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碟技术难点在哪里?
飞碟,人们俗称UFO,即不明飞行物。这一称呼来源于美国空军的一项“蓝皮书计划”,上面搜集了世界各地发现不明飞行物的有关资料。根据发现者对不明飞行物的描述,从表面上看基本上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
1、外形,基本上都是或大或小的圆盘状。
2、无声,至少目前人类的耳朵听不到。
3、悬停,或者是可以转身向任意方向飞行。
4、速度快,已经超出了人类的可以想象范畴,刚刚还在眼前,下一秒踪迹皆无。
5、无尾焰,说明了动力装置非同寻常。
6、“无限”航程
从目前人类所接触的各类飞行器上看,都没有能够达到上述的任一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正是人类制造飞碟的技术难点。
1、要想让飞碟达到瞬间飞得无影无踪的速度,以目前人类所发明的动力装置还无法做到。美国的科技发达,也曾有一个制造飞碟的计划, 这就是著名的“瓢虫计划”。这是由美国著名的航空工程师约翰.付罗斯特主持研究的一个绝密项目。最后他们虽然造出了飞碟,不过最高速度却只有56公里/小时,实在是差强人意,难以启齿。
驱动飞碟的动力装置,目前人类还做不出来,这是难点之一。
2、人们看到的飞碟,绝大多数都会在空中悬停和快速移动,并且在悬停和移动的时候,几乎都是鸦雀无声。
飞行器悬停和移动,对于人类来说不算技术难题,难就难在悬停和移动的时候,听不到任何声音。比如人类可以制造出直升飞机,可以制造出垂直起降的飞机等,但是这些飞行器在做悬停的时候,无一不是发动机轰鸣得震耳欲聋,根本做不到无声的悬停。
对于声音的消除,目前人类只能使用简单的隔音、消音、减震、精密加工、减少共振等工艺,但是这些工艺也只能减弱声音,却无法彻底消除声音。但是到目前,人类所发现的飞碟,从来没有听到声音的描述。
任何动力装置做到无声,这是目前人类无法做到,这也是制造飞碟的技术难点之二。
3、目前人类所制造的飞行器,都是使用化学能来驱动。飞机使用航空煤油,通过发动机的燃烧产生推力。火箭的飞行,也是靠液体或者是固体化学燃料,通过快速燃烧,喷射出来产生推力,托举火箭送上天。这些飞行器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时候,都是拖着长长的尾焰,才能腾空而起。
但是飞碟,不管是悬停,还是移动,都没用发现尾焰,这就是说,飞碟的动力来源,并不是目前人类所掌握的任何一种。飞碟的动来源到底是什么?人类目前还是毫无所知。
这也是人类制造飞碟的难点之之三。
4、飞碟,有大有小,人们认为这些飞碟是来自外星文明,既然是来自外星,自然就是从太阳系以外的星球过来的,因为太阳系以内的8大行星,除了地球以外都没用生命的存在。而外星球距离地球的距离,已经不是可以用公里来计算的了,而是以多少个亿光年为单位来计算。
如果说一些体型巨大的飞碟,可以通过多带“燃料”来满足航程,那么一些小型的飞碟,他们是如何保证多少个亿的光年距离的飞行呢?
上述这些,都是人类目前制造飞碟的难题。
飞碟虽然看起来非常神秘,但是再如何神秘,它也是由一群有智慧的生命体制造出来的。只不过我们地球的人类,目前还不掌握这些工艺技术。
人类的诞生,不过就是万把千年,和外星文明相比,相差甚远。但是人类的潜力是无限的,人类拥有巨大的创造力,破译飞碟的秘密,不过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相信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只要弄清楚了飞碟的基本原理,一定也就可以造出飞碟了。
飞碟技术难点在哪里?
“飞碟”(碟形飞机)的发展显然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大部分工作都是高度机密的,许多细节都不确定。
多年来,美苏提出了多种碟形飞机方案,其中一些曾经建造过。其中最有文献记载的是亚瑟·萨克的AS-6试验机,这是一架小型轻型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制造。
二战期间,一些设计者对碟形机翼进行了一些研究。在设计工程师查尔斯·齐默曼的领导下,吉斯·沃特领导了一系列的设计,最终产生了“沃特飞行烙饼”,也许是第一架出于空气动力学原因明确设计成圆盘的飞机。一般来说,与翼展(侧边长度)相比,具有大弦长(前后长度)的机翼,用机翼的展弦比来描述,由于诱导阻力大,性能非常差。避免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将翼尖逐渐变细到一个点,这就是为什么超级喷火使用椭圆形平面形状。在烙饼上,这被带到了一个极端,导致飞机有一个巨大的机翼和非常低的机翼载荷,允许它轻松地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烙饼”的发动机被移到机翼的末端,以进一步减少气流在那里引起的阻力。当这种设计在战后时期飞行时,喷气发动机已经使这种设计过时,美国海军也失去了兴趣。
战后,德国科学家安德烈亚斯·埃普声称,他在战争期间提出了碟形飞机的想法,这是他在小型碟形靶机上的工作的发展。不管他的想法如何,这个概念据说是在纳粹德国发展起来的,尽管声称飞行原型似乎不太可能。美国中情局解密文件显示,德国科学家收集了许多关于圆盘状飞机设计的报告,但这些报告质量可疑。
根据埃普的说法,几个从事该项目的德国科学家和没有从事该项目的埃普被认为是被苏联招募的,他们继续为苏联设计碟形飞行器原型。这一说法似乎缺乏支持证据。埃普声称在1947年退出了苏联的计划,带着他的知识为美国工作。
在美国,许多试验性的碟形飞行器显然是随着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空军和中央情报局服务而秘密进行的项目。飞碟具有垂直起降设计的优势 ,因此避免了对跑道容易损坏的弱点,同时其形状非常适合散射雷达波的隐形飞行器。这些早期的设计显然是由涡喷发动机驱动的,涡喷发动机利用柯恩达效应驱动水平旋翼提供升力。
美国显然是为了平息对飞碟军事性质的猜测,1952年7月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约翰·桑德福德少校否认对飞碟有任何了解,退役的唐纳德·凯霍少校宣布他相信飞碟来自外星人。1957年,凯霍成为民用不明飞行物组织NICAP(国家航空现象调查委员会)的负责人,据信该组织也被中情局的几名秘密成员渗透。
与此同时,在加拿大,加拿大Avro公司也试图开发碟形飞行器,最初由加拿大政府资助。约翰·弗罗斯特在试验制造更高效喷气发动机的不同方法时就开始了这一设计,最终安装在一个大型碟形装置上,废气排向外面。然后,他将尽可能小的机身包裹在发动机周围,将排气管排到后面。对于垂直起落飞机,飞机坐在尾部起飞和着陆,在向前飞行中产生升力,就像一个大三角翼。
弗罗斯特也开始对柯恩达效应产生升力感兴趣,最终放弃了最初的三角翼设计,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碟形。在这个模型中,发动机排气被环绕飞机的襟翼引导到整个飞行器下方,允许飞行器“水平和垂直”地起飞和降落。一旦飞行,襟翼会稍微倾斜,在指向后方时产生一个小的下压力。传统方法产生的升力很小,发动机排气将通过引导飞行器周围的气流来构成“人造机翼”。他提供了一些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性能评估,在24000米达到4马赫的性能,在这一点上,美国空军提供了606A武器系统项目下的资金支持。结果是直径为8.9米的Y2超音速飞机项目。
测试很快揭示了整个概念是不可行的,这种飞行器在超音速时会非常不稳定。尽管如此,Avro公司仍继续该项目的亚音速设计工作——银虫计划。正在寻找战场运输和支持解决方案的美国陆军对银虫计划很感兴趣,他们接管了大部分项目资金。银虫的最终结果是Avrocar或VZ-9AV,实际上(无意中)是气垫船的原型,而不是1961年公开的碟形飞机。Avro公司在1959年经历财政困难后,对未来项目的资助显然转向贝尔飞机公司。与此同时,直升机被证明是美国陆军正在寻找的解决方案。
20世纪80年代,关于三角形不明飞行物的报道揭露了另一个机密项目——F-117夜鹰的存在,该项目于1988年11月公开。
碟形飞机没有大量服役的难点在于控制技术,不像飞机有容易操作的控制面,飞碟飞行控制比飞机复杂得多。飞碟从二战到现在,至少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市场只出现了一些多旋翼类似飞碟的小型玩具无人机,可见难度。
飞碟技术难点在哪里?
飞碟就是我们常说的UFO,翻译过来就是不明飞行物,是一种椭圆盘飞行器。
很多人认为飞碟是外星人制造的,时不时会在地球上看到这些飞碟,UFO出现在世界各地,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飞碟也屡屡光顾我国部分地区,至于原因,至今也没有定论,从各种有关于飞碟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发现飞碟的一些特点。
飞碟能在空中高速盘旋,瞬间移动或停止。现在的飞机都是靠升力才能够天空中自由飞行,利用飞机上下表面空气流速的不同,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才能升空,因此,飞机需要在跑道上全力加速,当速度够快时,才能够稳定的上升。
也就是说,机翼产生升力必须需要一定的速度,如果飞机在空中突然停止,就相当于失去了升力,飞机很快就会坠落,所以,一般的飞机在天空中瞬间停止和移动是不太可能的。
现在能够做到在天空中停止的飞机只有直升机和垂直起降的飞机,其他飞机都做不到。直升机需要配有螺旋桨,螺旋桨不断的旋转产生升力,当升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时,直升机就可以在空中悬停。
垂直起降的飞机在世界的数量上少之又少,这种飞机把喷气式发动机喷口朝下,向下喷气,从而将飞机托起(如英国的鹞式战斗机),美国的F-35则是采用升力风扇,这些飞机虽然能够在垂直起降,并能在空中短暂停留,但是其作战半径小,耗油量巨大,应用到飞碟中显然是不合适的。
飞碟速度极快,很可能是超光速的,目前还远远不能制造出超越光速的飞行器,即使速度能够达到光速,那么其制造材料的硬度也要极大,并且质量还要轻,人类对这种材料的研制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绝大多数目击事件拍摄到的UFO均无发动机声音。我们平时总会听到客机或者战斗机飞行时发出的巨大噪音,这是发动机振动产生的,几乎不可避免,可是,飞碟却接近于无声,那么飞碟如何才能做到无声呢?
有可能是因为在飞碟上安装了减噪装置,这样外界就无法听到飞碟产生的声音,飞碟四周或许有种十分强大的磁场,能够无视地球上面的引力,并将飞碟周围变成真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这样不管飞碟怎么飞我们都听不见声音了!
人的听力范围是20-20000赫兹。如果飞机发动机的振动频率小于每秒20次或者大于每秒20000次,人们就不会听到噪声。但是以目前的技术还是做不到的。
飞碟技术的探索早在1940年,德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和制造秘密飞行器的机构,叫做“爆破手研究室—13”。1940年,德国工程师施里维尔和哈贝莫尔制造出了第一个飞碟式飞行器—1号模型。
后来他们又对1号模型进行改进,制造出了代号为“垂直飞机”的2号模型,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1200公里,并且能在空中停留以及水平飞行。但是,1号模型和2号模型都只是停留在实验性的尝试阶段,并没有批量生产。
后来,这个秘密机构在纳粹领导人的支持下,收罗了一批杰出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工程师和试飞员等顶尖人才,并在德国军方帮助下,最终研制出了一种十分先进的碟形飞行器——“别隆采圆盘”。
这种圆盘使用的是奥地利发明家维克托·舒柏格研制的“无烟无焰发动机”,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强大的高压电电离水,产生出氢气和氧气,再通过把氢气和氧气混合以产生爆炸动力。
在这种飞行器的周围一共装有12台发动机,利用其喷出的气流能给飞行器提供了巨大的反作用力,发动机不断吸入大量的空气,从而在飞行器上方形成真空区域,为飞行器提供了巨大的升力。
后来,德国陆军元帅命令炸毁“别隆采圆盘”,人们无法找到它们的身影,其秘密也就无人知晓,如何制造出这种飞碟也就成了永远的谜团。
美国空军也曾经希望制造出一种能够超越声速飞碟,1954年,加拿大航空工程师约翰·弗罗斯特开始秘密地为美国空军研制这种飞碟,号称“瓢虫计划”。但是风洞测试表明,弗罗斯特涉及的飞碟既噪音又大又不稳定,性能极差。
最后生产出来的两架飞碟只能飞到几米的高度就开始失去控制,不停地摇晃,并且在测试中的最高速度也不过每小时56公里,远远达不到超音速的要求,最终这个项目不了了之。
我相信,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理论的不断推出,人们需求的日益增大,飞碟的制造技术终有一天会被攻克。本文由飞哥干货分享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飞碟技术难点在哪里?
飞碟技术难点在哪里?
飞碟几乎就成了外星人飞行器的代名词,从1947年美国企业家阿诺德驾机在华盛顿州的雷尼尔山上空目击到“碟形”飞行器后,飞碟这名称开始风靡全世界!
一般现在已经将这个名字更改为更严谨的不明飞行物,也就是UFO,关于不明飞行物的现象,古来有之,而二战以来数量更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美国政府还专门成立了调查UFO的“蓝皮书计划”,该计划启动于1952年,结束于1969年,但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
UFO到底有哪些特性?全球各地报告了大量的UFO,当然很多都是正常的大气光学现象,我们挑选一些比较著名的UFO事件来分析下这些飞行器到底有哪些特性!
1、白宫华盛顿不明飞行物事件目击事件
1952年7月19日晚在华盛顿上空出现大量UFO,罗纳德·里根国际机场的雷达捕捉到了7个物体,但起飞的战斗机根本就追不上这些飞行器,之后这些UFO突然集体消失!
飞行相关的特征:高速,视大气层若无物,众目睽睽之下突然消失
2、前苏联拜科努尔发射中心UFO事件
1982年6月1日,拜科努尔发射场发生一起UFO目击事件,两个卵形发光体飞临基地,但地面雷达任何反应,即使已经目视可见,雷达屏幕上也空空如也。数分钟后两个UFO相互靠拢后突然消失不见,两个UFO离去后,基地很多电子设备都罢工了!
拜科努尔发射场
飞行相关的特征:消失不见、无雷达回波,强大的电磁武器特征
3、贵阳空中怪车事件
1994年12月1日,贵阳都溪林场职工被巨响惊醒,风声很大且有绿色和红色强光闪现,第二天发现400多亩山林被拦腰切断,附近火车修理厂钢管被齐刷刷切断。
飞行相关特征:强大能量,强光,似乎某种场作用
还有大量关于UFO的目击报告,文中就不一一列举了,其中与飞行相关的描述有UFO在悬停状态突然高速飞行,没有加速过程,还有报告称UFO能直角和锐角转弯,这些匪夷所思的动作对于人类来说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飞行器似乎不受惯性定律的约束!
传说中的二战德国的飞碟到底是个什么物件?
二战德国的飞碟传说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别隆采圆盘,这个飞行器的性能远超当时所有国家的飞行器,甚至现代飞行器也可以秒杀,但从来没有正式文件承认过这点,以下均为传闻:
从1920年代末期开始,德国就成立了一个“爆破手研究室-13”的神秘机构,任务目的是研制碟形飞行器,1934年德国军方就研制出了第一款碟形飞行器FRC-1,此后推出FRC-2,据说是用的能源只需要空气和水!
此后党卫军介入碟形飞行器研制,1939年时制造出了直径将近20米的Hannebu-1,并于当年1939年9月首飞,此后这款飞行器用于侦察,并不断改进,在1943年初时已经出现了Hannebu-2,并于当年开始测试机载武器,在二战接近结束时,德国至少拥有两架Hannebu-2具备作战能力,它的最高时速高达1900千米,并能垂直起飞并且90度转向!
这个性能即使到现在也秒杀任何飞行器!
要制造出飞碟,到底有多难?能复原出二战德国的碟形飞行器吗?二战德国都能造,现在反而不能造了?其实以上维基中查到的资料存在很多逻辑问题,因为在很多版本中这个空气和水的发动机没那么早,而且水和空气作为能源,首先得把熵增转为熵减才行,毕竟水是氢氧反应后生成的,还想让其作为能源使用,热力学定律不允许。
另外即使用水制造出了发动机,那么它也得遵守惯性定律,直角转弯是不可能的,其他诸如1900千米时速,垂直起降都可以,但直角转弯不行,违反了基本物理定律。
德国确实造了很多远超当时技术的先进飞机,比如B-2都要借鉴的飞翼技术,还有旋转翼飞行器和V-2火箭等,但这些都没有离开常规的空气动力技术,仍然在科学的框架内,假如要实现这种匪夷所思的动作,必须要突破空间的限制才可以。
如何制造出突破物理定律的飞行器?
前文中叙述了很多关于飞行器性能的描述,其中悬停却未见螺旋桨下洗气流和火箭的反向推进,所以它必定使用了其它对抗重力的技术。
另外还有突然加速和直角转弯,这些描述是违反惯性定律的,如果真的能实现的话必定是利用了空间的某些特性,惯性定律仍然存在,它只是用某种方式避免了在飞船内出现这个问题。
还有描述UFO出现时大量电器设备都失灵,这表示可能附近有强电磁场出现,干扰了其正常工作,这可能是改变空间特性的技术产生的副产品,比如大统一理论,电磁力和引力都统一了?
当然一切都是猜测,也许这一切都隐藏在无处不在的空间中,比如传说中曲速引擎也可以应用在大气层中达到上述的飞行效果!
但我们对它的了解甚少,所以到现在也只能使用作用与反作用力来悬停和推进,当然科技的发展很多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也许这个壁垒很快就在未来被突破!
飞碟技术难点在哪里?
飞碟一直都在人类的梦想中,它常跟外星人联系在一起。虽然科学天才达芬奇和特斯拉等都曾设计过,但至今仍未付诸研发,个人认为主要是卡在推动力技术难点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反重力。
飞碟通常是指不明飞行物,简称UFO,中国古人称为星槎,是一种能瞬时移动的飞行器。古今中外的飞碟目击事件层出不穷,是假是真,没人说得清楚,其中有著名的科学家列昂纳多·达芬奇和尼古拉·特斯拉。
设计过飞碟的科学家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全才科学家,他创作过《蒙娜丽莎》等名画,也绘制过直升飞、鸟类飞行器以及飞碟等模型。但他1493年制作的鸟类飞行器没有飞起来。
另一个科学天才特斯拉在1928年成功设计出了小型飞机“飞炉”,并获得专利,但缺经费没能制成。后来军用的垂直起落机就是以此为基础设置的,看来他的“飞炉”已经具备了无需跑道直接起飞的能力。
特斯拉还曾设计过“没有机翼、没有副翼、没有螺旋桨、没有其它外部装置的飞机”,这种飞机“飞行速度极高,完全通过反作用实现续航和驱动,既可以通过机械方式又可通过无线方式来控制...可发射导弹击中几千英里外的目标”。这种飞行器跟报道中UFO的“碟形,悬浮在空中,瞬时移动”很相似。不过可惜,这项研究也只有图纸,没有制成。
不过特斯拉在1936年所著的《引力的动态理论》被科学界称为大统一场理论的先驱,该理论是万有引力的延伸。他认为宇宙是存在以太的,并且是引力的介质,通过电磁场高速旋转能带动以太的运转,而改变引力方向与大小。
现代飞行器这好比是给以后飞行器的推动力指出了方向,通过电磁场就能改变引力大小与方向,这样的飞行器目前公开的还没有。据有网友爆料说美国在2019年已研制出了一种反重力飞行器“TB-3B黑色蝠鲼”,它是以“磁场中断器”形成一个漩涡磁场,可抵消地球89%的重力,并在俄勒冈空军基地进行了试飞,于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上空一个三角形飞行物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当然美国从没有公开证实过它,可能是网友眼花或是看错了。
虽然用电磁力来推动飞行器目前还没有实行研制,但很多国家都利用燃气发动机或电动机进行了尝试。
早在二战时的1952年,纳粹德国航空专家斯彻里沃就宣告,自己在1944年已经完成了碟形飞行器的蓝图,有望1945年试飞。而后来苏联军的反攻却让此没能实现,不过后来斯彻里沃去世后,确实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这种飞行器的图稿。纳粹的飞碟能源可能是核能,或利用微波或激光不断输送能量的一种无线传输装置的悬浮动力系统。
其次是美国,因为二战胜利后,美国获得了大量纳粹的科技资料。1955年,美国的希尔公司就面世了“VZ-1飞台”的碟形飞行器,它的动力就是两台30kw的发动机,时速是24km。1980年,摩尔公司又推出了一款涵道风扇的“XM-4飞盘”,由4台30kw的发动机为8架涵道风扇提供动力促使向下的快速气流,而形成升力。
而像特斯拉描述的电磁飞行器就是类似现在的高温超导漂浮飞行器,可这样的电磁转向及推进装置还在理论上,还没有哪个科学家或团队研发出来。
目前最快的飞行器当属美国在2018年8月发射的帕克太阳飞行器,它的速度达到了192.2km/s,是地球逃逸速度的17倍。
不过人类的飞行器已经问世了近一个世纪(从特斯拉的飞炉算起),核能、太阳能、电磁能...都已有不小成果,假以时日,人们所说的瞬时移动的飞碟应该不远了。而像特斯拉描述的电磁力能改变引力大小与方向的科技真能研发出来,不是连时空也能穿越了?难怪他可以制造出“球状闪电”呢!
飞碟技术难点在哪里?
飞碟就是高等级智慧外星人的飞行器的统称。人类是初等智慧生物,只会利用喷射反冲原理的飞行器。人类目前只会用飞机做地球表面的飞行器,用火箭做宇航飞行器。
人类的这种初等飞行器,不适合做远距离星际飞行,或者说,根本就没法进行星际飞行,因为,这种喷射反冲动力系统,需要携带大量物质,向后喷出形成向前的飞行动力;也就是说,这种飞行器不仅要携带大量能量,还得要携带大量物质供喷射,耗散在太空中;既使人类可以利用核聚变能,可以在宇航飞行器中安装核堆,“核锅炉”了,但是依然要带上物质供喷射,“核锅炉”只是起到加热所喷射物质的作用,而且,“核锅炉”不能“烧太热”,即其输出能流密度受限制。
在地球表面的飞行器,实际上都是利用了地球拓扑形成反作用,省掉了喷物质环节,只需携带些“能量”就可形成飞行动力;地球表面的飞行器实际上是地球与飞行器,形成了拓扑守恒变换。
飞碟技术难点就在于,飞碟是不喷火,不喷气动力系统。人类目前就没人能想出这种动力系统原理。无论是博士、教授、院士,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地球上没人想出这种动力系统原理,我除外。道是有一老外想用喷微波方法形成宇航发动机,还有就是霍金的光帆动力,这些全是“《三体》级”发明。
人们研究、制做飞碟,从传说中的“纳粹飞碟”算起,差不多有八十年了,全部不得“要领”,基本上就是“螺旋桨锅盖”,用几个螺旋桨顶起的“锅盖”,屁股后面再加一喷气动力。
“纳粹飞碟”和“特斯拉飞碟”想用超级磁场,形成“反重力”,这就是“撞南墙”想法,就是骗人传说。
现在有人做“三角磁飞碟”,其实是想电离空气,然后形成一个“空气磁圈”,与自身磁铁形成排斥力而悬浮,这实际上最终是利用空气的浮力而已。
总之,人们把脑壳想破了,还是解决不了飞碟技术难点,想不出怎么就能,不喷火、不喷气就能让飞行器跑起来。
前些时候,NASA一高级工程师申报了一量子发动机专利,这老伙计就像德国人抢注“臭豆腐”商标一样,抢注了“量子发动机”,纯粹是“占坑”行为,原理完全不是那回事!
量子发动机是通过构建“量子化空间”,利用“量子拓扑梯度连通”形成动力,关键是构建量子拓扑梯度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