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个报道说农家肥会携带大量病毒,不建议使用,这是真的吗?

刚看了个报道,有专家说农家肥会携带大量病毒,不建议使用,这是真的吗?那些有机作物又是用的什么种出来的?

真的替这些“专家”可悲。

既然这些专家认为农家肥携带大量细菌,不建议使用,那我们倒是可以奉劝这些专家不要呼吸空气,因为空气里也有很多致病细菌。也奉劝这些专家不要喝牛奶,因为奶牛是吃草的,专家们喝了吃草的奶牛下的牛奶,就会吃进去很多草。鸡蛋也不要吃,鸡会吃进很多小虫子,有一些小虫子专家看了会感到很恶心。

真的是服了这些“专家”了,他们为了博取眼球,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写,而有些媒体什么都敢登。

凡是有一些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农家肥是庄稼和最好的肥料。过去,农村用农家肥喂出来的庄稼、蔬菜有着最地道的口味,现在想吃也吃不到了。现在想起来过去的粮食的味道,还是回味不已。

现在我们使用化肥,也是为了提高产量的需要,是为了满足我们14亿人的吃饭问题,和是不是有细菌没有关系。

也许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在起作用吧。不过作为专家,说话办事还是应该实事求是,特别是刊登在媒体上的文章,更不能信口开河,让农民兄弟贻笑大方。

刚看了个报道说农家肥会携带大量病毒,不建议使用,这是真的吗?

谢谢题主的邀请,农家肥,顾名思义就是农民家里常见的人粪尿,家养畜禽粪尿和生活垃圾所沤制的肥料,有细心的人家一层粪,一层土或者用草木灰把它们堆在一起发酵。个别懒散人家则把他们随便堆在某个角落任其恣意溶解。作为农民,家家都有这些农家肥,从秋到春天送粪,这些农家肥就基本上是发酵好了才会被送到地里做基肥。

经过处理后的农家肥绿色、无污染,它是一个自然生态的循环过程,做了基肥后又被土壤和植物所吸收和消化。 题主提到说农家肥大量携带病毒,不建议使用!其实,没有经过高温发酵处理的农家肥的确是不能直接被施入土壤的,因为如题主所说,这些农家粪里含有其他的成分或者不利于土壤的虫卵、菌类等,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它就是庄稼地里埋藏的农作物隐患!

农家肥既然含有这么多的安全隐患,为什么还要被庄稼人所喜欢呢?其实这个“腐熟”是关键!农家粪“腐熟”就是指将不易分解的粪尿、牛羊吃剩的下脚料、腐竹落叶、以及各种生活垃圾等堆积自然发酵,有的则加入发酵剂,让其经过风吹雨打,高温,冷冻后腐烂和裂变,杀灭其中的有害菌类、虫卵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后变成一种绿色肥料。 经过发酵的农家粪养分全,肥效期利用时间长,施入后能改善土壤,而且对土地和农作物不会造成任何的损失,所以这一点还请题主和我们这些农民朋友们放宽心!如果真像题主提出的不建议使用这些生活垃圾,可再生资源,那么农村废弃物和粪便就会堆积如山,苍蝇蚊虫泛滥成灾,给农村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凡是有农作物、有牲畜和人的活动的农村,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这种垃圾产生,如果不能这样多次循环利用将后患无穷,所以说农家肥发酵再利用,这不但给我们种植户省下不少成本。也改善了农村的环境,改良了土壤的性质,农家肥使用,利大于弊,所以我们只能支持不能反对!(优质三农领域创作者金秋麦穗儿)个人建议,希望大家喜欢。

刚看了个报道说农家肥会携带大量病毒,不建议使用,这是真的吗?

《这个“屁”放的太臭!——最好是不要闻,也不要听,如果不是用“农家肥种地”你能长这么大吗?》——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歪理邪说”!阿弥陀佛!

刚看了个报道说农家肥会携带大量病毒,不建议使用,这是真的吗?

农家肥,也就是人畜粪便为主的肥料,没有直接拉地里施肥的。

数千年来,中国北方农民(南方农民接触少不知道),旱厕、牲口圈都是垫生土的,也就是用黄土掩埋粪便、自然发酵后才能然后定期挖出作为农家肥施用。

牛马骡子驴圈必须保持圈里干燥,要勤用干土掩埋牲口粪便,三五天就要及时清理出来另外堆肥,否则,遍地牲口尿会泡烂牲口蹄子,这样牲口就废了。

粪便和土混合,会有发酵过程,这就是堆肥,发酵后各种虫卵会被发酵产生的高温杀死,有害菌也会减少很多,堆肥完成后黄土会变成黑色,也没生粪便气味,这样的黑土就是农家肥,才能拉到地里施肥。

中国的砖家啥时候从能知道农民怎么种地?

刚看了个报道说农家肥会携带大量病毒,不建议使用,这是真的吗?

是的!那个病毒 是经过千锤百炼、大浪淘沙而九死一生的幸存者。

以我们社区来说,沿河而建,区清水秀。每天爱狗人士天不亮(城市管理执法没上班呢)就带着它们通人性、不(乱)咬人,也不(乱)叫的狗(它们的宝宝们)来到河坝上为大自然贡献绿色肥料。等到天黑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变成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环卫工人已经把干草棍扫进边上的绿地中了)的有机肥料了。

没出事,什么都好!一片生机盎然!!

刚看了个报道说农家肥会携带大量病毒,不建议使用,这是真的吗?

哪有有机肥不发酵,就能使用的。大哥那是常识。你没干过农活,不要胡咧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