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尊贵的贾母为什么会请卑微的刘姥姥逛大观园呢?
如果你认为刘姥姥只是个攀权富贵的滑稽老太太,她的出现就是为了逗贾府的夫人小姐们开心,那确实是曲解了曹公的用意。
刘姥姥总共也没去贾府几次,但却给贾府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再多问一句:她究竟凭什么有这么高的人气呢?
我认为有几下几点原因?
第一,为了表现刘姥姥的“侠义”精神。
第二,刘姥姥的真性情打动了贾母。
第三,借刘姥姥的眼睛展示贾府的奢华
第四,借刘姥姥的眼睛展示主要人物性情
刘姥姥身上的“侠义”精神刘姥姥在小说中也是一位穿线人物,她见证了贾府的繁华与败落。作者在她身上寄托了一种情感,即侠义。刘姥姥在作者笔下是一位接地气的毫侠。她是书中最底层,最平凡的人物代表,也是作者侠文化的代表。
看过几遍《红楼梦》的人,都可以体会到曹雪芹骨子里向往侠义精神,这样的境界在小说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史湘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算是误入梁山也是有饭吃的,再说柳湘莲,一个仗剑走天涯,行侠又仗义。还有薛宝琴,小小年纪游历的地方倒不少,见过不少世面。
再说回刘姥姥,与以上这几位比,只不过受身份地位所限,文化修养和生活在阅历各不相同。但同样骨子里都存有侠义的基因。
但是作者写刘姥姥写得很特别,先写她的俗气,缺钱没米下锅,进贾府无非就是为了糊口,弄两小钱花花。作者要将她身上的俗气写尽,面对繁华耀眼的大观园,她有没有可能失去平凡朴实的本性?之后再写她的义,这就突现了刘姥姥的侠义境界之高。
当昔日恩人遭遇不幸时,她该出手时就出手,没有半点犹豫。从来只有锦上添花,几人曾见雪中送炭啊。
贾府的九牛一毛,对于刘姥姥一家则成了救命衣食,“恩情”二字不在于“施”,而在于“报”。受人滴水,报之涌泉,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人,不讲什么人生哲学,也不谈人生大德,却做到了饱读诗书的世人所做不到的。这正是刘姥姥赋有江湖侠义精神的体现之处。
刘姥姥身上的真性情俗话说,真心才能换真心。对于刘姥姥的表现,作者重点放在了二进荣国府。她一人为贾府的太太和小姐姐们开了一个狂欢爬梯。
贾府的小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算是太太们也不会跑到市井上逛街,这就是所谓的大户人家,诗书礼仪之家。对于乡野生活,几乎没人了解。当一个从乡野之地的老太太出现在她们眼中时,自然以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待。
就跟我们去动物园看那些被关禁闭的动物一样,新鲜稀奇可悲。如果刘姥姥是位腼腆的老太太,那不会和贾府建立起友谊的桥梁,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一个“真”字。
她语言粗鄙,行为滑稽,这实际上都是她日常生活的样子,她没有刻意去装出另外一个自己。她的本色出演,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贾府的距离,赢得了众人的好感,这其中当然包括贾母。
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建立起了友好的桥梁,再加上贾母生性爱热闹,刘姥姥犹如她们的女清客,陪伴她们很开心,贾母邀请刘姥姥逛一逛贾府最真代表性的地方--大观园,也在情理之中。
借刘姥姥的眼睛展示贾府的奢华大观园是贾府给贾元春省亲准备的别墅,总共也没呆一晚上,却是如此大张旗鼓的建一座园林,我们普通人听听都觉得奢侈。
大观园建好之后,作者从不同人的眼光给予了评价。先是贾政带着贾宝玉,贾政是世俗中的精品,而贾宝玉是雅士,大观园在他们二人眼中是一俗一雅。之后贾元春来了,也参观了一回,只说是太奢华了,一个在皇宫混的人,说出这句话大有深意,但细嚼也正常,她向往的生活是平民之家。
之后刘姥姥就出现了,一回生二回熟,作者安排贾母邀刘姥姥逛大观园,实际的缘由在于,想借刘姥姥这位乡下妇人,没见过大世面的老太太,的眼睛来看一看什么叫做“太奢华”。
刘姥姥就像一面镜子,将贾府的衣食住行全都照了一遍,连厕所都没放过。作者以不同性情不同价值观不同层次的人,对大观园进行了一番品鉴。刘姥姥就是其中一位。
借刘姥姥的眼睛展示主要人物性情刘姥姥参观大观园写得很细致,在吃喝玩乐的同时,作者也没忘记塑造人物性格,特别是对书中的主要人物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等屋里的陈设,进行了一番描写。
大观园只道是建好了,各类人马也都住进去了,什么人住什么屋,人与环境在小说中都是很讲究的。作者借刘姥姥逛大观园时,以叙事的身份对人物居所的环境进行了描写。
黛玉房中就是书多,诗人嘛,多愁善感都是书里来的。探春好舞文弄墨,说明有行动力,爱动手。配合薛宝钗的冷香丸,这里又说出了住在雪洞一般的屋子里,天生的性冷,没法拯救,但话又说回来,俭以养德,这倒是真的,薛宝钗就是大德。
以上就是贾母必须邀请刘姥姥逛大观园的原因,请参考。
《红楼梦》中尊贵的贾母为什么会请卑微的刘姥姥逛大观园呢?
贾母请刘姥姥逛大观园,首先源于贾母骨子里的那份尊贵与礼让,正所谓“礼出大家”。像贾母这种出生于候门之家,又嫁进候门之家,在侯府当家五十多年的人,贵族气质是早就融入到血液里面去了的,待人接物自然周到齐全,绝不会去刻意奉承谁,更不会去看低谁。候门生活的长期浸染加上贾母的年纪和阅历,使贾母成为一个“怜老惜贫”的老人。看看她对待贫穷的喜鸾和四姐儿就知道了,怕她们受委屈,特意吩咐人到大观园里去传自己的话,不准有人因为穷看低她们。
其次,贾母长期生活在深宅大院,虽然生活优渥,吃穿不愁,但是天长日久生活不免单调。自己也说正好想找个积古的老人说说话儿,恰巧这时来了个与自己经历截然不同的刘姥姥,好比一股春风吹进了大观园。不但贾母,整个贾府包括宝玉姊妹等都开了眼界,加上刘姥姥又是个颇有见识的老人,很快就明白了怎么取悦她们。自然上至贾母,下至哥儿姐儿,婆子丫头等愿意留下她多了解一些不一样的生活趣事。
三、刘姥姥这次进贾府是把自己地里收成的最好的瓜果蔬菜等背进了贾府,王熙凤回贾母时一定会特意提到这些,刘姥姥还是王熙凤和王夫人的亲戚。所以贾母挽留刘姥姥逛逛再走,既给足了王熙凤面子,也是为了报答刘姥姥的“大老远的背了那么重的东西来”的一片感恩之心。
四、贾母邀请刘姥姥逛大观园也是应有的待客之道。这就好比住在大城市里的人家,忽然从偏远地区的农村来了亲戚,还带了满满的一蛇皮袋子当地土特产,总不能让人放下东西就走吧。留下他们玩几天,见识一下大城市里的风光,也算是进了一趟城,道理是一样的。这样的事我们普通百姓都能想到,何况是贾府这样的候门公府呢?
所以,贾母留下刘姥姥,并请刘姥姥一起逛大观园,既是贾府的待客之道,体现了贾母骨子里的贵族气质,也是对刘姥姥不辞辛苦的报答。
《红楼梦》中尊贵的贾母为什么会请卑微的刘姥姥逛大观园呢?
贾母请刘姥姥逛大观园,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原因一.贾母与刘姥姥聊的开心,一见如故贾母与刘姥姥算是同一年龄段的老人,贾母与刘姥姥交谈后感觉非常亲近,于是便邀刘姥姥留下来玩,顺便一起大观园游玩。贾母虽然在荣国府地位尊贵,但府内没有刘姥姥那样有趣的人。忽然贾母听说有外来有趣的老人在家做客,便想和她说说话,找点乐趣。刘姥姥说的乡下有趣见闻,很快获得了贾母喜欢,于是贾母邀请刘姥姥游大观园并多玩几天。
原因二.礼尚往来贾母知道刘姥姥此次是送东西给荣国府,邀刘姥姥逛大观园,也有礼数方面的考虑,算是一种回礼吧!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得到凤姐的二十两救助后,家中情况好转,地里收成也好一些。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目的就是把地里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送给王熙凤尝尝鲜,也是回报王熙凤的帮助。贾母知道后,出于礼数礼节,准备好好招待刘姥姥,便邀刘姥姥逛大观园并亨用豪华大餐。
原因三.向儿媳妇示好刘姥姥因为王夫人才与荣国府搭上线,虽然关系非常生疏,但也算是贾母儿媳妇那边的人。贾母邀刘姥姥逛大观园,特别恩赐刘姥姥,也算是赏赐儿媳妇的意思。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楼梦》中尊贵的贾母为什么会请卑微的刘姥姥逛大观园呢?
因为尊贵的贾母住在候门似海的國公府里,,接触的都是上层人物,没见过农村村妇,正好刘姥姥因家贫困來到贾府,大观园"女清客"被拨弄的王熙凤看到她这个丑角,可供贾母作娱乐材料,于是把她打扮得满头花朵,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让她闹出汻多笑活以引起贾母和小姐,公子哥儿的开心,刘老老也不负凤姐的一片对贾母的用心,开始信口开河把自己所见所闻和感受都暴露出來,刘老老为了乞取救济,她不得不和王熙凤配合"哄老太太开个心儿"但刘老老毕竞是善良纯朴的,她言谈风趣,饱有见识,并不趋炎附热,不失劳动人民的本色。
这也揭露了贵族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一席螃蟹宴,就花去了二十两银子,足够庄稼人生活一年,同时也暴露了贵族精神上的空虚和对劳动人民的卑视
《红楼梦》中尊贵的贾母为什么会请卑微的刘姥姥逛大观园呢?
贾母和刘姥姥基本上是同代人,估计她们有亲戚或邻家关系,多年常有来往,有较深的朴素感情,你来我往,互道所闻所见,互相赠送一些农桑新鲜及时行乐物。因年令相仿,相互间能回忆起历年旧事。
大观园也是为贾母的女儿回来省亲所建的高贵典雅建筑,请老朋友来看看也是情理之中之事。贾母的尊贵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最尊贵的事是女儿嫁给了皇上。而刘姥姥看似卑微,而她在与贾母的交往中身份也不断在发生变化,可以说她比贾府内好多中下等人强很多,在刘姥姥身上能看出农家妇女高贵的影子!
《红楼梦》中尊贵的贾母为什么会请卑微的刘姥姥逛大观园呢?
贾母请刘姥姥逛大观园一切确实颇有意思,两个人分处于不同的阶层,却能携手同游,相谈甚欢,这与那个时代似的乎不太相符,但是放在《红楼梦》中,却又那么相得益彰毫无违和感。
贾母与刘姥姥年岁相仿,且无主仆之份,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更容易与贾母亲近刘姥姥二进贾府是来还情的。初次来“打秋风”时王熙凤偶发善念,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并一吊银。二十两银子,是庄户人家一年的花销,这是多大恩情。刘姥姥知恩图报,因此,秋收之后便带了些新鲜果菜来“表个心意”。
刘姥姥寻着上次的路数,直接来找凤姐,偏巧凤姐在贾母处,周瑞家的在回事时被贾母听到,贾母听闻是个老人家,偏要请了来见见。
可见,贾母在见到刘姥姥之前已经心存期待了,她看重的是刘姥姥的年岁,老太太说:“我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一见。”
贾母听刘姥姥说自己已经七十五岁了,不禁感叹:这么大年岁了,还这么健朗。比我还大好几岁呢。可知贾母此时也是将近古稀之人了。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七十岁或许身体不如从前那样健朗了,但是在人生境界上却是一个新的高度,经历过悲欢离合,看透世间炎凉,凡事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即可,怎么高兴怎么来。
贾府中当然也有同贾母年纪相仿的老人,比如赖嬷嬷,一个上了年岁的老奴,深受贾府恩惠,儿子还因此当了官,自己也另立了院子做了主子。时常会来向贾母问安,但说得再多,无非是贾府之内的人情事故,而赖嬷嬷因奴仆身份,必也是处处巴结奉承,这样的话在贾母这里是最廉价的。
而刘姥姥不同,这是一个新鲜的身份,亲戚,而且是个乡村里来的穷亲戚。这和贾府是两个世界,无论好坏,新鲜感是最难得的。
而通过一番交谈,粗鄙但不乏风趣的刘姥姥博得了贾母的欢心,钟鸣鼎食的诗书世家难得有这样不拘束的轻松时刻。
贾母亲自带刘姥姥逛大观园,就好像是两个久未见的好朋友,一个在向另一个展示她的宝贝,享美食,品香茗,这对于刘姥姥是一种物质享受,对于贾母却是一种精神满足。人在富贵至极时,精神的满足才是最难得的。
从成书的角度,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更是带着读者在逛,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的走进大观园元春省亲之际,书中曾描写过大观园的布局,但是那时的大观园只是一个死的园子,没有人烟。
而这次是在姑娘们入住之后,每一个居所的陈设都赋予了不同的个性,潇湘馆清幽,秋爽斋阔朗,蘅芜院素朴…………,这是与人物性格息息相关的,透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窥见人物的形象特点。
并且还写到了妙玉所在的栊翠庵,宝黛钗三人同在妙玉处吃茶又是一处妙笔。
中间还穿插写了各种吃食,其中最有名的“茄鲞”,还细致描述了其制作过程。
看似走马观花的游玩其实将贾府的吃穿用度,美景美食都一一顾及到了。而又透过刘姥姥的眼睛从旁观者的视角带给读者新的感受。
贾母怜老惜贫,并不因刘姥姥家贫而怠慢,而刘姥姥豁达也不因此而自轻,因此两人才能如此相谈甚至欢,将大观园游了大半个而不觉累。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