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和宝玉平时关系那么好,又都受贾母宠爱,为什么没有人替他们求亲呢?
替宝玉和黛玉来求亲,这件事谁来做呢?
邢夫人吗?不会。
一、贾母没给她关心宝玉婚事的权力。
二、邢夫人同王夫人关系不好,她关心的是如何把管家权力从王夫人处夺过来,宝玉的亲事她不会放在心上。
王夫人吗,不会。
一、王夫人看中的是"金玉良缘",即宝玉同薛宝钗成婚,她是不赞同宝玉娶黛玉的。
二、王夫人也不敢为宝玉同宝钗求亲,因为那样会得罪贾母。
薛姨妈吗,不会。
一、薛姨妈说把黛玉配给宝玉,那不过是哄黛玉的忽悠人的话,不能当真。
二、薛姨妈想让宝钗嫁给宝玉,那样才能让薛家留在贵族圈中。宝钗是薛姨妈亲生的女儿,在她眼中比黛玉可中要多了!
王熙凤吗,不敢。
一、王熙凤清楚贾母喜欢黛玉,让宝玉黛玉结亲才符合贾母的利益。贾母无论如何不会允许王夫人再娶一个外甥女儿到贾家。
二、王熙凤也清楚王夫人想娶宝钗。
如果王熙凤为宝玉黛玉求亲,会把王夫人和薛姨妈这两个姑姑同时得罪!她真的不敢。
在几方的矛盾下,沒有一方敢先开这个口。她们都选择了拖。而荣国府主要人物贾政认为宝玉还小,要先多读几年书。那也就只能先拖着了。
黛玉和宝玉平时关系那么好,又都受贾母宠爱,为什么没有人替他们求亲呢?
黛玉和宝玉平时关系那么好,又都受贾母宠爱,为什么没有人替他们求亲呢?
回答这个问题,无需繁叙。我简单概括以下几句话,作为回答。
一,是因薛宝钗是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薛家之女,而林黛玉是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孤儿。贾家主权的人及门下人,受封建意思的毒害,嫌贫爱富,攀附权贵,行的是门当户对。这是没人介绍的原因之一。
其二,封建社会主张婚姻由父母包办,阻碍男女婚姻自由,这种腐朽的社会制度是造成宝玉和黛玉不能成婚的最根本原因。
黛玉和宝玉平时关系那么好,又都受贾母宠爱,为什么没有人替他们求亲呢?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的看法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所处的年代、家族背景,贾府的掌权者都不会也不可能支持“木石爱情”。即便是明面和暗写“木石姻缘”的支持者、对贾宝玉的婚配具有话语权的人之一:贾府的最高话事人贾老太君和贾政两人,在决定是否选择林黛玉作为贾宝玉的妻子一角上,都有不得不慎重考虑的客观因素:
1、林黛玉的身体健康
从进贾府第一天起,贾府上上下下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位表小姐是个“多愁多病的身”……自出生起便离不开药。可以说平日里吃药比吃饭还要多。作为一个世家大族的掌权奶奶所要负担的责任和义务去衡量,林妹妹实在难以让人放心:在贾府这些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措施”,不但止没有任何的起色,还因为其极端敏感、客居身份的诸多不如意、与贾宝玉的感情纠结,导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这个原因就是贾老太太、贾政一直担心、王夫人不满意林黛玉的主要原因。
2、林黛玉的家庭背景
自从林如海去世后,林黛玉成为一个孤女、绝户。这样的家庭家庭即使原生家庭再富贵、再有历史渊源和底蕴、林如海生前再如何得到皇帝信任,都无法弥补父母、兄弟姐妹皆无的“绝户”的不吉不祥的负面影响。
正因为林家到了林黛玉这一辈,就真正的绝后了,所以世家大族最讲究门当户对,贾宝玉娶妻的人选就要福寿双全、因为是负责子孙繁衍传承责任的当家奶奶……贾宝玉的亲兄长英年早逝,其妻成为一个“不祥人”已经不适宜作为当家理事的接班人,这个管家责任只能落在贾宝玉未来的妻子身上。如果林黛玉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其背后没有一个有实力的娘家支撑,就会对其未来的管家能力、交际能力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贾妃/王夫人不满林黛玉
贾妃不满意林黛玉,不如说是代表其母亲王夫人不满意林黛玉的态度。贾妃不满意林黛玉,可能更多的是从其每个月都有机会进宫拜见请安的母亲口中,得到林黛玉不适合作贾二奶奶人选的印象……身体不好、性格不好、品德不好(不劝说贾宝玉读书上进)。这几样已经让林黛玉在竞争当上贾二奶奶时落在下风。
贾妃不满意林黛玉,不需要明明白白的宣旨,只需要在大观园各处建筑物的命名上、在端午节的赐礼时,明示暗示即可。
4、林黛玉作为贾二奶奶,不符合四大家族互惠互利的最高利益
作为一个绝户女,没有了娘家的依靠,林黛玉如果成为贾二奶奶,对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来说,特别是当贾府因为贾妃突然封妃、并回家省亲这样空前绝后的“荣宠”之时,希望也能够按照以往“惯例”,能够“一荣俱荣”、同处“一条藤”上的其它三个家族可是一点好处也没有。
综合总结:
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不但止是贾老太太、贾政不可以轻举妄动,连贾妃也不可以轻举妄动。至于其它处于“弱势”的反对力量,即使再强烈反对,也不敢公开表态,但不等于不可以暗中使出“无影脚”、“诛心剑”……让林黛玉自己早早的寿终正寝,就是最好的、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支持贾林两人婚姻的人,因为力量太弱,不管有没有人敢主动提出,也注定没有好结果。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周之处,请教各位高人!
黛玉和宝玉平时关系那么好,又都受贾母宠爱,为什么没有人替他们求亲呢?
黛玉有下足之症,弱不禁风。选宝钗是正经。
黛玉和宝玉平时关系那么好,又都受贾母宠爱,为什么没有人替他们求亲呢?
宝钗的多次劝导正说明了她的“停机德”啊。是封建社会赞美的三从四德的完美女性。这样的女性许多人选做妻子,但是完全与爱情无关。而黛玉,在古人眼里可能是带坏宝玉让他不务正业的人,但却是有个性有自我的人,是做得精神伴侣的。薛宝钗当儿媳妇好,身体健康生养孩子没问题,家里老的小的都能伺候好,对外通人情世故,是老公的贤内助。胸怀宽广,肯定能跟公婆处理好关系,至少表面上百依百顺。那个年代择偶标准就是健康、能干、不折腾。可她没看过红楼梦啊。知乎上还有一个问题评价《海的女儿》三观不正,有人跟孩子说任何人都不值得你献出生命。我有点哭笑不得,三年级看的童话,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看一次哭一次。记得是叶君健翻译的版本。红楼梦也一样,宝黛共读西厢,黛玉和湘云中秋联句,这些场景多么动人。非得把几个人物拉一起搞一出“非诚勿扰”?
现在总有人拿网文小言的格局去看红楼,什么宝玉是渣男,黛玉是娇蛮女友,宝钗是绿茶。当然人家怎么看我也管不着,只是觉得在红楼中看不到世事无常的宿命感、轮回因果的感叹,看不到贾宝玉的悲天悯人、对万物赋予深情,林黛玉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以心换心的赤诚,薛宝钗作为一个完美女性却生生被封建礼教压抑本性的可悲,看不到曹雪芹对他笔下的人物都满含的怜惜与叹惋,真的挺可惜的。
红楼梦看出道理的人大把多,看不穿的也大把多。宝黛的爱情与大多数的言情小说没什么区别,美好,令人向往,可以言情小说的角度永远不会写男女主结合之后的“幸福生活”,因为爱情一旦变成了婚姻,随之而来的便是人间烟火,谁又能免俗?而一旦体验到了人世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宝黛之间的爱情还会让人心向往之吗?宝钗或许不会与宝玉谈情说爱,灵魂交融,但至少宝钗会是个合格的妻子。这就好比现代人,总会在青春朦胧的时候有一个“合适”的人出现,而一旦刺激过后,面对生活又有多少对玉人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至少,宝钗是清醒的,早熟的让人心疼,或许她也羡慕宝黛之间的爱情,可无奈她却看得太透。
其实我觉得,黛玉也未必真的是宝玉的知己,黛玉虽有些小性子,但是在感情上她是有些卑微的,她知道宝玉不喜欢仕途的那些话,所以才不说,总感觉有些小心翼翼,加之宝玉一直给她一种只有你懂我的压力,所以……黛玉是不是真的懂宝玉?反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以现代观点来看,以谁最适合长期生活来看,还真是薛宝钗更合适。因为心胸豁达的人走哪人都是喜欢的,林黛玉不是说不好,她可能需要一个十足开朗乐观的人来劝导,而且还要去医院看看的,人毕竟都喜欢和乐观上进积极的人在一起吧。
贾宝玉根本就不愿走什么“世道”,他甚至是拒绝长大,拒绝被男性掌控的社会,说他们是“泥”做的,而姑娘们则是“水”做的,各有各的风采,有聪敏的,也有呆呆的香菱。所以即使他的知己是林黛玉,也做不到专一…… 而他们的精神契合,在当时那个社会也是不允许的;当其他姑娘们也相继出嫁时,宝玉的安身之所也没有了。石头记 既不同于套路统一的才子佳人小说(类比现在的言情网文) 也不同于所谓的门当户对,甚至放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难以匹配的。我想它的生命力应该会更持久的。
宝钗为了金玉良缘多次陷害黛玉,太阴险,不喜欢她,宝黛爱情是世界上最纯粹的爱,黛玉对宝玉那只是爱,只要你好,只要你心里有我,我看着就高兴。宝钗心气儿是很高的,自己没当上女官,隔三差五监督宝玉要为仕途奋斗,宝玉那么仇视封建思想和四库全书,怎么可能会跟她在一起,多痛苦啊。只是宝玉骨子里对女人就是疼惜,觉得男人污浊,连自己都嫌弃,所以对宝钗和黛玉的感情,完全是不一样的!
年幼时看红楼,并不觉得宝钗说的话有什么不妥,甚至还觉得有理有据,有条有理。等现在上了社会,成为社畜之后,回过头才发觉黛玉说的话有多有趣,宝钗说的话有多平庸。社会上像宝钗这样用空洞的吐槽作为互动手段的人实在太多,他们自认风趣实则是话赶话,基本是嘴巴先于脑袋所作出的反馈,如果是同样庸俗的或者没见过世面的人,听宝钗的俏皮话可能觉得有趣,但是如果想在对话里提高审美门槛,还是找黛玉说话比较有意思。
黛玉和宝玉平时关系那么好,又都受贾母宠爱,为什么没有人替他们求亲呢?
林黛玉和贾宝玉两小无猜,长大后,郎有情,妹有意,是贾府上下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替他们求亲,最终导致二人被硬生生的拆散了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四大家族之间历来就有联姻的传统,目的是强强联合,巩固大家族的共同利益。像王夫人嫁给贾政,王熙凤嫁给贾琏,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嫁到薛家,史老太君嫁到贾家,都属于为了家族利益的联姻。但是也有例外,像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嫁给林如海,李纨嫁给贾珠,林家和李家都是四大家族以外的,贾家和他们结亲家为了什么呢?因为贾家的祖上是靠打仗立军功起的家,爵位和恩宠都是世袭的,唯一遗憾的是他们不是书香门第,简单说就是文化不够,所以才会有意识的与一些有文化的人结亲,林如海祖上世袭侯爵,至本人以科第(探花)出身,历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等职;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无一例外都是书乡门第的官宦之家。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日薄西山的四大家族,这个时候更需要抱团取暖,才能够保住大家的共同利益。
2.在封建社会,贵族之间结婚需要看门第出身。黛玉虽然出身不差,但是偏偏林如海死的太早,这意味着林家对于贾家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黛玉也失去了与宝钗抗衡的重要砝码。假设林如海没有那么早死,官还越做越大,那么这场婚姻的博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而宝钗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薛家乃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且是皇商,十分有钱,即使到了薛蟠这一代只会吃老本和败家,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薛家的资产还是不容小觑。
3.在封建社会,婚姻大事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黛玉的父母双亡,在婚姻大事上父母没法替她做主。贾母作为贾府最高统治者,年事已高,心里却不糊涂,一直不动声色的保护黛玉和宝玉的姻缘,适时的表达自己的态度,但是以王夫人、贵妃为首的另一股当权派势力,也不容小觑,明里暗里都是支持“金玉良缘”的。在这种情况下,宝玉的婚姻变成了一场拉锯战,贾母和王夫人她们一直在博弈,下面的人都看的明白,谁也不会轻易地出头去做这个媒人,这个媒人做不好,就是得罪人。就连王熙凤虽然平时很会巴结讨好贾母,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也只能开开黛玉和宝玉的玩笑,不敢正式的去做他们的媒人,因为,她支持了黛玉,就必定会得罪王夫人,她支持了宝钗,也必定会得罪贾母。
综上所述,在封建社会,男女双方没有婚姻自由,两个人即使感情再深,也不一定能够冲破世俗的重重阻力。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正是那个封建时代所造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