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6.28特大入室杀人案被告被判处死刑,带来哪些警示?

这是一桩因网恋而引发的故意杀人案。这起案件造成袁某母女两人当场死亡。12月14日,齐齐哈尔人民法院判决犯罪嫌疑人死刑,立即执行!这又是一桩因爱生恨造成的悲剧,告诉我们偏执型人格有多可怕。

一、案件经过

犯罪嫌疑人赵某,今年33岁,与被害人袁某,今年36岁,两人在今年1月份通过微信附近的人这功能相识的。

两人都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袁某还生有一个12岁的男孩,与母亲三人同住在某小区三楼。袁某与赵某相处一个月后,袁某提出分手,赵某从外地赶回来,求复合,却被袁某拒绝。

赵某多次到袁某家找她,可袁某拒绝见面,两人情绪激动,言语过激,这在赵某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6月28日凌晨,赵某调好闹钟,自制了一架长梯,穿上迷彩服,驾着一辆面包车,前往袁某所住小区,2点39分,他用自制的长梯爬到三楼,敲碎三楼的玻璃入室作案。

他原来是想要刺杀袁某的,而袁某的母亲为了救女儿帮她挡了刀子,赵某杀心正起,索性将袁某的母亲也刺杀。袁某12岁的孩子在其母亲的掩护下才得以逃脱报警。

警方接警后前往袁某所在的小区,发现袁某与其母亲已经死亡,犯罪嫌疑人逃脱,14小时后,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二、案件带来的警示

1、网恋不可靠

现在信息社会信息发达,特别微信的流行,里面那项添加附近好友功能,使得许多原处于不同地区无缘相识的人,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微信中认识。

这原是一条认识朋友的途径,但是有些人却深陷于网络中,不可自拔。网络交流有它的便利性,也有它的不足。

通过微信聊天,往往展现的是自己优秀感性的一面,容易引起双方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还没有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已经暗生情愫。

但是网络是虚拟的,就如镜中月水中花。当两个人从网络中走向现实生活,会发现彼此身上有许多缺点,此时原先那种美好的感觉被打破,有些人就会提出分手。

如果一方情根深种,而个性又偏执,那就容易发生死缠烂打的情况,就如本案中的赵某,袁某越是拒绝,他越是死心塌地。这才发生了因爱生恨的悲剧,因此微信谈恋爱要稍微相信,更需要走向现实。

2、偏激人格很可怕

现在由于社会生存压力增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悬殊,使得有一些人变得自卑。如果从小个性内向,沉默寡言,他们做事往往较偏激,情绪易激动,这样的人极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从而出现反社会人格倾向。

记得今年高考,贵州市一公交车司机载着一车的市民,开车撞毁路边的护栏,冲进水库,造成20人当场死亡的悲剧公交车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自己的公房被拆除了,他产生了“我对拆迁补偿不满意,所以我要报复社会”这样的作恶逻辑。

这与本案中,赵某的心理有某些相似之处,赵某是一个占有欲强,看中了就一定要得到的人,“我得不到的,就要把它毁灭”,这种采用极端方法报复他人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有所警惕。

一个人性格偏激与否,在交往的当初就已经有觉察,也许袁某发现了赵某这个个性,才提出分手,可是没想到她依然不够警惕,没有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从而使着自己命丧于赵某刀下。

3、物业管理有疏漏

从案件的描述来看,袁某所做的是小区有物业管理部门,因为据袁某儿子交代,他是在外婆的掩护下下了楼梯,去找物业人员帮忙报警的。

一个有物业管理的小区,竟然能让犯罪分子开着车堂而皇之进入,架上自制的楼梯上三楼,这是出人意料的。特别是赵某敲碎玻璃时发出的巨大声响能惊动袁某的家人,却没有惊动物业人员,这也让人意外。

所以惨剧的发生既跟赵某偏执的个性有关系,也与袁某的粗心大意与物业管理部门的疏漏有关。如果袁某一开始不要过份去招惹赵某,或者当发现赵某性格不合,在拒绝时,言辞委婉一些,也许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

又或者物业管理部门发现可疑人员进入小区时,细加盘问不让他进入,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斯人已逝,留下12岁的男孩才是最大的伤痛者。如今犯罪嫌疑人被处以死刑,能告慰死者在天之灵,却难以抚平小男孩心中的创伤,只希望这样的悲不要再上演了。

齐齐哈尔6.28特大入室杀人案被告被判处死刑,带来哪些警示?

2020年12月14日,齐齐哈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6.28特大入室杀人案,经过庭审,当庭宣判被告人赵某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这起源于网恋,恨于分手,泄愤杀害两人的重大刑事案件,终以赵某某伏法作为完结。

案件虽然完结,可是通过此案带来的警示却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本文,给世人带来某些警示。

一段持续了一个多月的网恋

被告人赵某某现年33岁,拜泉县人。被害人之一的袁某,被害时36岁,家住克东县。两个县相距不远,就是因为距离不远,才让他们两个通过微信搜索“附近的人”相识。

两人都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这可能让两人之间多了一些共同话题。他们最初结识是在今年1月份,先开始两人通过微信聊的还算投机,于是在3月份的时候,两人就见了面,算是确定了恋爱关系。

个中详情不是很清楚,只知道结果是两人相处1个多月之后,袁某提出了分手。袁某提出分手的时候,赵某某在外地打工,他在电话中询问袁某为什么分手,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在今年6月10日的时候,赵某某从外地返回老家,想要当面听听袁某说出分手的理由,不过依然遭到袁某的拒绝。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下,不堪其扰的袁某拉黑了赵某某的一切联系方式。

这让赵某某十分气愤,并且心理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了要杀死袁某的罪恶想法。

赵某某破窗进入房间

根据赵某某供述,当时没有狠下心,6月26号晚上又回去了,经过27号一天的纠结,27号晚上下决心杀害袁某,27号定的闹钟,28号凌晨两点多出去的。

赵某某驾驶着车辆,带着提前准备好的简易梯子,铁锤,斧头,尖刀等作案工具,通过梯子破窗进入室内,在斧头被夺下的情况下,用死者家中桌子上的剪刀和随身携带的尖刀先后将袁某和袁某母亲残忍杀害。

被害人袁某12岁的儿子在其姥姥的保护下得以逃生,并且在物业和保安的协助下报了警。

赵某某破窗监控截图

网恋真的不太靠谱

网络自诞生以来,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带来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也非常的多。

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网络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于网络另一端的人或事的探索欲望,这也是不少人沉迷网络的原因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网恋横空出世,可以不见面,保持着那份神秘感,双方各取所需,这是最初的样子。

后来慢慢就变了,由线上变成了现实,有些人开始不满足于虚幻的网络,开始从虚幻往现实发展。我们见过无数个“见光死”的见面场景,也见过无数个因为网恋被骗的案例。当然,通过网恋最终走在一起的也有,只是这个几率实在太低。

依我看,选择网恋的初衷是不用负责,而内在原因则始于不自信,因为网络可以掩盖自己的不信心,在虚幻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几乎是完美的。

可是现实就是现实,并不能通过网络得到任何改变,甚至会在现实中让原本美好的形象一落千丈,那样的落差会让一些原本心怀希望的人大大失望,这就是我说网络不靠谱的原因所在。

死者袁某为什么会提出分手,虽然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是基本可以想到,在她心中现实中的赵某某肯定和自己原本想象中的赵某某不同,跟最初网络中的“他”落差很大。也许是相貌,也许是性格,也许是金钱、地位,也许是三观不合。

赵某某为什么不同意分手,那是可能他认为袁某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比自己想象中更好,偏执狭隘的他不能接受自己被甩,仇恨的种子也就在袁某提出分手的时候埋下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我一直用这句话来“警醒”自己,当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后,心态会平和很多,心中欲望和贪念也会少很多,能很好的提高自我修养。

人在做每件事之前,都会有或大或小的目的,而这个目的是否能达到却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未知的东西,不要刻意为之,不要用执念,更不要走极端。

本案中的赵某某,他是因爱生恨,因恨动了杀机,这就是执念。而大多数的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往往就是有执念,把自己的思想逼到一个绝路之上,并且不愿回头。

可能在赵某某的心中,袁某就是他一直寻找的那个人,他不能接受分手这个结果,这就是执念。实际上没有谁是谁的唯一,谁离了谁也一样可以活下去,就像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一样的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到了每个人身上就不一定适用呢?因为有些人懂得道理,并且“使用”这些道理,有些人懂得道理,遇事之时自我屏蔽这些道理。

不管袁某因为什么要执意和赵某某分手,也不管这个分手究竟怪谁,都不能成为赵某某故意杀人的理由。法律就是法律,法律不会因为某个人改变,鉴于赵某某的犯罪事实、行为性质、社会危害、依法判处其死刑。

成年人的行为和责任是关联的,做了什么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很多事情告诉我们,遇事需三思,遇事需冷静,冲动和仇恨不能解决问题,只会陷入更大的漩涡之中,甚至是自取灭亡。

齐齐哈尔6.28特大入室杀人案被告被判处死刑,带来哪些警示?

判极刑须分清:一是为些许小事或入室抢劫或奸杀或绑架杀人等该判极刑;另一种是做事不留余地,凭着手中的权网一而再再而三地逼得人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难以安生.那么,对这类逼人的做绝事者,被害将其杀掉有情可谅,即使法院不判其极刑大众是理解的!

齐齐哈尔6.28特大入室杀人案被告被判处死刑,带来哪些警示?

网恋也靠谱

关键在相处

全面了解好

千万别马虎

见面不着急

三观要相符

人品最重要

性格能互补

做人要善良

生活不怕苦

真诚又实在

结果会幸福

齐齐哈尔6.28特大入室杀人案被告被判处死刑,带来哪些警示?

今年1月,被害人袁某通过微信结识了赵某,俩人于3月确定了恋人关系。俩人均离过婚,相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袁某就提出了分手。而赵某对此不解,刨根问底不成,遂动了杀念。赵某于凌晨两点去到袁某所住小区楼下,用斧头破窗入室内,与袁某及其母亲撕扯中,将二人杀害。近日案件开庭,嫌犯赵某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查找“附近的人”交友引发的悲剧,早已不在少数,到底何时大家才能记得住这种“血”的教训

无独有偶,今年8月8日晚,吉林省一女子失踪,家属经报案,最终确认其遇害。女子王某在家前一条街附近通过交友软件搜索附近人,约会了男子朱某。当日凌晨,俩人因琐事发生口角,朱某愤而杀人,将被害人王某装入编织袋后掩埋。

并不是说,我们不能通过社交软件,如微信等,搜索附近的人交友,这种方式交朋友友可以说是非常便利。不否认它有好的一面,但其存在的弊端,我们也不容忽视。

通过简单定位,获得与附近的人的交友机会,同时也拉近了被害人与图谋不轨的人之间的距离。所以,悲剧的发生给我们的一大警示就是:

在使用交友软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自我保护的警惕心理。网上聊聊天这没有多大问题,但对于见面邀约这种事情,最好是避免。特别是异性之间,在不了解彼此的情况下,发展成为恋人,这更是不值得提倡的事情

此外,在齐齐哈尔这起特大入室杀人案件中,除了被害人本身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嫌犯赵某是如何通过搭建梯子顺利入室行凶的?

被害人一家居住在小区,按理来说,现在各个角落都应该有监控才是,就算是在凌晨,夜间难道没有物业、保安执勤吗?案发前,嫌犯的一举一动都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制止,以至于悲剧的发生,这显然是小区工作的失责。

这给了我们另一个警示:我们在选择居住小区时,必须事先了解清楚该地的安保是否负责任。此外,有没有监控摄像头。万一哪天发生了突发危险事件,最起码能够让自己在第一时间获救,或者是在危险发生前恶人就被及时控制住,进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对此,大家的看法如何?欢迎下方留言评论互动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