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媒体不用「公民」替代「老百姓」?
“老百姓”,是普通民众的一种统称,是区别于民间其他阶层的习惯性叫法。
媒体不用“民众”替代“老百姓”,我认为这是一种表示,是一种表示自己是为老百姓发声的工具。
老百姓有了困难可以在媒体寻求帮助;老百姓有了疑问可以在媒体寻找答案;老百姓有话可以在媒体倾述。
任何媒体要想生存,都要面向广大民众,而普通百姓则是民众里面最大的群体。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媒体为了普通老百姓主持公道的报道。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都是著名的为老百姓办事的节目,所以,老百姓非常爱看,在普通老百姓中有着很高的收视率。
山东电视台《生活帮》,就是一个大型的为百姓服务的节目,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切实的为百姓服务。
大连电台有一位记者,为了帮助10几位普通的民工,代表媒体克服重重困难,奔跑疏通各个环节,历尽周折,终于为民工讨回了十几万元的欠薪。当民工们拿到了拖欠已久的欠薪时,十几位大男人齐刷刷的给这位记者跪下,用中国最原始的方式表达了由衷的谢意。
其实,民工们的谢意,更多的是对于媒体的谢意,是对媒体关怀普通百姓的谢意。
近几个月对于《今日头条》的接触,更是感受到了《今日头条》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如此之近。
《今日头条》许多栏目,都好像是为了老百姓而设立的,如“悟空问答”、“微头条”等。
“悟空问答”的大多数问题,都非常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解决了老百姓的很多疑难问题,也增长了老百姓的生活知识。
而“微头条”,更是一个百姓生活的万花筒。处处体现了市井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媒体,是老百姓的“传声筒”,随时可以发出老百姓的心声。媒体和老百姓,就是鱼和水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