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为什么很少有出名的汉人高官?

元初不算。

元代于公元1271年由忽必烈建国,到公元1368年亡国,传五世十一帝,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它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实现大一统的政权。

元朝汉人高官很少,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科举制度在元朝并不受到重视,汉人无仕途之路可走。其次,元朝推行种族歧视政策,汉人地位卑下,没有做官的资格。第三,文化背景差异,蒙古族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更崇尚草原文化,更喜欢把精力表现在马背上。他们也的确表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元朝的疆域是空前辽阔的。

下面分别对以上三个方面作简要论述:

不重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下层人民实现报效国家的重要途经,但是这一制度在元代的推行并不顺畅,可以说是举步为艰。再加上实行的时间很短,还曾一度被废止,汉人做官的重要途经被切断,这也是造成汉人高官少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元代实行科举的时间比较短,自然影响力较小。元代占领中原98年时间,其中有一半的时间没有科举考试,至元灭,总共约举办了16次左右,取士1000多人,公元1315年,元仁宗开启了首届科举会试,中间的公元1335年到1340年,一度废止,直到公元1341年,全国才又重开乡试。直到元末,科举制度总共也就实行了四五十年。

其次,元代为汉人的仕途重重设限,汉人要想做官,那得跨越重重障碍,还得运气好。元仁宗一启会试后,基本每三年一次,每次录取进士约100人,但是这100人中还要分成几类,汉人和南人占50个名额,称为左榜;蒙古人、色目人占50个名额,称为右榜,蒙古人以右为尊。

蒙古人和色目人很难选出50个进士,通常会有空缺。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通常也要求汉人和南人也要有同样数量的空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汉人和南人走入仕途,遏制他们的影响力。元朝实行科举考试时间不长,再加上对汉人苛刻的录取制度,汉人高官怎么可能多?民族矛盾尖锐, 汉人社会地位极低元代统治者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将国人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也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贵族;二等人是色目人,指当西域中西亚各民族的统称;三等人是汉人,主要是指女真、契丹等族以及北方的汉族人;四等人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大权都掌握在蒙古人和色目人手里,汉人和南人的社会地位极其卑下。

在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背景之下,汉人生活凄苦,为了生存,文人儒士们都转向写戏曲,以卖曲为生。再加上元朝不重视科举,汉人做官也无门。

文化背景差异元朝统治者为蒙古人,原本是游牧民族,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有着深深的草原文化,善于征战,而不善长于文治。当然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人心。比如元太宗窝阔台曾修孔子庙,元世祖忽必烈接受许衡的建议,任用汉人史天泽为丞相,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元仁宗恢复了科举制度等等。但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元朝核心集团对汉人的看法,反对接受汉文化的势力十分强大。不幸的是,他们也拿不出像样的治理政策,所以导致元朝的政治弊端比较多,内政混乱。对汉文化的偏见,也使元朝遭到了反噬。文化差异驱使着元朝排挤汉人官员,即使有官做,也只是一些虚职,没有实权,更不用谈高官了。综上所述,汉人做官的机会都很少,怎么可能有高官,又怎么可能有出名的高官呢?

元代为什么很少有出名的汉人高官?

元代很少出汉人高官的原因如下:

异族入主中原,对汉人不信任

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族,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在当时蒙古族算是外族了,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当然不会给予汉族人很高的信任度,“汉化”的过程这就很慢,这算是元代很少有汉人出任高官的根本原因了。其实元朝统治者在元代初年是很乐意对一部分汉族地主委以重任的,这其中的代表就有,元代的开创者叫忽必烈,其前身是大蒙古国,在忽必烈还是一位蒙古藩王的时候,身边就有一些汉人大臣,当时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汗将漠南汉地的一切军政事务都交给了忽必烈,忽必烈要管辖汉地,所以身边就有姚枢、刘秉忠、张德辉等人,姚枢算得上是忽必烈首席谋臣了,刘秉忠负责中书省事务,张德辉建议他“尊崇儒教”,所以在元初忽必烈对于汉族大臣的信任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这之后一件大事彻底让忽必烈觉得汉族大臣不可委以重任(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1262年,蒙古山东地方长官李璮在得到忽必烈的宠信后拥兵自重,并背叛忽必烈,企图纳土附宋,但是南宋朝廷对于李璮的起兵却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予以支持,再加上蒙古军队的实力过于强大,李璮于当年兵败被杀,李璮的岳父名叫王文统,此人深得忽必烈信任,担任中书省平章政事的高官,但因与李璮有书信往来也被杀,叛乱平定后,忽必烈罢地方诸侯世袭,收汉人军将兵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并引用色目人作为统治的帮手,以对汉人进行管制,从此蒙古的汉化过程基本停滞,本来元朝的统治者就轻视汉文化,忽必烈则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汉化派,李璮叛乱的发生让他对汉族地主彻底失去了信心,开始改变“汉化”的政策。

▲李璮 蒙古国益都行省(今山东)长官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将全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种,史称“四等人制”。

蒙古的四等人制可算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第一次实行民族等级制,“四等人制”即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吐蕃、西域、中亚、西亚等地区的人)、第三等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地区汉族人和女真人、契丹人的泛称)、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下的平民百姓),这四等人以蒙古人地位最高,享受着最好的政治、经济、法律待遇,第四等人的地位最低,需要承担各种经济、政治负担和法律上的区别对待,通常不能进入政府出任高官,以元代地方各级军政机构长官“达鲁花赤”(八品-正二品)为例,只允许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不管元代的法律有没有明文规定这种“四等人制”,但是这种制度在元代是很重要选官任职标准,更像是一种所有蒙古人意识里的“潜规则”一样,所以在元代因为这种差别对待,很少有汉人出任高官。

元朝几乎没有科举取士

元朝自1271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几乎从未有过“科举取士”一说,只有元仁宗曾经短暂的开过科举选拔官吏,可以说元代政府任命官吏都是任人唯亲,官吏很大程度上随意任命和罢免,自隋炀帝开“科举”600多年以来,中华大地上的汉人士子皆以可以“榜上有名光宗耀祖为荣”,他们心里更赞同的是“学而优则仕”,所以元朝很少有汉人高官的原因是因为许多有才的汉族士人不屑于入仕或者没有入仕的门路,一方面元朝政府的做法在于“目观短浅”,另一方面许多汉人士子不愿意为蒙古贵族效力,所以元代汉人高官寥寥无几。

▲唐代科举取士图▲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

其实元代也有汉族人担任高官但是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元朝统治者连“笼络人心”的想法都没有,他们为了保持蒙古人高贵的血统和蒙古贵族对全天的统治的就只信任自家人,被统治的底层汉族人自然而然的只能担任低级官职或者当一个被统治的“平民百姓”,终元一世“不尊儒崇孔”、“不开科举不汉化”很容易就导致统治不得人心所以不到百年就亡国,相比之下满清就比蒙古人高明的多。

元代为什么很少有出名的汉人高官?

元代的管理其实很松散,也不是特别提倡儒家,没必要太多坚持儒家的汉族高官

元代为什么很少有出名的汉人高官?

有啊,赵孟頫赵子昂算不算?名气大吧?但凡有点书法常识的人都认识他,不是书法、字画名气大,后来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从一品的高官啊。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

元代为什么很少有出名的汉人高官?

汉人是第四等人,地位低,当官的汉人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真正的汉族,元朝为了方便管理,把金辽西夏等汉化地区的人都称之为汉人。传统汉人在元朝基本上死的差不多了

元代为什么很少有出名的汉人高官?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毕异。中原大地,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单靠蒙古人来治理肯定是不够的,也不可能治理好,就需要一些汉人来帮他们治理基层,但若是让汉人身居高位,身居要职,蒙古人肯定是不放心的,要是哪天他们掌握了大权,来推翻我的统治怎么办呢?所以适当给汉人一些小官小利是可以的,但要是高官要职就要慎重了,弄不好来个尾大不掉,养虎为患,就不值当了。

粗浅见识,如有不当,欢迎评论关注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