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宁愿去超市买菜,也不愿买路边老人的便宜菜,为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超市的蔬菜都是大棚里生长的,大棚蔬菜绝不会使用农家肥。而路边老人卖的菜,却有可能使用有机肥。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买了这样的菜还真有可能就是“绿色”的。

但是,到超市买菜,品种多,可以一次购买好几种,做到“一步到位”。而路边老人的菜,大多都是一两种,如果恰恰是自己想买的品种,而且卖相还不错,可能就会买了。否则的话,只能多走几步去超市了。

路边老人卖菜,基本上都是自己家种的吃不了拿出来卖几零花钱。现在在农村,农家肥也不是很多,尤其是厕所改造以后,农家肥更是来之不易。而现在农村,猪马牛羊也很少饲养,农家肥的来源就更少了,充其量也就是鸡粪还有一点。要想所有的菜都喂上鸡粪,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自己吃的部分会用鸡粪,大部分准备去路边叫卖的菜,可能就没有那个机会了。

经常会听路边买菜的人说“我这个菜是喂鸡粪长的”,还有的说“我这个菜是喂黄豆的”。这些声称“喂鸡粪”“喂黄豆”的菜我都买过,大部分味道和超市菜没啥区别。只有一次,在一个声称“喂黄豆”的地摊买的黄瓜味道不错,还真有一种60--70年代的味道,不过以后再没遇到过。

东北人到了秋天都喜欢储存大白菜,一到了11月初,就会有整车的大白菜到小区叫卖。

我住在旅顺,旅顺的大白菜是出了名的好吃,这一点我在小时候就知道。这些年在旅顺生活,旅顺的大白菜没少吃。但是,到了秋天储存大白菜的时候,那些整车拉过来叫卖的大白菜基本上完全没有原来的味道了。但是,路边小摊位买的大白菜,味道确实还真有一点“旅顺味”。所以我在旅顺住的这些年,到后来就只买路边小摊位的,才能吃到真正的旅顺大白菜。

有人宁愿去超市买菜,也不愿买路边老人的便宜菜,为什么?

举两个例子

大概是13年的时候,有一次赶时间,刚好路过老太太卖菜的那种小摊,看着菜也挺新鲜,就顺便买了两把青菜,2斤共4元,还随便抓了一小把青菜表示赠送,在旁边老太太的小摊上买了两个白萝卜,说3斤2两,零头不要了给3块就行了,当时觉得这些老太太真是民风淳朴,便宜实惠而且无公害无污染。快到家的时候路过一个米面店准备买点米,看到他们电子秤就随身把刚买的菜放上去了,不称不知道,一称吓一跳,青菜少2两,萝卜少4两,当时也没有回去找他们,毕竟数额小。

另外就是读书那会,有一次起床跑步,大概是6点左右,天刚蒙蒙亮,路过小摊时那些摆摊的已经开始摆摊,就看到一个中年人拿着一瓶水,边喝边往青菜上吐,可能是为了保持蔬菜新鲜吧,上面有点水滴给人的感觉确实新鲜点,说真的当时有点震惊了,虽然他不能代表所有小菜摊,但还是尽量去超市买菜。

去超市买菜有人多好处

比如超市里的菜虽然有可能不是太新鲜,但也可以保证没有坏的,食用放心,而且有问题拿小票方便索赔,不会吃哑巴亏。

超市蔬菜价格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省的自己去讲价,有的不会讲价的就是认着吃亏买菜,而且超市的菜不见得就比外面贵,有时候还会便宜很多。

超市使用的是经过计量单位标定过的电子秤,他们不敢也不会使用九两称,我就是宁愿买贵一点也不愿意别人在称上做文章,被骗的滋味还是不好受的。

超市环境好,菜品多,选择起来比较容易,不像小摊和菜市场一样,买几样菜要转几大圈才能凑齐。

超市蔬菜比较卫生,不是说很多老太太种的菜不卫生,很多农家肥种的菜也确实无污染和新鲜,但个人喜好不同吧,个人觉得超市蔬菜更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喜欢去超市买菜,也不愿意买路边摊上的便宜菜。

有人宁愿去超市买菜,也不愿买路边老人的便宜菜,为什么?

朋友们:大家好!我来回答为什么宁愿去超市买菜,也不买路边老人的便宜菜,看完以下几件事你就明白了。

说起路边买菜的事,心里就来气,今天再一次上当。

一、早上锻炼身体回来,到了小区路口,一位大爷在叫卖几个茄子,还有几根黄瓜,想着很久没有吃茄子了,就问大爷多少钱一斤,他说自家种的,要完的话便宜卖,想想也是,天气那么热,老人家卖的东西不多,就全买了。想着还要买点水果,又去了菜市场,一问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其他的茄子都比他的好,比他的新鲜,价格才是他的一半,别人告诉我说,这段时间茄子一直都是一块钱一斤,你买的怎么会是两块钱一斤,你说这事气人不?

二、 前些天,老公说想吃豆角,走了几个地摊,选中老阿婆,看起有八十多岁,就和老公说买她的吧,挺可怜的,我们也没问价钱,直接叫阿婆称了,阿婆手脚麻利的很,说2斤半十块钱,我觉着奇怪,豆角都没怎么放好,就能报数出来,没多想交钱走人,到了旁边卖水果的档口买水果,就想着怕上当,看看卖水果的称准不准,你猜怎么着?只有一斤七两的豆角,整整多收了八两的豆角钱,钱虽然不多,但这个行为太过份,找到阿婆,她却表现得无所谓,还在以老卖老,大声嚷嚷,说七说八,说几块钱都要和老人计较,估计她不是第一次作案了,认倒霉吧,钱不要了,但再也不会光顾她。

三、香蕉是广西的特产,很多人家里都种有,有时老人会用篮子装些出来卖,但都是卖些熟透的、留不了的香蕉,隔夜就会坏掉。那天称好香蕉后,阿婆说没有微信和支付宝,让我去换现钱,你猜猜怎么着,明明我买的都是好香蕉,回家后,袋子下面全是烂的,你说为了一点钱,干这么缺德的事。

以前,我都想着老人不易,年岁又大,没有退休金,反正自己都是要买的,能照顾就尽量多照顾呗,然而,一次次触碰我的底线。

有时在想,这世道变了么,变得让人难以适从,不知道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从此以后,我想我不会因为可怜他们,再去买地摊上的便宜货,而是有选择性的、购买需要的东西。我是芳姐,如果喜欢我,记得关注我,你的鼓励就是我创作的动力,感谢你的收看,下期再见!

有人宁愿去超市买菜,也不愿买路边老人的便宜菜,为什么?

有人宁愿去超市买菜,也不愿意买路边老人卖的菜!为什么呢?受先,路过老人卖的菜,我也不买,不让家人买,也奉劝各位朋友别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路边老人都是城边的老人,你想一想,哪个城市的工厂都主要在城边,那里工厂林立,污染很严重,他们的菜又没有经过市场,也没人检测,想着都恶心,还能吃吗?

第二,路过老人卖菜就在路边,机动穿梭,人来人往,尘土飞扬,有些病毒是很难洗掉的……

第三,有些人买路边老人的菜,是为了可怜他们,我告诉你,他们好多人都有退休,而且他们都有房子出租,收入可观,等哪天拆迁了,都是千万元户,百万元户……

所以为了你和你家人的健康,为了给国家省点医疗费用,请你不要买路边老人的菜,多走几步,也为超市,菜市场那些纳税人做些贡献吧!

有人宁愿去超市买菜,也不愿买路边老人的便宜菜,为什么?

我们行走大路边,常常会发现大路边总有老人在摆着菜摊。老人们的菜品不多,从其色泽就会看出都是自己种的无公害蔬菜,价格也便宜。这些老人年纪也大了,买点钱换点零花钱。让人还真有点同情,或多或少停下来也要买点,权当给老人送了点温暖。但是,只要细心一点,会发现有人并不在老人那里买菜,还非去超市不可。

事实上,说起来至少有这四个原因:

老人卖的菜品种比较单一。农村的老人年龄大了,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自己的生活或贴补家用,他们便会利用起土地来。便在就近的、离水源近的土地种上了易栽植、常食用的辣椒、西红柿、莲花白等蔬菜。这些菜品搁在农村也许就是“大众化”,一日进入市场交易也就极普通了。特别是对于不种菜的“买菜人”,则需要逛很久,在几个菜摊才能买到自己所需要的菜种,耗时费力,还不如去远一点的超市蔬菜摊位“一览有余”。

老人卖菜的计量工具滞后。在路边卖菜的老人,他们计量的不是电子秤,还是老式的杆秤。这种秤斤两都在那一粗一细,两点三点的“点点”上说话。早已是淘汰的计量器,就是四五十岁的人也未必看得懂,甭说是年轻人,如看“天书”一般。有些卖菜的老人眼花,也有看错的时候。一些“有心人”在自家秤上一比对,竟然“短斤少两”了。这样,路边卖菜的“骗人”便成为“共识”。只是碍于情面没有当面说开,但留下了“口舌”。

新的支付方式老人不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就是买菜很多人都用了微信、或支付宝付款。人们平时上街购物一般都不带现金,只要有个手机就行。当用手机付款给卖菜的老人时,老人大都用的老年机,没有微信、支付宝。就是用了智能的,也不相信钱会“扫”在哪个里面。我曾亲耳听到,有位老人指着微信支付码说:“这东西钱往哪装”?对于当下手机支付的年代,农村有很多老人还是不会用,也不相信。在这种情形之下,有的人觉得去了超市还是方便些。

使用的包装袋并非“一次性”的。农村老人的节俭有目共睹,有的老人还会把曾经用过,甚至是路边、大街上拣到的塑料袋“变废为宝”。在自己卖菜的时候,又用来装菜给顾客。这也不是枉说,很多卖菜的老人,那些塑料袋颜色各异,尺寸不一样,还有皱折,有些还破洞了。本来是新鲜的绿色蔬菜,用了这些塑料袋打包,不得不叫人咋舌。也许一次不戳破,一定没有“回头客”了。

很多人还是挺同情卖菜老人的,到哪都是买菜。买了老人的菜,让老人早点回家,少晒少冻。只是有些老人的作法让有心觉得事实并非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还真的让人有点寒心。还不如去明码标价,干净卫生的蔬菜超市买呢!

有人宁愿去超市买菜,也不愿买路边老人的便宜菜,为什么?

【超姐观点】买超市菜还是买路边老人菜,超姐觉得这是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定!超市的菜种类繁多、明码标价、准斤准两、童叟无欺,路边摊的菜方便、新鲜便宜,但有的是九两称,路边摊卖菜都是流动摊位,今天在这明天不知在哪,诚信差些!

我认识一个在路边常年摆水果摊的老板,他的水果比其它摊位的都贵,好多买东西的人一问价格就走了,觉得他家比别人家贵很多。开始我也是这样认为,一次在一个路边摊买了几个山竹,拎着在他这买其他的水果,我是无意把水果放在他的秤上,他这也卖山竹怕弄混,选好其他的水果过称时看到电子称上显示的重量问老板:你这称准吗?老板是个信佛的人先说了几句阿弥陀佛就开始了:不准你给我砸了它!那你帮我称称这山竹多少钱,13一斤,23元,一斤八两,你自己看!(我买了二斤花了26元钱)我什么也没说买完其他水果就折回到卖山竹的摊位:老板这个分量不对!老板二话没说直接给放上一个山竹,大概是看错称了!我和老板都心知肚明,只是他那有其他顾客,我也不想为了这么几块钱跟他闹,息事宁人,下次再也不买了!

正是这件事我很少在外面买小商贩的东西。疫情期间经济不好过,好多夜市早市取缔,那些自己种点菜没有销路的菜农又进城打游击了。有时想想一斤菜差不了几个钱,全当捐给他们做贡献了,生活不易,有的农村的老人没有养老钱,七八十岁还要骑车小三轮赶十几里路进城卖菜。

我们小区门口有一条小马路,以前执法部门不管,小小的早市五点多就人声鼎沸,充溢着浓浓的烟火气,我早上买完早饭都爱在这转转。我这人买菜看人,一般不买年轻人的东西,喜欢买年龄大的老人的菜。看着她们颤巍巍的拿着最古老的称杆秤菜,心里总觉得酸酸的。

我小候也是生活在农村,对农村这个年龄的老人很有亲切感,看到他们就会浮现满满的童年回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有时在农村还是很难实现。

在和卖菜老人聊天中,我固定买菜的几个老人各有各的心酸。孩子没有多大的出息,自己顾不过自己有孝心也帮不了多大的忙照顾老人,老人虽然年龄大了,但是只要能自给自足就不靠孩子,不给孩子添乱,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也就卖卖菜时令的蔬菜,冬天卖卖大白菜或者干菜,给自己挣些吃药的钱。年龄大了毛病多了,看病吃药是他们很大的一笔开销。

受以前买水果缺斤短两的当,每次我买菜也会称称分量,这几个老人真的很实诚,每次买分量够了都要多给:自己家种的不值钱,丫头拿着吃去吧!心里暖暖的,每次我也多给老人些钱,都是为了生活,不容易!

做买卖靠的是良心,你的东西不货真价实、缺斤短两下次顾客绝对不会光临,无论是超市还是路边摊,买卖讲究的是诚信无欺!

有的人喜欢买超市的菜觉得有质量问题可以直接找回省了打嘴架,现在是一个诚信无价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讲究诚信,小商小贩也不例外!一次欺瞒失去一辈子的顾客,自己砸自己的脚,自己断自己后路。如果想长久经营下去必须要有诚信,不能缺斤短两!个别的小商贩为了眼前的利益失去长久的利益,这是鼠目寸光的经营理念。

超姐希望无论超市还是小商贩都做到买卖公平、货真价实!用自己的良心经营自己的生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