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从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代,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呢?有,还不止一件,而是两件,其中就有三家分晋,另一件就是田氏代齐。

在这两起历史性的事件中,其实质往小了说,都是卿大夫夺权斗争的结果;而如果往大了说,则是分封制走向崩溃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周朝统治有八百年的历史,实际自打周平王迁都后,周室的权威就逐渐被各诸侯国踩在脚下了,各诸侯国相互争斗,最后搞出了春秋五霸。各位霸主们手底下有一批能人志士,他们虽是打工仔的身份,但都是实干家,久而久之,随着实力的增强,犯上作乱就成了家常便饭,直至将国君架空,甚至篡权夺位,比如田氏代齐,或合力分裂老诸侯国,比如三家分晋。

所以,三家分晋就是晋国各路卿大夫们经过长时间的争斗,将晋国一分为三的故事。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田齐代替姜齐用了286年,韩、赵、魏三路小诸侯分裂晋国也花费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话说晋国也曾是春秋时代的一代霸主,怎么就突然衰落了呢?实际上并不是“突然”衰落的,权力的扩张都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当晋国在军事大国的道路上狂奔时,作为军人的卿大夫也就开始了他们专权的过程。

从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的“作二军”,到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历时两百多年,晋国国君权力的下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众卿专权到六卿专政

从晋献公到晋文公的几十年里,晋国的军事实力大幅增长,这都是军事改革带来的结果。在此之前的数百年间,晋国长期只有一军,直到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他将一军分成上下两军,他统率上军,其子申生统率下军。

二十八年后,到晋文公四年(前633年)时,晋国已有三军,即上军、中军和下军,三军分设正、副卿,均由非公族大夫掌权,是谓“六卿”。

原本“六卿”只在军事领域活动,但后来随着权力的扩张,他们的势力逐渐延申到政治与民政领域,成为晋国政坛上颇为有影响力的家族势力,形成“六卿专权”的局面。

那么晋国难道没有公族吗?怎么轮得上卿大夫专权呢?原本也有,但是由于晋国公族连年内斗,与君主相互钳制,到了晋献公时就不再设公子、公孙为贵族了。所以,公子、公孙只好离开晋国而仕于他国,由此造成了“晋无公族”的局面。

“晋无公族”虽然促进晋国政局的稳定,但也为晋国被瓜分埋下隐患。有血缘关系的公族被驱离后,远支公族和异姓卿大夫代替了公族参与到晋国的政权中来。

那么晋献公之后,在晋国主要有哪些卿大夫崛起呢?

晋国的军事改革使它成为当时的超级军事强国。在此过程中,晋国也不断对外征战。在晋献公时先后灭了耿、霍、魏三国,其中功劳最大的有两位:赵夙和毕万,他们都因此而得到了封地。赵夙拥有了耿地,魏地则封给了毕万。

赵夙原本的封地在赵城,先秦时代以邑为氏,故称赵氏;毕万有了魏地,也以以邑为氏,故称魏氏;而在早些时候,与周同姓的姬姓一族被封于韩原,故称韩氏。这就是后来分晋的原始三大势力:韩、赵、魏。

除了韩、赵、魏三股卿大夫势力之外,还有源自晋献公之子重耳麾下的“五贤士”。重耳流亡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由于受到骊姬之乱的迫害,他被迫离开晋国,辗转8个诸侯国,在外颠沛流离了19年,直至62岁才归国当上晋国国君。

在重耳流亡期间,与他相随的有所谓的“五贤士”,即:赵衰(赵夙的儿子)、狐偃咎犯(晋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和魏武子(毕万的孙子)。在外流亡时重耳靠得就是这五位贤士,之后在他归国当政后,这五位贤士自然就成了大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于是,赵氏、狐氏、魏氏、胥氏、先氏等族因此而崛起。

另外还有一些在军中世代掌权的大族,如“郤”氏等。

在上述这些卿大夫中,赵衰颇有头脑。在晋文公即位之初,他就为晋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他认为“尊周”是晋国的资本,这个主张被晋文公采纳。晋国因尊周而获赐晋河内阳樊之地,赵衰也因此被命为卿,从而有了更大的权力。

晋国自从建立三军后,中军被视为正卿,谁掌握了中军,谁就是掌权人。原先中军在国君手里,到后来各路卿大夫为了掌权,先后争抢统师中军,导致中军成为卿大夫们手中的玩物。

到公元前621年时,赵盾(赵衰之子,赵夙之孙)统师中军之后,他搞起了一家专政的局面,驱逐了狐氏,还把晋灵公也杀了,扶持晋成公上位。晋成公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路异姓大夫代为公族,这样一来,晋公室的力量衰微,而异姓大夫势力膨胀起来。

赵盾专权的时间长达将近二十年之久,之后又有荀氏、范氏、栾氏、韩氏、知氏、魏氏先后掌权,而先氏、郤氏、栾氏在斗争中又被灭了。

赵氏也曾一度陷入衰落,但后来又居上了,就是通过经典的“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再度崛起的,这个故事在《史记·赵世家》有着详细的记载。通过这个故事,从中也可看到晋国君权的极度下滑,以及各路卿大夫之间斗争的残酷血腥。

到了公元前514年,六卿合力又诛灭了祁氏、羊舌氏,并将其封邑划分为十县。这样经过一番争斗之后,形成了韩、赵、魏、范、中行、知氏六卿暂掌权力的格局。那么,接下来,这六卿又如何争斗呢?

从四卿并立到三卿分治

君权下移,六卿势力上升,晋国公室的土地逐渐被六卿瓜分,而六卿之间的领地转让、交换和抢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六卿为了争夺土地,还开启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田制改革。原先晋国以百步为亩,卿大夫们为笼络民众更改了旧规。如赵氏以两百四十步为亩,韩氏、魏氏参两百步为亩,范氏、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为亩。其中以赵氏的让利最大,土地面积增加了,但并没有增加赋税,对此深得民众的拥护。

六卿分守晋国之地,各有武装,为争取更大的利益,互相攻打不休。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当政时,赵、韩、魏、知四氏与中行氏、范氏发生争斗,最终将中行氏、范氏赶出了晋国。于是,晋国政坛又开始了“四卿并列”的时代。

晋定公死后,其子晋出公即位。他对四卿专权极为不满。按照常规,中行氏、范氏被驱逐后,其封邑应该充公,也就是归到晋国国君的名下。但是四卿没有那么做,而是将中行氏、范氏两家的土地私分了。

晋出公对此事极为愤怒,于是他准备向鲁、齐两国求援,以对四卿施压。但四卿先下手为强,公元前456年,四卿合力攻打晋出公,最后堂堂一个国君被迫逃亡,结果死于途中。

晋出公死后,晋哀公被扶上君位,但实际当政的则是知氏。知伯当选为晋国的正卿,之后晋国在知氏的治理下,实力大增,比如征讨齐国夺回失去的土地,再如攻打郑国,连下九城而还。这些都增强了晋国的国际声誉,引来诸多小诸侯国的归附。

知伯掌权长达二十多年,在增强晋国实力的过程中,知氏也逐渐成为晋国四卿之首,在周王朝的所有卿大夫当中,也是能排上号的。

知氏一家独大,晋国的事儿基本他说了算,谁要是不听话,他就打谁,但有时候人也不能太自信,否则迟早吃亏,知氏的出局就是这样。

公元前455年,知伯打着“强公室”的旗号,自己先主动献出万户封邑,然后也要求韩、赵、魏同样也要各献万户封邑。韩、魏势力较弱,迫于知氏的压力,尽管不愿意,但最终还是献了地,但赵氏实力不弱,始终不肯献地。

知伯大怒,于是公元前454年,知氏便胁迫韩、魏两家联合起来攻打赵氏。此时赵氏为赵襄子当权,赵襄子见形势不妙,于是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附近)。晋阳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城池坚固,物资充足,更重要的是还备受当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为了灭掉强硬的对手赵氏,知伯率韩、魏两家出兵围攻晋阳,这一围就是两年,但仍未能攻克晋阳。知伯眼看战事无果,十分着急,最后想到了用水攻的办法,他决定引晋水(汾水)以灌晋阳城,也就是水漫晋阳。

不久之后,晋阳便被水所困,其状惨不忍睹。据《战国策》记载: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但奇怪的是,民无叛意,依然在坚守城池。

当然赵襄子也没有闲着,他也在想着反败为胜的策略,最后还真想到了。赵氏暗中与韩、魏取得联系,三家很快结成了盟友,反手就给了知氏一记重拳。赵氏夜袭知氏守堤之吏,开决汾水河堤,使河水反灌知氏营寨。

知氏军队很快被水淹没,全军乱作一团。韩、魏又乘机反攻,最后,知伯兵败被杀,知氏全族被赵氏诛灭。晋阳之战最终以赵、魏、韩三家胜利而告终。

就这样,三家联手里应外合攻灭了知氏,四卿专政又变成了三家分治。

三家分晋

晋阳之战最终确立了韩、赵、魏三家在晋国的地位。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即位。此时,晋国公室已一点威严也没有了,能够控制的地盘也只有绛(山西运城新绛)与曲沃(山西曲沃)两地,其余的土地已全被三家瓜分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晋幽公不但没有半点号令权,还得自己去朝见三家之君,这个“国君”当得太悲惨。从此,韩、赵、魏合称为“三晋”。

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将三晋封为诸侯,这样韩、赵、魏三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证,正式步入诸侯国的队伍,取得了与其它老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与名分。

三个诸侯国的开国国君分别是魏文候、赵烈候和韩景候。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共同废掉了晋国傀儡国君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的土地瓜分殆尽。

曾经风光无限的一代春秋霸主--晋国,就这样被自己豢养的卿大夫们瓜分了。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所谓三家分晋说的是春秋末期晋国士大夫瓜分晋国,周天同意分封他们为新诸侯;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到来。

我们常说的三家分晋其实是由于春秋末期晋国式微,本家士大夫家族又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掌握大权导致外姓士大夫掌权。春秋后期通过不断的战争吞并,只剩下韩,魏,智,赵,范,中行六家卿大夫掌控晋国。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外部情况下,六家都有自己的管理体系;为了生存与发展六大家族开始了改革之路。

其中范、中行改革不够彻底,在竞争中没有适应变化没有掌握时代浪潮,所以被灭了。之后晋国就剩下韩、魏、赵、智四家;其中智是四家中最强大的(晋国的朝政基本有智说了算)。吞并与被吞并是这个时代的主体。所以智氏为了吞并其他三国,借用了晋王命令另外三家割让土地和奴隶;魏、韩都答应了,只有赵不同意。

所以智氏联合魏、韩攻打赵氏。赵氏抵挡不住只能躲到自己经营多年的大本营里(晋阳城兵多粮食多)。双方对峙了三年之后智伯要用水淹晋阳,赵氏这是紧张了就派人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魏、韩。

于是赵魏韩三家将水改道淹没了智氏,三家乘机要了智氏的命;瓜分了他的土地和人民。分完土地和人民,从实际超控来说已经完成了三家分晋。可是三家分晋有如此大的意义不完全是他们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而在于周天子承认了他们的地位。

春秋末期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却不敢明目张胆废弃周礼;三家分晋周威烈王承认三家诸侯,自己放弃了仅有的一点尊严。从此天下人不再遵从周礼(这才是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

三家分晋是新势力取代旧势力的象征,也是周天下自毁武功的最后一步。所以人们说 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成战国开始。

小蚂蚁欢迎点赞关注,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当时的中国,帅出天际的周朝早已分崩离析。

准备“先富带后富,然后共同富裕”而分封的诸侯国,已经甩开膀子单干了,大咧咧的对洛阳的周天子说:“地盘在手,我们自力更生。”

周天子只好双手一摊:“常回家看看啊。”

事实证明:为自己打工,动力十足。

齐国、宋国、晋国、楚国、秦国,一个个富的流油,还给自己起了个外号:春秋五霸。而洛阳城里的周天子,穷得瑟瑟发抖,全靠吃小弟们的救济粮,才能活下来。

诸侯们能够发家致富,是因为挖了周王朝的墙脚,可他们忘了一句话:“家贼难防。”结果就是:周王朝的地盘被诸侯国瓜分,诸侯国的地盘又被高官家族瓜分。

晋国内部在经过一番撕X大战后,角逐出了智、赵、魏、韩四大家族。

而智氏家族,又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那一年,智宣子在开家族会议时说:“智瑶,从小就是五好少年,我打算让他当接班人。”

就在大家一致同意的时候,族人智果站起来,表示反对:“虽然智瑶长得帅、学问大、会辩论,但是他刻薄寡恩、不懂笼络人心,实在不适合当领袖。”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

技艺超群则贤,巧文辩惠则贤,

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智宣子不听,傲娇的宣布:“我的接班人我说了算,就智瑶了。”

完了完了,智果念叨着:“智氏家族要败在这小子手里了。”散会后,他就带着自己的家人跑到山里隐居,还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辅”姓。

隔壁老赵,在选择接班人上就很有特色。

赵简子有两个儿子:伯鲁、无恤。他挑选了一些名言警句,写在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然后叮嘱他们:“朗读并背诵全文,三年后检查。”

我了个去,三年......

结果,三年后的考试中,伯鲁的竹简早就丢了,名言警句也没有背下来,无恤却把竹简交给父亲,并且一字不差的背出原文。

赵简子一拍大腿:“儿砸,就你啦。”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

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

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智瑶,就是日后的晋国总理智伯。无恤,就是日后的晋国副总理赵襄子。

两个接班人的选择,不仅决定了两大家族的命运,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在那个年代,是没有选举法的。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安全基本靠狗,官职基本靠世袭。

智瑶做为家族接班人,顺理成章的世袭了父亲的职位,成为晋国的总理。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智瑶提议:“国库空虚,不如我们每家拿出一座城市,当作军费。”

是的,他们的地盘不止是耕地,包括城市和人口,都是私人产权。

对于这项提议,大家用沉默来投票,智瑶才不管你同不同意,散会以后就派人到各家办交接仪式。

韩康子气得肝疼、肺疼、心疼,死活不愿意把自家的产业交出来:“又不是搞公私合营,凭什么拿我开刀。”

在饭局上被骂过的大管家段规,凑过去给老大出了个主意:

“智瑶这个人,贪财又刚猛,如果不给,他马上就带人打过来了。不如现在我们吃点亏,看谁敢跟他硬刚,我们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啦。”

韩康子叹了一口气,磨磨蹭蹭的在合同上签了字。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魏桓子家里。

魏家的大管家任章对老大说:“现在还是给了吧,没办法。以后我们可以利用大家的愤怒之情,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智瑶,您何必自己当出头鸟呢?”

赵家人很硬气,说不给就不给:“我们祖先打下来的地盘,凭什么送出去。”智瑶怒了:“还反了你了,揍你丫的。”

赵襄子一看,硬刚是不行的,必须得曲线救国。

能够当作军事堡垒的城市,只有长子、邯郸、太原。赵襄子有自己的判断:

“长子城墙厚,说明老百姓干活吃苦了。邯郸粮仓满,说明老百姓把粮都交了,自己肯定吃不饱。只有太原,历来实行仁政,军民关系一定很和气。”

他就带着家族、军队跑到太原坚守。

于是,智瑶带着韩康子、魏桓子去攻打太原。

赵襄子的判断很准,太原被围了整整两年,硬是扛住了。即便城里的百姓都饿的吃老鼠,也决不投降。

所以说,积攒的人品、口碑,才是最大的资本。

面对着坚固的城池,智瑶很头疼。

有一天,在外出视察的时候,看到旁边有条大河,突然大开脑洞:“不如把河挖开,淹死他们。”

当河水沿着挖好的渠道,灌如太原城时,智瑶坐在敞篷车里看着河水泛滥,不禁感慨:“原来河水还能灭人国家,我又get到新技能。”

我了个去,啥意思?

韩康子、魏桓子互相踩了一脚,默默的骂了一句:“擦,我家也在河边。”

以后要是家里进了水,都怪现在脑子进了水。

正当他们愁眉不展的时候,赵襄子的策反信,不失时机的到了:

“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唇亡齿寒?赶紧来帮我啊,咱们分了智家的地盘。”

赵襄子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心理学大师,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送出一封信,就掐准了韩、魏二人的命脉。

一番书信往来,三人在当天晚上就行动了。

赵军出城迎战,韩、魏军背后反杀,一招“乱拳打死老师傅”,将智军杀的四散奔逃。

智瑶的头,都被赵襄子拿去做成酒杯。

啧啧啧,喝酒的画面太美,不敢想象。

一场稳赢的兼并大战,就这么被绝地反杀。

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终于实现了屌丝逆袭。他们瓜分了智家的地盘、粮食、财富、人口,

并秉持“好人做到底”的人道主义精神,将智氏家族200多口全部杀死。只有当初离家出走的智果,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赵籍、魏斯、韩虔为诸侯。

意思就是:“从此以后,你们哥仨跟老东家平起平坐啦,有事直接来向我汇报。”

这哥仨,已经是杀智瑶那三人的孙子了。

当年横行天下的晋国,只剩下曲沃、绛县,用来祭祀祖先。

55年后,连这两座城池也被三家瓜分,晋国彻底灭亡。

对于“三家分晋”这件事,司马光特别看重,在《资治通鉴》的开篇就写了近千字的评价: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故三晋之列于诸侯,

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意思是,天子的职责就是维护纪律、秩序,如果能用纪律来维持秩序,那么谁都不敢乱来。

三晋强大后,想用实力来换取地位,如果天子不给,他们也不敢怎么样。可当天子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以后,就开了一个坏头:

只要有实力,就可以为所欲为。

从此以后,周朝就分崩离析了。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三家分晋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层层分封是春秋时期的典型政治模式。一个国家内部的贵族都有领土,领土是国君封给领主的,领主只需要向国君宣誓效忠即可。这里的分封是实封,也就是领主在领地内有绝对的权利,成军权、经济权、人事权、继承权都是有的。领主一旦做大,就可以架空公室,甚至取代公室,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这种极端情况。 晋文公时代首创了三卿六军制,之后晋国的权利分散到晋国公室和六卿手中。多数时候晋国公室的实力超过六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六卿渐渐控制了公室,晋国大权落入六卿之手。六卿经过长时间的倾轧兼并,韩赵魏三家取得了绝对胜利,三家瓜分了晋国。周天子迫于韩赵魏三家的巨大威胁,不得不册封三家为诸侯。就这样,三家分晋取得了最终胜利。战国时代开始后,鉴于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教训,各国公室都对分封进行了改革,各家领主只对封地有部分经济权(食邑),其他权力尽数被剥夺。实封制改为虚封制是战国时代变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所以变法遭到了全体老世族的强烈反对,无数变法先驱与老世族在变法中死去,最终实封制退出历史舞台!虚封制的核心是领主在封地有部分经济权,也就说谓的万户侯、千户侯、百户侯等等!他们有权向封地内民众收税,这导致他们经济实力过大,也给百姓的带来沉重负担!后来官员们连封地也没有了,而改成国家发工资,工资的形式是钱粮衣帛,故有了千石之大官一说。那时的官员领工资而不纳税,不服役,雍正皇帝要求所有官绅与百姓一起纳税服役,这一政策延续至今!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山西简称“晋”,也叫“三晋”,这个称呼源自于春秋末期三家分晋的故事。

晋国始封于西周初年,河汾之间百里,经历了春秋时期晋献公、晋文公、晋景公、晋悼公的多代努力,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疆域早已不只是现在的山西范围之内,已经扩大至北过山西大同几乎达到张家口;南过陕西商县、河南平顶山;西到陕西大荔;东到河北保定、河南范县。

三家分晋的“三家”指的晋国历史悠久的卿族世家赵氏、魏氏和韩氏。至于为什么晋国会出现三家分晋的现象,源自于晋献公时期。晋献公晚年宠爱骊戎女骊姬,骊姬为自己的儿子奚齐争夺太子之位,以至于原来的太子申生被逼自杀,太子的兄弟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逃亡。

公子重耳在外逃亡时追随他的有:狐毛、狐偃这两个是他的舅舅。还有赵衰,与晋文公既是连襟,又是晋文公的女婿。还有后来被谥为“魏武子”的晋国大夫魏犨,也是五贤臣之一。此外还有先轸,先轸姬姓,也是晋国宗室,后来成为晋国名将,统率三军。追随晋文公重耳出亡避祸的这些心腹重臣就是后来卿族世家的雏形及核心。

晋文公时期,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建立了三军:上军、中军、下军。每一军各置将、佐,加起来六人称为“六卿”。中军主将为元帅、正卿。当时在赵衰的建议下晋文公以郤縠为元帅。当时三军六卿的情况是:中军以郤縠为将,郤溱为佐;上军以狐偃为将,狐偃让给哥哥狐毛,自己为佐;下军以栾枝为将,先轸为佐。除了六卿之外的的风云人物还赵衰、荀林父和魏犨。晋文公刚开始是以赵衰为卿,赵衰让给了栾枝、先轸。荀林父为晋文公驾驭战车,魏犨作为骖乘的车右。这是晋国卿族世家形成的初期。

从晋文公到晋景公、晋悼公、晋平公、晋定公、晋出公,晋国的发展史与晋国卿族世家的发展史不可分割。

晋国的六卿世族出自于姬姓、祈姓、嬴姓。有姬姓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魏氏、荀氏。荀氏又分支出中行氏、智氏、程氏。此外还有祈姓范氏和嬴姓赵氏。晋襄公死后狐氏逃往狄国,晋景公时下宫之难赵氏受到重创,晋平公氏栾氏被灭族,卿族世家最后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从此六家正好占据六卿之位各一席,形成了暂时的制衡,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祸患。

晋定公时期赵氏发生内乱。赵氏与中行氏有姻亲,中行氏又和范氏有姻亲,赵氏的内讧把中行氏和范氏也卷进来了。这时韩氏和魏氏站在赵氏一边,韩氏和魏氏左右晋定公,逼得中行氏和范氏反叛,最后逃往朝歌。晋国的六卿就剩下四卿了。赵氏、魏氏、韩氏和智氏。

晋出公时智氏宗主荀瑶狂妄而骄横,向韩氏索要万户大县,又掘汾水淹赵氏晋阳。最后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了智氏。这时晋国国君已经是被架空的傀儡。又过了五十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家为诸侯,从此春秋已逝,晋国不存。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资治通鉴》就是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战国七雄里魏韩赵前身就是晋,应该说,如果晋不分裂,堵住秦国东出函谷关。秦根本无法统一天下,真正有实力,有条件其实晋,可惜三家分晋,分晋也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春秋战国里除了被灭之外,唯一内部分裂,灭亡的就是晋了,但晋为何分裂?主要原因是三军六卿与国家制度转型。晋国在春秋中后期始终是最强国,是五霸之一,这样一个偌大的国家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三军六卿起始于晋文公,晋文公制定了三军六卿制分享军政大权。如果国君强大还可以,如果国君势弱权力自然落到六卿手里,到了晋静公时期六卿已经强大到尾大不掉之势。晋国国君已经完全是“虚君"了。晋国六大家经过彼此争斗最后剩下三家。三家实际上是新兴地主阶级。而以国君为首的代表却是落后的旧贵族,国君没有主导和代表了新兴势力,更没有维护新兴势力利益。这实际就是新旧两种利益集团开始相互博弈。其结果代表新兴势力地主阶层取得了胜利。而以国君为代表的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就是私有土地制的发展。

应该说,晋国自开国宗室就干涉政务。在晋国发展过程中,也分封了一些新的贵族与世家。随着时间推移,和晋文公刻意的安排,在晋文公时期已经形成了具有六十多了个“世家大族”的国家啊!他们已经彻底“绑架”国家利益。应该说,晋文公种下晋国分裂的祸根。其实这也是春秋政治转型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一场“外科手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任命赵籍、魏斯、韩虔为诸侯,承认了三家分晋的事实。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家废除了晋君,将晋公室仅有的一点土地也予以瓜分,赫赫有名的春秋大邦晋国彻底消失在历史中了。三家分晋其中的最大政治事件。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瓦解证明,是封建地主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标志。至于说,赵魏韩三家与智家的争斗就是分脏大会,没有什么对错而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