国府开大门得有大事,比如接圣旨;元妃省亲;婚丧仪式(正经主人的)才会开大门。

黛玉进荣国府时,一切都是周密计划好的。黛玉是贾母派船、派人接过来的。行程都会有下人及时汇报给贾母。

黛玉到的那天,贾母是在家安排好女眷等着她来。黛玉住哪,黛玉吃什么都准备妥当了。

黛玉一到,就直接拜见了所有长辈。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平辈李纨,姐妹们也马上见到,只有凤姐晩来了一会。若沒有贾母的分咐,这些人是凑不齐的。

黛玉没见到舅舅们,也是因为男女有别,贾赦和贾政才找托词未见。如果黛玉是男孩,舅舅们一定会马上见,而且贾琏还会带着去认识兄弟们。

薛家进京都是也早就计划好的。但是:

过了几日,忽家人传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正在门外下车。”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

忽家人传报,也就是沒有人打听着他们一家什么时候到,包括王夫人也沒派人去接薛姨妈一家。

荣国府贾母对招待薛家是随意的,按礼数、按面子招待就好了,没有真情。留薛家也是客套话,贾母都沒想到薛家一住就不走了!

薛蟠因是男子,贾琏就带他去拜了贾赦、贾政还见了贾府兄弟。

宝钗是女孩就只随着母亲,沒人会特别招待。

总结:林黛玉的一切都是贾母为了招待她而做的。贾母这个精于人情事故的老太太在黛玉面前大哭,对这个外孙女一切都是真情流露。宝钗初进荣国府时的规格都不是为了招待她的,一切礼遇都是给薛姨妈的,宝钗只是随着她母亲。荣国府沒有任何人专门招待宝钗,这一点比黛玉差远了!

宝钗和黛玉初次进贾府,谁的规格高?为什么?

黛玉、宝钗进贾府,其规格都与她们的身份完全相符。

林黛玉母亲去世以后,贾母非常惦念林黛玉,因此专门派人把林黛玉接来。整个过程有细致的安排,并一步一步地有条不紊来完成。这当然也为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府有一个仔细观察和了解,提供了条件。

林黛玉到贾府后,整个贾府的当家女人和长辈们,都在贾母所居住的地方,迎接林黛玉。这里有: 外祖母贾母,舅母邢夫人、王夫人,长嫂李纨等,应该说这是贾府中最高的规格了。

再说薛宝钗到贾府,她是与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一起到来的。王夫人亲自带着一家女眷迎接了她们。其实薛姨妈一家人来贾府,也就是冲着王夫人而来的,王夫人迎接薛姨妈等一家人,应该说也是薛姨妈到贾府受迎接的最高规格了。薛宝钗只是薛姨妈这个家庭中的被迎接的一员而已。

林黛玉进贾府,她是冲贾母而来的,贾母安排并迎接她,也是在情理之中。

应该说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贾府,她们各自都受到了相应的最高礼遇的迎接,贾府对她们没有厚此薄彼,都是符合她们的人物身份的。

宝钗和黛玉初次进贾府,谁的规格高?为什么?

规格高不高又能说明什么?林妹妹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和贾府有着血缘关系。宝钗远到那里去了,只是王夫人妹妹的女儿,一个三杆子都打不着的远亲!

宝钗和黛玉初次进贾府,谁的规格高?为什么?

很明显,林黛玉和薛宝钗初次进贾府,薛宝钗的规格要高一些,:林黛玉入贾府是由西角门而进,直接被抬进荣国府的正房大院。而薛宝钗进贾府,则是由正门而进。为何林黛玉进入贾府的规格不如薛宝钗呢?

林黛玉年幼,当时仅七岁左右,年龄太小,又是被外祖母接来,是至亲,又是个晚辈,将来她要寄住在贾府,也算是到家了。另外一家子亲人,自然不需要客气。不然就显得生疏了。另外林黛玉还有母孝在身,也不适合太张扬。但林黛玉进贾府时,由贾母带队,王夫人邢夫人等重量级女眷坐镇,又是哭,又是笑,又是相见,又是寒暄的,场面热闹温馨而暖人。

而薛宝钗进贾府,尚未及笈,年纪也不算大,也是晚辈,也是王夫人血亲,按理,也是不能走正门的。要知道,正门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家在隆重的典礼活动比如出殡、祭祀,对于政治影响或者家族影响大的重大事情才会打开。薛宝钗还达不到那个级别。

如果是薛宝钗单独到贾府,恐怕也是一乘小轿抬到王夫人的住处,但薛宝钗是随着母兄而来,而薛宝钗之母兄薛姨妈和薛蟠,则可以代表薛家,是客,因而庄严而隆重。

当然也显得疏离。迎接薛家的只有王夫人一家子。然后由王夫人引见才得以见到,而邢夫人则一直没有露面。正式而客气。

宝钗和黛玉初次进贾府,谁的规格高?为什么?

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由外祖母贾母派人去接来的,是打算长住的;薛宝钗是跟着母亲和哥哥一起来的,是以客人身份来的。两个人被接待的规格高低还真不好比较,我们先来看看贾府接待他们的场面。

一、林黛玉进贾府时,贾母亲率全家女眷久等多时,两个舅母悉数到场。

黛玉初进贾府时受到的接待是这样的:

1.进门后,停下轿子,婆子们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2.丫头早已等在门外,见黛玉来了,欢喜相告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3.黛玉进入房中,贾母抱住“心肝儿肉”的大哭,可见怜爱之至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的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4.两个舅母、大嫂子李纨悉数在场。

5.王熙凤特别表现对林黛玉的亲近感

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顽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6.迎、探、惜三姊妹不用上学,赶来陪伴。

7.邢夫人亲自携黛玉之手,去拜见贾赦

8.王夫人也携黛玉之手,谆谆教导。

由于林黛玉是作为小辈拜见长辈们,所以诸人没有去门外迎接,但从久等多时可以看出,贾母对林黛玉到来的期盼。

接待林黛玉是以贾母为主导,贾府重要女眷全员参与的大场面,这足见贾母和众人对黛玉的重视。

二、薛姨妈母子三人到来,王夫人去接,然后领着拜见贾母

那时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就中维持了结,才放了心。又见哥哥升了边缺,正愁又少了娘家的亲戚来往,略加寂寞。过了几日,忽家人传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正在门外下车。”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两人是平辈,薛家当家人和贾家当家人地位又相当,来做客,王夫人自然带人接出大厅。

薛蟠在贾琏的引导下,先后拜见贾政、贾赦、贾珍等。

然后是贾母和贾政等殷勤相留,薛姨妈一家三口住到了荣国府东北角的梨香院中。

薛家进贾府,相对于林黛玉来说,场面小多了。但也不能说贾府不重视,因为过去没有手机和电话,薛家到了门口,才有家人传报进去,王夫人才急忙去接。

但又说回来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为什么全家人都在厅里等候呢?估计从林黛玉离开姑苏后的行程,都不断地有家人向贾母禀报,何时下船,何时乘轿,何时到,在家中的人已经心中有数。

三、贾家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态度,对二人日后性格的形成的影响

林黛玉是被贾母作为“心肝儿宝贝”接进来的,贾母对其宠爱程度与贾宝玉相同,三个嫡亲的孙女到靠后了一步。

林黛玉初来的时候,年龄虽小,但做事很到位,该说的话一句都不少,不该说的话一句都不多,是个聪明灵秀的乖乖女。

但后来变得有些任性了,比如因送宫花她怒怼周瑞家的时候,就让人为她捏着一把汗。

她的任性,或者显示的是贾母的宠爱。

随着薛家而来的,还有“金玉良缘”之说,或者薛宝钗是带着某种家族的使命而来的,这使她不得不藏起少女天真烂漫的一面,不得不端着,以老诚持重的一面示人。看看邢岫烟与薛蝌定了亲后,在薛宝钗面前的表现就知道了,一旦结了亲,女孩就必须端着。

宝钗和黛玉初次进贾府,谁的规格高?为什么?

黛玉和宝钗初入贾府的场面黛玉差距有点大,我们来看看各自的描写是怎么样的。

黛玉入贾府:正门不开,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是外祖的长房了。”又往西不远,同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却不进正门,只由西角门而进。

宝钗入贾府:过了几日,忽家人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在门外下车了。”喜的王夫人忙带了人接到大厅上。

首先关于林黛玉初次进入贾府,曹雪芹的描写可以说是非常细致了。一则是曹公本就对林黛玉非常偏爱,二则也是通过林黛玉的视角,还原了贾府的样子,这是曹雪芹笔法的精妙所在了。而从薛宝钗进入贾府的描写来看,虽然只是短短两句话,可其中的信息量却不小,注意两个关键词“王夫人”、“大厅”,王夫人带着一众人主动出来相迎,还接到了大厅叙旧了好一番,后才带着去见了贾母等一干人。

照理来说,林黛玉初入贾府的时候她的父亲尚在,也就是说虽然只是孤身入府,林黛玉代表的是林家,而从家世来看,林家的煊赫程度并不逊色于薛家。那么为什么林黛玉进贾府却只是从西角门而进呢?这其中却恰恰隐含了贾母对黛玉的偏爱。《红楼梦》里最会说话的王熙凤,就曾经对贾母说过一句话深得她心,她说:“瞧着(林黛玉)这通身的气派,不像是老祖宗的外孙女,倒像是亲孙女”。

贾母本就最喜爱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早逝之后贾母便对黛玉尤其偏爱,一直跟林家说要将黛玉接去贾家,所以在贾母的心中,黛玉根本不是贾府的外人,而是自己人。所以黛玉初入贾府对于贾母来说就跟回家一样。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贾母怜惜这位外孙女,只让她从西角门进却不出入正门,也是觉得她太年轻怕受不住这样的阵势,这又是另一种偏爱了。

当然啦,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大家族的礼教制度森严,凡需要出入正门的都是关乎宗族的大事,比如大喜和大丧,或者是国礼,探春后来以王妃的身份离开贾府,只怕就是走的正门,可惜庶出的探春人生中仅仅风光了这一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