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在位时间四年,他到底算是明君还是昏君?

建文帝朱允炆是个不折不扣的蠢才昏君。幸亏他四叔夺过皇位,及时掌住了大明江山的舵,否则,明朝很可能就是秦朝的下场,也来个“二世而亡”。

可以说,朱元璋辛辛苦苦几十年用命打下来的江山,差点就让建文这个好孙子给断送掉了。

一、建文帝的所作所为

那么,建文帝都做什么了,奇韵才会说他昏庸无能呢?

咱就先来看看建文帝在位办的那些把人气到肝疼的蠢事。

1、让明朝农业倒退1000年的井田制

21岁的年轻小伙朱允炆,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刚一正式上岗,就对爷爷留下来的江山来了一场大变革。

咱就先说说他对农业的改革,就能让你惊掉下巴。

建文直接给土地改成了井田制。

啥叫井田制。

井田制名义上土地归国有,实质上都归皇上所有。

皇上把一部分田分给大家种,但是分到地的人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也不能买卖,这叫“私田”。

另一部分土地则归皇帝私人所有,叫“公田”,公田谁来种啊?肯定不能是宫里人种,更不能是皇上种,还是老百姓种,而且老百姓属于免费劳动。

而且,老百姓必须地先把皇上的公田种完,再种自己的私田,不仅如此还得交税。

这制度冷不丁一看,感觉是向着穷苦百姓的,土地从新分配嘛,可实际上,老百姓是被盘剥了。

这制度,其实也不是建文创造出来的,而是距离明朝1000年前的商朝周朝的制度。

不过商周时期还是奴隶制,奴隶被压迫习惯了,你让他义务劳动他认。

可明朝不一样啊,这种制度不仅招来那些大地主的强烈不满,老百姓也很有意见。

其实在汉朝,王莽篡权那会儿,王莽同志就已经实验过了,实行井田制,最终导致全国各阶层的人都大有意见,以至于发生了大暴乱,王莽的小命都交代进去了。

你说,人家王莽老哥都已经实验过了,开历史的倒车不行,你建文咋就不吸取一下经验教训呢?

得亏了朱棣,倒行逆施的井田制才实行了三年多而已,否则时间长了,这种不符合具体国情的土地制度必然会引发社会大问题。

2、重文轻武,打压武将

朱元璋那个时代,因为是靠武力打跑元人,建立的大明,因此很尚武,武将的地位很高,文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建文呢,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再加上他本人就是个儒雅书生,所以他觉得大明必须得大大提高文官的地位。

于是他正式上岗后,马上大开科举,选拔了很多苗子,还提拔了很多文官。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说了,这不是好事嘛。

确实,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坏就坏在,建文搞得太过了,和爷爷朱元璋对比,简直就是文武两个极端。

建文这回可是太重视文官了,文官的数量也一下子就上去了,可他又太过忽视武官了,甚至可以说是重文抑武。

朱元璋当年为了给孙子开路,特意收拾掉了一大波开国功臣,这波功臣绝大部分是武将,这波武力值最高的武将没了之后,大明的武将就处于短缺状态。

这种情况下,你建文帝不说多发掘一些有军事才能的新生代武将,填补空缺,反而还一个劲地只选拔文官,这是怎么想的呢?

建文啊,难道你忘了,你当政那时候,元朝余孽可还在北边虎视眈眈呐。就算没有四叔谋反,元人打过来你可咋办呢?

在建文的不懈努力下,大明朝廷很快就成了“秀才朝廷”,武将匮乏,边疆守卫松散。

若不是朱棣打过来把建文赶下台,按照建文这路子搞下去,大明不久就会混成北宋那个样子,外敌一打过来就玩完。

四叔朱棣开打的时候,就验证了建文重文抑武的坏处。建文帝到了无将可用地步,60多岁都该退休的耿炳文和草包李景隆都成了主帅。

结果败仗打了一场又一场,损失惨重。

3、削藩

说起建文帝削藩,那更是一连串的愚蠢。

当初朱元璋的规划,是让儿子们在边疆就藩,成为守卫大明边疆的屏障。

朱元璋晚年时,也和建文探讨过藩王的问题,当时爷孙俩说好,若是藩王们好好的,就不动他们,若是有不臣之心,就削藩。

结果建文可好,爷爷一过世,那些话就全抛到一边去了,人家那些藩王叔叔们也没干嘛,他上来就大搞削藩。

几千年来,但凡有见识的君主,都不会轻易削藩的,削藩的风险非常大,难度又相当高,搞不好自己就被藩王给干掉了。

所以,基本都是到了不削藩不行的地步,皇帝才会被迫削藩。

人家建文不管这些,人家就是自信满满。

削藩本身,不算错,毕竟藩王势力太大,是对皇权造成了威胁,可以削藩。可怎样削是大学问。

我们再看看建文咋削藩的,都能把人气笑了。

顺序

当时藩王中,数燕王朱棣势力最大,声望最盛。兵法讲擒贼先擒王,那就先削朱棣呗,把他给干掉,其他藩王自然就好收拾了。

结果建文偏不,他说要先削几个和朱棣关系近的,吓一吓朱棣,于是他先把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五个给削了。

结果这五个一削,不仅没吓到朱棣,反而一下子激起了燕王朱棣的反心,本来人家朱棣是好好当藩王守北京的。

节奏

而且,建文的计划是,一切都要搞快点,削掉上面5位藩王,人家只用了10个月!

按照这个速度,若是一切顺利的话,也就2年,就能削掉所有藩王。

要知道,人家千古一帝康熙,平三藩都用了8年啊,只是三藩,综合实力还比不过建文帝时期的藩王们。

所以建文,你到底是多有自信?

具体方式

建文削藩的方式简单粗暴,首先是安罪名,说你谋反啦,然后就带人呼啦啦上门抄家,藩王本人或杀或软禁。

如此血腥暴力的方式,这是干啥呢?是生怕其他藩王没有反心吗?

再看人家康熙咋削藩的,先制造矛盾挑起战争,让水越来越混,这回他再下手,光明正大地镇压,名正言顺。

这一对比,看出来小建文是有多蠢了吧?

错失机会

其实建文帝曾有两次绝佳机会可以轻松干掉燕王朱棣的,结果全因为自己的蠢而错失机会。

建文继位,燕王朱棣入宫觐见。在觐见的时候,燕王的态度很嚣张,还做了些僭越的行为。

有人劝建文,趁机抓了朱棣就大功告成了。

结果人家建文放他回北京了。

后来,朱棣的3个儿子进京,徐辉祖劝建文,趁机把这哥仨扣下当人质,朱棣统共就这3个儿子,有了这仨人质,燕王朱棣那好拿捏了。

结果朱允炆又把人都给放了。

4、靖难之役

靖难过程中,建文办的蠢事就更多了。

矛盾的旨意

靖难开始,四叔朱棣对自己动真格的了,建文这才发现,朝廷里竟然没啥作战成熟的将领,老一代里,就剩一个60多岁的耿炳文。

建文立刻派耿炳文前去收拾朱棣,可去就去吧,让耿炳文甩开膀子放开了干就完了呗,他偏偏还要嘱咐一句“打仗可以,但是别杀我四叔,别让我留下杀亲叔叔的罪名。”

你说你都削藩灭了5个亲叔叔了,也没在乎名声啊,这回打谋反的四叔反而要顾及名声了?

你建文下这种命令,让耿炳文怎么打这个仗?是奋力荡平叛军呢?还是假模假式地比划比划就行?

背负着这种旨意的耿炳文,打仗打得相当难受,最终吃了败仗回来了。

识人不明

建文帝决定派50万大军攻陷朱棣的北京大本营,让谁去呢?

当时有两个人选,一是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二是朱元璋外甥的儿子李景隆。

其实徐辉祖是个绝佳人选,军事才能出色,还非常忠于建文帝,结果建文帝认为他是朱棣的大舅子,猜忌他,让他坐冷板凳去了,坚决不用。

李景隆属于纨绔子弟,草包一个,打仗就不行,结果建文帝最终选了李景隆来领兵。

你建文帝也不想想,要论亲戚,徐辉祖是朱棣大舅子,李景隆还是朱棣的表兄弟呢,而且俩人从小玩到大,感情不错。你猜忌徐辉祖,咋不猜忌李景隆呢?

李景隆带着50万大军浩浩荡荡去了北京,不出所料,兵败而归,而且因为跑得匆忙,把从南京带去的大量军事物资都丢在了北京城外,倒是便宜朱棣了。

之后更无语的事情发生了。

李景隆都打了一次大败仗了,你建文帝总该看出他的水平来了吧?结果紧接着白沟河之战,建文再次让李景隆挂帅,带着60万大军打朱棣。

虽然这次李景隆手下多了平安、郭英、吴杰几员猛将,但是由于李景隆多次判断失误瞎指挥,白沟河之战还是惨败,损兵10多万。

对了,白沟河之战前夕,建文帝还做了一件蠢事。即将开战,眼瞅着用钱的地方一大堆呢,他竟然改革江南的赋税,给江南减了不少的税。

是,江南的税赋是太高,是该减减,可你就非得这个节骨眼减税吗?建文帝的很多行为不得不说,真是让人感觉很迷。

幼稚天真

其实朱棣的靖难之役打得并不顺利,毕竟是以藩王之力对抗整个朝廷,朝廷数倍于自己的兵马和各种资源在那儿摆着的。

不过朱棣很明智,他发现像以往那种攻城掠池一个一个城池攻陷的打法根本不成,因为他拼了老命也没拿下城池,于是换了个思路,不这样按部就班地打了,直接带兵去南京,围了建文帝的皇宫。

当建文朝廷意识到朱棣直奔南京而来时,很是惊慌。这时候建文你倒是赶紧准备作战啊,集中兵力守住南京。

结果建文帝等到朱棣快到南京时,来了个主动求和,他找了好几波老朱家的亲戚,以亲人的身份来和朱棣谈判,打感情牌,“咱都姓朱,是一家人,别打啦,你回北京去吧,皇上不追究。”

朱棣押上了全部身家性命,打了3年的仗,可算是打到了建文的老巢了,成与不成就看这一哆嗦了,这时候你劝他回头?这时候你搞求和?但凡有脑子的就能想到朱棣是绝不会答应的吧?

与其费这番心思,干嘛不去好好准备南京保卫战呢?

不出所料,所有说客亲戚全被朱棣怼回来了。

很快,朱棣围了皇宫,草包李景隆带着几个贪生怕死的武将,屁颠屁颠给朱棣打开了宫门,而此时,在皇宫的大火中,建文帝消失了。

二、建文愚政的原因

那么,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了,朱元璋千挑万选的继承人,咋会这么昏庸愚蠢呢?朱元璋的眼光有这么差吗?

其实在建文帝这些看似蠢到家的行为背后,是有原因的。

下面奇韵就来说说建文帝犯蠢的原因:

1、学霸外表,能力平庸

建文帝其实并不是一出生就受爷爷的喜爱,他小时侯头有些偏,朱元璋不太看重他。

直到小建文稍大一点开始读书了,爷爷喜欢他了,因为他念书念得成绩太好了,背书从来不让老师操心,经史子集学得倍儿好。

朱元璋是文盲出身,所以内心就有对优秀学子的那种爱惜之情,小辈们读书好的,他都另眼相看。这种心态就有点像一个没文化的暴发户,很希望自己的后代可以成才可以考上重点大学那样。

可有一点朱元璋没想到,文化课的成绩优秀,说明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的各方面能力都强。

自幼,皇家给建文安排了名师,教他儒家文化、教他经史子集,他学的都非常好。

成年后,建文帝成了一个儒雅的才子。

这样一个高材生,把他放到高等学府当讲师或许是很好的,你让他搞文学创作也是很好的,但是你把他放到皇帝的位子上,让他指点江山社稷可就一言难尽了。

因为建文帝的政治能力、判断力、识人辨人的能力、军事能力、领导力,乃至帝王术等等,全都平庸至极。

说平庸都是客气的,说白了,完全是不及格。

让一个书呆子当皇帝的下场,就是他召集了一堆同款书呆子做大臣,还屡次判断失误。

相比之下,四叔朱棣这个文化程度很凑合的“粗人”,这几方面的能力都很强,除此之外,朱棣还特别会笼络收买人心,具有一种人格魅力。

可见,皇帝没必要学问太高,但能力是必须有的。

建文帝在能力上吃了很大的亏。

2、一个天真的理想家

上面虽然说,建文帝做了一系列蠢事,但平心而论,他的本心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

建文帝因为从小学习儒家思想,深受影响,他是想把大明治理成一个孔子所说的那种“大同社会”,人人有土地,安居乐业,没有犯罪发生。井田制、减轻赋税、减轻刑罚,都是他为此做出的努力。

建文帝的所有措施都是为了打造一个大同社会。

可是,他忽略了一点,这套想法太理想化了,太脱离现实了。

咱看看明朝初期几个数得上的有作为的皇帝或者皇储,朱元璋、朱标、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全都是经历过现实磨砺的,朱元璋是长于乱世不得已,其余几个则是被刻意进行的磨练学习。

尤其朱标和朱瞻基,那是和名师学完文化课,又刻意被父辈带领着去民间进行吃苦训练,去战场接触真刀真枪。

经过文化教育和充分社会实践的继承者们,才具有接地气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想问题也会基于实际出发。

建文帝呢,从小养在深宫,养尊处优,不识人间疾苦。

若是父亲朱标不早死,他应该也会被父辈带着进行社会实践课。

可他太倒霉了,父亲早死,爷爷当时又老病,无力对他进行实践课,只能在嘴上指点一二。

这就导致建文在社会实践上空白一片。他又太过迷恋儒家治国的思想,以至于想法完全脱离实际,全是空想。

建文的改革,就像一个幼稚的毫无社会经验的高中生,凭书本知识和想象乱来一气,大明江山成了他的实验田。

井田制得罪了很多大地主,豪门大族,老百姓也不满意。

一登基就暴力削藩,则让叔叔兄弟们成了仇人,让皇亲国戚们寒心,也让勋贵集团人人自危,“建文把老朱家人搞完了,会不会接下来就搞我们呢?”

这种连锁反应,导致真心拥护建文帝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臣子,尤其是武将,内心摇摆不定,以至于在对抗朱棣时,悄悄放水。

一个空想家又怎能把国家治理好呢?

3、猪队友真坑人

建文帝在位的4年,朝政和军事都一塌糊涂,建文本人不断犯蠢,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猪队友们太坑人。

自古有成就的明君身边,往往都有那么一两个判断力出色、智谋绝佳的谋臣辅佐,给皇帝充当着智囊的角色。

皇帝迷茫的时候帮忙拿主意,皇帝犯蠢的时候及时矫正。

就比如,刘备身边有诸葛亮、法正、庞统等,刘邦身边萧何、张良、陈平等,朱元璋的身边有朱升、李善长、刘伯温等。

咱再看看建文帝身边的三大谋臣,也就是他的智囊团。

  • 方孝孺:宋濂学生,学霸,被誉为“读书种子”;
  • 齐泰:学霸,非常自律、勤奋,在朱元璋时期为官9年不出错;
  • 黄子澄:学霸,建文帝从小的伴读,和建文关系很铁。

这三位,乍一看,都是优秀人才嘛,蛮好蛮好。

当年朱元璋也是这样认为的,毕竟这三位能站到建文帝身边,和朱元璋的赏识分不开。

可是,这三位全都是书呆子型人才,读书写文章搞学术交流,那水平是一流的,你让他们观时局,跟在皇帝身边谋事辅佐,那水平就太烂了。

三位智囊团成员都干过啥呢?
  1. 刚登基就搞改革,井田制一系列复古制度,这是三人支持的。
  1. 建文帝刚登基就火速暴力削藩,先削五个藩王吓唬燕王朱棣,这蠢主意是这三人提出的。
  1. 建文帝继位后,朱棣来京城觐见,行为无礼,但建文没有趁机扣住朱棣而是放走他,这主意还是和三人有关。
  1. 后来朱棣的3个儿子来南京觐见建文帝,徐辉祖建议扣下他们当人质,黄子澄说放了他们好麻痹朱棣,建文听了黄子澄的话。
  1. 靖难开始,撤掉经验丰富的耿炳文,换成草包李景隆挂帅,这是黄子澄提出的。
  1. 李景隆吃了大败仗,依然让他挂帅参加白沟之战,还是黄子澄提的。

总结一下就是,这三位“智囊”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哪里是智囊啊,猪队友还差不多。

其中齐泰的智谋稍微好点,智谋最差的就是黄子澄,然而建文帝还最信黄子澄,被黄子澄坑得那叫一个惨。

但凡给建文安排一个李善长、刘伯温、姚广孝那种水平的大神,他也不至于上岗4年就玩完啊。

然而这三位智囊如此不堪重用,竟然还没有被建文帝开除,他依然信任他们,重用他们,这也足以说明,建文这个人识人用人也是不行的。

三、写在最后

建文帝就像一只飞行本领都不行的雏鸡,心里却想着像一只雄鹰一样翱翔,在草地上肆意捕捉猎物,并且稚嫩地模仿着雄鹰捕猎的姿势。

其结果可想而知,雏鸡来到草地捕猎,随便一只狐狸、貉子、鬣狗,就可以把它给吃了。

平心而论,朱允炆的4年执政,实际上是很失败的,大刀阔斧搞改革,结果搞得一团糟,搞个削藩结果把皇位给搞没了。他就是个不及格的皇帝。

只不过,他因为被亲叔叔夺了皇位,再加上皇宫大火下落不明的传奇故事,这就无形中使他成了一个受害者,获得了后世人的同情。

战争上的失败掩盖了他政治上的失败。后世人普遍对他在位期间的执政情况是不甚了解的。

实际上,就算没有四叔的武力夺位,昏庸无能的朱允炆也不可能在龙椅上踏踏实实坐下去的

朱允炆在位时间四年,他到底算是明君还是昏君?

昏君。

朱允炆在位四年间,朱元璋还有好几个年龄到点的儿子在南京,一个都没有就藩,南京也没有专门的王府,也没有食碌,这些可全是他的叔叔,结果未就藩的谷王联合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

朱允炆的性格比较急,或者说他领导的朝廷太急了。

湘王连儿子都没有,说人家谋反,结果湘湘王全家自焚而死;

珉王在云南被沐家排挤回南京游荡,一直没有新的封地可去;

周王(朱棣同母兄弟)是个老好先生,喜欢读书,学医,也被抓;

这些全是内地无兵权之亲藩,有兵权的塞王如秦晋代燕辽宁一个个都手握重兵,在燕王起兵后,至少要去安抚秦晋二藩呀(太子朱标同母弟弟)。

好吧,朱棣都打到直隶(江苏)了,都没有扬州和镇江(京口)进行布置,反而水师让人家策反了,锦衣卫干什么吃的。

朱允炆在位时间四年,他到底算是明君还是昏君?

肯定是昏君了,是明朝到朱允炆接位时,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正在刚刚好揭开大幕,中国的东海岸开始进入多事之秋的变局中,造船业经过两宋时代的高速发展,海外贸昜变得异常繁荣,海运业的发达,也意味着海盗也开始强横起来了,来自东海岸的外敌入侵,是有可能随时会发生的,将中国的政治中心政权,摆放在远离军队的重要资源补给地,更靠近没有协防的海岸线边上,明朝的政权更落在一个没有军事斗争经验的朱允炆身上,显然明朝政局就会处于严重的不稳,内里求变的欲望已经大于朱允炆的控制能力,就算没有朱棣抢夺政权,明朝的政局也要再进行大洗派,能始终定出一个人心稳定的政治基础中心出来,才能让明朝的体制能正常运行下去,是实践证明了当时的北京,才是中国不二的政治稳定器,朱棣只是顺应了中国的政治时运需要,所以由朱棣改变明朝的格局,是时也运也。

朱允炆在位时间四年,他到底算是明君还是昏君?

昏君了。自己手拿两王四个二,坐拥全国资源,数十万大军,内无权臣。虽然有朱元璋诛杀功臣导致无得力大将的原因在,但有朝廷大义在,镇压偏居燕北,半个河北省的四王叔,居然一败再败,四年时间(实际战争三年多一点)就丢掉了江山,败在政治经验不足和实际能力欠缺上

朱允炆在位时间四年,他到底算是明君还是昏君?

肯定不是明君,但也不能算昏君。他就不能算合格的皇帝。

朱重八千算万算,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他铺路,就是没有给孙子算好他的儿子们会造反。所以,隔代亲害死人哪!

朱允炆在位时间四年,他到底算是明君还是昏君?

在明‬朝‬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朱允炆的削藩,不但是有需要,而且也应该是有把握的。他的削藩,在战略上是必要的,只是在战术操作层面上,朱允炆做得很糟糕。他的一句“务使朕有杀叔之名”,给敌人穿上了刀枪不入的保护衣,也把自己和大明朝的千军万马扔进了火炕。如果他没说这句话,而是鼓励将士奋勇杀敌,结局恐怕就不会是后来的样子。朱允炆,也会在史书中被写成有胆有识的有道明君。“远迈汉唐”四个字,也就会变成他一生的写照。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和汉朝的汉景帝、以及本朝的明宣宗比起来,显得非常着急,登基伊始就拿下了五位藩王,还搞得人家家破人亡的,完全没有“仁柔之君”的样子。都说权力是人的催化剂,但是朱允炆的变化,确实是快了一点。这种急吼吼的作风,最后也给人以口实,成为他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为何朱允炆会如此着急削藩呢?他的削藩真的是错误的吗。

原因一:朱元璋留下的政治格局并不理想,隐患多多

朱元璋在生前,为了孙子能够踏踏实实的继位,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屡兴大案,将明朝的开国元勋几乎屠戮殆尽,改用自己的儿子们来镇守四方。应该说,这是一个老套的制度,在历史上已经不止一次被证明是非常不稳定的,藩王各自都有一定的正统性,谁都能打着皇室的招牌扯起反旗。朱元璋的这种安排,说好听了是让朱家子孙互相拱卫,为了朱允炆可以文治天下;说不好听了,就是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筐子里,分散风险,多安排几个继承点位,即使天下有变,也可以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下还是他朱家的。

当然,朱元璋这么安排,有他的深意。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各个地方都有割据武装。朱元璋也是这种武装出身,危机意识已经深入骨髓,所以他信不过大臣,宁可让皇族内乱,也不能便宜了外人。

可朱允炆不一样,他是受着正统儒家教育而成长起来的,历史的典故怕也是看得不少。朱元璋的这种政治格局,对朱家来讲是满堂红,但对他个人来讲,却无异于是被架到了火上烤。如果镇守各地的都是他的兄弟辈,他还可以用嫡系传人的身份压服对方。可偏偏藩王们都是他的叔叔,世俗地位和政治地位一旦平衡,朱允炆的优势就不明显了。所以从朱允炆当上皇长孙的时候开始,他就一直在计划着怎么削藩。因为每个藩王对他的威胁,都是实质上的存在。而事实证明,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朱棣靖难起兵所打的旗号,就是凭着皇叔的身份来“清君侧”,说白了就是教训他。所以,朱允炆比任何人都渴望削藩。

原因二:理想主义四人组的柏拉图理想国和藩王的阻碍

朱允炆既然是标准的儒家学生,自然和最正统的读书人走得近。所以他的身边,就围绕了三位学问家:精通天下兵马驻扎情况及山川地形的兵部尚书齐泰、朱允炆自己的老师及政治参谋黄子澄、号称“天下读书种子”的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博闻强记,学问震古烁今,但是行事作风却很僵硬,不会变通。他们的共同理想是辅佐明君成为一代贤臣,而朱允炆的理想是统御六合成为一代明君,双方一拍即合,在理想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可以看看朱允炆在当上皇帝之后,到底都干了什么:改革法治,废除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严刑峻法;插手藩王家事,为王子读书设置伴读和宾辅,影响他们下一代的思维;改革税制,对天下土地按照统一的标准收税;限制宗教财产,保证国家可以从更多的土地上获利。

可以看出,朱允炆虽然号称仁君,但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毫无疑问也是支持朱允炆的。这四个人心中,确实是有一个理想国的蓝图。

但是,这个蓝图藩王们会买账吗?自然是不会的。朱允炆改革税制,肯定会将藩王们隐藏起来的土地翻出来,影响他们的直接收入;朱允炆改革法律,禁止皇帝、皇族直接插手地方案件的审理,也让藩王们失去了欺负人的根本;最受不得的是,朱允炆插手他们的家庭教育,派来儒生辅导王子功课,说是老师,实际上就是监视藩王的间谍,藩王们当然断断不会答应。

藩王们的反对是必然的,那么,朱允炆要想实施自己的政策,那就必须要削藩,清除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以他才那么着急,因为只有削藩之后,他才能放开手脚构筑自己的理想国。

原因三:实力实力,还是实力

朱允炆敢于那么快削藩,自然有自己的底气。明朝规定,藩王不可以直接插手地方的行政事务,不可以插手人事任命。他们可以调动的部队,也仅仅是自己的卫队(宁王职权、燕王朱棣这样守边的藩王不同,手中有国家的部队,但是部队原则上仍然是朝廷的,不是藩王的。)。而朱允炆是皇帝,天下的财力、物力、兵力尽在其手,与藩王们的实力对比是有压倒性优势的。即便在朱棣起兵靖难初期,朱允炆的实力一直是远远强于多方的,如果不是用人不当和自缚手脚,朱棣也应该难逃被剿灭的命运。

原因四:少年天子的意气风发

除了读书人的理想外,朱允炆还有这少年天子的血气方刚。电视剧《康熙大帝》中,少年天子康熙曾经说过:“如果削藩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的话,朕希望他早点儿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朱允炆。年轻人做事,有时确实毛毛躁躁、不太牢靠的缺点。但是,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好处,做事动力足,肯于真抓实干,办事不会因循懈怠。一旦老了,办事就会瞻前顾后,有时候能办成的事,也会拖拖拉拉,最后不了了之。

前面已经说了,朱允炆有削藩的要求,这件事情是他必须要办的。等到了自己主政的时候,自然要趁着年轻赶紧把事儿办了,免得夜长梦多。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朱允炆的削藩,不但是有需要,而且也应该是有把握的。他的削藩,在战略上是必要的,只是在战术操作层面上,朱允炆做得很糟糕。他的一句“务使朕有杀叔之名”,给敌人穿上了刀枪不入的保护衣,也把自己和大明朝的千军万马扔进了火炕。如果他没说这句话,而是鼓励将士奋勇杀敌,结局恐怕就不会是后来的样子。朱允炆,也会在史书中被写成有胆有识的有道明君。“远迈汉唐”四个字,也就会变成他一生的写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