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的“华表”是做什么的?

年轻的时候去过几次北京,每次去北京,都要在天安门城楼前拍照留念,拍照的时候,还不忘告诉摄影师,一定要把华表拍进去。

那么华表是谁建的呢?有什么用吗?

一、华表是谁建立的?

天安门前的华表,建立于明朝,这里还有一段宫廷斗争的故事呢。

当年明太祖的时候,开始立的太子是朱标,不过朱标命不好,37岁就英年早逝。当时最有希望传位的是朱棣,但是,朱元璋绕过了朱棣,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一下朱棣生气了,便以勤王的名义攻进了皇宫。在皇宫里,朱棣没有找到朱允炆,朱棣便直接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当上皇帝的朱棣便将都城从应天府(现在的南京)搬到了北京,并且大兴土木,修建了紫禁城。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是那时候修建的。

二、朱棣为什么要修建华表?

华表上雕刻着腾云驾雾的云龙,上端左右两侧还有雕刻祥云的云板,古代的皇帝,都喜欢把自己比作龙,因此这个腾飞的云龙就象征着国家一定会在皇帝的带领下,蒸蒸日上。

华表的顶部,立着一只挺胸抬头的石犼,犼,也叫望天犼,是传说中瑞兽,我们最常见的天安门外的石犼,面向宫外,好像在招呼迷恋花花世界的皇帝,赶紧回来处理国家大事。不过,明朝后来的那些皇帝,几乎就是个个都不务正业,不是迷恋美女,就是热衷于炼丹,还有“没事”的时候学木匠。当初朱棣建立华表的时候,想法是好的,但是他的子孙却早就把祖训给忘干净了。

三、中国古代的华表有什么作用?

华表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出现较早,《淮南子.主术训》就记载 : “尧制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的故事。因此,现在的华表在当时是叫做“诽谤木”、“华表木”,那时候的华表,就是在人人都能看到的地方立的一块木牌,提醒大家,如果有人发现尧舜出现过失,可以在上面写出个人意见或者是建言献策。

因为华表大多比较高大,人们还可以利用它辨别方向,也可以通过太阳的影子来判断时辰。

到了秦朝,华表从木制,变成了石制,由普通的告示牌,变成了帝王柱,象征着皇权。那时候的华表已经基本上和现在看到的差不多,不过石料基本上是花岗岩,也是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雕花的石板和上面的石兽组成。不过那时候的石兽大多都是石狮子。石柱上雕刻的蟠龙,显示了皇权的威严。

从秦朝开始,华表基本上都是出现在皇宫的宫殿前,或者是皇陵的通道两侧,因此那时候也叫“神道柱”、“忘石柱”。

四、华表有哪些现代意义?

天安门前的华表,立于城楼两侧,与雄伟的天安门焕然一体,构成了一副庄严肃穆的图画,既是一种艺术上的和谐,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因此,天安门前的华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北京天安门的“华表”是做什么的?

华表是什么?

现在大家看到的华表是设在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做装饰用的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柱顶蹲着一只神兽望天犼

华表的组成一般是由基座、柱身柱头3个部分组成(如上图所示)。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它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并且在基座外还添加了石栏杆,栏杆四角的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神兽相同。栏杆既可以对华表起保护作用,还能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形。一条巨龙沿柱身盘旋而上,柱身雕满祥云,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也雕满祥云。

华表柱头顶部是一个承露盘,盘上雕刻有一个蹲着的神兽望天犼

补充一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华表,顶端承露盘上蹲着的是神兽望天犼,但有人考证过,说法是明代之前,华表顶的不是望天犼,而是白鹤。

“鹤归华表”这个成语大家可能有点陌生,大致和“沧海桑田”的意思差不多。应该是出自杜甫的诗句“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这首诗本是一首咏物之诗,大约是在赞美一座新建的竹桥,诗句中的华表指代的是桥柱,并不是我们正在讨论的华表。

但是我们能从这里体会到,杜甫所处的那个时代也就是唐代中,华表上头立着的应该是仙鹤。

这个结论可以从更多人的诗文中印证:

比如,白居易有诗句:“华表双栖鹤,联樯几点乌”;

刘禹锡有诗句“华表千年鹤一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至于为什么华表柱顶立的是白鹤,大约是来自更早的、晋代陶潜的《搜神后记》。在这本书的某卷中有记载:

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後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

华表柱顶立白鹤大约是从这里流传下来的吧。

华表从何而来。

要弄清华表从何而来,我们需要向前追溯。

说法有很多种,大约有“诽谤木”说;有“道路标识”说;有“计时仪器”说;有“图腾”说;有“乐器”说。每一种说法多少都能从文献中找到几点依据,至于真伪,有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自己去考证,我就不费事了。

我这里取“诽谤木”说,来继续我的讲述。

华表最初的形态,是尧帝设立在自己的皇宫(住所)前的一根顶端有横板的木桩子,这根木柱子的是用来接受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的“诽谤木”(类似于现在的“意见箱”),人们对皇帝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写在这块横木板上。皇帝会来看这些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来体现皇帝的体察民情亲民

诽谤木

这个做法被后来的历代皇帝们沿袭了下来,都在皇宫前立上这么一根“诽谤木”。但皇帝嘛,大家都知道的,有几个能真的做到体察民情、亲民呢。

所以,诽谤木也就是做个样子,慢慢失去了意见箱的功能,渐渐成为了帝王宫殿、陵墓的专属建筑,演变为一种起到警示作用的装饰品。

而且,在演化的过程中,诽谤木的名称也不断地演化,从桓木——表木——桓表——华表,最后固定下来,直到现在依然被称为“华表”。

诽谤木当然是木制的,木制品立在露天的环境中,以古代的技术条件,大约也撑不了多长时间。所以,从东汉开始改用石质

在之后的演变中,越来越复杂,有了须弥座,顶部横木变成了插入柱身的云板,柱身使用了蟠龙、祥云的浮雕,柱头上面也有了承露盘,顶上也加上了神兽“望天犼”。

下图就是历代以来,华表的不同样子。

唐朝初年的华表

华表的象征意义

自古以来,华表就是中国礼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象征,代表着皇家的威严和庄严。同时,华表的功能也从“意见箱”演化成了“警示牌”,有着“提醒皇帝时刻注意勤政为民”的警示作用。

六百多年前,朱棣在修建天安门(那时好像是叫承天门)时,在前后各了两根汉白玉华表柱(也叫望柱),柱头上着一只叫做“犼”的瑞兽,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华表。

“犼”是古人创造出来的一种祥瑞神兽,生性好望,喜欢蹲在柱子上望着天空发呆,又被叫做“望天犼”。

据说“犼”喜欢吃龙脑,“一犼可斗三龙二蛟”。华表之上的“犼”负责监督“人间之龙”——皇帝

门前的两座华表上的“犼”,兽头向着宫外,叫做“望君归”,意为希望君王不要沉溺于山水风流而不理朝政,催请皇帝回宫料理国事。

门后的两座华表上的“犼”,兽头向着宫外,叫做“望君出”,意为劝诫君王不要沉溺于后宫,监督皇帝出宫体察民情。

这时候的华表是一种象征性存在,象征着神兽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进行监督和制约。

当然了,这是在封建帝制时代的说法。

在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后,华表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深深烙进了中国传统。华表是国家政治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代表着中华民族。

比如,每当国家有什么重大事件时,我们在各种媒介的宣传画面上,或者是电视直播片头中,经常能看到华表的形象。

大家需要注意,华表和国旗、国徽、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形象一样,代表着国家政治,是不可以随意使用的,尤其是不能用作商业用途。

天安门广场的华表。

天安门广场一共有两对华表。“门外华表柱二,金水桥环之,门内亦华表柱二”。

天安门前金水桥南面矗立着一对汉白玉华表(下图中绿圈所示处)。

天安门后、端门前也有一对华表(下图中绿圈所示处)。

前面已经交待过了,天安门前后的这两对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这两对华表的重量都达到了20吨,每根柱子的高度是十米,直径是0.98米,材质是汉白玉。

最初修建时华表所处的位置,还不是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要比现在位置更靠前一些。

细心的同学大概会发现,国徽上的天安门华表位于左右第一、第二两个券门之间;而广场上的华表却远在左右第一个券门之外。

为什么呢?

下图是建国前华表的位置图,华表位置确实在第一、第二两座金水桥之间,离桥头还有大约几米的距离,国徽没有画错。

1950年,长安街拓宽,将天安门前的这一对华表分别向东、向西移动到金水桥之外,且向北移动6米,同时,华表附近的一对石狮也做相应地移动(如下图所示)。

想要把20来吨重的华表无损移位,在1950年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传,移动这两座华表的执行负责人,是原清宫内务府营造司的搭材匠徐荣。他祖上五代都是干这个的,专门从事搭架子登高起重。

而1950年时的徐荣已经64岁了,但是他老当益壮,非常自豪能为移动华表这事出力。

在他的指导下,采用老北京棚匠用的杉篙麻绳和简单的吊链,巧妙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两座华表和四座石狮,顺利搬运到新位置,原样不变,毫发未损。

下面两图就是现在天安门前左右两侧的华表。

最后,来欣赏全国各地的华表

除了天安门广场,还有很多地方都建有华表,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北京图书馆华表

北京大学校园里华表

明十三陵华表

清东陵孝陵华表

清东陵华表

清东陵华表

清东陵裕陵华表

临汾中国第一华表

中国第一华表位于临汾尧庙景区广场。这座中国第一华表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高度为21米,象征二十一世纪;华表底座为中国立体地形图,华表矗立在中国立体地形图上,气势磅礴,中国立体地形图占地九千六百平方米,象征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

大连星海华表

大连的华表(据说现在已被拆除),位于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是为纪念香港回归而建。曾经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华表,高19.97米,直径1.997米。华表底座附有八条龙,柱身雕有一条龙,九条龙寓意中国九州。华表顶端坐着金光闪闪的望天吼,高2.3米。

北京天安门的“华表”是做什么的?

华表的图案,想必大家都熟悉,从小时候用的中华铅笔,再到长大了看人家抽的烟,似乎所有跟“中华”有关的物品,上面都有个华表的图像。

去北京的人定去天安门,而去天安门必然会看到那根巨大的汉白玉柱子,也就是“华表”,虽说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但却未必知道华表是做什么用的。

其实,华表的雏形诞生于上古时代,当时是尧舜两位先贤帝王主宰的时代,那时文明诞生还没有多久,所有的一切都还是非常简陋的。

为了指引道路方向,在许多地方都树立着一种木桩子,上面有个木牌,尧舜的朝堂前方当然也有,这就是华表最早的模样。

别说纸张,当时就连竹简什么的都没有出现,但早期的文字已经产生,大臣们有时候向尧舜提意见,就会在朝堂前的“路牌”上刻画,如同留言板一样。

尧舜并没有阻拦这种涂鸦行为,反而为了让更多人提意见,把朝堂前的路标留言板加粗加大了很多倍,区别于其他路牌,如此,这种木桩子就被称作“桓木”。

因为桓木具有上表、表达意见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作是“表木”,而“桓”与“华”的发音类似,所以在后来的时代,逐渐出现了个新的名字,那就是华表。

随着后世君主乾纲独断,华表最初的纳谏作用也不复存在,虽然到了汉代仍旧有木制的华表木存在,但仅仅作为路标使用,不再用于纳谏。

除此之外,关于华表的起源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原始居民都有崇拜图腾的传统,上天是他们心中最敬畏的存在,为了与天交流,先民们树立了“通天柱”。

说白了,华表的前身,就是先民们为了表达对于上天的敬意,希望借此聆听神明的训诫指示而树立的柱子,各部族将各自的图腾雕刻上去,形成了图腾柱。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的华表虽然失去了早期的功能,但以后的帝王为了显示自己对于先贤的尊敬效仿,都会在宫殿、陵寝等地建立华表。

天安门前的华表,最初建立于明永乐年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华表上端是个承露盘,蹲着一只石犼瑞兽,两块突出的石板有祥云浮雕,柱身有蟠龙流云纹。

在神话传说之中,犼是一种神兽,它密切注视着皇帝的行踪,并且进行劝诫,其立于华表顶端象征着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因为传说它偶尔会向着天空吼一声,所以又称朝天吼。

天安门后的一对华表上的石犼朝北,寓意帝王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时常出宫看看,被称作“望君出”,天安门后那对石犼朝南,寓意帝王不要久出不归,称作“望君归”。

历经数千年岁月,后来的华表早就失去了原本最初的作用,而成为了古代皇家威严,还有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也算是一种宫殿建筑的装饰附属。

整体来说,华表象征着纳谏、谦逊,提醒为政应该爱民勤勉,在古代也是时刻警视君王的一种符号,而如今,华表已成为我们的一种民族文化的代表。

北京天安门的“华表”是做什么的?

位于北京城区中心的天安门,原为明、清时皇城的南门。

明永乐十五年始建,名承天(“承奉天道”)门;清顺治八年修缮,改为天安门。新中国成立后,曾彻底翻盖。

竖立在天安门前后的一对雕工精美的汉白玉石柱,名曰“华表”亦称“望柱”。

华表,原为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君主受臣进谏,和帝王出入。)或指路的木柱。晋.崔豹《古今注》下.《问答释义》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如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今西京谓之交午(华表的别名)木。’”述。

华表,也是古代立于宫殿、城垣或陵墓前的石柱。柱身往往刻有花纹。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三.《龙华寺》著有:“宣阳门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桥,所谓永桥也… …南北两岸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凤凰似欲冲天势。”之释。

另,华表一词也指房屋外部的装饰。《文选》三国.魏何平叔(晏)《景福殿赋》:“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赫奕章灼。”注:“华表,谓华饰屋外之表也。”

而天安门的两柱“雕龙吼头”的华表,一柱曰“望帝出”,释为天子出访民情民意;一柱称“望君归”,呈促皇帝回朝治理国家大事。

“吼”,也作“犼”。实为传说中的神兽。华表柱头作“望天吼”,喻“监督”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制“望天吼”与华表龙柱之上,就是“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的督政“希昐”;亦“望天神兽”对皇权的制约,也是鉴于古代祭祀“望于山川,徧于群神。”的,所谓封建“皇权长久”统治的寄托。

北京天安门的“华表”是做什么的?

华表柱发展至今已经超过数千年,它拥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有沧桑感,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正要表征和标识之一。北京天安门的华表是明清华表的代表,是皇权的象征。

我国历来有立木表义的方式,初作标识、拴牲口、测规线、牵辘轳等实用功能,后来有应天、昭灵等精神内涵。

一般帝王用四根方形柱,材质上墓地为木,庙堂为石。诸侯、大夫依次递减规格,形成等级。在名称上,诸侯、大夫的不叫丰碑,称桓楹,与亭邮名称同;河桥等作标识时称表柱、表木。由于表柱上端如花,因此六朝开始俗称华表。东汉延熙时开始立碑用石,因此实物传承较多。

华表简要的识别方法是,四根方形柱子的规模或者帝王陵墓地的方形石柱都是丰碑。单根圆柱的是建木,双根或者多根的圆形柱子的可以概称华表。柱上常常刻有花纹和动物图案,受佛教影响的常常是伏莲纹、仰莲纹,无腰造型,与道家有关的则是鹤型。

丰碑、华表的形成经过了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再形成名实规范、累加调整、最后约定俗成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直觉体悟的特征。

华表最初被称作诽谤木,是一种纳谏的重要工具。自古就有唐尧制谏鼓,虞舜制谤木的传说。在秦汉之际,华表开始演化成交午木,该华表的样式为:两根横木在柱头相交,纵横相交为午,此时的华表拥有纳谏和识路功能。

在唐宋之际,两交午木之间,增设一个横向坊额,进而形成牌坊中常见的乌头门以及棂星门。而帝王陵墓前的神道华表,则在规格上给予了统一。到了明清,木质华表基本消失,石制华表开始成为统一的样式,主要立于陵墓神道以及宫殿楼宇之处。华表的样式不同,其象征内涵也有所不同,同时也彰显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华表的最初功能就是讽谏,这也是最为原始的象征意义。其本质就是王者开辟了一条广开言路的渠道。也就是所谓的“谤木”。在汉朝,虽然将华表保留了下来,但是其纳谏功能却没有延续使用,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路标使用,所以在当时又被称作恒木,或者恒表。从东汉开始,在帝王陵墓旁开始出现了华表,所以又被称作神道石柱,或者是墓表。在唐宋时期,华表的路标作用开始逐渐消除,纪念和装饰的作用日益显著,开始在墓碑、桥头和官署前得到应用。

在明清时期,皇权膨胀显著,华表也开始转换成皇权的象征,华表的雕刻日益精美,而且拥有者肃穆庄严的内涵。

在天安门前后,就树立了一堆汉白玉华表,这最早建立在明朝永乐年间,每根华表的柱基为须弥座,朱身雕有盘龙,云翅,在柱顶还雕了蹲兽。在石柱上,还浅雕刻了很多祥云,盘绕的巨龙,更是雕刻的栩栩如生。在巨柱的上部,还雕刻了横叉的白石云翅,而蹲兽则是“望天吼”。

在天安门之前的那对华表上,其石讯和皇宫相对,因此又被称作“望君归”。主要起到监视皇帝外出的行为,希望皇上能够早日回宫,不要再宫外寻花问柳,荒废朝政。

在天安门后设立的华表,雕刻了向北的石吼,因此又被称作“望君出”。主要对皇帝的宫廷生活进行监督,期望皇帝早日外出视察民情。

清朝的华表基本上承袭了明代的制作模式,在北大设立的华表,同样雕刻了盘龙,而且雕刻的祥云层层叠叠,极具立体感,这也充分展现了前清时期精湛的雕刻工艺。

北京天安门的“华表”是做什么的?

天安门一共有4根华表,每根华表通高9.57米,重2万多斤,直径98厘米,每根华表石柱上盘绕着一条巨龙,麟角峥嵘,栩栩如生,仿佛直插云端。

每根华表的顶端横叉着白石云翅,云翅上面是一柄圆盘,盘上卧着一樽兽,据说叫“犼”,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

说起守望,就要说说华表背后的故事。

如果您去过天安门,仔细端良过华表的话,就会发现,天安门门前的那对华表上的石面是朝南的,说得具体点,是望着皇宫外头的,所以,人们叫它“望君归”

也就是说,这对华表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着皇帝早日回宫,不要在宫外寻欢作乐。

久出不归,容易荒废朝政。

据说,当皇帝在外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会说话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玩了,赶快回来料理政事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回来,把眼睛都快看穿了。”

在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石面是朝北的,它正在翘首宫内,人们叫它“望君出”

它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如果皇帝总是深居皇宫,便会劝说皇帝:“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宫殿里自顾取乐,你该出去看看人民的疾苦。”

这就是华表中“望君归”和“望君出”的民间故事。

除此之外,华表也有自己的历史。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天安门外的华表似乎有些损伤,这是当年八国联军造成的。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曾炮击此处,华表及其附近的石狮子不幸中炮,所以,身上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到了1950年,为方便群众游行,也是为了方便交通,华表向北移动了6米,要知道,每根华表加上底座,足足有2万多斤,而且,在挪动的过程中,华表柱身的精雕细琢是不能有任何损坏的。

于是,工作人员决定用杉篙杆、麻绳和吊链等传统的起重方式,把华表挪到了这个地方。

整个挪动工作分为瓦工、扎架、石工和搬运,每个环节相互配合,组织得非常严密,据说,在华表迁移的过程中,请了一位64岁的老工匠做技术指导。

可别小瞧这位老工匠,他祖上五辈都是宫廷架子工,而且,他自己从15岁那年就开始入清朝内务府营造司房库。

至于,华表的用途,那就众说纷纭了,细细总结,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华表的雏形是一种指引方向的木柱

华表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起标识作用的立柱,相传在尧舜时期,人们在主要交通要道竖立的一种木柱,这也是华表最初的雏形。

2. 华表上雕刻的动物象征着吉祥

通过前面介绍“望君归”和“望君出”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华表上方蹲坐的动物叫“犼”,这是一种对王权的期望,也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吉祥物。

所以,华表又有吉祥的寓意。

3. 华表的雏形是一种“民意调查栏”

有一种说法,华表在古代叫“谤木”,相传,在尧舜时期,为了听取民意,在交通要道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下谏言,所以,华表的雏形算是一种“民意调查栏”。

4. 华表是一种天文观测器

有一种说法,华表是古代观文测地的仪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

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说法,观点虽然不尽相同,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不论它的原形究竟是什么,它发展到今天的形状,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精致壮观的华表,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