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多尔衮这4位权臣中,谁的权力更大?
在这四位权臣中,可以肯定司马懿的权力是最小的,理由如下:
亦正亦邪的曹操世人习惯称曹操为奸雄,但奸雄于曹操的意义又是特别的,既是奸诈之徒,又是英雄之士,识得其中分别,方可论断曹操。
曹操一生最大的遗憾恐怕就是没有冠名帝王,但职位并不影响他在三国时代”横行霸道“,倒是名誉上有些受损,诸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等说法,也成为他一生的污点。
那么作为”汉相“的曹操,权力究竟有多大呢?实际曹操的权力也是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他不同于袁绍,有庞大的家族世系做后盾;也不同于刘备,天生有着一张悠远绵邈的帝王系脸谱;更不是孙权,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尽享父兄创下的一片基业。曹操的成功靠的是实力+才华。
曹操“本非岩穴知名人士”,其祖父曹腾是一名宦官,在宫中三十多年,相继伺候了四五位皇帝而无过失。至晚年,为了延续曹家血脉,收了曹操的父亲曹嵩为养子。曹嵩原为夏侯氏,过继之后,才更名为曹嵩。
在曹腾的庇荫下,曹嵩在官场平步青云,位列三公,曹氏家族才有了一点地位。但在那个门阀宗族血统论的年代,像曹氏这样的家族根本算不上什么正经家世,属于没有政治特权的“寒族”。所以,曹操有个小名叫“阿瞒”,要瞒什么似乎意有所指。
但曹操面对恶劣的乱世之境,他还是一位有抱负的有为青年。顶着官宦子弟的名头,入仕还是没什么难度的。二十岁的曹操被举荐孝廉,进入京都洛阳做了郎官,后又升为洛阳北部尉。
北部尉这个官不好当,官不大,权也不大,但责任挺大。又在天子脚下,遍地权贵,没人把王法放在眼里,所以,不好管理。
不过曹操到了,那就是另一说了,因为他能做到六亲不认。他到任后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凡有触犯禁令者,不论贵贱,一律乱棒打死。后来真有个送上门的权贵者。
当时,汉灵帝的宠臣蹇硕的叔父触犯了禁令,曹操按律将其处死。此后,治安大为好转,曹操也因此名震朝野。
这件小事说明曹操是一个相当有魄力的人,不畏强权,有铁腕性格,也有霹雳手段,只要有权在手,便可做到令行禁止。同时也暴露出,曹操乱世爱用重典,背负一个“奸雄”的名声也在所难免。
黄巾大起义后,曹操被朝廷授予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之后又晋升为济南相,至汉灵帝末期,又担任典军校尉。因董卓擅政,曹操不愿屈就于他,于是逃回陈留家中,散尽家财组建了一支五千余人的队伍,意图讨伐董卓。
在曹操、袁术等人的倡议下,十几路诸侯准备讨伐董卓,但终因各怀异志,未能成行,只有曹操独自前往,结果被董卓军击败,自己也差点送命。
至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起义军聚十万兵马进攻东郡,曹操因解了东郡之围而被推为东郡太守。初平三年,曹操入主衮州,一举夺得了称霸天下的资本。
衮州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曹操在此整编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青州兵”,之后数十年间这支队伍一直是曹操军中当之无愧的王牌。自此之后,曹操开始了他统一北方的进程。
董卓死后,汉室朝野陷入内乱,曹操又以一个救赎者的形象,将汉献帝解救于苦难之中,并迁都到许(河南许昌东)。自此而得到了大将军、武平侯的封号,拥有了以朝廷名义发号施令的权力,实力更加壮大起来。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地盘不大,就分出了十三个州,分别是司隶、豫州、冀州、衮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几乎每个州都有豪强诸侯割据。各路诸侯间为了抢地盘,连年争战,百姓苦不勘言。
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最终占据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初步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局面,形成威逼江南的战略态势。
这样威猛的曹操,有胆识、有谋略、重人才,谁不惧他呢?
由此也看到,曹操所走的路线一直是济天下苍生的英雄路线。在乱世之中,他能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得全是实力与谋略。所以,他在三国时代是一位具有震慑力的人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位千古忠臣,明明有着帝王之才,却偏偏是个微臣的命。
诸葛亮,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南)。他出身官宦世家,是汉代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其父诸葛珪做过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东汉末年的豫章太守。
诸葛亮父母去世得早,他与弟弟诸葛均投靠到诸葛玄门下,而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交好,并依附于他,因此,诸葛亮兄弟也在荆州呆过。至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表面过着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实际一直在关心天下大事,因为他常自比古时名相管仲、乐毅,在荆州一带也是小有名气。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经典感人的情节,就是刘备三兄弟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在正史中也确有此事,不过只有五个字带过,“凡三往,乃见。”,其中的“三”也不一定是指三次,也可能是更多次,是个概数。但足以表明,刘备求贤若渴的决心。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曹操已雄据一方,孙权又占据着江东,诸葛亮把主意打到了荆州和益州这两地,由此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由于手下人才众多,诸葛亮的权力是受制约的。刘备死后才是他权力绽放的时代。
刘备死前曾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此,历史上有两种相反的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中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他说,刘备此举是古代君臣关系中最大公无私的典范(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把国家和儿子全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这实在是千古奇闻。
另一方观点认为,正因为是千古奇闻,所以刘备的托孤之言值得怀疑。不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从来没有哪个帝王会因为儿子的不中用,就把江山拱手让人的道理。
我们看到的历代帝王,无一不例外地,为了维护家族血统,千秋帝业,甚至不惜大肆屠戮。所以,刘备所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实际是一句虚言,帝王之术也。
但不论此言虚与实,刘备死后,诸葛亮的确是大权在握了,可以说,与曹操不相上下。此后,蜀汉政权进入了诸葛亮时代。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诸葛亮是琅琊郡人,刘禅封其为武乡侯。封侯的意义在于,抬高受封者的地位。
其二,诸葛亮开府治事。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虽贵为丞相,但却并没有开府。开府,就是建立府署,建立属于官员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办事机构和官僚体系。比如曹操自任丞相也是开府的。
开府对于诸葛亮而言,意味着他有了独立于皇权之外的相权,而如果没开府就没有。所以,刘备时代不给诸葛亮开府也是有私心的。这件事对于诸葛亮意义重大。
其三,领益州牧。所谓的益州,实际就是蜀汉。诸葛亮既是丞相,又是益州牧,前者是一个国家的中枢政要,拥有的是中央行政权;后者是一个地方长官,拥有的是地方行政权。这两个职务的权限不一样,任务也不一样。刘禅把两个职务都给了诸葛亮,也就等于赋予了诸葛亮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
曹操的头衔和职务为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诸葛亮为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这两位是何其相似,但区别还是有,前者基本都是自己弄来的,而后者基本都是执行了刘备的遗愿。
所以,刘禅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基本就是一个实习皇帝,诸葛亮不但位极人臣,而且大权独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韬光养晦的司马懿曹操爱才,只要是他看上的人才,即使不用也要设法收到自己门下,司马懿就是这样进入曹魏阵营的。所以,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总有一种貌合神离之感。
司马懿,河内温县孝敬里人(今河南温县),出身世家大族,从小博学多闻,聪明有大志。二十岁出头时,就被南阳太守看重,说他非寻常之辈。
曹操听闻此人后,就想把他拉拢他,结果被拒,不过后来还是被曹操硬抓了去,从此,才与曹氏一家产生了瓜葛。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并没有得到重用,在曹丕与曹植的夺位大战中,由于他支持了曹丕,因而在曹丕时代才得到重用。
曹丕对司马懿十分信任,曹丕称帝后,他先后出任过尚书、督军、御史中丞、尚书右仆射等职,封侯晋爵,官位显赫。而且每每曹丕出巡,都让司马懿守城,总理后方。因此,在曹丕临终前,司马懿进入了顾命辅政大臣之列。
到了魏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的权力更大。他不仅手握重兵,而且四处征讨,接连加封为骠骑将军、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等权重之职,总领全国兵马。
虽然司马懿有赫赫战功在身,但仍然没有进入曹氏皇族的核心权力中心。但上天总是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魏明帝曹叡早逝,指定司马懿和曹爽为顾命大臣,这从客观上给了司马懿一次上位的机会。
魏明帝死后,曹芳即位,年仅八岁,曹魏大权基本在两位顾命大臣手里。曹爽是曹操的侄孙,大司马曹真的儿子。因为从儿时起就与曹叡关系好,所以魏明帝时得到了重用。
一开始,这两位还能和平共处,时间一久,曹爽养得一帮门客就不干了,比如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等人。这些人是有一些才能,但大多是趋炎附势之徒。魏明帝时没有得到重用,曹爽为笼络人才,就把这些人都收到了自己门下。
在这帮门客的撺掇下,曹爽坐不住了,他开始一步步谋划着夺取司马懿的兵权,将其明升暗降,升为太傅,将其架空,以剥夺其兵权,然后又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到重要位置,掌控实权,而司马懿的人则被排挤殆尽。
司马懿当然明白曹爽的葫芦里卖得什么药,经营打拼多年,他明白自己始终还是外姓,并不被信任。曹爽的步步紧逼,逼得根基雄厚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
曹爽一干人在政变中全部被处死,还灭了三族。从此之后,司马懿一家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为后来的西晋王朝奠定了基础。
从司马懿在曹魏的发展过程来看,他与曹操、诸葛亮的地位还不能相比。他的权力一直是受制约的,高平陵政变三年后,他就死了,所以他的成果最终受益人是他的儿子们。
勇夺天下的多尔衮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十二子阿济格与皇十六子多铎是他的同胞兄弟,三兄弟的受宠与母亲阿巴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晚年最受宠的大妃。
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兵,至晚年时,他把自己经营的两黄旗分拨给了多尔衮三兄弟,这也成为他们三兄弟之后的政治资本。
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三兄弟无力与皇太极争位,只能眼看着他们的军事实力被削弱。不过多尔衮在皇太极手里失去的权力,最终在顺治手里夺了回来。
多尔衮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16岁时跟随皇太极讨伐蒙古察哈尔部,因大破敌军,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代青”的称号(意为聪明王)。
在之后,他参加了几乎后金征服天下的所有重大战役,而且逢战必一马当先,勇猛无比。
皇太极称帝后,24岁的多尔衮,也晋封和硕睿亲王,位列六王之第三位。在军事力量上,他们三兄弟的兵力也占到八旗总兵的三分之一,仅次于皇太极的直属部队。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猝死,生前没有立嗣,这让大清再度陷入一场权力的争夺战。
在八旗诸位王公中,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战功赫赫,并掌握着两旗力量;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战功也不少,也有两旗亲军;代善是努尔哈赤次子,皇太极的二哥,一人也独掌两旗;济尔哈朗作为努尔哈赤的侄子,多尔衮的堂哥,也有一旗人马。
在这四位当中,代善的资历最老,地位最高,背后还有身居高位的儿孙们的支持。但代善经历过与皇太极的争权,已没有了太大的政治野心。而济尔哈朗资历也不足,所以,最终的决选就落在了多尔衮与豪格身上。
皇太极的老臣们极力拥立豪格,理由是以皇太极之子为先。多尔衮的兄弟及亲友,还有战友,当然都希望多尔衮能上位。
这两拨人马实力相当,为平衡和缓和双方矛盾,多尔衮提出了由六岁的福临即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出任摄政王,豪格还是被挤了出去。
而济尔哈朗与皇帝的关系本来就没有那么密切,多尔衮逐渐上升为首席摄政王,此后,大清的军国大事基本都由他说了算。
在多尔衮的谋划下,清朝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宏愿。但在此期间,随着他功劳的增加,变得专横跋扈,谋害了豪格,济尔哈朗也被他排挤到不敢说话。
清朝迁都北京后,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又改成“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六年又变成“皇父摄政王”,顺治基本等于成了他的“儿子”。民间一直有流传顺治生母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有着不一般的关系,看来也不能完全算是空穴来风。
七年摄政,多尔衮重用亲信,铲除异己,生活奢华,可谓一手遮天。不过他最终没有篡位,也许只是来不及,因为他三十九岁时就死了。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终究还是咽不下一口气,剥夺了他所有的封号,掘其墓,斩其骨,这是有多恨啊!
由此可见,多尔衮对于清朝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权臣,他享受了太上皇的待遇,一手遮天,无人敢管,绯闻也不少,难怪顺治在他死了之后还要清算,这是恨之入骨了。
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多尔衮,四位权臣,谁的权力更大?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各位权臣的简要历史,排位顺序是这样的:
曹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多尔衮排第二,诸葛亮排第三,司马懿排末位。你们觉得呢?
请问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多尔衮这4位权臣中,谁的权力更大?
当然曹操权力最大。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他官至宰相,挟天子而令诸侯,权倾朝野,所以权利最大。三国时期他是魏国国主被称为魏武帝,汉版图十三州他统领九州,人口众多。而蜀吴两国只有五州。当然曹操权力最大。而诸葛亮一生就是蜀国宰相,虽然刘备托孤他辅助朝政,有决策权,但始终是为蜀国一臣,但决定权仍为刘禅。司马懿只是魏国一帅统领三军,有勇有谋打败七伐中原的诸葛亮,是东晋的奠基人,但东晋建立时他已故,只受溢号宣王皇帝,没有掌握过王家之权所以比不上曹操。
多尔滚原是明朝建州女真部落首领死后被清追封为慧哲郡王。但一个部部落的人少物匮,疆域也不及魏国,所以也不能与曹操相比。
请问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多尔衮这4位权臣中,谁的权力更大?
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是东汉曹操权利更大。
请问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多尔衮这4位权臣中,谁的权力更大?
问我四人谁权大?打油诗作可说清。
曹操是臣行君权,
君是愧儡他掌权。
诸葛丞相没越界,
力作群臣一楷模。
马懿权重倾朝野,
曹家根深撼不动。
尔衮权重也是臣,
多方势力难专横。
上述情况己说清,
只有曹操自独行。
农安县高纪元
202Ⅰ年9月6日
请问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多尔衮这4位权臣中,谁的权力更大?
大家好,我是紫陌,谢邀解答。在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多尔衮之中,要问是权利最大,自然是属曹操了,下来是司马懿,在下来是诸葛亮,多尔衮只能说连台面都上不去。和三国的这几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下面来和紫陌看一下。
为什么曹操的权利最大?说到曹操,相信也就不必怎么介绍了,说到三国,曹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曹操本名其实不叫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影视剧之中曹阿瞒,想必我们也是耳熟能详了。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才魏国的开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我们看影视剧之中,也知道曹操是当时汉朝的丞相,权利可谓滔天,但是曹操的权利有多大呢?
来和紫陌简单的看一下曹操到丞相的路程,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在二十岁的时候被推荐为孝廉,担任洛阳北部尉,开始了升级之路。
在三年后,被升为顿丘县县令,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差不多。当了一年多之后,曹操被调回京城担任议郎,这个议郎是什么呢,就是相当于政府顾问。
之后在黄巾起义爆发后,因为战功又开始了升级,之后便开始了打怪升级,最终俘获了汉献帝,开始终极权臣之路。
曹操出任丞相,权倾朝野。建安十三年,五十四岁的曹操出任丞相,但是这是自任的,这个自任是什么概念了,就是自己就可以做主了,此时曹操的地位已经把多尔衮吊打了。但这只是刚开始。
曹操出任丞相一职后,开始总领满朝文武,牢牢把握军国大权。曹操作为一名大臣,官职上已经到达到了顶峰。此时曹操的地位和诸葛亮是一样的,甚至已经有过之了!此时已经的权利已经打败了多尔衮和诸葛亮。
之后曹操又开始了名义和规矩上升级。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上朝时可以“参拜不名、剑履上殿”。这是什么意思呢?
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官不能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比如:本来是:大丞相曹操求见。后变成:大丞相求见,不能提曹操两字。
剑履上殿就是可以佩着剑穿着鞋上朝。在古代是不准佩戴兵器上朝的,曹操名义上地位又提升了。
魏公、建魏国,曹操可自行设立百官。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曹操被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魏公属于什么职位呢!魏公是高于列侯,低于王爵的一个最高爵位。
因汉朝自“高祖刑白马以誓天下”后,定下了非刘氏者不能封王,只后王莽就创立了“公”这一高于列侯的爵位。
据《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舜以至夏、周,均有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公爵地位是在天子之下,高于诸侯、伯、子、男等爵位,是诸爵之长。此时曹操地位已经是天子和其他王位之下最高的职位了。
建国可以理解,那么加九锡是什么意思呢?九锡就是九种礼器,是一种礼节,是最高礼遇。
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
加九锡就是指皇权之下最高权力者的象征,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权臣篡权夺位的必要准备的意思。曹操此时也确实符合流程了。
而司马懿在最高的职位也就是丞相。没夺权之前是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此时的曹操已经可以权利已经可以打败司马懿了,都可以按规定合格的建立建立国家了,可以自行设置百官。丞相这个官员,曹操的魏国是可以自行设立的。这么一看,大家也明白此时谁的权利大了。
刘姓不封王被破,曹操被封异姓王。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曹操又被封为魏王,此时的地位已经已经在诸王侯之上。和皇帝说话的时候不用称臣,也不用行参拜之礼。
而关键之处来了,王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丞相是不可以的。此时就可以吊打司马懿的职位和权力了。
曹操此时出行可以和天子出行的礼仪一样,天子用什么曹操就可以用什么,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等是汉朝时期的天子是一样的。
曹操不是帝王,实际超出了帝王。在曹操封王的一年后,曹操又升了,皇帝戴的帽子曹操也可以带了。
汉朝时期,皇帝的帽子叫冕旒。最高的规格为五彩(朱、白、苍、黄、玄)十二旒的白玉串珠。
曹操此时可以戴的皇帝最高规格的帽子。曹操的出行可以乘坐金根车,驾六马,而曹操的儿子曹丕被立为了太子,你就就看狠不狠吧。
曹操此时的职称虽然是个王,但也只是名分不是皇帝,剩下的一应俱全都是按皇帝的规格打造。虽然不是皇帝但已经是“皇帝”了。
结语:曹操此时的拥有的权利和地位,根本不用看任何人的眼色、脸色。是诸葛亮、司马懿、多尔衮所达不到的。司马懿虽然也夺了政权了,但是还要看当时贵族的意思,需要考量,当时的贵族也会制衡司马懿。
诸葛亮就虽是“亚父”,但名义上海不是皇帝,而按诸葛亮的为人看,刘禅要是非要干个啥(除一些危险的事情),诸葛亮也不能拦着。诸葛亮也不能完全不听皇帝刘禅的。
多尔衮就不用说了,我觉得拍个末尾是没有问题的,你看曹操家族称帝了,司马懿家族称帝,而刘备都和诸葛亮说了,刘禅要是不行,你就直接上,只是诸葛亮不想做那种人,多尔衮只是个摄政王。而且多尔衮的仪仗虽然和皇帝的仪仗类似,但是每一种的数量要比顺治少点,你看曹操完全就是天子的规格。没法比。曹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不管是权利还是实力还是各种规格。
大家觉得呢?有什么看法,可以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大家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文/历史紫陌阁,已声明原创】
请问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多尔衮这4位权臣中,谁的权力更大?
三国三人是权臣,多尓兖是皇叔,若论野心除了诸葛亮没有外,其余都是自称天下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懿战胜对手独把朝政,多尔兖若无太后施展美人计也难保不夺皇位,三人已是权倾一时。
事实上曹操丶司马懿稳操胜券,已揽大权,皇帝名存实亡,但他们不急于抢班夺权,欲学周文王,让儿辈稳妥取而代之。
多尔兖迷上了太后,答应了不夺位的条件,等到康熙翅膀硬了,来个"关门打狗"一除了之。
而诸葛亮没有野心,却是皇帝心甘情愿放心授予一切权力,是皇帝"相父"。诸葛亮不经意间拥有更大权力。就连刘备托孤之时就讲的那样:"若刘禅不才,你可以自行定夺"。要是诸葛亮有野心,要是换了任何有野心的人,刘禅其实是无能力抗衡的。
诸葛亮巳经政丶军丶经等权力一朝在手,皇帝也叫"相父"。但他忠君却是始终如一,这是他难能可贵的忠义,因此才会被后世列为十大武侯之一丶一代贤相,留传后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