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农村的老物件知道多少,能说出几个?

农村的老物件很多,生活中最常用的就有风箱,也有的地方叫做风匣

风匣是每家做饭必有的工具,别看外表好像简单,其实里面还是挺复杂的。光是“逆止阀”就要好几个,不然风吹不到锅灶里。不过,现在农村都有电了,没人再用风匣吹风做饭了

还有一个叫做“坯挂子”,就是用4块木板做出来的长方形的木框,两面短头各有一个把手。坯挂子是专门用于制作土砖,也叫“土坯”,或者“煤坯”。土坯主要用于盘炕和砌墙。煤坯是就是将煤面子和黏土按比例掺和起来加水,制成长方形,便于冬天烧炉子。制作土坯和煤坯的活一般叫做脱坯。

簸箕,这个东西在过去也不是是每家都有。主要用于清除玉米中的粉尘或者小的小的微粒。簸箕这东西不是谁都会用,不会用的话,粮食里的杂质扇不跑,还会把有用的粮食给颠跑了。现在人们都买成品粮,簸箕自然也就不用了。

独轮车,独轮车是农村干点土建的活最常用的一种运输车辆。轮子大多用的是手推车的轮子,安装在车的中间,运送的东西放置在轮子的两侧。别看独轮车构造简单,却是很难推。不会推的,推起来歪歪扭扭,不走正道。一不留神就会翻车。

现在两轮的手推车代替了独轮车,独轮车也就不见了。

农村很多老物件随着发展逐步的找不到了,有些可能在博物馆还能看到,而大多数都老物件,都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你对农村的老物件知道多少,能说出几个?

我好象知道有一种过去人穿鞋时用的《鞋拔子》算不算旧物件?

你对农村的老物件知道多少,能说出几个?

这些江南农村老物件,您见过几件?

这些老物件在我们年少时、年轻时都还在使用,但现在大部分已退出"历史舞台"了。

它们留给我们的只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满满回忆了!

鸡食兜叽。乡下喂鸡用的农具,有人把它叫做"气死狗"。为什么叫气死狗呢?让你去想想。

鼎罐。旧时一般用它来煮饭,或炆煮肉、笋类的菜蔬。现在几乎退出生活圈了,你看,都生锈了。

篓叽。篾织的盛物小篓,可系于腰间,旧时一般用来抓鱼,捡野花生(主人捡拾完后落在泥土中或藤蔓上的花生),摘黄栀子等。

针线盘叽。旧时妇人用来盛针头线脑等手工活计用具的物件。

絘篮。旧时用来盛放已经绩好的苎麻纱线及纱团的竹篮。絘,指把苎麻丝撚接起来,再绕成团。

椓叽。旧时的捕鱼工具,铁制,长柄。椓,即从上往下用力击打。

徛桶。旧时专供婴幼儿站立其中的木桶。徛,站立。

风车。以风扇去稻谷中秕谷等杂物的农具。

刮耙。即用来平整已翻耕、耙碎过的水田的农具。

你对农村的老物件知道多少,能说出几个?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老物件知道一些,老物件在我的记忆中依稀有些印象。

碾子(石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从我能记住一些事情开始),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个大磨盘,这磨是用来碾面粉的,可以把玉米、小麦、高粱、豆子等放在磨盘上,磨盘上有石辊子,石辊子上安上粗的木棍,在人力或畜力的推动下碾压这些粮食,一边碾压一边用铲子搅动,使它们成为粉状的物体,也就是面粉,碾压的时间越长面粉越细,然后用这样的面粉做成各种好吃的,面粉虽然粗糙一点,保持了原汁原味。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当玉米成熟时,我的妈妈就用碾子把新鲜玉米碾成粉,用这样的玉米粉贴锅贴(大饼子)太好吃了,回忆起来依然是美味。

手动织布机:这是我四、五时,我妈妈带着我去同村的卢姥姥家里看到的,在她家正屋里放着一个木制的庞然大物,上面放着很多白色的线穗子,有横的、有竖的,我当时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告诉我说是土织布机,这个大机器能织布,织出的布就是家织布,家织布可以印染成许多花色,当时很多人穿的衣服来自家织布,那个时候很多地方经济落后,挣点钱不容易,为了节约开支就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穿。

纺车:是用来纺线的车、用手摇的,把棉花、羊毛等通过纺车织成线,这可是个技术活,只有经过几个月的练习才可以达到熟练程度。我在中学时学过吴伯萧写的《记一辆纺车》这篇课文,详细的描写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种地、纺线可以丰衣足食战胜困难的事,纺线情节写的很详细,纺完的线就可以用来织布,解决了人们的穿衣问题。

悠车子:东北三大怪:“一怪窗户纸糊在外,二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三怪大姑娘叼着大烟袋”。这二怪就是指把孩子(出生百天以后到不会爬时)放在悠车子里(摇篮),然后用绳子把摇篮吊起来,一般都是吊在房梁上,这样,母亲在屋里做活计的时候抽空推一下,摇篮就可以自己晃好长时间,既能看孩子又能干点家务。这个习俗是源于东北最早的居民大多是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当他们逐水草而迁徙的时候经常把孩子放在摇篮里挂在马背上迁移,后来人们大部分定居下来以后,摇篮就变成悠车了。

辘轳:汲水用的工具。过去没有自来水,就自己打井取水,井深度一般在地下五至十米左右或者更深,根据当地地下水层决定井的深浅,那怎么样把水提上来呢?,这就需要辘轳,辘轳是根据杠杆和滑轮的原理来提升水的,能够使人们省时省力把井里的水提上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风箱(风匣):过去农村做饭、烧水用的烧柴有:树枝、玉米秸、高粱秸、棉花杆等,为了使火更旺,人们制造了风箱,在风箱中间处放置一个铁管子通到灶台里,来回拉风箱时,空气就吹到里面,加快柴草的燃烧,火更旺,节省做饭时间。后来有吹风机代替了风箱。

煤油灯:上世纪六、七十时年代有些地区没有通电或由于供电紧张有时停电,煤油灯就成为了照明工具。很多人家里都有煤油灯,蜡烛也有但是有点贵,煤油灯是自制的,有人找木匠专门定制煤油灯,这样的煤油灯有精美的灯台,灯台上有油瓶,油瓶里有棉线做成的灯芯,在加煤油时把芯浸满油,使灯芯露出灯盖,用火柴一点灯就亮了,灯下人们可以看书学习,可以做手工活等,光线时明时暗,不稳定,有时煤油质量不好时会冒黑烟,人呼吸时烟进入人的鼻子里就黑。

棒槌:在农村夏季时,家庭主妇喜欢拆洗被、褥面,在洗的过程中对被、褥面浆一浆,浆被、褥面就是把被、褥面放在煮熟的淀粉温热液体中进行充分的揉搓,然后放在外面晾干,晾干以后用喷壶均匀的喷水,把被、褥面叠好,这时用棒槌捶打被、褥面,经过捶打的被、褥面,光亮整洁,而且下次拆洗时好洗。

梳头篦子:过去由于卫生条件不好,有一些人不怎么讲卫生,他们人身上生了虱子、虮子,尤其头发上多,怎么处理呢?这就需要篦子了,篦子是竹子做的很密实,洗完头以后用篦子一刮,虱子虮子都吊下来了!

农村的老物件还有很多,如炕席、鞋拔子、水桶、簸箕、烟袋锅、炕琴柜、蓑衣、算盘……这些老物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老式立柜#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你对农村的老物件知道多少,能说出几个?

在过去农村虽然工业化偏弱,人们耕种、生活主要以人工为主。用着最简单的劳动工具,用着甚至有点原始的器具,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时候人们的要求少,快乐却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过去农村的老物件都渐渐被人们淘汰,但那份老物件上承载的回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1、老算盘。

我读小学的时候,还在学习珠算,而我当时所使用的算盘是我姥爷在民国时候就用的一个特别老的算盘,算盘被姥爷保养的很好,珠上甚至还出现了不错的包浆,而算盘的侧面还被姥爷密密麻麻刻了很多小字,那些都是姥爷青春岁月的记忆。后来我也在算盘的另一侧刻下了“孜孜不倦”四个字,所以这个算盘也承载了我的记忆。

2、手工自制弹弓。

弹弓,这绝对是80后一代人的回忆。我们小时候玩具少啊,大多数玩具都是我们自己做的,用梧桐树枝做的红薯枪,用铁钉砸出来的尚方宝剑,用硬木桩子做的大皮牛,用枣树分叉树枝做的弹弓子都是男孩子特别喜欢的玩具。那时候的农村小男孩谁还不会自己动手做几个玩具啊,这些玩具妥妥的承载了80后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3、老手工簸箕。

这个老物件也绝对算得上一代人的回忆,我爸妈那代人,包括我小时候,家里种粮食,晒豆子,分离谷物和杂质等等都是使用这种手工的老簸箕做的,簸箕代表了很多人一生的劳苦和奋斗,现在我家留着的那两个簸箕,还是当年爷爷那辈人手工做出来用到现在的。

4、老式大二八自行车。

我家到现在还留着两台大二八自行车,一台永久牌的,一台凤凰牌的,只不过现在已经几乎不能骑行了。但它们是我爸妈那代人最快乐的回忆,那时候的爱情简单而朴实,骑着爸爸大二八载着妈妈走过了大半辈子的生活,小时候爸爸还经常把我和哥哥两个人都放到自行车上,想起来慢慢的温馨。

5、老式缝纫机。

我家那台缝纫机到现在还能使用,那是我妈妈的结婚大件,小时候我的好多衣服都是妈妈用这台缝纫机一针一线做出来的,虽然现在妈妈眼睛都花了,但这台缝纫机见证了爸妈一生的奋斗和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后我要一直保留这台缝纫机。

6、老式收录机。

那个年代拥有一台收录机的家庭都是时尚的,富裕的,收音机、录音机双功能,简直不要太时尚,这也绝对算得上父母那代人的美好回忆,那是一个时尚热情的年代,我小时候听歌学习英语也用过这台机器。

这些承载着一代人回忆的老物件太多太多了,列举下去无穷无尽。

而深深扎根到我回忆中的老物件还有搪瓷杯、磁带、搪瓷洗脸盆、老式手电筒、家里的陶瓷大水缸、排子车、小石磨、石磙子、大木头医疗箱等等,太多太多的回忆承载在这些老物件中,随着年纪的增长,有时候很多事情都淡忘了,但看到这些老物件,所有的回忆一下子就喷发而出。

(文/阿冰)

你对农村的老物件知道多少,能说出几个?

我六十年代下过乡,当时农村常见老物无非,有石磨,石碾,石臼,,人工打谷机(脚踏式)风斗(风谷子)l,,打谷桶,其它锹锄,铲,房…扁担,谷筐,火笼煤油灯,劳动生活简单用品了,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