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具体在指向什么?

“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出自林黛玉的《葬花吟》,所以,理解这一句,首先要从解读整首诗开始,循序渐进,剥茧抽丝。

《葬花吟》出现的背景

《葬花吟》出现在书中的第二十七回,这一回的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曹雪芹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把林黛玉比作了赵飞燕,说明她们二人在地位上不分伯仲。但是在人生态度上却截然相反,薛宝钗戏蝶体现出她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值得提倡的。而林黛玉则恰恰相反,她的葬花之举充满了悲观主义。

再加上两种事物的衬托,一只蝴蝶,一朵残花,蝴蝶翩翩起舞空中翻飞是一种美的化身,而残花在文学意象中,一直都是伤春悲秋的代表物。花是自然界在特定时间内的事物,生命的过程短暂而又美丽。用花来比喻绝代佳人,用落花比喻红颜逝去的青春,而葬花则体现了生命的消逝。

从回目上看,《葬花吟》的出现似乎在铺垫一个巨大的悲剧。

黛玉为什么要葬花,在她吟《葬花吟》之前,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儿?在林黛玉的世界中,只有贾宝玉,除了贾宝玉,没有什么大事儿。在此之前,他们两个先是吵了架,之后又发生了一次误会。

先说吵架,第二十六回,贾宝玉跟紫鹃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共罗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林黛玉听了便恼了,还没来得及发泄,结果被薛蟠骗了出来,说是贾政叫他。结果林黛玉把这恼怒忘了,转为替贾宝玉担心。饭后,听说贾宝玉回来了,她便跑到怡红院去问,结果发生了误会。

林黛玉走到怡红院,先是看到薛宝钗进去了,她自己因留恋泌芳桥下水中的“各色水禽都在池中浴水”,耽搁了一会儿。结果因晴雯没听出是黛玉叫门,而吃了怡红院的闭门羹,又引发出她的一段幽怨,听到宝玉、宝钗二人的笑语之声,又想起第二十六回二人之间的不愉快,揣测出宝玉必是恼她了。

从小说情节的安排上来看,林黛玉吟出《葬花吟》,在现实中,她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并且与贾宝玉有直接的关系。

“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指向什么?

林黛玉以落花自比,用导致花落的“风刀霜剑”来比喻自己所处的环境,《葬花吟》从表面上写在风霜的摧残下,花儿憔悴枯萎,实际上写的是林黛玉对社会对寄人篱下生活与命运的感受。被现实摧残的绝望之花是无力与风刀霜剑斗争的,只能任凭风吹霜打,走向凋零,但即便是凋零,也时刻保持着自己高尚的节操和那份洁净之美,“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林黛玉人格魅力的表现,有魏晋风骨之态。

那么,林黛玉所指的“风刀霜剑”到底指向什么?首当其冲的便是薛宝钗。宝钗在扑蝶时,还发生了一件事,那便是薛宝钗或有意或无意的向林黛玉泼了一盆脏水。作者不会无缘无故写到这个细节,事出必有因。

薛宝钗对木石同盟到底持什么样的态度,看她的表现便知了。在此回前,薛宝钗进京原为进宫而来,实质上是薛姨妈为了薛宝钗的前途而来。但自从入宫受阻,住进了贾府后,便不曾打算随时搬出去,而是选择了长住。单就这一行为,就不得不让人多想。

在第八回,“金玉良缘”便初见端倪,薛宝钗看了贾宝玉身上戴得美玉,上面写有“莫失莫望”,她的金锁上面则写有“不离不弃”。宝玉细念两遍,笑说“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于是丫鬟莺儿便要把“金玉良缘”一事儿明说,中途被宝钗阻止,未说完全。宝钗的阻止是为了避免尴尬,因为贵族小姐还是要几分矜持和面子,这句话此时也不适合说出来,更不适合从她的口中说出来。通灵宝玉正面图式  通灵宝玉  注云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注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第八回)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第八回)

书中第七回,薛姨妈说薛宝钗不爱花啊粉的,第四十回更是提到,蘅芜苑更是如雪洞一般,但薛宝钗却天天把金锁沉甸甸的挂在胸前,这与她的简扑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足以说明,从心理上,薛宝钗是认可“金玉奇缘”之说法的。既然认可,一些认可的行为便会显现。

第二十二回,贾母专门为薛宝钗过15岁生日,这说明薛宝钗在贾府已渐得人心,站稳脚跟。在生日会上,她进一步扩大这一战果。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她非常会利用环境,审时夺势。如何在婚姻上为自己取得主动,她深谙封建社会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所以最先要拿下的便是贾府的最高领导贾母。于是她点戏点得都是贾母爱看的热闹戏,所爱吃食物也是老年人的甜烂之物。薛宝钗这样的做法,是机会主义,还是与人为善?收敛自己尊重他人,给自己创造机会,值得肯定。投合贾母,其用意恐怕就不那么单纯了,少不得有更深的想法。

反观林黛玉,一身诗情画意,她只会争取贾宝玉的爱,对于雄踞在婚姻之上的大家长们,她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她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争取贾宝玉的一颗心上,她对“金玉良缘”无比的敏感,对“金玉良缘”处处讥讽。第十九回,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这是在第十九回的对话,此时说明“金玉良缘”已在贾府传开,到了第二十二回,贾母专为薛宝钗过生日,林黛玉心里是不平衡的,她不会看不出薛宝钗在生日会上的处处笼络人心,她心里有气,很不高兴,于是又向贾宝玉莫名其妙的发脾气。单就薛宝钗过生日这件事,有红学研究者解读为贾母对“金玉良缘”动心了,甚至提到仪事日程上了。

第二十六回中,薛宝钗晚上到了怡红院,从晴雯的抱怨中,可以看出,薛宝钗已是非常勤快的往贾宝玉处跑了。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所以,《葬花吟》出现之前,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已在贾府成为公开的秘密。贾母亲自为她操办生日,她已深得贾母认可。有事没事儿往怡红院跑,说明她和贾宝玉在不断的套近乎。到了第二十七回,面对自己的困境,她毫不犹豫的把林黛玉推了出去,有意无意让林黛玉去背负下人们的负面评价。可以说,薛宝钗把审时夺势运用到了极致。

薛家长期如主人般的寄居贾府,薛宝钗便是那最强烈的摧花之剑,在林黛玉心中,确实是“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

其次,在《葬花吟》之后,紧接第二十八回,马上就出现了元妃赏赐的端午节之礼,贾宝玉和薛宝钗赏得一样儿,这让贾宝玉心里很是疑惑,他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意味。于是宝玉又急着向林黛玉表忠心,先是拿去给她挑,然后又发毒誓什么的。不得不承认,贾妃的这一举动确实是在对“金玉良缘”释放出有利信号。薛宝钗如果真的避嫌,她便不会把元妃赏赐的红麝香珠光明正大的戴在手腕上,让人时时起起,她与宝玉的赏赐是一样的。

《葬花吟》的诗谶一步步在书中铺开,黛玉在吟《葬花吟》之前,已经感受到了薛姨妈散步“金玉良缘”的威力,受到了贾府长辈们无形当中认可“金玉良缘”的压力,这对林黛玉来说,是除了薛宝钗之外,又一道强硬的不可逾越的“风刀霜剑”。

所以,尽管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一日胜似一天,但林黛玉依旧忧心仲仲,时不时掉眼泪,与宝玉发脾气。这正是她面对“风刀霜剑”无可奈何的表现之一。

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具体在指向什么?

一,单从黛玉进府第一天具体的情节,来体会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具体指向。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入贾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她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开宗明义,“风刀霜剑”端倪已现。

进了贾府,见了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两个舅母及迎春、探春、惜春。及至凤姐来了。凤姐把黛玉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之后,说的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褒扬中不露痕迹地把黛玉划到了“三春”之外了!其实,外孙女儿,不同样是“嫡亲”?——“风霜”一紧!

凤姐的下一句是“……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预示以后的人们对你不好,在所难免——“风霜”之来,无可避免。

接下去是王夫人的嘱咐:“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王夫人对黛玉防范之心,昭然若揭。 ——“风刀霜剑”亮出真身!

用饭吃茶,“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 一改过来” ——实乃违心之举!

宝玉听说新来的“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就狠命摔去。吓得黛玉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自知犯了王夫人之忌!

第五回,宝钗来到贾府,“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冲突来也!

第七回,薛姨妈说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让周瑞家的送给姊妹们戴去。周瑞家的先送给迎春、探春、惜春、平儿,平儿拿了四支,叫人给“小蓉大奶奶”两支。黛玉问是单送她的,还是怎样,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黛玉说的是实情。

二,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直接因素。

那一日晴雯为了和碧痕正拌了嘴生气,宝钗到怡红院去了,晴雯就对宝钗生气: "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黛玉听说贾政叫宝玉去了,怕宝玉又被贾政训斥了,不放心也到怡红院去打听消息。晴雯不知道扣门的是黛玉,就没好气地说:“都睡了,明儿再来吧!” 黛玉再扣门,晴雯说:“二爷吩咐的,谁也不准放进来。”

之后,黛玉看见宝玉送宝钗回去。她就在华阴之下悲戚伤感。

加之无意间听到戏子们唱曲:

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幽闺自怜"等句,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子,又兼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 伤春之情益盛,不觉眼中落泪。所以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 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从这里看,“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具体指向,似乎就是一个误会,就是黛玉的“敏感”所致。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请看下文。

三,黛玉确实很敏感,但她的敏感并非所谓“尖刻”,并非所谓“小心眼”。

1、黛玉的敏感和不饶人,一方面表现的是她的机敏:

比如说,《红楼梦》第八回几处:

宝玉去看望宝钗,黛玉后来也去了。黛玉一进门就对宝玉说,知道你来我就不该来。 宝钗问是何意?黛玉说,没人来晓得冷清,人来多了又晓得闹腾,今天他来,明天我来,大家错开了,就天天有人来,不冷清也不闹腾。

宝玉在宝钗处吃酒,宝钗说,酒烫热了吃发散得快,冷酒容易滞留在身体里。宝玉觉得有道理,就等酒烫热了再吃。黛玉抿着嘴笑,等丫鬟雪雁送手炉给黛玉,黛玉问是谁叫她送的,雪雁说是紫鹃叫的。黛玉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宝钗听这话,都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俩。薛姨妈对黛玉说,她们知道你经不得冷,记挂你反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 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

2、黛玉的敏感和不饶人,另一方面表现的是她如同探春一般的精明:

黛玉不可能接触到贾府的账目,但是她同凤姐谈及贾府的入不敷出,如数家珍,令凤姐对她刮目相看。

3、黛玉的敏感和不饶人,更表现在对“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见微知著和深刻的预感;

贾府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很难让她与宝玉的“木石前盟”有结果的,只有宝玉和宝钗,或者宝玉和湘云的“金玉良缘”,才符合贾府政治联姻的需要。“四大家族”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决定了“金玉良缘”的必然性。这一点,《红楼梦》小说中从未正面从黛玉的思虑中出现,但精明如黛玉,她不会不明白其中关窍的。所以,她萦绕于心的恐惧,是无时或忘的。而这一切就是扼杀她与贾宝玉“木石前盟”的“风刀霜剑”!——这才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真正指向。

所以,后来在偷梁换柱的掉包计,李代桃僵的巧机关的安排下,一边是宝玉和宝钗的洞房花烛夜,一边是黛玉的魂归离恨天!

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具体在指向什么?

(原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句诗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却说宝玉因沒见了黛玉,估摸着是躲到别处去了。想了一想:“干脆等两天,等她的气消了再去也罢。”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以及各种颜色的落花,散落了一地,故而叹道:“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些花儿了,等我送了去,明天再问问她”。正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众姐妹往后头去了。

宝玉把那落下的花儿兜起来,登山渡水,穿过树林花丛,直奔那日和黛玉葬桃花的地方。

眼看已到花冢,还没有转过山坡,只听那边有呜咽的声音传来。那声音一边数落,一边哭着,哭得好不伤心。

宝玉心下想“这不知是那屋里的Y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哭来着。”一面想,一面又停下脚步,却听得: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残春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却说黛玉只因昨天晚上去怡红院晴雯不开门这件事,错怪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巧遇饯花之期,一腔愤怒未曾发世,又勾起了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拿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岀了这首巜葬花词》。

不曾想到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前不过是点头感叹,当听到最后几句,不觉哭倒在山坡上,那怀里兜的落花竟撒落了一地。

宝玉想到黛玉花颜月貌,将来若到无可寻觅之时,怎不心碎肠断?既然黛玉到了终日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何在呢?并且自身不知何在何往,将来……

据此反复推来,此时此地又怎样解釋这段悲伤!

黛玉正自伤感,忽然听到山坡上也有悲声,心里想道:“人人都笑我有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的不成?”因而抬头一看,见是宝玉,黛玉便啐道:“呸,我以为是谁呢,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刚说到“短命”两个字,把口掩住,长叹一声,自己抽身便走。

这就是巜葬花词》的由来。从这个由来读者不难看出,题主提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因此,我的理解黛玉葬花并不是在葬花,而是在悲叹自己悲惨的命运。或者说黛玉葬的不是花,而是在“葬”她自己。

这首诗是黛玉寄人篱下的真实写照。尤其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试看残春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花落?是人亡?从中可以看出,黛玉的绝望!

黛玉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虽有贾母的痛爱,其他众人都是表面的应酬,自己父母双亡,但外祖母毕竟不是父母,心事无人诉说,实质上并无知冷知热可以诉说心事之人。宝玉虽是可以寄托终身的知己,但是无人能替自己做主。

黛玉想到此处,眼见春末花残,于是以花拟人,吟出了这首悲伤的长诗。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最为凄美的一首诗,字字句句都满含着一个青春少女的血和泪。

所以这两句实际上是黛玉指的是自己的身世。

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具体在指向什么?

这两句诗,是林黛玉《葬花吟》中的两句诗。那么《葬花吟》是《红楼梦》小说中,塑造林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也是小说诗词中的杰出之作。若没有《葬花吟》,对林黛玉的形象将会大为逊色。

这两句诗,且是《葬花吟》诗中,重中之重。它指向了林黛玉,在贾府的遭遇。林黛玉作为贾母的外孙女,从表面上看似衣食无忧,丫环侍候着,是个幸福的女子。那她为何写出;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屠利的句子,是傻子也知道她有寓意。

那么她的寓意是什么?

我认为,她的寓意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林黛玉在贾府,惟一的希望,就是贾母能成全她和贾宝玉“木石前盟”的婚事。①,是能告慰她九泉之下的父母。②,是自己也有个理想好归宿。但总是事于愿违。

2,在美女如云的贾府,偏偏又遇上,薛宝钗和贾宝玉的“金玉良缘”的劲敌。由于自己势单力薄,深受风刀霜剑的摧残,终日以泪洗面,对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那么为什么她不能如愿?

1,她明知贾政希望宝玉长大后,为贾家光宗耀祖。但她从不与宝玉谈“仕途经济”的言论,还与宝玉偷看默诵“杂书野史”。

2,在没落的宁,荣二府中,林黛玉是惟一支持贾宝玉,反抗封建宗法,否定孔孟之道的人,这使得贾母和王夫人所不容。

所以;这是林黛玉“为何心事终虚化”的主要原因。依她的性格是万万想不到的,和宝钗相比是不能及的。

结束语;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林黛玉对封建宗法制度呐喊,是比喻她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摧残;

以洁白的花质比喻她贞洁,“以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来表示自己坚贞不屈的态度。此回答,希望能帮到题主。

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具体在指向什么?

“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诗岀自林黛玉巜葬花吟》,这巜葬花吟》岀现在書中第二十七回,这一回的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曹雪芹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把林黛玉比作了赵飞燕,充分说明她们二人在地位上不分伯仲。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在人生的态上却截然不同、恰恰相反,臂如薛宝钗戏蝶体现出她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力求进步的生活态度,值得提倡的。而在林黛玉的人生观念相当糟糕,在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却表现得如此脆弱、悲观,她的巜葬花吟》无不体现到这一点。两人面对生活的信心和态度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在诗中描写事物方面,臂如:一只蝴蝶,一朵残花,这两种事物的衬托又不太符合实景,蝴蝶翩翩起舞空中翻飞是一种美的化身,可与蝴蝶相印衬的是一朵残花,残花败柳是伤春悲秋的代表物,这样用花来比喻绝色佳人,用落花比喻红颜逝去的青春,而葬花则体现了生命的消逝。

再则,黛玉为什么要葬花,在她吟巜葬花吟》之前,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儿?在林黛玉的内心世界里,只有赛宝玉,除了贾宝玉,没有什么大事儿。在此之前,他们俩个先是吵了架,之后又发生了一次误会。

在二十六回,贾宝玉跟紫鹃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共罗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听了便恼了,还沒来得及发泄,结果被薛蟠骗了岀来,说是贾政叫他。结果林黛丑把这恼怒了,转为替贾宝玉担心。饭后,听说贾宝玉回来了,她便跑到怡红院去问,结累发生了误会。

林黛玉走到怡红院,先是看到薛宝钗进去了,她自己因留恋恋泌芳桥下水中的“各色水禽都在池中裕水”,耽搁了一会儿,结果因晴雯沒听出是黛玉叫门,而吃了怡红院的闭门羮,又引发岀她的一段幽怨,听到宝玉、宝钗二人的笑语之声,又想起第二十六回二人之间的不愉快,揣测岀宝玉必是恼她了。

由此说来,小说情节的安排上看,林黛玉吟岀巜葬花吟》,在现实中,林黛玉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是与贾宝玉有直接的关系而造成的。

综上所述,林黛玉在诗中所指的“风刀霜剑”到底指向什么?指的是便是薛宝钗。宝钗在扑蝶时或无意或有意的向林黛玉泼了一盆脏水。事出有因,就在这里。

林黛玉以落花自比,用导致花落的“风刀霜剑”来比喻自已所处的环境,《葬花吟》从表面上写在风霜的摧残下,花儿憔悴枯萎,实际上写的是林黛玉对社会对寄人篱下生活与命运的感受。被现实摧残的绝望之花是无力与风刀霜剑斗争的,只能任凭风吹霜打,走向凋零。即便是凋零,也时刻保持着自已高尚的节操和那份洁净之美。

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具体在指向什么?

严相指严蒿臣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