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精确分析东航MU5735黑暗2分钟,机组和乘客们都经历了什么?
东航MU5735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空难,2分钟垂直坠落8800多米,机上乘客尸骨无存。哀哉、痛哉!
在那黑暗的2分钟里,132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特别是乘客,他们经历了什么?恐惧、绝望和对美好生活的不舍。而机组人员,更多的是对无法挽救132条鲜活的生命的愧疚和无奈。
人们所期望的奇迹没有出现,魂兮慌慌,寸褛昭昭......![流泪][流泪]
很多时候,灾难的发生,人力不可抗拒,正如一位机长所说 : 如果我们安全降落,我会在机场微笑的欢迎你们,如果事故无法挽回,我将和你们同行。[流泪][流泪]
数据精确分析东航MU5735黑暗2分钟,机组和乘客们都经历了什么?
生死时速,至暗时刻,不堪回首!因为我曾经遇到过强对流天气,飞机颠簸得非常厉害,担心、恐惧、害怕、希望交织在一起,脑子里放电影一样过滤着亲人面容,最后有点想恶心呕吐的感觉。空乘人员一直在给我们讲着“检查是否系好安全带”“坐稳莫慌张”“带好呼吸罩”,一遍遍地重复,但是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
感同身受,在黑暗2分钟里,东航MU5735的失联者更是经历了炼狱般的折磨,从原点开始吧。
绿箭头所示处,设定为时间原点,此处飞机高度骤降,突然坠落,这时候飞机机头应该朝上飞行,人后仰状态。
经过15秒作用,飞机系统进行纠正,机头开始下沉俯冲,以获得升力。人又开始前倾。一来一回,就是坐过山车的感觉。62秒后,到达红箭头处,地速达到极值590节。人处于失重状态,是否集中到机头附近,还在自己的座位上已经难说了。这个状况啥感觉,可以想想坐公交车的时候,猛一刹车,都往前挤在一起,就明白了吧。机组人员比任何人都着急,比任何人都知道情况的危急,这个时候还保持着清醒的意识。72秒后,在黄色箭头附近,驾驶员努力拉升飞机,10秒内高速爬升1175英尺(约400米),看到一丝丝希望。
但是失速和过载作用力,已经不是人力可以挽回了。在人机搏斗中,驾驶员终究没有能挽救飞机和乘客。82秒后,飞机又快速坠落,坠毁到事故核心区,时长38秒左右。38秒经历了什么,我无法也不忍心描述,看看漫山遍野的残骸、衣服、钱包、身份证等遗物,就会明白了。
在这过程中,应该在山坡上还有2-3秒的滑行时间,经历了前面的经历,最后人已经回归平静。结合在这120秒内,飞机没发出任何应急信号。事故的原因绝不寻常,不管何种原因,肯定是出现不可抗力因素。机组在2分钟内拼尽一切努力拯救飞机,乘客们恐惧和希望交织在一起,最后脑子一片空白,除了坦然面对一切未知,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为遇难者默哀,愿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但有一个“先来”我们可以做到,现在就对自己的亲人说声“爱”!
数据精确分析东航MU5735黑暗2分钟,机组和乘客们都经历了什么?
从专家的分析来看,当时飞机垂直下坠的速度很快,从8000多米的高空瞬间就下坠到了1000多米的位置,只用了2分钟左右的时间。
如果换算到平面上,8000多米 相当于16里地。当时飞机是以时速845公里的速度垂直下坠。
单从速度上来讲,如此之快,足以使机舱内的人员失去意识。所以,当时可能人们还来不及反应,便已经神志不清。
同时,又是以机头垂直向下的状态下坠,可以想象,当时即便乘客坐在座位上系着安全带,也对自己起不到保护作用,最多只能将自己固定在座位上。
相反,由于机头向下,人体会由于重力作用而身体向前倾,将身体的全部重力到压在安全带上,很有可能被安全带勒到窒息。这个时候的安全带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可能成为夺取生命的武器。
所以,当时的乘客可能在慌乱恐惧之后,很短的时间内便休克、晕厥。
而乘务员,在飞机出现异常时,首先想到的是安抚保障乘客的安全。因此,在飞机下坠时,乘务员可能都没来得及坐到座位系好安全带,便都已经翻滚、垒压到了机头处,受伤在所难免,直到同样窒息、晕厥。
所以,当飞机下坠到半空中时,可能飞机上的所有人员都已经没有了知觉。连机头什么时候落地都不知道,在机头与地面猛烈撞击的那一刹那,可能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感知。接着便被撞击和爆炸肢解的四分五裂,身体残骸随着飞机残骸震飞向四面八方。所以,搜救人员只能搜寻到一块块的人体碎片和残骸。
以上是个人想象到的当时可能出现的惨烈的景象。132人的经历可能只有短短的不到2分钟的时间,一切都发生的太突然,也太快了,多数人也许都来不及反应,便已经失去了生命。
为逝去的132条生命感到心痛,惋惜,他们背后所牵涉的是数百个家庭,上千个亲人。
说一千道一万都已晚矣,逝者已去,心痛之余,希望生者能够节哀。
让我们一起为逝者祈祷!
【谢谢朋友们耐心阅读,欢迎关注、评论等,发表看法,一起互动交流!】
数据精确分析东航MU5735黑暗2分钟,机组和乘客们都经历了什么?
昨天根据FlightRadar24数据加以换算,探究“东航MU5735黑暗2分钟”发生了什么,结论很是揪心:即机组成员一直尝试挽救坠机,并暂时调整好飞机姿态,将急坠的飞机从2263米拉升到了2491米,但终究于进入不可挽回的俯冲。
好多评论都在问,“坠机的几分钟里,乘客是清醒着的,还是已经晕厥了?”。看到这问题,心里很是沉重,我倒希望乘客是晕厥着度过这黑暗两分钟的。但是根据数据计算,在飞机没有破损失温失压的情况下,乘客是大概率亲眼目睹和经历了这一切的。。。
实验证明,4到8个G的加速度可致人昏迷。通俗的理解是,超重1个G的加速度相当于被一个和你体重一样的人压着,2个G的加速度相当于被两个和你体重一样的人压着,坐过极速过山车的应该就会有这种感觉。也就是说,一个正常人短时间内承受3个G左右的加速度应该是没问题的。
根据数据计算出各时间段内的加速度
数据表的最后一列,是根据前后两个时间节点的计算而得的加速度,其中“﹣”代表方向向下的加速度。可以看到,T0-T1时间段,总体速度大小变化不大,但速度方向拐下了近45度。T1-T2时间段,加速度-9.2,T4-T5时间段8.6,T9-T10时间段9.6,最大的加速度出现在T13-T14间,达到-15.1,即达到1.54个G,但和常人能承受的3个G的加速度依然有差距。至于坠毁时刻T16的加速度,就没必要计算了,反正那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坠毁前的最后两分钟,乘客是大概率经历着飞机失控急坠的全过程。行文至此,心里已无数次想象置身机上,该是怎样的恐慌和绝望。祈祷,默哀!也希望搜救队员尽快找到黑匣子,查明原因,举一反三,防微杜渐。
数据精确分析东航MU5735黑暗2分钟,机组和乘客们都经历了什么?
很有可能是处于惊吓中,在坠机之前,应该并没有昏迷,这一点从飞机曾经短暂爬升过300多米可以看出,飞机是在爬升失败之后才迅速在几秒钟之内坠机的。
由此可以证明,在飞机坠起以前,其实他们并没有昏迷,有几种情况是在飞机坠机过程中才会出现昏迷情况:
一,客舱失压。
机舱失压就是飞机内部和飞机外部的压差为零,飞机离开地面越高,空气就越稀薄,人在高原会发生高原反应,因为氧气太稀薄,空气缺少氧气,人在呼吸的时候吸入的氧气就会变少,最后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呼吸加快,头昏眼花等症状,所以飞机升到高空之后,氧气如何能达到地面水平是个问题,所以需要给机舱加压。
在飞机开始起飞时,飞机的增压系统会缓慢给飞机增压,如果加压系统出问题,乘客会很快会因缺氧窒息而失去意识,时间久了就会缺氧死亡,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全部缺氧死亡。
这次东航飞机是在短短几分钟内出现状况,就算加压系统没有问题,但是在极速下降的过程中,耳膜也会很难受,飞机在起飞的那段时间,有的航空公司会让空姐给你发口香糖,通过口腔咀嚼,可以平衡耳蜗内外的压力,缓解耳朵的不适。
飞机在缓慢升空和下降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别提从千米高空几秒钟坠机了,所以出事时,耳朵可能会出现很大的不适感。
二,飞机加速导致血液流通速度减慢,大脑缺氧。
飞机在撞地的时候,从490节也就是840多公里降到了相当于七八百公里的速度,属于大速度撞地。
根据1954年约翰·保罗·斯塔普博士做的人体过载和冲击承受力试验,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加速和停止纪录:46.2G,不过试验产生了损伤,当时他却并没有在实验中昏迷也没有严重损害健康,终年89岁。
里面提到的“G”是指高速移动时承受力道的单位,当遭受很大的向下G力时,身体的血液就会堆积在腿部,因为心脏无法把血液泵到你的大脑,而大脑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你昏迷,另外飞机在下坠过程中本身还是旋转的,也就是他垂直于地面三三百六十度,以自己为轴心旋转,这就好比把你倒吊着从天上往下扔,而且你还得忍受高速旋转带来的不适感,一会就真的被转晕了。
东航这次飞机俯冲时机身完好,并没有出现空中解体,我查了一下资料,一架客机的空中荷载力只有3.5G,战斗机是9G,我们看下美国G值训练。
12G,挑战极限的飞行员,大约1.5秒后昏迷。普通战斗机飞行员 9G训练,2秒后昏厥,这还是受过专业训练,并且穿着防护裤,当普通成年男性在5.32G下,能明显看到身体被‘按’在座椅上,近昏迷状态,而飞机荷载力低于3.5,在正负G力下,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发生昏厥,而是在惊恐中看着飞机坠毁,除非你吓昏了。
逝者已矣,生者坚强吧。
数据精确分析东航MU5735黑暗2分钟,机组和乘客们都经历了什么?
没有经历过的人都只会在那里瞎想,我经历过一次车祸,发动机被撞熄火,事故发生后人在10-15秒里整个脑子是一片空白,人被巨大的恐惧所笼罩,大脑就像短路了一样。飞机这样几乎垂直的下落,乘客几乎的没有反应的时间。
也有特殊体质的人,他们和游戏里的法师一样能够免疫魔法,就像飞行员高速旋转头不会晕一样。也可以通过后期训练,增加人在遇到重大撞击或类似事件时的反应速度,我觉得今后飞行员应该增加事故模拟训练,通过VR技术我觉得是可以实现的。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人在极度危险时的反应速度。反应每加快一秒就能大大降低事故的概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