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慈悲?

如何才能有慈悲心?

“慈悲为怀”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四个字,“慈悲”二字出自佛经佛语,体现了对众生的悲悯,上到人类牲畜,下到飞虫蝼蚁。

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僧人的慈悲之心。

有一个和尚,上山砍了一担柴,在下山途中,看到一个少年抓到一只美丽的蝴蝶,两只手将蝴蝶捂在手里。和尚看到了,就对少年说道 : “小伙子,我们打个赌吧,好不好”?少年说 : “好啊,赌什么”?和尚说 : “我们就赌你这个蝴蝶是活的还是死的?如果我说错了,这一担柴就是你的”。

少年一听高兴得说 : “好,那你说说我手里的蝴蝶是活的还是死的”?和尚说 : “哈哈,你手里的蝴蝶早就死了”!少年不信,张开两手,蝴蝶马上就飞走了。少年一看蝴蝶飞走了,也没生气,对和尚说 : “你输了,柴归我了”!和尚说 : “阿弥陀佛,我输了,这担柴就归你了”。

少年高高兴兴的挑着一担柴回家,把和和尚打赌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由于经常参禅,非常明白和尚的用意,伸手就打了少年一巴掌,少年不解,父亲说 : “孩子,其实输的是你啊”。随后,父亲就让少年挑着柴火给和尚送回去。见到了和尚,父亲对和尚说 : “师父,我家孩子不懂事,得罪了师父,还请师父多多原谅,我把柴给您送回来了”。

到了这时候,少年仍然还不明白父亲的用意,父亲对儿子说 : “孩子,正因为师父说蝴蝶死了,你才放了蝴蝶,表面上你赢了一担柴,但是师父赢的可是你的慈悲之心啊”。

和尚收下了这担柴,对少年说 : “阿弥陀佛,你就用这担柴把你的悲悯之心换回去吧”。

故事结束了,和尚用智慧救了蝴蝶的生命,体现了出家人的悲悯之心,而少年,也通过这件事,得到了悲悯之心。

但是,悲悯之心,也不是无限制的随意帮助,帮助他人之前,要分清善恶,对于恶人,要感化,而不是什么都要代劳,只有让这些人自己亲自去做,才能解脱恶业。

慈能帮助人得到快乐,悲能帮助人去掉心中之苦,慈悲有度,才是真正的慈悲。

什么是慈悲?

某次索达吉堪布坐飞机时,到了午饭时间,就打开自带的素餐吃了起来,旁边坐的一位小伙子吃的是鸡肉餐,当他打开餐盒时,一股肉香就飘了出来。

小伙子边吃边看向索达吉堪布的餐饭,并对索达吉堪布说:你不觉得鸡肉的味道很香吗?

索达吉堪布笑道:我闻到了,确实很香。

那你想不想尝尝呢?小伙子有些挑衅道。

我知道肉的味道吃起来很香,我不否认我也爱吃,但当我想到它们垂死挣扎时、被宰杀恐惧绝望时,我就不忍再去吃它们的肉了。

这应该就是慈悲吧,世人谁不喜欢享受?谁又没有欲望?但是不愿因一己之欲而去伤害其它众生,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就是慈悲。

慈悲不同于善良,善良的人还是有所求的、有分别的,甚至希望因自己的善行有所回报,心里还有好坏之分。

但慈悲不同于善良,慈悲是大爱,没有分别心、无所求,爱一切生命,甚至不惜为救助他人而牺牲自己。

什么是慈悲?

无我执则天魔不起心魔不生——何不慈悲?🙏

什么是慈悲?

何为慈悲

慈者平等,悲者拔苦;

慈者无别,悲者同心;

慈悲是不分国界的,

慈悲是不分民族的,

慈悲是不分种类的,

慈悲是不分人我的。

慈悲是超越生命的信仰力量,

慈悲是化解一切矛盾的最高智慧,

慈悲是消除人我障碍之工具,

慈悲是医治心病最好的良药。

心有慈悲、大千尽净善,

心无慈悲、地狱自现前,

心有慈悲、万物一体观,

心无慈悲、彼死此亦亡。

践行慈悲、顺随众生,

践行慈悲、方便众生,

践行慈悲、利益众生,

践行慈悲、服务众生,

慈是善念,悲是善行,

心行合一就是慈悲。

慈悲者,无分别智;

慈悲者,无我、人、众生、寿者相;

慈悲者,不住相布施,常行方便;

慈悲者,无求、无舍、无善、无恶、无得、无失;

慈悲者,无私心,无私行。

什么是慈悲?

慈悲和智慧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内容。慈悲心,其实每个人都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越来越世故,越来越圆滑,越来越聪明,遇到事情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得失、利弊衡量,而把我们的慈悲心深深的掩藏了起来。慈悲心是发自内心的,所以说,修慈悲心,就是让我们返璞归真,找回我们丢失已久的真心本性

什么是慈悲?

因慈而悲,不歧视弱势群体,见受苦人和罪人有怜悯之心。因善而良,因仇而恨,因喜而欢,因脑而怒,因宽而恕,因警而喜,因恐而怕,因驚而恐,很多成语自明。因仁而爱,这个爱不是夷族洋奴男女奸淫之爱,洋奴把爱字给颠污了,至使不可启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