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白的诗歌中,为什么总是离不开“酒”与“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出自李白的《将进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对于李白而言,没有什么像“酒”与“月”一样与他形影不离。现代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几句诗描述李白可谓入木三分,酒与月作为李白诗歌中的常客,似乎与李白已密不可分,那么李白为什么总是离不开“酒 ”与“月”呢?
李白与酒酒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到祭祀庆典,小到宴客亲朋,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形成了酒文化。对于文人而言,酒文化则更多的表现在对“酒”的意象营造上。诗人们借酒浇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或者以酒送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望维《送元二使安西》),或抒发感慨,“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酒陪伴了诗人,同时,诗人也丰富了酒的文化内涵。
对于李白而言,他首先是嗜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出自李白的《襄阳歌》,“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出自他的《赠内》。从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李白被人称为“酒仙”绝非浪得虚名,而是有据可循的。
其次,在李白的诗中,酒的意象频繁出现,这与他的经历有关。李白在青壮年时代就离家出走,仗剑天涯,他想通过“干谒”这个途径实现自己的济苍生的伟大抱负,但是他的干谒之路并不顺畅,如果在一个地方得不到认可,他就辗转到另一个地方再去寻求认可,因此他总是少不了与友离别,而离别时的饯行宴上,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出门在外的他,酒成了他的旧相识。李白云“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后来,他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做了翰林,却只是个御用文人,最终被赐金放还。而对仕途的失意,酒又成了解忧良药,“举杯销愁愁更仇,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生性洒脱,将酒作为自己的知己,对酒当歌,风流倜傥,放荡不羁。
此外,李白好酒与他的不拘小节也有关系。酒有助兴怡情的攻效,李白喝醉了,友人通常自行离云。有诗云“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酒衬托出了李白了豪情,也衬托出了李白的诗意。
李白与月月这于李白,也有别样的意义。首先,在李白心中,月是有情感的,知人意懂人情,可以代表李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明月相送,可达仙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代替李白陪伴友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可以陪伴孤独的李白,月成了李白的知己。
俗话说月有阴晴圆缺,不因时空的变化而改变,照过故人,也照着今人,挂在远方也挂在家乡。李白一生漂泊远游,出门在外少不了思乡之情,目之所及,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相思的恐怕也只有月亮的阴晴圆缺了。“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圆而人缺,月可以永恒,而人事却不断在变迁,面对月亮,可以怀古,“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即使与月心意相接,遥想古人,能称得上知己的也还是月亮。
李白赋予了明月生命,并与它进行情感交流,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李白一生命运跌宕,仕途坎坷,人生的悲欢离合,在那轮明月的阴晴圆缺,或明或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正如李白自己一样,孤高圣洁,超尘脱俗。
总之,“酒 ”与“月”这两个在古典诗词中的常客,除了在李白的诗歌中,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这与中华民族的形成的“酒文化”与“月文化”息息相关。但是如李白与“酒 ”与“月”的之间,能保持如此亲密的关系,确实少见。
在李白的诗歌中,为什么总是离不开“酒”与“月”?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嫡仙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酒仙”,其人爽朗大方,好饮酒作诗,犹喜交友。李白的诗作中为什么离不开月和酒呢?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月。
月亮,在我国古典诗词文章中,是诗人雅士必不可少的吟咏对象,如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如杜甫诗“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可见诗人们都是借月而抒怀,借月以思乡,借月则叙离愁。
我们再说酒,酒,在我国古文化中绝对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羲之醉酒书写了流传千古、神采飞扬的兰亭名作,张旭醉酒写狂草,还有我们的主人公李太白,更是斗酒诗百篇。酒文化在我国周代就开始盛行,到了盛唐,它就更成为文人墨客赋诗,作文,赏月必不可少的酒章文化了。所以说李白诗作中少不了月和酒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再来看看李白的诗作,他的诗作中大多都与酒和月相关,月中有酒,酒中则含月,酒成为诗人的动力,月则成为诗人借以抒怀的对象。
“晴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诗人欲问辄明月的潇洒姿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诗人的孤寂心情刻画到了极致,杜甫诗作更是把诗人的放浪不羁,藐视一切形象的表现的更为贴切,“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与月,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但诗作与酒和月结合的天衣无缝的,那就非李太白莫属了!
在李白的诗歌中,为什么总是离不开“酒”与“月”?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您的提问
确实如题主所说,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酒和月,其实,诗与酒,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大多数诗人喜欢喝酒。很多诗人都因为酒忘却了人间的苦恼,因为酒在自由的时空中飞翔,因为酒使人成就了传世佳作。
除了酒以外,诗人们也留下了很多关于月亮的佳作,其中当属李白和苏轼最为著名,之所以喜欢月这一题材,原因在于“月”赋予的意义是其他事物不能比拟的。
作为酒文化大国,中国算得上是最早用酒酿酒的国家之一,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其中不止李白,许多文人都是酒中带诗。1、李白,他被誉为诗仙,也自称为“酒中仙”诗与酒是李白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两件事,而酒仙则是他一生的雅号。在李白的诗中有一首佳作既写了月,又喝了酒。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苏轼爱喝酒,又有豪气,每次喝酒时,都能说出豪气万丈的诗句。比如:
劳作时候要喝酒“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睛”
心烦意乱要喝酒“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
有朋友来要喝酒“我醉方不啜,强啜忽复醒”
忘了烦恼更要喝酒“绮席才终,欢意犹浓”
3、喝酒并不是男人的专属,当然还有女性,比如李清照,虽然不如前面两位爱喝,但也会喝,并且也写出了不少佳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南渡词人李清照,一生风雨飘摇,经历过国破家亡,与夫君明诚生死离别。无论何时,当有一些伤感时,就会借酒浇愁,而忘了酒意。可是她忘了,借酒浇愁更愁,用酒忘情更幽。
除了上述人以外,还有很多人都与酒有不解之缘,例如杜甫、陶渊明、白居易、范仲淹等等。
为什么诗人都爱酒呢?1、关于诗人为什么爱喝酒,还要从酒的发展史说起。
有关酒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就拿我们国家来说,有“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说法,所以我国酿酒的起源也就局限在大约5000年的历史上。
- 酒起源于汉代之说
1981年,马承源先生在《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与实验》一文中,介绍了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罐,包括蒸馏槽和釜。这款青铜蒸馏器通高53.9 cm,凝露室容量7500 mL,储料室容量1900 mL;釜体下部可容水10500 ml,在甑内壁下部有一个圆圆的斜隔板,可以储存蒸馏液,并有导流管向外排放。他也做过多次蒸馏试验,得到的酒度平均为20度左右。此件青铜器经鉴定,为东汉初年至汉中时期。
酒起源于唐代之说
唐开元年间,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有“甄(蒸)气水,以器承取”的记载。另外,隋唐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了15~20毫升大小的酒杯。不用烧葡萄酒,就做不出这么小的酒杯。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这一现象。
2、诗人喝酒不仅限于爱好,还有另外的含义
唐代盛行酒文化,并且从上到下的都是如此,唐太宗曾经亲自写诗鼓励饮酒,诗中说:“欢乐难再逢, 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 兰肴陈绮席。”为了随时喝到美味的葡萄酒,唐太宗不惜亲自酿酒。所以说诗人喝酒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大家都喝,但是诗人喝酒还和平常百姓不一样。
无论何时,小酌怡情,酒在任何休闲项目里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诗人也不例外,作诗需要灵感,而酒便赋予了诗人灵感,而诗又赋予了酒浪漫。不仅如此,得意时可以借酒助兴,失意时还可以借酒消愁。
所以说,诗人爱喝酒,爱写酒,一是因为当时的环境所致,二是因为酒的特性,曾经有广告语说下雨天与巧克力最配,到了唐代,就变成了大诗人与酒最配。
除了酒,诗人还喜欢月,正是因为月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年共婵娟。”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他用月圆比喻重逢,用月缺比喻离别。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洒脱超然的人生态度,但也有一种对生命无助的意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大家都不陌生,李白的《静夜思》,简单明了,用月表达了思乡之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首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借月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和爱意。闻一多先生, 曾赞美此诗,“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不仅借助月可以表达感情,借助月还可以歌颂美景,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月不但有象征意义,还可以借月颂景,借月咏怀,能承载诗人心中所有的意象,恐怕这就是李白、苏轼等一大批诗人喜爱写月的原因吧。
当然月都是在晚上,有月光,有美景,再有美酒,诗人不由自主的会赋诗一首。在万千诗人中,李白是最有特点的,300多首诗都与酒或月有关,真不愧是写酒狂人,写月狂人。
在李白的诗歌中,为什么总是离不开“酒”与“月”?
李白诗歌意象中的酒和月确实比较多。其实,在中国的诗歌长廊中,有两个意象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月”和“酒”。月对于古代人来说,不仅是一种计时的工具,更是寄托人们喜怒哀乐的载体。
李白写月是写得比较多的,在他的现存900多篇诗作中,竟然有400多首写月的诗。李白的诗歌中的月,大概可以分四种:一是自然之月。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等;二是边塞之月。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还有“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等等;三是怀古之月。如“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吟,斯人不可闻。”还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等等;四是抒情之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等。
而酒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来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人墨客经常相聚于明山秀水之间,诗酒风流。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酒已成为其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杜甫曾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里酒中仙。”作为李白诗歌意象的酒,所表现出来的有送别友人之情谊,有日常生活之乐趣,也有政治不得意时的消极与无奈!比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怀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等,还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总而言之,李白诗中的月也好,酒也好,都蕴含了作者对时政的关心,对才能无法施展的愤慨,对日常生活的豪放,对亲朋好友的深情,一切都是诗人情感的真实反咉和自然流露,是李白个性与时代共性的客观存在和天然交融。
在李白的诗歌中,为什么总是离不开“酒”与“月”?
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 各民族有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流传至今。儒家讲究“酒德”二字。人们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历史上很久以前就形成了一些琐碎的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早已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它对文学艺术的成就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它使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自由无束。它使人忘却红尘的苦痛与烦忧。
在许多场合,酒是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情趣。诗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他关于酒的诗是很多。例如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行.客中作》
-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酒肆留别》
-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嘲王立阳不肯饮酒》
再说说月亮。月亮古时候也称太阴,婵娟,玉盘等。自古就有许多和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最早记录在古籍《山海经》《楚辞》当中。与月亮有关的民俗,节日,诗歌也很多。人们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描写,抒发着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
李白也有很多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例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寄崔宗之》
在此附本人一首月亮与酒的小诗,供大家欣赏品评。
【七绝~落花吟】
酒入红尘醉也痴,
闲赏花谢落残枝。
清风十里邀明月,
一片冰心入小池。
在李白的诗歌中,为什么总是离不开“酒”与“月”?
酒与月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两个意象
先说与酒的关系
题主可以想象一下酒与月一般情况下可以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是高尚与洒脱。李白为什么叫诗仙呢?要达到诗仙这个状态需要一点催化剂,这个催化剂就是酒。李白是一个自信之人、高尚之人、洒脱之人,洒脱之人怎能不饮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钱财乃身外之物,我的价值之根本在于我的才气,千金又如何!氛围到了顶点,怎能不举酒痛饮?“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我要这千金、要这功名又有何用?对面的都是亲朋好友。同道中人,何不把着财富换成美酒,让这千百年的烦恼烟消云散?李白的生性就是超凡脱俗的,唯有这美酒会让他回归自己的理想世界,诗仙本不属于这尘世。
再说与月的关系
提到月就是高洁,清冷的。
李白中就是这尘世中的凡人,摆脱不了人的七情六欲。
可能在无数个时间,无数次在月下,李白的愁苦都是无人诉说的,毕竟,又有几人理解的了天才呢?那能理解得了我的好友此时又不在身边,他只能将自己的苦闷向这大地、向这天空、向这明月诉说。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多么精彩的辩证思想,就如同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你看,李白懂得自己总有一天会乘风归去,而能将自己与万千超脱之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那一轮明月,他将在那柔美的月光中永存。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真的是太浪漫了,没有亲友?来!我敬这明月!敬你让我幻化成三人,让我来为你放歌、让我来为你起舞,这世间懂我的,还有那轮明月。
越是浪漫之人,越喜欢那飘渺之物,越喜欢自己思想中的世界
在李白的世界中,月就是那飘渺之物,酒即是通往理想世界的钥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