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补天与还泪有什么寓意吗?

补天与还泪对应的是“女娲补天”的神,和“绛珠还泪”的传说,女娲补天是中国的上古神话之一,共工撞断不周山后,天塌地陷,女娲熔五彩石补天,在神话中,她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重整宇宙,拯救了万物苍生,成为一代创世女神,被称为“大地之母”,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绛珠还泪的神话则是曹雪芹原创,从西方灵河岸(神界)写到现实(红尘)的贾府,幻化成林黛玉以泪水还报神瑛侍者(贾宝玉)的浇灌之恩。这个神话也有着一定的民间渊源,与民俗传说湘妃竹的来历相关,湘妃竹也叫“泪竹”,传说舜帝有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舜帝在一次外出为民除害时不幸遇难,两位妃子外出寻夫到九嶷山,找到舜帝的坟墓,二人泪洒墓前,泪水滴在山上的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这便是“湘妃竹”的来历。

那么这两个神话有何寓意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神话体现出“梦幻”二字

暗示人物命运

神话体现出“梦幻”二字

在书中的第一回,作者开篇便点明,用“梦”用“幻”等字,一是提醒阅者眼目,二是与此书立意本旨。我们知道神话并不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而是对心理事实的投射。神话本身就是一种梦幻形式,运用到写作中,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意象的表述。而作为意象,首先是表面现象,其次是隐藏着的心理情感 。

在《红楼梦》中,女娲是创世女神,她有着无比惊人的创造力,在上古神话中的女娲,创造了人类,当天地遭遇困境时,她又利用五色石熔炼补天。这是神话的表征现象,投射到书中人物,便是大观园里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首的一众女儿们,她们聪明、饱读诗书,起社作诗,拥有着惊人的创造力。都有着与女娲一样,可以“补天”的才能。

作者对女性地位的抬高,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这本身就是极具颠覆性的。纵观历史长河,女性一直都是处于附属地位,在以男性为首的争权夺利与弱肉强食中,女性在其中更像是一个随时拿来利用的工具。

但是,曹雪芹没有像那些顽固的封建派男性,用以上这样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女性。相反,他认为女性是有才能的,可爱的,有如水般品质的杰出人才。也因如此,于是,我们在大观园里,看到一群才华横溢、高风亮洁的女儿们。这也是女娲神话的隐性表述,包含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女性一份真挚的情感。正如作者所言,正是本书的立意本旨。

绛珠还泪的神话主要交待绛珠草与神瑛侍者的一段仙缘。爱情本身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缘分天注定,作者创造的还泪神话在此交待的正是木石同盟的起源,也定型了绛珠草的凡身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征,忧郁敏感,同时好流泪,以此实现以泪还愿的目的,注定了一出悲剧的上演。

宝黛之爱的凡间之爱,有了还泪神话的天缘,爱情的浪漫与梦幻色彩陡然而升。二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再到爱的誓言,最后到爱的幻灭,我们看到了一段悲伤逆流成河的奇缘,在强大的封建礼教之下,宝黛之间脱胎换骨的爱情显得备加珍贵,如梦似幻。

暗示人物命运

不论是补天救世,还是以泪还愿,都意味着一种无私的牺牲奉献精神。贾宝玉在书中,把女性比作是水作的骨肉,水本身具有强大的包容功能。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 ”,意思是,拥有上等德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是最接近老子所言之道。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而不与其争功,它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厌恶的地方,并且总是愿意流向低处。所以,水的无色无味无形,契合了老子的无为之道。女人如水,这也是作者对女性最高的评价。

结合书中的人物,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从婚恋的角度上讲,没有赢家。林黛玉把自己无私的爱给了贾宝玉,而薛宝钗年纪轻轻进入贾府,贾宝玉出家后,还要独自承担起贾府的后勤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牺牲奉献。再如贾元春入宫,对于贾府而言更是赤裸裸的牺牲。再如李纨大半生都在守活寡,完全是过着泯灭人性的一种生活。

而悲剧的一面在于,在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奉献精神不被重视,而是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毫无价值可言。贾宝玉作为为女性呐喊的代言人,一人的力量显得势单力薄。两个神话的存在则有暗示大观园中一众女儿们的悲剧结局。

《红楼梦》里的补天与还泪有什么寓意吗?

谢谢邀请。《红楼梦》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并不为过,无论是语言文字,诗词歌赋,甚至曲折的故事情节,都寓意深刻。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社会,就不可能脱离其阶级的局限性,面对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只能借神话故事来说明维持封建秩序的綱纪已经败坏,自己却无力挽救清王朝的颓势。这就是补天的寓意。

至于还泪,也不过是假借绛珠仙草报答神瑛的浇灌之恩,下界以泪相还而演艺出的宝黛爱情故事,寓意在封建社会,凡具有叛逆性格的男女追求爱情自主,都不会有好的结果,终落得个以泪洗面,情债难脱。最后也只好“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红楼梦》里的补天与还泪有什么寓意吗?

女娲用五彩石补天,这是一个神话故事。

而补天剩下的那一块五彩石被弃在青梗峰之下,有人认为这块石头就是贾宝玉,总之,这块石头是与贾宝玉有关系的。

石头是女娲用来补天的,宝玉也具有这样的意义,那就是要为即将倾覆的贾家补天。

在第5回,宁荣二公之灵,嘱咐警幻说,“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略可望成”。

宁荣二公希望宝玉重振家风,然而,宝玉却没有把这个大责重任承担起来,贾家还是不断走向衰败了。

五彩石没有能补天,贾宝玉也没有补起贾家这个天。五彩石对贾宝玉而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绛珠仙草也是一个神话故事。她生长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长得十分娇娜可爱,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滋养,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并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个神话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小说中的林黛玉了。

林黛玉为还泪而来。在小说中,他的确不断地向贾宝玉还他的眼泪,然而这眼泪却是越还越少,在第49回林黛玉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小说故事情节再往下发展,就是林黛玉的泪竭而逝。

整篇小说到这里应该说是一个分水岭。后面贾家明显在走下坡路,林黛玉眼泪越哭越少,当终结的时候,贾家也基本上接近自己生命的尾声了。

应该讲,表面上来看林黛玉的还泪,是要应他的诺言,其实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还泪的过程也预示着,贾家逐渐由盛转衰而至灭亡的过程。

《红楼梦》里的补天与还泪有什么寓意吗?

【女娲氏烁石补天的故事】

《红楼梦》第一回写了一个古代的神话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塌了。

这时,有一个叫做女娲的神仙,炼出了五色石,把天修补了起来。

曹雪芹借这个故事,寓意并暗示了封建社会的“天”就要坍塌了。

【绛珠仙子还泪的故事】

《红楼梦》第一回中描写,这个绛珠仙子是林黛玉的前身。

她原来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珠仙草,因为有一个叫做赤霞宫神瑛的侍者,每日里都要以甘露灌溉,使得这珠仙草遂得脱却了草胎木质,得换了一个人形,并且修成了一个女体。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她也随之下世为人。

曹雪芹写“还泪”的故事与寓意是:

绛珠仙子下凡要以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情,这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统治者的叛逆者,她爱宝玉,这分纯洁的爱情,也被贾母和王熙凤给拆散了。

林黛玉这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在贾府寄养的日子里,过着是每日以泪洗面的生活。

呵!可怜的林黛玉,你的眼泪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林黛玉的眼泪已干,生命亦完,偿还了上世的灌溉之情。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红楼梦》里的补天与还泪有什么寓意吗?

正如太虚环境的楹联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通过对神话传说的精彩演绎,勾勒出一个充满悲剧美学色彩的故事框架。在这样一个自成一体的神话体系里,这“怀金悼玉”的红楼一梦缓缓拉开序幕。

“无才补天“与”绛珠还泪”,作为《红楼梦》神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中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与寓言性质。从文学的叙事功能来看,一方面揭示了小说男女主角的生命起源与木石姻缘,从而奠定了顽石历劫与绛珠报恩的故事主线。

另一方面,它交待了作者为闺阁女子立传的立意宗旨,为小说主体故事的推进与人物性格的演变埋下了伏笔,从而与最终表达的主题思想遥相呼应。而从寓言性质来看,“补天”与“还泪”共同服务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与“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思想主题。

首先,从“补天”所蕴含的寓意来看,它寄予了作者基于自身人生体验的反省与思考,借助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表达出来。因而,这块无才补天的畸零弃石,从作者、男主人公贾宝玉以及顽石形象方面,具有以下深刻的寓意:

作者:士不遇之恨

曹雪芹笔下的这颗顽石,是女娲炼石补天所弃用的无材补天之石。正如在《题自画石》所言,“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这种“无材不堪入选”补天的遗恨,与他在开篇“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所传达的悔恨相一致。

因而“补天”寄寓了作者经世济民与治国安邦的儒家理想,以及理想落空后的“士不遇”形象。这种以补天石寄予怀才不遇之恨的表现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用方式。苏轼在《儋耳山》一诗中,运用“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馀”表达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的悲愤之情。

综观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展现了曹氏家族由盛转衰的悲凉命运。他在晚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凄凉生活,纵使有满腔的热血与抱负也无从施展。这种“士不遇”的悲愤,都倾注在“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的悔恨之中。

宝玉:世难容之悲

在曹公的演绎下,这颗无才补天之石,只因凡心偶炽,便随一僧一道到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游历。顽石幻形入世的身份,学术界大都采用程高本中的顽石、神瑛侍者与贾宝玉三位一体的角度来解读。程高本中,顽石到处游玩,到了警幻现在那里“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因而,作者通过从顽石到神瑛侍者再到贾宝玉的身份转变,表达了幻形入世却格格不入的悲愤。宝玉在贾府看似是众星捧月,实则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他厌恶经济仕途之道,平日所爱不过在内帏厮混,完全一副“行为偏僻性乖张”。

如此离经叛道的人物,曹公通过无才补天之石前世身份的设定,寄予了立体而鲜活的生命。一则宝玉身上有补天之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的空灵聪慧,乃“情不情”的情痴情种;二则宝玉贪恋人世间的荣耀繁华,对生命充满眷恋与执着。如此纠结而矛盾的人物形象,他注定有着与世难容的悲凉体悟。

顽石:到头一梦之空

顽石因对世间繁华心切慕之而幻形入世,看遍了繁花似锦,享尽了烈火烹油,历尽了悲欢离合,最终伴随着宝玉的遁入空门后,又回归到青埂峰下。由此顽石才明白当初一僧一道不愿带它到人间历劫所说,“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经历了“顽石-宝玉-顽石”的生命历程之后,曹雪芹关于人世无常的幻灭之感,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诉诸于笔下。“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所有的繁华与荣耀,一切的生命与感动,都逃不过如顽石“劫终之日,复还本质”的命运归属。

“无材补天”引出了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生命起源与人格秉性,而“绛珠还泪”则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命运纠葛勾勒出来,服务于“怀金悼玉”的故事主线。因而,“还泪”包含以下深刻寓意,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解读:

象征了因缘果报的宝黛爱情悲剧

正如清末话石主人《红楼梦精义》所言,“还泪不是奇文,是佛门因果。”“绛珠还泪”,体现了佛教里的因缘果报思想。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助其“久延岁月”而“草胎木质得换人形”,这是“因”;绛珠仙草跟随入世的神瑛侍者而去,“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是“果”。

在这样的因果轮回之中,注定了有着木石前盟的宝黛之恋将以悲剧结尾。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这种“前生(灌溉之恩)-今生(下世还泪)-来生(泪尽而归)”的三世因果,与唐代李源与高僧圆泽禅师的三生三世之约,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为还泪而来,因泪尽而归,终究与宝玉难成眷属。

承担了宝玉以情悟道的助推作用

还泪是绛珠仙草入世的使命,眼泪则是黛玉生命体征与灵魂爱恋的载体与象征。随着眼泪的逐渐减少,黛玉对宝玉今生的眷恋也逐渐走到尽头。黛玉的还泪,不仅仅是日夜灌溉的甘露之惠,更是日夜思恋的生命之爱。

因而黛玉的还泪,成为宝玉“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动力源泉。最终黛玉泪尽而亡,成为压垮宝玉身上的最后一棵稻草,完成了宝玉以情悟道的一个必经之路。那种永失我爱的切肤之痛,对于“情不情”的宝玉来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隐含了黛玉泪尽而亡的情礼碰撞

从神话层面来看,黛玉的泪尽而亡是为报恩而设定。但从现实角度来看,它反映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封建婚姻制度对自由婚恋的迫害。眼泪作为黛玉的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黛玉以情至上的生命追求,与以礼为天的社会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

黛玉缺少的从来不是与宝玉的两情相悦,而是“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样激烈的情礼碰撞之中,黛玉只能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一生所爱爱耗尽自己所有的血与泪。

总之,《红楼梦》里的“补天”、“还泪”与“太虚幻境”,共同构成了曹公笔下独立而完整的神话体系。尤其“补天”与“还泪”,为小说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主线奠定了超越现实的浪漫想象与唯美追求。但越是这样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就越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

在如此如梦似幻,似假如真的红楼一梦里,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切反思与体悟。“补天之才”,那是曹公一生秉承的儒家理想;“还泪之情”,则为曹公心切慕之的世外桃源。但不管是胸怀才与情,还是裹挟血与泪,这红楼一梦都给人以力透纸背之感。正是,“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红楼梦》里的补天与还泪有什么寓意吗?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是一块修炼成精了的石头所做的一首偈语,这块石头就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五彩石,在大荒山青耿峰上,修炼有了灵性,就变得多愁善感起来,觉得自己没有去补天,活的太委屈了。

恰好遇到了一僧一道两位仙师,觉着这块石头挺有个性,这个熊样没去补苍天,还觉着自己挺委屈,两位仙师一商量,将这块石头变成扇坠子一样大小的宝石,把他就送到了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就是西天灵河岸边,又不知过了多少岁月,这块石头终于修炼成了人形,还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做神瑛侍者,每日里在这灵河岸边游玩时,就看见了一株绛珠草,神瑛侍者非常寂寞,碰到这株仙草也真不容易,于是就精心照料,黑日白夜的用自己身体收集甘露,浇灌这株绛珠草,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岁月,这株绛珠草也终于修炼成了人形,也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就有了谈恋爱搞对象的心思,二人卿卿我我,就被西天灵河的主宰瑶池西王母知道了,找来那一僧一道两位仙师,还有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

说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该去红尘历劫去了,让绛珠仙子把神瑛侍者的灌溉甘露之恩还了,一世还不清,就还两世,直到还清为止。于是,这一僧一道就将神瑛侍者送到了下界,投胎到了大清国康熙帝的正房大太太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怀里,十个月后,康熙帝的正宗嫡传二皇子胤礽出世,胤礽出生不久,一奶同胞的大哥嫡长子承祜病故,不满周岁的胤礽被立为大清国皇太子。

却说绛珠仙子被警幻仙姑送到了两淮盐课的李鼎的家里,投胎为李鼎的一个女儿李香玉,李香玉长到十三岁,就被宫中选为了绣女,李香玉长的相当漂亮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胤礽第一眼看到李香玉就相中了,李香玉看到胤礽太子也觉得似曾相识,只觉得这胤礽太子长的这够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胤礽和李香玉两个人一见钟情,更是常常眉目传情,情深意浓。

哪知老皇帝康熙竟然也看中了李香玉,一道圣旨下来,将李香玉封为了妃子,从此李香玉和太子胤礽是: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香玉更是无人时夜夜哀哭,泪透鸳鸯枕。

转眼就过了很多年,二人实在是难以控制相思之苦,于是夜里偷偷的跑到天香楼里约会,一次两次可以,次数一多时间一长,终于被老皇帝康熙逮了个现形,老皇帝康熙雷霆震怒,差点没气死,家丑不可外扬,一道圣旨赐李香玉上吊自尽死在了天香楼,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下圣旨说太子胤礽突发癫狂,难以继承大统,终身圈禁。

李香玉一死,胤礽也对世间红尘没有了任何依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胤礽从此自称天下第一淫人,并做下一首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注:胤礽喜欢康熙的妃子并非叫李香玉,已经无从查证,此文只用李香玉名字代替。

此文纯属文学杜撰,切莫当成任何史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