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1”为何“静悄悄”?
“双十一”,以前大家戏称“光棍节”,不料,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节日”,却被精明的商家利用起来,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可以和“618”相媲美的两大购物盛宴。每年在快要到这几天的时候,电商们就会大力宣传,搞出各种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双十一”最早出现在2009年,当时,电商只不过是利用光棍节的一天时间搞一下促销,当时参与的电商并不多,增加的销售额也不是非常明显。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被有心人包装起来后,会发展成如今的规模。据统计,在2020年的“双十一”期间,各大主流电商平台的销售额都达到了几千亿的惊人数字。
现在的电商,发现制造这些“日子”来促销,确实是效果极佳,便想方设法的制造更多的“日子”。不料,这种“日子”多了,人们就麻木了,天天都是“日子”,也就没有“日子”了。
不过,“双十一”还是不会丢掉的,只不过感觉今年的热度似乎有所下降,之所以热度会下降,除了上面说的原因以外,应该还有下面几个原因吧。
1,平台宣传力度下降
“双十一”初期,各大电商平台都在极力的做宣传,只要打开电脑,各种宣传促销的广告,一个接一个的弹了出来,给大家造成了极深的印象,勾起大家的购买欲望。由于多年的宣传,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就是不宣传,人们也知道“双十一”前后意味着什么。
2,“双十一”的吸引力下降
现在的“双十一”,已经不是一天的活动了,逐渐的变成了一周、一个月的连续活动。由于活动时间延长,优惠力度也越来越小。
商家在活动中,也设计了很多套路,比如只有多买才可以获得优惠,或者是使用优惠券等。甚至还会先提价,后“打折”的坑人手法来促销。大家在熟悉了电商的套路以后,就会感觉什么“双十一”,或者“618”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
3,电商也并不比实体店便宜
如果你经常逛实体店,你就会发现,现在,电商的价格,已经没有优势了。很多人都是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实体店。如何不是考虑有一些快递还是坚持送货上门而为了方便,可能很多人早就放弃了网购。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电商的“活动”猫腻已经被大家熟知,所以人们对什么“双十一”也不感兴趣了。
4,监管力度加强
国家对电商的不规范操作加强了监管,特别是近几年,电商平台也收到了很多罚单,比如,有的平台,就要求商家“二选一”,不得在其它平台进行相同业务,实际上这都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
另外,狂轰滥炸的促销宣传,实际上就是鼓励过度消费,过度消费,也带来了过度浪费,这是一种危险倾向。
年轻人的不理性消费,购买了大量的不需要的东西闲置在家,很多都是因为商家的花里胡哨的宣传所导致的。
国家发现了这些问题,必然会及时纠正,在这样加大了监管力度的情况下,各大平台的宣传也谨慎起来。
总之,一方面“双十一”已经变味,人们对此兴趣不大了,再一方面,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加理性,国家对电商的监管力度加大,所以,今年的“双十一”热度也大不如往年了。
今年的“双11”为何“静悄悄”?
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今年的双11,从10月20日就开始了。
只要一上淘宝就能发现,10月20日就可以开始双11活动的预售。但是即便提前那么久,在网络上依然没有任何热度,除了商家自己的宣传之外,看不到任何讨论。
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没钱了,另外一方面就是,大家的购物热情被连续几年的双11套路收割完智商税后,已经逐渐清醒了。还有阿里自作聪明地将一场购物变成社交的盖楼双11,更是让本来已经审美疲劳地大众彻底放弃双11这一购物模式。
当然,穷时根本原因。
当一个新事物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会感到好奇,并且愿意去尝试。这也是双11刚出来的时候会异常火爆,甚至过成节日的时候。那时候,一到11月11日,熬夜清空购物车甚至能够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在那天买东西,确实会比平日里更便宜一些。
后来随着不断销售奇迹的出现,套路也越来越多,买东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还需要深厚的数学知识,各种优惠券,折上折,在你熬夜算半天后,发现其实也不过如此,甚至还没比平时节假日做活动优惠多少,更有甚者,卖家在之前调高价格,你熬夜抢过来的优惠商品,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是智商税,因为他平日里可能也就只卖这个价。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好,对于真正需要购物的人来说,也还好,因为打折不打折,便宜不便宜,有需求最后终归还是要买的,可是双11让人反感地不仅仅是这一点,而是他把单纯的购物变成了社交。
都知道拼多多砍一刀吧?相信大家在尝试过几次之后都会很讨厌这种模式吧,因为不断地分享链接让朋友帮忙助力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打扰模式,在经常上网的一代眼中,平日社交的标准都是能不麻烦别人就尽量不麻烦别人,结果好好的一场购物,你折扣力度弄得特别复杂就不说了,还要将一场购物活动变成一场扰人的社交,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反感。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在双11盖楼活动遭到全面吐槽后,双11已经不再是一个让人狂欢的购物节,而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就跟三八妇女节,圣诞节商家也会做活动一样,大家已经不指望靠双11购物再有什么惊喜了。
今年的“双11”为何“静悄悄”?
经多年购物新业态的发展,网购已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每天都是“双11”。具体看:
互联网新业态下,网购已成为生活常态。当前,由于新兴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经过几年的培育发展壮大,电商及各大平台均有了成熟的网购机制,老百姓的所有物品采购,小到一根针,大到各种家用电器以及整房装修物资,均可以在网上采购,且备货充足,价格比实体店优惠很多。关键在于:淘宝、京东、天猫等主流平台平时也有各种打折促销活动。所以,较之以前双十一促销活动,吸引力不大了。消费已多样化。现在各种直播带货活动每天都有,尤其以李佳琦、薇娅为代表的网红带货主播,堪称现象级网购新模式。以10月20日为例,李佳琦带货量突破20亿元,薇娅带货销售额度突破10亿元。加之每天千千万万个网红直播带货,每天都在消费和分流了网购者的口袋,不再会挤在“双11”当天去秒杀了。当下大背景下消费疲软。因疫情影响,经济不景气已是新常态。尽管国家出台各种刺激消费的措施办法,但总体来说老百姓钱口袋不再鼓胀。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消费的张力和欲望大大降低。尤其对于那些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者影响更大。因此,尽管从10月20日开始的铺天盖地的“双十一”预热和抢购,响应者寥寥、应和者不多也很正常。我要在此呼吁:要大力倡导理性消费、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量力而行,而不是为了拆包裹的那个爽心悦目。厉行节约吧!为降低碳排放贡献我们每一个网购者的力量。
今年的“双11”为何“静悄悄”?
第一,疫情的持续不确定因素,对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收入来源。当收入不固定,甚至没有的时候,还是要先解决温饱,再考虑其他的,尤其是网购,想买的东西很少,确没有钱支付,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第二,国家金融政策的收紧和严格风控,导致很多使用互联网支付业务的人,比如使用支付宝的花呗和借呗额度骤降甚至直接归零,使得很多人无力消费。
第三,疫情之前,大家的双十一还很疯狂,经历了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经历了生活的洗礼,也变得更加理性的消费,不盲目过度消费了,反而开始攒钱储蓄。
第四,疫情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快递的发货实效性和准达率变得不确定,也因此让很多习惯网购的人慢慢的又回归到了实体消费的路上来。
第五,短视频带货和直播带货对电商的冲击,使得传统电商的优惠力度大大缩减,客户的福利越来越少,客源也越来越分散了,用户粘性降低。
第六,国家的电商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逐渐减少,导致电商平台的成本逐步增加,对用户的优惠自然就减少了许多,对客户来说,没有诱惑力了。
总的来说,主要还是因为没钱。[捂脸]
今年的“双11”为何“静悄悄”?
本来一天的活动,一年盼着一次,现在,10.20开始预售,一直到11.11号,二十多天,天天有活动,疲劳了,没有新鲜感了。
跟过年一样,以前过年才有肉吃,才有新衣服穿,满满的期待。现在过个年还不如周末有意思。
没有期待了。
今年的“双11”为何“静悄悄”?
天天双十一,
想买有的是,
主要货不缺,
生活幸福里,
现实主义曲,
从来没有过,
各地什么足,
这样好下去,
富裕丰华路,
日子如节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