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身体的哪个器官最先感觉到?

人老了,是腿,还是牙齿最先感觉到自己老呢?

人的衰老,很多人都认为从表面就可以看出来,如额头上出现了横纹,头发有了白发等。不错,这些都是人衰老的迹象。

其实,在这些表面现象出现之前,我们身体的很多器官已经开始衰老,下面我们盘点一下,我们身体哪行器官最先开始衰老。

一,消化器官

简单说,消化器官包括我们的食道、胃以及肠道等。可能你想不到,在这些器官里,体积最大的肠道最先衰老。

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主要要靠肠道来吸收,而很多毒素和垃圾也需要从肠道排出。多年的研究表明,人们生病,绝大部分都与肠道不洁有关。

很多人都会有便秘的问题,长期便秘,会使毒素无法正常排出体外,这些毒素,往往又会被重新吸收,就会发生很多问题。比如长痤疮、皮肤暗黑、口臭等。由于人的肠道长期负担较大,因此,肠道居然是人身上最早衰老的器官。

二,大脑

大脑,是人的神经系统总指挥,专家认为,人的大脑从30岁左右就开始衰老。人们发现,人的大脑,从30岁开始,就开始偷偷的减轻重量,虽然人们可能还没有自我察觉,但是事实上,此时人的大脑已经开始慢慢的衰老了。

减缓大脑衰老,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扣齿,当我们扣齿20--30下,大脑供血将会明显增多,这对保持大脑充足的供血量,保障正常思维有益。

经常聊天也可以促进大脑的健康,延缓大脑衰老。

三,心脏

人到中年,就要开始注意心脏健康了。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本来可以活到120岁,而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人,活不到这个岁数。这里最大的障碍就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脏,日夜不停的为我们全身供应血液,因此,心脏很容易衰老。

心脏一旦发生衰老,人的身体各个部位将会发生供血不足,精神呆滞、行动迟缓等症状。

4,脊椎

脊椎,不仅要长期承担上半身的重量,以及各种复杂的变形,还要承担劳动时产生的外力,因此,人在45岁以后,脊椎和腰椎变开始变化。很多人岁数不大,便经常“腰疼”,大多数都与脊椎和腰椎疾病有关。脊椎病,也会影响大脑供血以及两腿的运动。

5,膝盖

膝盖,经常会受到人们的忽视,人们在蹦蹦跳跳,负重等的时候,没有人会关心膝盖的感受。因此,膝盖很容易受伤。据统计,女性膝盖受伤的概率要比男人高处2.8倍。

人们常说,面对衰老,人的心态很重要,虽然说,身体器官的衰老不可阻止,但是面对衰老,心态却是可以调整的。虽然你可能步入了老年行列,但是只要做到“人老心不老”,那你一定会不仅是“心不老”,就连人,也感觉年轻了。

人老了,身体的哪个器官最先感觉到?

曾经有心理专家证实,人的思想状况是决定寿命的关键因素,简单来说,思想越年轻的人,心理年龄也越年轻,寿命就越长。真正的衰老其实是从思想的衰老开始的。

人老了,身体的哪个器官最先感觉到?

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第一次觉得自己老了,是在去年天冷的时候,一入冬就自觉地把秋裤给穿上了,再也不想着“美丽冻人”了,先保暖再说。这是过年陪亲戚聊天的时候,听她说的,年纪不大才只有31岁。你能说她老了吗?人没来但是心已经老了。所以说,真正让自己感觉老的,其实不是器官,而是心理。

真正的衰老是大脑的衰老。

有些人才刚30岁就觉得自己老了,然后天天胡思乱想,怕这怕那的,也懒得学习,不思进取,工作不想着怎么再进一步,就这样止步不前,生活搞得一团糟。这时候他可能会说,感觉自己已经老了,拼不动了。可是,你能说这样的人器官是衰老的吗?不能!但是他自己却觉得已经老了,原因就是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不想去奋斗了。所以说,有些人感觉自己老了,是从心态的转变开始的。

再说器官的衰老。

说到器官的衰老,不同人的感受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就像有些人是从怕冷开始的,可能是因为他感觉到了腿疼、膝盖疼,这是肢体的衰老,而有些人是从健忘开始的,这是大脑的衰老。有些人可能年轻的时候牙齿就不好,可有些人到八九十岁还一口整牙。总之就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从大概率来说,最容易衰老的器官如下所述。

1、骨骼衰老:骨骼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也是最容易衰老的器官之一。这是因为人到30岁骨密度就达到最高峰,之后会逐渐下降,所以人一旦老了,骨头就变脆变弱了,尤其是女性绝经后,便进入了骨质疏松高发期。另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怕冷,一冷就有腿疼、关节疼痛、腰痛等,还有颈椎病、腰椎病等,这些都是骨骼退化的表现。

2、血管衰老:血管老化也是很常见的,这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实从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等到老年的时候就进入高峰期,所以血管硬化、老化首当其冲,成为人们衰老的标志,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颈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都是血管老化的表现,更是衰老的表现。

3、大脑衰老:经常丢三落四,记忆力下降;工作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激情;睡眠质量明显变差,失眠多梦;情绪波动大,焦虑、烦躁、冷漠、孤独等等,这些也都是衰老的表现,是因为脑功能退化所致。

4、心脏衰老:动不动就气喘嘘嘘,爬个楼梯都觉得费劲,稍微动一下就感觉心慌、气短等等,这是心功能下降的表现,预示心脏的衰老。

5、其他衰老:比较常见的像是牙齿松动、听力下降、视力下降、皮肤松弛、头发变白、脱发、发福等等,这些都是衰老的常见表现。

我是王药师,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

人老了,身体的哪个器官最先感觉到?

我已年届八旬,对这个问题可以谈一点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我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人老先从眼睛老,看不见的多,看得见的少;人老先从耳朵老,听不到的多,听得到的少;人老先从牙齿老,咬不动的多,咬得动的少;人老先从腿上老,走不动的多,走不动的少;……"

年轻时没切身体会,对这些说法,也只是当成顺口溜,念念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体会到这都是经验之谈。我从四十多岁开始戴老花镜,后逐次增加度数,至今不戴350度的老花镜就不能看书写字;耳膜也内陷好几次,听力己大不如以前;牙齿也置换了好几颗;特别是前不久,下楼时不小心脚踝骨折,至今尚无法下地走路。

以上说的还只是器官的老化,更主要的是心态发生了变化:对世上的很多事情没兴趣了,无所谓了,看淡了。

老是自然规律,但通过自身努力,是可以延缓衰老的。首先心态要年轻。不自我放弃,不倚老卖老,始终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态度。其次是保持肌体的活力。要多活动,多锻炼,不逞强,省点用,尽量延缓器官的老化或损伤。

人老了,身体的哪个器官最先感觉到?

《水冷鸭先知一人老腿先老》人常说,人要上四十,七八,眼晴就会发花。

大部分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还没感覚到自己老了,眼睛就开始花了。(当然也有少数人除外,我姥姥八十岁左右,靠自视功能,还能穿针引线,眼晴一点也不花。)应该说人在四十八岁左右,就开始逐步走向衰老的里程。

人真正感覚到老的时候,是不能久站,如果长时间站立会感觉吃力。所以说人老先老腿。

人老了首先感觉腿脚不灵活,爬坡,上楼感觉如履贯铅般沉重。

一般老人都愿选平层居住,有利出行和日常采光。

在生活中有一些老人,平时也没有什么大病,身体看起来都很好。如果按预期寿命,都可能活到百岁。

而大部分老人,因病离世的主要原因。都是首先由摔倒开始,因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致使多器官病变,引发的死亡。

人到晚年最怕摔倒,只要不摔到,按目前的生活医疗水平,寿命可达百岁。

人到晚年,骨质疏松。失去了原有的密度。不宜磕碰,不宜剧烈运动,更不宜做压腿运动。这些行为很容易造成意外骨质损伤,产生疾病隐患。

人老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护好骨质不受损伤,才能延年益寿,才会长命百岁。

人老了,身体的哪个器官最先感觉到?

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我是感觉眼睛先花了,其它的还好。

也许用眼多的原因,配上花镜以后离不开了,看书写字必须戴花镜,不然模糊一片,开始很不适应,后来完全接受!老人才戴花镜,自己现在就是老年人!

还有的人呢腿先老,走路不行一个是走不远,二是走不动。这个我还好,走路运动完全可以,爬山远足也不落后,骨科医生说不能走路太多,膝盖要省点用不然容易损坏!

还有的人呢腰不行了腰间盘突出,不敢走路,不能弯腰,整天小心翼翼,就怕不敢动换,需要卧床休息。

到老年状态,身上的机器零件都要好好保护,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与身体好有很大关系,既要心情好又要身体好,这样才能有诗也能到远方!如果身体不好,有再大的梦想都等于零。

每个老年人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不要复制别人,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不去强求。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人老了,身体的哪个器官最先感觉到?

“人老了,身体的哪个器官先感觉的到?”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儿看的,每个老人的身体素质不同,表现衰老的形式也就不同,不过老话儿说:人老了,要老腿先老!据我所知,大多数儿老年人还真是这样儿,我也不例外,还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我就患上了骨关节炎,后来经过长时间吃药打针,热敷腿脚,加强营养,现在有所缓解,但没有去根儿!还有就是现在记性特别不好,尤其是老伴儿走了以后,受到了重大的精神打击,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使得我失眠、忘性太大,尤其是刚刚做过的事儿转脑袋就忘!反正现在是天天离不开药了!再有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患上了抑郁,经常失眠!好像从退休开始就有这失眠的毛病了!经常回忆过去,一幕幕就象过电影儿一样,想起自己年富力强时都在全身心的给国家做贡献,到头儿来由北京二环里的居民变成了外地边远山村的乡客!那会儿也就仗着年轻!现在想想,心里总是那么不开心!😔想想这一辈子熬过来是多么的不容易?!但也经常自个儿给自个儿自己解心宽!得了,现在有吃有喝的,自己也没淋着没冻着的,咱们国家疫情控制的那么好!👍自个儿还能满世界(北京土话,不是真的世界)去就知足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