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的知名度很高,作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诗的主人公是项羽,诗的内容记述的是项羽兵败,乌江自刎的故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项羽的钦佩之情,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唐朝诗人杜牧也写过一首项羽的诗,《题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也写过一首《题乌江项王庙诗》,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后人认为杜牧的诗那首最有兵家常识,王安石那首最能说明民心所向,而唯有李清照这一首是最具有气节!
李清照在这首诗上突出表达了项羽的气节,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相关。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回答此题,分别从作者、创作背景和解析。李清照简介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朝历城人(今山东济南人)。据古文字研究专家黄盛璋先生,在《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中载,她约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后,大约活了六七十岁。
她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前半生经历了表面的繁华,北宋末年的危机四伏,后半生则陷入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动荡不安。南渡前后的生活反差,从丰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酿就了她一颗千回百转的词心。
她的作品,依照她人生的经历,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在中原北宋时期,后期是在江南南宋时期,也就是南渡前和南渡后。南渡前的诗作较词题材宽广,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南渡后的词,由于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她的词体现了家国情怀,政治性比较强,情调低沉。
根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李清照集》,辑词七十八首(其中存疑三十五首)、诗十五首、文三篇,另有《打马图经》暨赋、序若干篇。当然这些远不是李清照所作的全部著作,但足以说明她是一们多才多艺、诗词成就极高的女作家。
在封建社会之下,在二程理学盛行的时代,李清照能冲破层层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诗词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实属不易。她的词,不仅在宋代女词人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同时代的男性词人中,也毫不逊色。清代文学家王士禛,从宋词的流派评价她,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他指出李清照属于婉约一派,这一结论,基本上获得后世的公认。
《夏日绝句》创作背景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发生了历史上史称的“靖康之变”。同年,青州被金兵攻陷,赵明诚家的几屋藏书毁于战火。为了逃难,李清照南下寻夫,赵明诚当时正做江宁知府。
但是赵明诚的江宁知府并没有做多久,原因是作为一城之主,当听说城内有叛乱时,居然第一时间选择了逃跑,弃城而去。叛乱被平定后,赵明诚的乌纱帽也丢了。之后,夫妻二人准备择居安家。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李清照 和丈夫赵明诚离开金陵古城,从江宁乘舟抵安徽芜湖时,途经和州乌江县,唐朝在此建了西楚霸王祠,在《金石录》中也有记载。夫妻二人熟读《史记》,对项羽熟悉且敬佩,因此前往凭吊西楚把霸王祠,李清照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解读《夏日绝句》这是一首咏史诗,其主要特点就是简洁凝练,直抒胸意。诗中的“人杰”和“鬼雄”为典故,君有出处。“人杰”是刘邦称赞张良、萧何和韩信的话,“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出自《史记·项羽本记》。“鬼雄”出自《楚辞·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诗的前两句是说,人活着就应该做一个像张良、何萧、韩信那样的人,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是豪杰。死后则应该成为像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那些战士,他们是鬼魂中的枭雄。
后两句用项羽的故事来加强“人杰”和“鬼雄”的形象,项羽在生死关头不肯过江东,不求苟安,不失为盖世英雄。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过江之后,可以从长计议,然而项羽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而死。”
项羽作为一个末路英雄,却倍受李清照钦佩,李清照不以成败论英雄,这种独到之见在当时实为罕见。但此诗的意义不在于歌颂项羽,而是意在讥讽不图恢复的南宋朝廷和宋高宗的逃跑主义。
李清照所提倡的生作人杰,死为鬼雄的人生信仰,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这句话出自伟人毛泽东。这种“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以小见大,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民族,无精神不立,无精神不强,正是这首诗的现实意义。《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夏日绝句》是南宋时期李清照所作,李清照生于乱世,经历了两次政治上的大事变。(元祐党祸和靖康之耻)所以这位诗词婉约派代表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政治讽刺诗。展现了她与众不同的女诗人的豪气。
靖康元年,金兵大肆南侵,由于宋徽宗和宋钦宗的昏庸无能导致了历史上一次最为痛心的事件,“靖康之耻”北宋也就这样灭亡。后面赵构在南京称帝,史称南宋。
然而,眼前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金国再次来袭,赵构的软弱,使他根本就不敢和金人对抗,窝囊的带着一群大臣向南逃,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在其中。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已是中年,经历了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青年时期的幸福生活,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跟随着丈夫赵明诚追随着赵构的足迹,以南京为起点,一路沿经扬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可以说是如惊弓之鸟、身心俱疲。
逃至乌江这个地方,李清照感慨万千。想起了英雄项羽,本有机会逃走,可是想到愧对江东父老,无颜面对。展现出了一位英雄应有的气魄,自刎于此。这时的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短短的几行字,饱含了作者对项羽的敬佩之心,凸显了作者身为女儿身,但满腔的报国热血,又恰当的暗讽了当时的赵构以及群臣,当然其中也包括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在大敌当前,竟然弃城而逃,这是对赵构之流的“懦弱”行为进行有力的抨击,对中原沦陷敌手表达的愤慨。
作为一位学富五车的才女,恨不能自己亲自上阵杀敌,驰骋疆场,只好借用豪迈的诗句来抒发她的爱国情怀,堪比五代花蕊夫人的绝唱“四十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公元1127年,由于奸相蔡京挡道,蛊惑皇上重用宦官,弄得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没落的北宋王朝更加弱不禁风。金国趁火打劫,组织部队南下打击羸弱不堪的北宋。雪上加霜的大宋王朝已毫无还手能力,结果徽钦二帝及众多嫔妃被掳掠而去。这就是岳飞说的“靖康耻”。
靖康之耻后患无穷,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与举国南迁。李清照也跟随丈夫赵明诚一同逃向南方避难。此时,赵明诚出任建康(南京)知府。李清照随即迁到建康定居。其时,建康城内发生了一起叛乱事变。身为建康知府的丈夫赵明诚不仅没🈶组织官兵进行🈶地平叛,反而率先脱逃了。
李清照心潮澎湃。亡国的无尽耻辱,南迁的诸多无奈,丈夫的行为留下的羞愧一起涌上心头。 路过乌江时,李清照怀着忧愤的心情写下了五言绝句《夏日绝句》,以直抒胸臆的风格、平淡无奇的语言、难以言喻的愤懑成为了惊世骇俗的千古绝唱。身为女子,她以当年自刎乌江的项羽来讽刺当时苟延残喘的统治者和苟且偷生的丈夫。 收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过优良的教育和强烈的爱国思想熏陶。目睹靖康之耻,经历丈夫临阵脱逃,内心产生了无尽的悲伤。这首诗里🈶作者对丈夫的鞭策与警醒,对南宋统治阶级的揶揄与讽刺,对自己身为弱女子,不能如项羽一样带领子弟兵纵横驰骋于沙场,为国家收复旧山河的哀叹。体现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评价李清照是不能脱离她生活的年代的。她是热爱生活的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纵是学富五车的才女,可现实中的身份是人之妻子。封建社会,倡导“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论多么优秀的女人也要夫唱妇随。但自己的丈夫却是一个胆小懦弱、贪生怕死的人!
所以,李清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自己的人生境遇作了回顾,用这首短诗表达了以上思想情感。让我们在祖国蒸蒸日上的今天再次品味这首能促使鬼哭狼嚎的小诗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夏日绝句》在历史上有许多诗人都写过,各有千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欣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夏日绝句》,看看她是怎么写出来的?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译文: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算是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至今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可以说李清照的这首诗很著名,这首诗讲的是历史上项羽兵败乌江自刎的悲催故事,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项羽宁死不屈的钦佩之情。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是中国历史上最勇敢的武将。古人赞其“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短暂的一生里,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故事,“彼可取而代也。”、破釜沉舟、作壁上观、鸿门宴、锦衣夜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个个都脍炙人口。
后来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让人感慨,千百年来,引无数人追思,称赞他的英勇无畏。历代文人写过许多诗篇文章来凭吊项羽。如:
1、《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2、《题乌江项王庙诗》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3、《项羽》
宋•钱舜选
项羽天资自不仁,
那堪亚父作谋臣。
鸿门若遂樽前计,
又一商君又一秦。
4、《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
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
路到乌江君自知。
5、《乌江项羽庙》
宋•吴龙翰
盖世英雄只恁休,
千年遗恨大江流。
汉提义帝作张本,
当日君输第一筹。
当然,写得最有骨气、气节的还当属李清照这一首《夏日绝句》。那么,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李清照能把这首诗写得如此大气磅礴,是和她的经历、创作背景有极大的关系。
下面我就几个方面来为大家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这首诗创作背景、以及对这首诗的个人解读。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朝历城人(今山东济南人)。她的前半生经历了祝富裕繁华,但后半生则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这种巨大的差距让她知道了现实生活的残酷,也为她后来文字创作提供了养分。
纵观她的作品,也就随生活分两个阶段,南迁前,她的作品多以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及情趣为主,清新自然,典型的婉约派。南迁后,她的作品则多了些家国情怀的内容,政治倾向较强,风格上有点低沉。
李清照一生文学成绩巨大,她的词,在宋代词人中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关于这首《夏日绝句》的创作,她也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话说公元1127年,北方的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发生了“靖康之变”。金兵挟持宋徽、钦二帝北上,吓得赵宋小王朝南逃。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当时是江宁知府。作为一城的父母官,当城内发生叛乱的时候,他第一时间不是积极想法平叛,而是选择弃城逃跑。可以想象,叛乱平定后,赵明诚的就袖免职了。
李清照曾为丈夫的逃跑行为,深感羞愧,这之后,她们夫妻的感情就冷淡了,相互之间竟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
建炎三年,他们离开金陵,坐船从江宁到安徽芜湖,途经和州乌江县西楚霸王祠时进行了凭吊。从霸王祠出来,他们还来到了乌江边,注视着一代英豪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眼前浮现出当年的往事,此刻她的内心激潮澎湃,又像火一样在燃烧。看着眼前江水浩浩,英雄的形象不停闪烁。李清照再也忍耐不住深藏已久的激情,挥笔写下了这首令人激情澎湃的《夏日绝句》。
欣赏李清照的这首诗,给人深刻的印象是,主题鲜明,语言精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作者就是要崇拜“人杰”和“鬼雄”。告诉人们,一个人活着就做像张良、何萧、韩信那样的人杰,敢为人先,为国家效力。就算死了,也应该成为是鬼魂中的英雄。
一个女流之辈,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她疾恶如仇,对南宋的政府不作为的痛恨。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李清照对项羽的崇拜,为什么一个失败的人却被视为英雄呢?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不屈不挠服的精神,受到了李清照佩服。当然,赞扬项羽的目的也是对南宋政府的无能不作为和逃跑主义的讽刺。
图片来自网络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李清照的著名小诗《夏日绝句》,又名《乌江》。
按理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类优美小巧的诗句才适合《夏日绝句》这类题目,而如此悲壮的诗句和题目完全格格不入。
有学者称,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一起去江西置业,行至芜湖乌江项羽庙时,写下此诗,创作此诗之时“大约在夏季”。不用说,此理太过牵强。
那么,一首怀古诗为什么要起这么一个没头没脑的名字?现在让我们把诗题先放在一边,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什么。
首句“生当作人杰”,
《文子·上礼》:“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言行智谋道德卓越高迈,可做众人表率之人,方可称之为人中俊杰。
次句“死亦为鬼雄”,出自《楚辞·九歌·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总之,人杰、鬼雄工整相对,浑然天成。
后二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随即点破主题:像项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杰和鬼雄,才值得我们钦佩追思。
需要注意:这里对项羽的歌颂,属于反用典故。古人对项羽自刎乌江一事基本以负面评价为主,认为项羽傲慢不仁,咎由自取。
李清照将项羽比作顶天立地、藐视生死的人杰与鬼雄,属于反用典故。在今人看来或许不觉得如何,但在古人眼中,这很“非主流”。
然而,语出反常必有所指。
且看项羽不愿渡江而自刎前的一番言论: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一番豪言,形成了一句著名的成语:“无颜见江东父老”。
故而,李清照此诗之所以极力夸赞项羽赞颂的正是项羽看重颜面和尊严、深知廉耻的态度,她明里是在褒扬项羽,暗里却是在指摘有些人“厚颜无耻”!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感情裂痕说——李清照以此诗讽刺丈夫赵明诚?历来评诗者认定《夏日绝句》所讥诮讽刺者有二:其一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其二是南渡的宋室君臣。
先来看第一点,为什么说有学人认定李清照要讥讽赵明诚?
赵李夫妇这次出行,是在丈夫赵明诚被免去了江宁知府之后。赵明诚在江宁(即南京)知府任上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其被免职,主要是因为一场兵变。
据相关史料记载,一个名叫王亦的御营统制官密谋宫廷兵变,转运副使李谟发现苗头后,紧急通知了赵明诚。可是赵明诚并未理睬,李谟只好自己率兵伏击王亦。当夜一场战斗,王亦叛军被击溃。早上,李谟想找到赵明诚向他通报胜利消息,却发现赵明诚和另外两名官员已在前夜用绳索坠下城墙逃跑了。
后赵明诚被革职,但并没有被宋高宗赵构严办,于是他才携妻子李清照与去江西置业生活。二人行至乌江,李清照写下了《夏日绝句》。
所以有学者称,这是李清照用诗句表达对丈夫临阵脱逃行为的不满。
然而,我对此说存疑。一来兵变相关史料较少,且记录简约,主要见于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
二来是文字记录简约,赵明诚逃离兵变的前因后果并不十分清晰,虽然出逃的确不是光彩之事,但也在战乱之时,在敌强我弱形势不明的情况下,难道必须束手就擒才算高尚么?
第三,赵明诚一直在为国效力,奔波于任上,虽因兵变一事为朝廷革职,但就在之后的六月又被征召任湖州知州,以至于他和李清照去江西置业的计划泡汤。赵明诚只好草草把李清照和家室安顿在安徽池州,随即匆匆策马赴任,直至病死于湖州任上。可以说,赵明诚为南宋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且按照李清照本人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赵明诚在六月十三日与她辞别那天,“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而别”。可见,赵明诚不论被贬还是复被任用,其状态绝非萎靡。而夫妻二人的离别时的款款深情,更不像今天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出现了隔阂与裂痕。
其四,在李清照所写的吊念丈夫的祭文中写道:
“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见《四六谈尘》)
李清照把自己比作“杞妇”,即《列女传》中所记载的战国时的杞梁殖之妻。杞梁殖乃齐国将领,为国战死,其妻抱着他的尸首在城墙下伤心痛哭十日,城墙崩塌。
而句中所说“庞翁”,则是将丈夫赵明诚比作东汉名臣庞参。此人曾任汉阳太守。他到任之时,听说当地有一位叫任棠的名士便去拜访。任棠早已在家等候了,他将一大盆水和一大株大薤放在门口,抱着孙子往门口一坐,见到庞参一言不发。庞参的随从认为任棠非常无礼,庞参却低头琢磨,明白了任棠的用意:放一盘水,这是让自己为官清廉;放一大株薤(即藠头,一种很难拔除的草),这是让自己要铲除豪强;抱着小孙子,这是让自己要体恤孤老幼小。庞参悟出任棠的暗示之后,也果然是这样做的,清正廉明,抑强扶弱,受到一方百姓爱戴。联中的“机捷”二字,即是指庞参聪颖善悟。
庞参的器量、才干、人品俱佳,后升至三公之位,依然竭尽忠节。庞参所任太守一职,恰恰与赵明诚所任知府知州的地方官相匹配,所以这个比喻非常合适。
更有意思的是,无论杞妇的丈夫杞梁殖,还是庞参,都是曾经犯过错误被朝廷惩罚之人。而相比于他们的功勋和德行,以往的过失也不过是白璧微瑕而已。这也恰恰与赵明诚的情况一致。
不管怎样,从这个吊唁祭奠性质的对联中,李清照对丈夫完全是夸赞和褒扬的态度,完全看不出有任何责备之意,也看不出她与夫君有任何隔阂矛盾。
更何况,李清照在听到夫君病危的消息后,“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亲到病榻前欲以煎药服侍,可惜为时已晚,丈夫已经误服大寒之药,她只有“悲泣仓皇”(见《金石录后序》)。
在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依然坚守二人的共同志趣——金石之学,将二人多年研究的心血撰写成书。这些事迹,怎么也看不出二人有丝毫的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综上,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因“临阵脱逃”一事而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乃至夫妻感情出现裂痕,纯属后人不深思细究,想当然之结论。
一直以来,很多写道李清照生平事迹的文字都会沿用“感情有裂痕”的说法,然而,“赵李不和睦说”却完全是捕风捉影,主观臆断。真可谓谬种流传!
因此,李清照以《夏日绝句》讥讽赵明诚的说法也纯属无稽之谈!
从靖康之耻到建炎南渡,《夏日绝句》悄悄点破一个重要“时间点”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
这是李清照曾经写过的两个著名联句。人们由此也得知了这位女诗人的爱国志向,她一定心向北伐,希望宋室能有像晋代刘琨那样的名将,击败入侵中原之敌,收复失地。
一一二七年,靖康二年或建炎元年,这一年,金人掳走了徽宗和钦宗二帝,宣告了北宋的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称帝,是位宋高宗,标志南宋开始。而高宗自登基以来,其主导思想就是与金人求和,退守自保。其间虽然起用过像宗泽、李纲、岳飞这样的主战派,但不过是虚与委蛇,以迎合民心,并非出于真正的主观意愿。所以主战之臣始终得不到重用,往往半途而废,乃至竟然可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而主和甚至主张投降之臣则一直被他所重用,像秦桧这样的宰相甚至可以做到“终身制”了。
清初思想家王船山《宋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高宗的政治主张本质就是“屈膝投降”:
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
如果不特意说明,恐怕很多人不敢相信,高宗给金人的书信已经卑微无耻到就要自称儿皇帝的地步了:
“今以守则无人,奔则无地,此所以朝夕諰諰然惟冀阁下之见衰而赦己。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国之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为快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偏安苟活,甚至是屈辱投降的心态,高宗才会在一帮主和派臣子的簇拥之下放弃中原,不断南逃,被金兵从南京(今河南商丘)一路追击至建康(今南京),后又一路南遁,辗转逃亡。
那么,以高宗为首的主和派(投降派)是何时成为宋朝国家和军民的主人呢?
正是在金人攻打东京汴梁之时,即1127年前后的“靖康之难”期间。1127年4月,金人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上,北宋宣布灭亡。1127年6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建炎南渡”。北掳去的宋室皇族受尽奇耻大辱,而南逃的君王臣子已在温柔乡中歌舞宴饮。
可见,无论“靖康之耻”还是“建炎南渡”,重大事件的集中发生时间是在1127年4月到6月间,正值春夏交接之日。
故此,我们才明白《夏日绝句》诗题中“夏日”的真正含义!影射的正是“二帝蒙尘北狩,建炎偏安南渡”的那个夏天!
李清照对靖康之耻无尽伤心,对主张屈膝投降者无尽憎恨。然而,王公大臣尚不敢、也无资格直斥天子之非,更何况一个柔弱女子。不想一日行过乌江亭畔,烟波浩渺,也许又恰逢夏日,终于,她的一腔悲愤化作了一段简短而铿锵的诗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自古至今,只要不是抄搬,差不多所有能被读者口诵心惟的好文章都是在特定时代以及时间背景、心理环境下,根据作者思维状态创作出来的,《夏日绝句》也如此。
诗句的出处诗作者李清照,隐隐有“千古第一才女”誉称,她在词调中的造诣绝对可称作古今大家,作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很多词句常被视作经典,甚至现在的影视剧名也直接引用其名句。可见其词句的经典程度。
不过李清照的诗句留存并不算多,很多散佚。可能大家最为熟知的便是这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的1997年新一版)《易安诗全集》文写到,本诗的题为乌江,而《绣水诗钞》中题作为《夏日绝句》,
文引《诗女史》卷十一、《彤管遗编续集》卷十七、《名媛诗归》卷十八、《历朝名媛诗词》卷七、《绣水诗钞》卷一、乾隆《章丘县志》卷十二。《彤管遗编》、《名媛诗归》、《章丘县志》、《绣水诗钞》题作《夏日绝句》。《诗女史》作者明·处囊斋主人,文中是以乌江绝句作为诗首的,绣水诗钞是清朝作者,提出这仅为探讨,因为诗题以及题注本身便为诗句的一部分。
诗作的创作背景李清照除了诗词才情,被人熟知的还有其与夫赵明诚的三十年感情历程。而她所处的时代,可谓兵祸不断。1127年,宋朝徽宗钦宗二皇被掳,这边是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而其夫赵明诚在其仕途上也不顺畅,在江宁知府任上一年,下属兵变叛乱,而赵明诚弃众而逃,以一根绳子从城墙下逃脱,因此被罢官。而对于夫君的这种行为,李清照很是在心里气愤鄙夷。虽然未明言,但从此之后夫妇感情就此疏远。
不久赵明诚又或起用,接任命赴湖州任知府,而此时宋朝属地依旧局势很乱,李清照及赵明诚的很多藏书被兵火毁失。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二人深知此去一路艰险,随时会遭受兵乱,而赵明诚曾经的懦弱已经在李清照的心里留下了阴影面积。
1129年,他们在去江西的逃亡路上,因为曾经的嫌隙,二人一路无语。路过乌江时,李清照面对滔滔乌江水,想起昔日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心潮澎湃的诵念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传世名句,之后,赵明诚也在当年因忧、病而亡。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熟,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金石录后序》-李清照 诗句赏析李清照虽为女子,但正是因为之前的国仇家事,这才让她在渡乌江时作出此等豪迈英雄的诗句。诗句中一股浩然正气贯穿始终,诗人用昔日项羽宁做乌江鬼,不负江东人的英雄气概,来讽刺当时宋朝统治阶级以及夫君的畏缩。由此可见,当时李清照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其忧国忧民之心也不输男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