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欣赏张九齡的千古名篇《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大约作于诗人被贬荆州之后,与他的《感遇诗》大约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全诗很好理解,诗人由明月寄相思,想到在远方的情人(也有一说是亲人,个人比较倾向情人),夜里辗转无眠,披衣而起,出门望月,借着明月来抚慰分离两处的相思之情,既然不能亲手将此月色赠予你,不如期待与你在梦里欢聚。

唐朝诗歌盛行,诗人以诗铭志,以诗抒情,以诗寄情,以诗感怀等,它承载了诗人们的所有情绪,对于张九龄也不例外。

从诗名《望月怀远》看,这是一首感怀诗。我们中国人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怀,月亮在我们眼中并不纯粹是一个物理的存在,它还是一个有生命带有感情色彩的物象,随着它的形态变化,我们的情绪也会起伏。比如天上月圆时,地上的人也该是团圆的,如果没有团圆,就会生出几分遗憾,添加几许分离之苦,就会想到托明月寄相思。诗人正是在夜晚看到空中明月,才想到远方情人,不禁感慨万千。

月亮与酒, 在唐诗和宋词中都是比较常见的物象,酒助诗兴,月寄相思。《望月怀远》全诗几乎是浸泡在月光下完成的,因此明月意象在全诗中是一个亮点。

我们先看明月在本诗中的寓意,再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最后总结出张九龄写此诗最有可能想表达的几种情绪。

诗中的明月意象

从上古神话脱胎而出的月亮是阴性的,通常代表女性。诗中的明月挂在空中,诗人的周遭没有海,也没有天涯。海上的明月是诗人加工出来的意境,海上明月带有浪漫主义的审美色彩。而天涯通常都蕴含着一种被遗弃的情绪,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在诗中可以理解为不得志的苦闷情绪,实际上就是孤独。

“情人”也是诗人幻想出来的,就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是指明月、我还有影子。在诗中,也出现了“三人”,即我、明月还有情人。我与情人分隔两地,并不能看到情人埋怨夜的漫长,还生出相思。这样的情景恰是通过明月传递给我的,与第一句“天涯共此时”相呼应。

“灭烛怜光满”,这句表意表达是怜惜满屋的月光,实际上的意境还是在表达相思之情,因为相思之苦,所以辗转难眠。出到院子里又觉寒露冰凉,“不堪盈手赠”,还是在写月光的美好,意在表达诗人不能把内心的相思向情人倾诉,这实在是一种痛苦,不如索性到梦里与你相见吧。

月亮意象的符号,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到唐代,它在思乡的亲情和友情方面趋于稳定,具备公共性。因此,明月在诗中代表的一种寓意即为相思。

另外,明月还是传递“我与情人”之间的快递工具,它还作为一个见证者的身份存在。明月见证了我和情人之间的相互思念,以及我的孤独与无奈。

第三种,我们甚至可以直接把明月与情人当作一个女性对象来看待,也就是说,诗人把明月当作自己的情人,在一个美好的月夜之下,向情人诉说着自己的相思之苦。

通过诗体的语言,解读诗中的意象,再通过意象去感悟诗人真正的表达意图。本诗围绕明月,意在表达的是一种流落他乡的孤独之感。通过言-象-意的结构范式,最终领悟诗体所打造的一个美的境界。

张九龄遭贬

全诗中透露出一种孤独落寞的情绪,那么诗人何以如此?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张九龄身上有三个特征:第一,少年天才,文坛领袖。他7岁就能写文章,20岁考中进士,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张说。张说对他的诗才大加赞赏,说他以后就是诗词一哥了。《唐诗三百首》开篇两首就是他的《感遇》,而这首《望月怀远 》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成为我们中秋节的必上“点心”。

第二,张九龄虽出身寒门,但却有着贵族范,风度翩翩。唐朝官员上朝要带着笏板,用完了将笏板往腰里一插。张九龄为了骑马方便发明了笏袋,并得到唐玄宗的大力推广。足以证明,张九龄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第三,张九龄性格上有些自负,这大概也是全唐诗人的通病,毕竟诗人是唐朝的宠儿。他自负起来连自己政治上的贵人张说都不让。

有才有范儿有性格,这样的张九龄在仕途上一直很顺利,在张说的保护下,连皇帝也捧着他。即便张说下台以后,唐玄宗看在张说的面子上,还是让他当了集贤院学士,同时担任集贤院副知院学士,打算重用他。

张九龄凭着自己的才干,在工作上也的确没让玄宗失望。当宰相的岗位空出来的时候,张九龄又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个才子型的宰相。但与此同时,李林甫也凭着自己的“才干”当上了宰相。二人同时为相,轻重还是有别,张九龄为官职为中书令,名副其实的第一宰相。而李林甫官职是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在地位上还是与张有很大差别。

但张九龄性格上的自负,很快让他陷入了不利地位。唐玄宗生日会,别人是按例送铜境,他送得是《千秋金境录》,里面记载的以往皇帝兴亡的故事,意在提醒唐玄宗要时刻记得国家兴亡。玄宗已年过半百,皇帝也当了二十多年,早已不是需要时刻提点的年轻皇帝了。张九龄这样做完全就是不识时务,说白了就是矫情。

不止如此,他还阻碍了玄宗正常的奖罚实施。当时东北战场有个叫张守珪的将领,很受玄宗赏识。唐朝有出将入相的传统,玄宗想让他宰相,实际上也就是个名誉职称。但是这个提议最终被张九龄硬是驳回了,书生固执起来,实在是可怕。

几次三番类似这样的事件下来,唐玄宗对张九龄逐渐产生了不耐烦的情绪,这时,善于抓住时机的李林甫,便有了上位的机会。

直言进谏坚持原则,也不能说是张九龄有错,只是此时的玄宗已然有些骄傲自满了。之后李林甫通过还都事件、牛仙客事件和严挺之事件,终于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将张九龄挤出了长安城,就这样,张九龄被贬到了荆州当长史去了。

一个才高八斗的高材生,一心为国为民的正人君子,最终却败在了一个口蜜腹剑的白字先生手下,这让张九龄情何以堪,他又怎么能够甘心呢?

全诗表达的真正意图

这首诗就是在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诗名《望月怀远》,诗人月夜所怀念的远方,不只是亲朋好友,所思念的人,也不只是情人,还有他大半生的辉煌岁月,还有他执着卖力工作过的长安城,还有朝堂之上的玄宗。

年过花甲的张九龄,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之后,诗词中意在表达人生深沉而又复杂的感受,排遣心中的孤独之感。

明月与其说是寄相思,倒不如说是诗人的知己,她明白诗人的相思,看到他内心的苦闷。诗人借月抒怀,融情于景,通过诗歌中散发的女性悲秋情结,表达了自己心有不甘的情绪,并期待能在梦中实现。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梦也只是一个梦,公元740年,张九龄去世。

应该如何欣赏张九齡的千古名篇《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寢梦佳期。

。。这是张九龄的千古名篇《望月怀远》。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与亲友天各一方共望同一个月亮。亲友与我这样的有情人,彻夜不能入眠,只把对方苦苦思念。怨恨这漫漫长夜大长,把屋里的蜡烛灯灭了,看见月光充盈令人怜爱,披衣出屋望月露水却打湿了衣裳。手捧明月光又不能相赠给亲友,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中的佳期与亲友欢聚。

。。海上生明月,首句就紧扣题目写望月。望见大海之上升起一轮明月,这画面这情景多美。天涯共此时,这句写怀远,怀念远在天涯远方的亲人或朋友,此时应该也在望着同一轮明月。情人怨遥夜,诗人与亲友是有情人,与情人相思夜不能寐,怨这漫漫长夜大长了。灭烛怜光满,把屋里的蜡烛灯灭了,屋外的月亮正是满月,更使人怜爱。披衣觉露滋,披衣走出屋去,却被屋外的露水打湿了衣衫。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相思不眠之际,相隔天涯,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手捧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但又怎样才能赠送给你呢?还是回屋去睡吧,睡着了也许在梦中能有与亲友相聚的佳期。最后两句构思奇妙,意境清幽。诗至此也也戛然而止,余韵袅袅。更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友的一片深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由望月转入怀远,意境雄浑阔大,是望月的千古名句,《望月怀远》也就成了千古名篇。

应该如何欣赏张九齡的千古名篇《望月怀远》?

这不是一首情诗,但比情诗还要美丽!

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中,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这三种感情的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亲情连接着血脉,荷尔蒙多巴胺链接着爱情,而友情则是由相同的志趣爱好链接在一起。

这首诗其实写的就是珍贵的友情。张九龄写诗的风格是风流含蓄,清新健雅,用字用词质朴清淡,但韵味悠长。字里行间体现了他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出神入化的化用前人诗句的能力。也充分说明了,原来重视教化作用而不大重视艺术表现力的初唐诗歌,正式进入了盛唐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九龄,这个第一个出自广东的进士,这个正直善良文质彬彬文采斐然的宰相,是真正的盛唐诗歌的第一人。

如果说李白是盛唐诗歌的皇帝的话,那张九龄就是盛唐诗歌的开国始祖。如果说那个写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是由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虎尾的话,那么张九龄,就是盛唐诗歌的龙头!

所以,我们要记住张九龄这个名字,他开启了盛唐诗歌的序幕。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张九龄在被贬期间,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深切思念。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一首情诗,请注意,张九龄是在唐朝,他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写情诗的,即使写也是假装代别人特别是写闺中的情感。这要是在北宋,有一大帮人会跳出来写那些缠绵悱恻的小情歌。比如柳永、秦观、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张九龄这是用一种极为清淡的语言,有滋有味地说自己的思念。

其实,我以前也是诗人,不过是业余的诗人,是那种没有出版过但同学那里有手抄本的那种。我看张九龄那么美好的诗歌,干脆我也用诗歌,把他的诗意翻译出来。反正翻译的不好,张九龄也不会打我,因为他是一个宽厚的老者。

望月怀远之文溪版:

那里是飞着神仙的海上吧,神仙们不需要思念,

那轮明月就在身边。

而我们,隔着山隔着海隔着三千里的遥远。

今晚,

你在月亮这边,我在月亮那边。

月亮过来了,是和涛声一起来的,伴着嫦娥吴刚和桂花树的幽香

你没来

你大概坐在月亮最高的山上

我看见你的目光,随着月光一起

笼罩我。

远隔天涯啊,此刻,月光牵着你和我

牵着这世上,思念的人多情的人天各一方的人。

夜还是太长了

因为,思念在此时会疯狂滋长。

睁开眼思念增加一分,翻个身思念扩大一倍。

于是,我让我和你的影子,

隐身在漫天霜华中

站成拥抱的姿势。

月光太狡猾,

他也许在赴一场约会

我抓不住它,我送不到你的手中

只好做一场梦吧

撑着一支长篙或者一片苇叶

以蝴蝶飞过沧海的姿势

飞向你。

好了,我们继续欣赏张九龄的诗歌。张九龄是很喜欢写月亮的人,也是能把月亮写的清新淡雅超凡脱俗的人,更为重要的是,张九龄最擅长用月亮来写友情或爱情。这也最能引起人的共鸣。因为所有能引起人的共鸣的作品,都成了经典。

《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吧,多美好的情感!

应该如何欣赏张九齡的千古名篇《望月怀远》?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描写深夜相思的千古名篇,其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些时”可谓千古佳句。

望月怀远 | 张九龄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是唐玄宗里著名的贤相,还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就是张九龄的《感遇》,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表达出了他高洁的志趣,历来为人称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张九龄传唱不衰的千古佳句。

《望月怀远》,古诗题中的“怀远”,一般都是“怀内(妻)”的委婉说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虽然人们天涯相隔,但都共有此时这美好的月色。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有情之人,既可指诗人自己,也可指诗人所怀之人。遥夜,长夜。竟夕,终夜,通宵。

有情之人怨恨长夜漫漫,整晚都相思难眠。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怜,可爱,怜爱,怜光满即爱惜满屋的月光。

滋,湿润。

灭掉浊光,怜爱满屋清莹的月光,夜深久坐,披上衣服,感到了衣服露水的湿寒。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还[huán] 寝,回去睡觉。佳期,相会之期。

这美好的月光,不盈捧起赠予你,我还是回到床上睡觉吧,在梦里与你相会。

古诗词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人们所共有的情感。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就写出了所有人深夜相思的情感。

当你在深夜里思念一个人的时候,读这首诗,就特别能体会诗中的情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升起,光辉遍地,在辽远的天地之间,唯有明月的脉脉清辉。在这空寂幽远的意境中,人很容易摆脱外在世界的干扰,沉浸到对一个人深深的思念之中。

思念的人相隔天涯,不能相见,但此时,都共此一轮明月,所以相思之人,都喜欢举头望明月,想象着思念的在明月的那头,也在注视着这一轮明月,明月成了两个相互思念的人情感联结的纽带。

诗的首联营造了相思的氛围,颔联引出相思的主体。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会埋怨夜太短,还没睡够,天就亮了。但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起坐徘徊,辗转反侧,经受一夜的相思之苦,你就会埋怨夜太长了,因为夜的静谧,太容易让人沉溺于相思的苦痛之中了。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睡不着,就只好起来,灭掉烛光,满屋清莹的月光惹人怜爱,此时,要是思念的情人要是在身边,那是多么美好浪漫的时刻呀。

可惜,这美好的月光,只有自己一个独自欣赏。

在这个深夜里独自久坐赏月,露水都浸湿衣裳了。

这两句诗中,字字浸润着诗人孤独自怜的心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终于,这相思的一夜即将过去,明月也将西沉,诗人只得叹息,这美好的月光却不能用手捧起赠与思念的情人,只好回床上睡觉,希望能在梦里与自己的情人相会。

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将深夜相思的情感写的空灵深邃、委婉深曲,读之让人心醉不已。

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最为人称道的,还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一千古佳句。

其实天涯共此明月的诗意,前人已有表达过,南朝宋谢庄《月赋》中就有“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后人也常有这样的诗句,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其中代表。

但张九龄的这一联,以其辽阔幽远的意境,成为此中千古佳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起来平平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种复杂的技巧。就这简洁凝练的十个字,却营造了辽阔幽远的意境,为天下有情人找到了内心的寄托。

明月在中国人的语境在千年演变,在这一句诗中,固定成国人文化情感的联结纽带,明月在我们心里,不只是一星球,她是故乡,是亲人,是友人,是情人,是我们内心文化相思的寄托。

答者:谢小楼

应该如何欣赏张九齡的千古名篇《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这首诗是张九龄所作,张九龄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時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代有名的贤相。《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诗从望月起兴,望见圆圆的月亮而想起爱人远隔天涯,整夜不能入眠,不禁吹灭蜡烛披衣起床,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不如到床上去等着做个好梦吧相思之情,令人感动。

应该如何欣赏张九齡的千古名篇《望月怀远》?

张九龄是初唐著名诗人,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于世。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远人的诗。全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远,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全诗完全的展现了张九龄古诗自然浑成的风格。

首句意境雄阔,看似平淡毫无点染,实则自然高华,全景并点题。第二句景转情,转入“怀远",将情景自然揉合在一起。三.四句以“怨"字为中心,“情人”“相思”“遥夜”“竟夕"相呼应,以流水对形式一气呵成。第五.六句“露滋”二字完全.细致的诠释了“遥夜”“竟夕",细巧地写出了诗人深夜对月不眠的真实情景。末两句构思奇妙,相思而无物可赠,只有这满手的月光,可这月光怎么送给你呢?恐怕只有在睡梦中了!全诗到此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张九龄的诗还有一个特点:温雅醇厚,哀怒不露,不论何主题都能表述不着痕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