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史湘云为何经常被接来送去的?

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常住贾府?

史湘云也是豪门千金,与薛宝钗平辈,地位也相当。但是薛宝钗可以久居贾府,而史湘云来贾府却总是小住一段时间,便要离开。

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史湘云与贾府的关系没有那么铁;其二,史湘云的自身因素。

史湘云与贾府的关系

史湘云与贾府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从原始的单纯的血缘关系上看,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相差还是挺远的。

但是她为何时常出入贾府,却又不能长住呢?问题还是在血缘关系上。血缘关系是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但是在封建社会中,血缘关系的划分已不那么单纯。

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的血缘关系已经是一种旨在按社会等级的宗法性来定位的关系,也是是协调人际关系与处理政治问题的纽带。

小说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便是以此为基础的。他们之间关社会关系与经济利益以联姻的方式绑定在一起。

到了贾府的第三代掌门人贾政当家,贾府里所呈现的社会关系已经有些单薄了,仅有王家两位,一位王夫人,一位王熙凤。

与四大家族中的另外两家:史家和薛家,联系已经相对松散。与史家的联系,仅靠贾母撑门面,一旦贾母亡故,则没有更可靠的硬性关系。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史湘云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她是贾母的侄孙女,史家的侯门嫡女,其出身比林黛玉还要富有高贵。

贾宝玉已经作为贾府的第四代掌门人在培养,那么与之相关的各类社会关系也要跟上。如果把史湘云拉拢过来,将来对贾府也是一大利好。

乘着贾母还活着,贾府拉拢史湘云还有足够强悍的理由,毕竟作为老一辈史门侯女的威严还在,史家的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

在小说中,我们也发现,史湘云每次来贾府,基本是托贾母的福。第三十六回,史湘云眼泪汪汪的离开贾府,在史家人在面前又不敢说话,跑到宝玉跟前,悄悄的嘱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

也就是说,一旦贾母不在了,史湘云要来贾府基本是很难的,没有正当理由,几乎不可能来到贾府。

在通行本的续书中,第一百一十回,写到贾母病倒后,史湘云并没有常来看他。其原因有二:其一,史湘云已出嫁,她的身份已不允许她四处乱逛。其二,贾母已是日落西山,贾府也已摇摇欲坠,也没有足够的底气将她请来。

续书的这种写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部分学者认为,史湘云与贾宝玉有可能成亲,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对于贾府来说,贾宝玉作为贾府的未来接班人,其原配也只能从王史薛三家中选出。

王家与贾府的关系一时半会还不会断,所以贾府要着力修补的便是,与史家和薛家的关系。那么是选史湘云还是薛宝钗?这中间又有着诸多博弈。

史湘云没有父母,在婚姻上的问题只能遵从叔叔的安排。但从她在史府的个人遭遇来看,很显然,叔叔平时并不怎么关心这个侄女。从家庭的角度上讲,对于她的婚姻,史家并不会太上心。

薛宝钗能从众多美女中胜出,她本身的八面玲珑的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关系恐怕还是要从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来考量。

因此,史湘云不能长期定居于贾府,因为有着血缘关系的牵绊,但贾府为了维护与史家的关系,只能晒出贾母的面子,尽可能地保持与史家的联系,以此维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史湘云的逃避

在小说中,尽管史湘云也是侯府嫡女,但在侯府的待遇也远不能与贾府的小姐们相比。

曹公给了她一个很尴尬的身份,出身高贵,但是自幼失了父母,虽家有叔叔身居高位,但在亲情上严重缺乏温暖。

史湘云有一个爽朗的性格,小说中大部分都在表现她男性化的一面,但也有几处写到了她的卑微与心酸。

第三十二回,湘云笑道:“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

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身在豪门,没有父母的撑腰,她在史府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但没有人关心,没有人为她作主,而且还有繁重的工作,每晚做女红都要做到三更半夜。遇到一个稍微对她上心点的姐姐,多比别人关心她一点,她便感动得要落泪了,可见,她对亲情是多么的渴望。

还是第三十六回,史湘云来辞别宝玉,穿得齐齐整整,因为史家来人要接她回去了。宝玉和黛玉还站起来给她让坐,她都没敢多坐一会儿。

走时眼泪汪汪,见有他家人在跟前,又不敢十分委屈。宝钗也赶来送别,倒催她早些回去。因为宝钗对史湘去相对更加了解,如果她晚会一会儿,便会遭到婶娘的责骂。所以湘云不敢坐,心里委屈,又不敢哭,不想回去,又不敢说,最后为了能再次享受在贾府片刻的放松,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温暖,她只好拜托宝玉,经常想着她,打着贾母的名义常去接她来贾府小住几日。

史湘云在这回什么都没说,但是她的表情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可以说,她把贾府当作救世主一般,这是一个让她身心得到放松的地方,是一个让她能感受到温暖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让她暂时能做一会儿小姐的地方。

因此,除了她能讨贾母欢心,贾母喜欢她,她来贾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她能在贾府获得最基本的尊重,从她个人心理上看,她很向往来贾府。

第三十七回,因为结了诗社,宝玉去把史湘云也请了来。众人要罚她做东道,她自己也很乐意充大头,但是东道是要真金白银拿钱出来请客的,她如何做到呢?

这时,薛宝钗出手了,她替史湘云为大伙做了一顿螃蟹宴。从宝钗的口中,我们还得知史湘云的零花钱,“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宝钗说连自己的盘缠都不够。

我们知道贾府对手下的奴才出手很大方,贾母房里的八个大丫头和王夫人房里的四个大丫头,每月一两银子的分例;妾室赵姨娘和周姨娘房里的丫头,月例每人各一吊钱;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头,月例每人各一吊钱。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月例每人则各五百。

史湘云的月例只有几串钱,也就是说,她的零用钱还没有袭人多,甚至比不上贾府的小丫鬟。如果史湘云来了贾府,那么贾府会不会给她发工资呢?

答案是肯定的,从续书来看,作者写到邢岫烟来了,都有钱拿。这个写法应该是采用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传统,因此,史湘云来到贾府,也是和贾府的小姐们一样,也可以得到每月二两银子,这对她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零花钱了。

所以,史湘云来贾府不但不会亏钱,而且还有大笔的收入,从她自己的利益来看,她也十分向往来贾府玩。

综上所述,史湘云之所以在贾府来了又去了,不能久居的主要原因在于血缘关系上的疏离。但是,不论从四大家族的利益考虑,还是她自身的利好来说,史湘云常来贾府都是有好处的,从而呈现出时来时去的这种情形。

《红楼梦》中,史湘云为何经常被接来送去的?

《红楼梦》里,非贾府家人却长期居住在贾府的女孩有林黛玉和薛宝钗,而湘云却经常被接来送去不能长居于贾府,这是为何?我们先捋清黛玉、宝钗为何长居贾府,再在湘云身上找出与她们的处境迥异之处,便可以得出答案。

黛玉为何长居贾府

黛玉的母亲贾敏一病而亡,外祖母贾母念及黛玉无人依傍教育,派人来接。黛玉本不忍弃父独往,父亲林如海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林如海坚持送黛玉去贾府,是出于三方面的考量:

一,黛玉年幼体弱,担心自己忙于公务照管不周。

二,黛玉亲母亡故,自己年近半百,已无续弦之意。如果黛玉留在家里,将缺失内训教育。缺少内训,是贵族女孩的大忌,这将影响黛玉的名声和身价。去到贾府,有外祖母和两个舅母教养,可弥补这一缺陷。

三,黛玉没有亲兄弟姐妹,林家也没有近支亲属。黛玉去贾府,和贾府的表兄弟姐妹同在一锅里吃饭,培养感情,将来父辈都不在了,她可以和表姊妹们相互扶持。

林如海一片苦心,为女儿做长久打算,牺牲天伦之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黛玉来到贾府,仆人配给,衣食住行,都等同于贾府的三个女孩:迎春、探春、惜春。而贾母又对她额外的多了一些顾惜与疼爱。

几年后,林如海身染重疾,写信来接黛玉回去。贾母令贾琏护送黛玉回去,并交代仍然带她回来。

黛玉回去几个月后,父亲病亡。凤姐接到林如海病故的消息,对宝玉说:“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林家无近支亲属,如果黛玉没有这么好的舅家可依傍,想必也只能去投靠那些远房堂族。但是黛玉的舅家富贵显耀,又有真心疼爱她的外祖母,失去了父母,外祖母家必然是首选的寄居之处。

黛玉与贾府属收养性质,自黛玉的父母亡故,贾府便承担起养育她的责任,因此黛玉长居在贾府里。

宝钗为何长居贾府

宝钗幼年丧父,原本与母亲、哥哥居住在金陵,后来哥哥为争夺香菱,纵仆人打死了冯渊。哥哥惹了人命官司,宝钗刚好要入京待选公主、郡主的入学陪侍,因此一家三口来到京城。

宝钗她们家在京城也有生意和土地房产。薛蟠有意先派人入京收拾住房,而母亲的意思却是先居住在亲戚家,再慢慢收拾屋子。

宝钗与哥哥、母亲抵达京城时,舅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舅舅不在京城,那就只能去投靠贾府的姨娘家了。

宝钗母子三人来到贾府,姨父贾政派人对姨娘王夫人说:

“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

王夫人还没来得及开口留,贾母又派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

薛姨妈原本就有意住在贾府,想仗着贾政帮她拘束儿子薛蟠。现在贾政和贾母都出言挽留,便连忙应允了。

薛蟠住在这里,和贾府的贾珍等纨绔子弟臭味相投,便不愿意走了。而薛姨妈一心想和贾府结亲,将宝钗嫁给宝玉。居住在这里,可以和贾府诸人增进感情,促进这桩婚事,也不想离开。因此薛家三口就长住在贾府。

宝钗尚是未婚女孩,须依傍母亲和哥哥。母亲和哥哥都愿意久居在贾府,因此宝钗也跟随着他们长居于贾府。

湘云为何被人接来送去,不能长居于贾府

湘云和黛玉一样,无父无母。与黛玉不同的是,黛玉没有近支宗亲,而湘云有两个亲叔叔。

湘云的父母不在了,不管是出于宗法观念,抑或是出于情理观念,湘云的抚养权都应该归于两个叔叔。

中国有句古话:爹亲有叔,娘亲有舅。舅舅和叔叔虽说在血缘上与我们是一样亲,只不过在宗法社会里,叔叔是自家人,舅舅是外人,所以叔叔是父母之外最亲的人。

连亲舅舅都无权插手湘云的抚养权,更不用说亲缘更疏远的贾府了。湘云是贾母哥哥的孙女,贾母是湘云的姑奶奶,贾赦、贾政是湘云的表叔。没有弃亲叔叔投奔姑奶奶和表叔的道理。

在宗法观念上,湘云的两个叔叔于她有不可推卸的抚养责任。在情理上,两个叔叔也不能放弃她的抚养权。试想一下,兄长和嫂嫂死了,他们留下的骨血却依附贾府成长,这是两个叔叔无能呢还是两个叔叔凉薄无情?忠靖侯史鼎和保龄侯史鼐都丢不起这个人,他们是不会放弃湘云的抚养权的。

湘云是史家的孩子,史家是她的长居地。不过贾府与史家是亲戚关系,贾母又十分地疼爱这些小孙女们。贾母知道湘云的婶婶给不了她太多的温暖,于是经常接她来住几天,给她点疼爱。

可是她终究是史家的孩子,要以史家为生活中心。来贾府客居小住一段时间,史家必须接她回去,否则就会显得自己太不尽责了。

湘云在家里并不幸福,和宝钗说起家里,就忍不住想哭。她也希望像黛玉、宝钗一样常居于贾府,可是碍于情理和颜面,她又不得不回去史家。

第四十九回,湘云的叔叔保龄侯史鼐调往外省为官,要带着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将她留了下来。

保龄侯一家远赴外省,一切都是变迁又动荡的,贾母在这个时候留住湘云,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贾母留下了湘云,原本要凤姐为她另设住处,而湘云执意不肯,只要与宝钗住在一处。

湘云拒绝另设住处,一来是想和宝钗多亲热亲热;二来,她在贾府始终是客,史家才是真正的家。既然是暂住在此,则不需要专门收拾屋子了。

宝钗搬出大观园,湘云又住进了李纨的稻香村。这种暂留寄居的性质,一直都没有改变过。

湘云以史家为主居地,贾府只是她串门走亲戚的来处,因此她不能长居贾府。

湘云与黛玉的不同点在于:黛玉在父母离世后,贾府成为她的首选居住地;而湘云的父母去世,还有亲叔叔在,她的长居处在史家。湘云与宝钗的不同点在于:宝钗一家三口都长居在贾府,居住在贾府,成为宝钗的不二选择;湘云的史家在京城是独立的门户,不需要依附贾府,她必须以住在史家为主。

《红楼梦》中,史湘云为何经常被接来送去的?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经常有人在问:《红楼梦》里的史湘云为什么老要被接来接去啊?贾母不能将她留在贾府吗?在大观园里给她安排一个园子,让她和姐妹们一起玩耍、做女红、吟诗作赋,多好啊!

可是,我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不可以!

贾母在贾府的女眷里看起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和荣光,那是靠她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历练出来的生存智慧赢来的,用她自己的话就是从做重孙媳妇到有了重孙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就不容易,何况熬了那么多辈。

但是,贾母的权威在贾家是行得开的,在贾母的娘家史家却行不开。因为对于史家来说,贾母早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是那泼出去的水,史家的任何事她都没有权力作主的。贾宝玉求了老祖宗派人去接史湘云,史湘云的婶婶可以让接也可以不让接。让接,是看在贾母辈分高的基础上,算是尊重她。不让接,也名正言顺。

史湘云从小没了爹娘,跟着叔叔婶婶过。叔叔在外面忙着,家里的事必定事婶婶说了算。我们从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状态也可以推知一二,一般贾政是不会去过问黛玉的事的,相信湘云的叔叔平时也不会过问。湘云生活中所有的事应该都是湘云的婶婶来料理。那么,湘云的婶婶对湘云好不好呢?

我们且来看宝钗和袭人说到湘云的一段对话:

宝钗因而问道:“云丫头在你们家做什么呢?”袭人笑道:“才说了一会子闲话。你瞧,我前儿粘的那双鞋,明儿叫他做去。”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

这里有几层意思:一是湘云在家里过得真的很苦,表面上看起来是大小姐,可是干的却是粗使丫头的活,这样的活在贾府里连袭人和晴雯都是想干就干,不干也无所谓呢,可是在史家湘云却必须干。二是湘云辛苦的程度远超出我们想象,苦到连一向不随便展示同情心的宝钗也觉得跟着伤心了。

那么,湘云的叔叔婶婶家是不是就落魄到要靠湘云做家务活维持下去的程度了呢?当然不是啊!贾家当年是国公爷,后来降到一等将军了。但是,湘云的两个叔叔在《红楼梦》里始终是候爷,一直都没有降过。这样的身份和相应的俸禄也一定是不菲的,哪至于靠大小姐来干活维持生计?如果你还不信,我们还可以找文本来佐证。

在“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那一回,史湘云的婶婶来祭丧是什么样的场景:“接着,便又听喝道之声,原来是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就知道了,有喝道之声,这是多大的排场啊!我们大概只有在电视上看那些王公贵族们出行,才看到的场面,在忠靖侯夫人出场的时候也一样使用。有这样的场面支撑的侯爵夫人,家里需要靠史湘云去做针线来维持生计吗?

所以说史湘云在婶婶家过的是什么日子啊?简直是受虐待的连贾家的丫头都不如的日子!

但是,史湘云的婶婶一方面虐待史湘云,一方面又不想失了面子,毕竟史湘云的父母不在了,史湘云是史家的姑娘,不能长期呆在贾家,来贾家只是作为客人来串门,长期让史家的姑娘呆在贾家是有损史家的颜面的,史湘云不能长期呆在贾家。所以,史湘云来了不久就要被接回去,接到史家继续被虐待。

贾母当然是知道史湘云的境地的,但也是无可奈何。到了第四十九回,因为史湘云的叔叔保龄侯史鼐迁委了外省大员,要带了家眷去上任。贾母舍不得湘云,便留下她,接了她来贾府。贾母的不舍,也是因为她太了解湘云的处境了。这一次应该是史湘云在贾家住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了。也只有在贾府,在跟这些姐姐妹妹们在一起的时候,年少的史湘云,才有那么一些人生快乐吧?从这个角度讲,她的命运比黛玉还不如,黛玉在贾府,王夫人虽然对她不热乎,还不至于要靠她做家务,更有贾母时时护护着她。但是,史湘云只有靠她自己豁达的性格弥补了她许多的缺憾。

《红楼梦》中,史湘云为何经常被接来送去的?

《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薛宝琴、邢岫烟都住在贾府,只有史湘云不住在贾府,她总是从史家到贾家,再从贾家回史家,总是这么接来接去的。为什么呢?

第一、史家是侯府,不能让自己家的姑娘流落在姑奶奶家,让世家大族笑话。

史家的祖上是保龄侯,任尚书令之职。史家不是贾家和王家这样的武勋世家,而是文臣之家。史湘云的叔叔史鼐世袭保龄侯侯爵,湘云的另一个叔叔史鼎加封忠靖侯。

史湘云的父亲是史家的嫡长子,湘云是史家的嫡长房嫡长女。如果湘云的父亲活着,保龄侯应该是湘云的父亲继承。

湘云的父母死后,湘云是养在贾府的。可是史家的太太死后,湘云就回到了史家。湘云回史家,可能是因为史家听到了外面的风言风语。说史鼐袭了本是哥哥的保龄侯,却不抚养哥哥留下的孤女,苛待哥哥的女儿。

史家人要脸面,史家的孩子史家能养,不能流落在姑奶奶家。史湘云的叔叔便不让贾家帮自己家养孩子,把湘云接回史家。

由于史湘云从小养在贾府,湘云的侍女翠缕也是贾府人,所以史湘云对贾府很亲近,总爱在贾府待着。贾母也喜欢史湘云,所以经常接史湘云来贾府玩。宝玉等姊妹们也是和湘云从小一起玩的,所以感情很好,宝玉也会磨着贾母让她派人去接史湘云。

湘云在贾府住的时间长了,史家也会派人来接湘云回家。也因此湘云总是被接来接去的。

第二、湘云和黛玉不一样,黛玉没有叔伯,林家绝灭无人了,史湘云有两个叔叔。

林黛玉住在荣国府是因为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中没有叔叔,没有伯父,林家绝灭无人了,所以才住进了贾家。

史湘云有两个位高权重的叔叔,秦可卿葬礼时,有这样一段描述“接着,便又听喝道之声,原来是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脂批云【史小姐湘云消息也。】保龄侯夫人出场有喝道之声,说明其身份地位,这是出行必须有的排场。

史家如此巍巍赫赫,如果不抚养侄女,会被同僚耻笑,影响官声、个人的荣誉和家族的声望。日后提升就难了。

第三、湘云被接来接去的,说明这才是做客之道,暗示薛家不要脸。

史湘云自己有家,串亲戚要有度,不能在亲戚家住下不走了。

亲戚不是自己家人,而是客人。客人就要常来常往,不能住下不走了。史湘云是亲戚,是贾府的客人,来了住一段时间就回家,才是长处之法。距离产生美,如果没有距离了,就会产生很多矛盾。

史湘云总是被接来接去的,也是暗示薛家不顾做客之法则,赖在贾府多年不搬走,暗示其不要脸。

薛家来贾府拜访,贾家主人留客,都是人之常情。可是薛家住下就不走了,就不符合常理了。从古至今,带着一大家子人,在姐姐的婆家一住多年的,也只有薛姨妈了。

史湘云被接来接去的,对比薛家一住不走,不符合做客之道。

第四、从血缘上来说,史家才是史湘云的家,贾家只是亲戚。

从血缘上来说,湘云是史家人,她的外祖母家也比贾府亲近,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她和贾府只是亲戚关系,而且还不是很近的亲戚。她不适合在贾府常住。因此来贾府住几天,玩几天,就该回家了。

第五、史湘云总是有人接送,暗示黛玉无处可去,比史湘云可怜。

史湘云总是被接来接去的,可是黛玉在父亲死后,长住在贾府后,就再没有去亲戚家住过。作者用湘云来对比黛玉,说明黛玉除了贾府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亲戚。黛玉比湘云更可怜。

湘云在贾府住久了,婶婶就派人来接,这说明婶婶还是关心湘云的。湘云时间久了,不来贾府,贾府的人就会惦记湘云,就会派人接湘云来住一段时间。无论是史家还是贾府都有人关心湘云,惦记湘云。黛玉则无人惦记,除了贾府,她一无所有。

《红楼梦》中,史湘云为何经常被接来送去的?

史湘云在史家与贾府之间,常被接来接去,从表面看,是因史湘云是孤儿的身世背景造成,实际并非如此。《石头记》是一部写史纪实作品,史湘云的名字,可以解读为:史相云;实相云;真相云。

作品里面同时出现宝玉、宝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湘云等人员的名字时,其他人的名字不带姓氏,独史湘云的名字带了姓氏,特别扎眼。这种情况,在文本里出现多次。本人认为,作者是刻意突出一个“史”字,以“史”字提示读者对所叙事件的关注。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是十分难得的一次机会,如此盛大热闹的场面。按理而言,贾母、宝玉等应该派人接史湘云来,也让史湘云开开眼、凑凑热闹。

可是,元妃省亲时,主子们都将位居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四的史湘云忘记了。

作者之所以不让史湘云参加元妃省亲大典,是因元妃只是一个虚设的角色,作品是隐写康帝南巡。贾母、黛玉、宝钗等人不可能跟着到场,因此,史湘云就不能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宝玉差点被贾政打得半残废时,贾府的主子、半主子、奴才、宝钗、黛玉等,随时都有一拨拨人前去怡红院探望宝玉。

在宝玉养伤的三个多月期间,史湘一直就在大观园住着,可是,他就象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未去看望过宝玉一眼,从未问过一句宝玉的伤情。

作者这样写,意在提示:受耻辱情烈死金钏,忠顺王府长史官跑到荣府要人,贾政棒打宝玉甚至嚷着用绳子勒死,这几件只不过是因创作需要而杜撰,不能当成史实阅读。金钏之死,应该是实事,但是,不是投井而死。

第三十六回结尾,作者将史湘云眼泪汪汪的打发回家,这是唯一的一次见到史湘云落泪。紧接着,第三十七回开头,作品就写贾政被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宝玉等诸子弟送至酒泪亭挥泪泣别。

作者作出这样安排,是因黛玉的原型人物于八月十九日深夜病逝(之前发过帖子提过此事),这是史实。因此,作者方才让史湘云眼泪汪汪的告别先回史府。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诗。大观园姊妹们诗社成立,湘云被接了回来。

史湘云以自己迟到为由,先自罚东道邀一社,表面上好象还可勉强说得过去。可是,当细细琢磨,就总觉得史湘云自罚东道邀一社的事,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第三十八回,湘云写的诗为:《对菊》(对局);《供菊》(供局)。看到两首诗的诗题,就与“史相云;实相云;真相云;”之名吻合。

这样一想,作者苦心安排史湘云自罚东道邀一社的意图,也就很明显了。

宝黛钗湘琴纨等正在填柳絮词,忽然窗外竹子一声响,一个大蝴蝶风筝飞来挂在了树梢上。随后,黛玉便提出大家放风筝散散晦气。

大家放风筝活动开始后,史湘云又玩人间蒸发游戏突然消失了。作者是以史湘云突然消失之事暗示:姊妹们放的不同类型风筝,最后的走向,只是作者的杜撰,不能被当作史实研读、看待。

《红楼梦》中,史湘云为何经常被接来送去的?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能常住贾府,史湘云为何只能被接来送去?真正的原因很多人没看出来。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大多为贾家中人,贾府四春与巧姐是贾家的姑娘,李纨、秦可卿和王熙凤是贾家的媳妇儿,余下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是贾家的亲戚,至于妙玉就比较神秘,从有限的资料只能确定她是一位常住大观园的带发修行的尼姑。

而同为贾家的亲戚,但史湘云和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情况很是不同。

林黛玉自六岁就住进了贾府,而在林如海病逝后,彻底就将贾家当成了家,再也没离开过。因此后来贾母言语中直接将其称为自家女孩,这样的待遇,自然源于她和贾母非同一般的血缘关系。

薛宝钗呢,当年说是待选进京,住进贾府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一开始是住在东北方向的梨香院,后来梨香院被贾家的戏班子所用,薛家又搬到了东北角边上,总之还是贾家的地盘。而在后来众女儿住进大观园后,薛宝钗也住进大观园的蘅芜苑中。

而史湘云呢,在贾府没有自己的住处,第二十回她刚出场时,当夜是睡在林黛玉屋里的。那时还没住进大观园。后来每次被接来贾府,她也多与黛玉住在一块。

直到第四十九回,她的叔叔史鼐要迁任外省大员,需要合家迁移,贾母舍不得湘云去,便留下了她。

此后,湘云才长久地住在了大观园。

而在此之前,她来贾府都是有时间规定的,一般不轻易得来贾府,如果贾母打发人去接那就可以网开一面,而到了贾家后,到时间就得回史家。

她没有固定的住所,来去贾府不能凭自己的意思。而她对贾府又是非常的喜爱和留恋的,甚至在第三十六回家里人将其接回去时,她是哭着央求宝玉一定要求贾母去接她来玩的:

“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

很多人就疑惑了,为何林黛玉和薛宝钗能长期住在贾府,而史湘云只有被进来送去,贾母为何不拨出一处地方让她住?她自己是否有什么难言之隐?

其实,真正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史湘云的成长环境,比我们想象的好得多。

史湘云幼年父母双亡,她有两个叔叔,自幼就跟着两位婶婶生活。史湘云在史家生活如何?书中没有直写,不过大多数读者都认为,她过得很是心酸苦闷。而这种认知,是因为听了薛宝钗和花袭人的说的一番话。

在第三十二回,史湘云才到贾府,花袭人便求其帮贾宝玉做针线。后来薛宝钗赶到,听袭人提起此事,薛宝钗便神神秘秘地跟她说起史湘云的难处来:

“……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也不觉伤起心来。”

薛宝钗口中的史湘云,简直就是一个受气丫环的存在,她不仅没有一点零花钱,连家里的针线都不用下面的人做,而是她和婶娘自己动手。为此湘云很委屈,跟她拉两句家常话眼眶都红了。

可是,事实真如薛宝钗所言吗?非也!湘云在史家不仅没有遭受任何虐待,而且过的是一个真正大家小姐的生活,不信我们来看:

一,史湘云在家基本是随心所欲的

在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湘云与黛玉在凹晶馆吟诗闲话,看着那水中明月、波光粼粼,湘云自觉神清气爽,笑着说道:

“怎得这会子坐上船吃酒倒好。这要是我家里这样,我就立刻坐船了。”

“立刻”二字,说明湘云的随心所欲,这是一个“一点儿做不得主”的人吗?而坐上船吃酒这种事,一般来说还真不是大家千金所为,可是史湘云就可以这样做,说到底不就因为家里人知道她性情豪爽如此,由着她吗?

二,史湘云在适龄时间被定婚事,说明家人对她上心

在古代,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就需要婚配了,尤其是大户人家小姐,很多提前几年就相好了人家,定下了婚事。

史湘云很显然就是这种类型。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到贾府时,便已经有了人家了。通过细节我们知道她的未婚夫是卫若兰,其判词称是“才貌仙郎”,这评价可是不低啊,而且从这卫若兰与冯紫英等人过从甚密来看,他一定是个世家子弟。

这等家世和人品的郎君,不正是所有千金小姐的标配吗?

而为了给史湘云寻得一门好亲事,你知道她的婶婶们得付出多少努力?

贾母八十大寿时,请来了一众诰命、王妃等贵妇,当时南安太妃提出要见贾府的姑娘,贾母最后让王熙凤带去了贾探春、林黛玉、薛宝钗、薛宝琴和史湘云。

可这么多的贵族小姐,南安太妃只认得史湘云,并且两人明显的熟悉,南安太妃跟史湘云打趣:

“你在这里,听见我来了还不出来,还只等请去。我明儿和你叔叔算帐。”

湘云得在多少次社交场合中与南安太妃同时出现,才能和南安太妃这般熟稔?那贵族圈子里的社交,金钱、人脉和精力缺一不可,试想这样的待遇,林黛玉能有几次?薛宝钗又能有几次呢?

可以说,史湘云虽然自幼跟着叔婶长大,但史家好歹侯门绣户,一直按一个侯门小姐的标准去培养她,她来贾府住,跟着是一大群人,如果针线都得她做,那放着这帮人做什么呢?如果因为做苦力活累得提一句就泪水打转,贾母这位姑奶奶早就出手将她留在贾府了,要知道仅仅不想湘云旅途受累,贾母都让她留在贾府常住。

所以,关于史湘云的“悲惨身世”,不过是薛宝钗在编瞎话罢了。而她为什么这么做?

一来,将为宝玉做的针线活儿从湘云手中夺过来。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子要跟一个男子表达爱意,最普遍的方式便是送细节的针线了。

二来,正好借此拉拢袭人,毕竟这是贾宝玉的贴身丫鬟,以后要用的时候多着呢。而袭人呢,因为要防着怡红院的十几个丫头,所以找到主子小姐帮忙,这操作真是无敌了。薛宝钗能主动帮忙,她必须感恩戴德。

说到这里,我们便该知道了,史湘云之所以没有常住贾府,并非贾母不愿意,更不是什么婶母苛刻,反倒是婶母们负责,想要更好的将她培养成真正的名门小姐,为她相一门好亲事。

反观林黛玉和薛宝钗,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林黛玉本是书香门第,却因早年恃怙双失,只能投奔外祖家,本来,她与贾宝玉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木石姻缘也为贾母所默许,却不想半路插进来一个薛宝钗,局面僵持不下,持续多年。直到第八十回时,林黛玉已经有十六岁,终身大事却还没有定下来。

而薛宝钗即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为了攀上贾家这门亲事,她在贾府住下便不再挪脚,谁知一场拉锯战下来,她也没讨到多少便宜,第八十回时,她已经年有十九,是妥妥的大龄剩女,这在当时是要被圈子里的人耻笑的。

说来说去,林黛玉是输在了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而薛宝钗则输在了功利阴狠和死皮赖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