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角色?

人们把刘姥姥比作红楼笑星,她身上的喜剧效果恰是她真实表现的结果。在二进荣国府时,不仅投了二奶奶的缘,也成功攀上了贾母这颗大树。她信口开河式的演说博得了贾府一众贵妇小姐的欢心,最终成功委身于贾府,在经济上有了些起色,也应了她口中的那些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您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

刘姥姥是一个具有娱乐性的人物,但喜剧并不是她的使命。刘姥姥身上寄托着作者五味杂尘的人生感受。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我们通理解鲁迅这句话来理解刘姥姥这个角色。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喜剧的目的就是逗人发笑,而令人发笑的一般都是人生无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从相反的方向来看,喜剧的创作目的通过喜剧人物来表现,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很明显,从以上理解,不难发现,曹雪芹对刘姥姥这个角色很器重,在第六回就着急的让她出场了。通过她的出场,她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人情冷暖,与此同时,对于刘姥姥自轻自贱、低三下四的世俗不乏善意的嘲讽。

著名美学家高尔泰说:“喜剧的要素不是喜,不是善良或者幸福,而是一种深刻的幽默。由于这种发笑的幽默总是在荒诞和丑恶中坚持一种被遗忘了的人的价值和尊严,它又具有一种深沉而又浩大的忧郁的背景。所以……美学应当把喜剧性和没有思想的可笑性严格地区别开来。

在《红楼梦》中,我们透过刘姥姥的眼睛看到了贾府的奢侈作风,而作为下层平民的刘姥姥一家人却难以过冬,为一口吃的,不得不低三下四的去攀亲,这虽然是世故的做法,但却是现实中的无奈。

作者安排刘姥姥第六回便进了贾府,一方面要表现贾府繁荣富贵的景象,在平民眼中有多么震撼。另一方面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揭示一种不可明说的不公平。通过“朱门酒肉”与“寒门冻饿”的悬殊与反差,勾勒出一幅历史的背景图,这幅图深沉而又浩大。刘姥姥的喜剧之笑恰是对这幅背景图不合理不公平的嘲讽。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喜剧特点作者笔下的刘姥姥,既本色憨厚,又机智幽默。首先,她的机智表现在她的语言上,可以说她是一位“俗语大师”。她的语言天生自带幽默感 。当她的头插满花时,她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让她拔下花来摔到凤姐脸上,因为是她“把你打扮的成了老妖精了!可刘姥姥却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她走泥路摔了一跤,爬起来自言自语说:才说嘴,就打了嘴了。还有行酒令时,她的本色对答,妙语连珠,无不显示出她幽默般的相声口才。

其次,亚里士多德说:“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刘姥姥的行为上表现出的正是“滑稽”。

第三,喜剧一词的古希腊意为”醉酒的村人之歌“,日本的文艺理论家浜田正秀说,喜剧“充满着夸张的轻松爽朗的嬉戏,是歌舞杂耍式的表演”。刘姥姥的“醉态可掬”正体现这个特点。

在缀锦阁隔水听乐时,刘姥姥因为吃了酒,越发喜得手舞足蹈起来。一个七十多岁的乡下老妪,插着满头花,带着几分酒意,在一众贵妇小姐面前手舞足蹈,喜剧的氛围满满。因为酒的几分醉意,她在镜子里连自己也认不出来。也是因为几分醉意,看见省亲牌坊说是”玉皇宝殿“,忙跪下磕头。她出去上厕所又因着几分醉意迷了路,于是误入怡红院,来了个酒屁臭气满屋。

因酒而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语言,犹如一个杂耍演员,憨态可掬。

刘姥姥从气质、人格到谈吐举止,可以说都是俗之又俗。清代文学评论家刘熙载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刘姥姥“俗到极处便是雅到极处”。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角色?

这个饱经风霜又老于世故的乡下寡妇,有胆有识,有心有嘴,讨好图利都到好处,装疯卖傻不漏破绽。卖得了寒酸,舍得了脸面,当然,也有一副善心肠。明末清明时代,这样的老妇人少见。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角色?

刘姥姥这个角色在整部巜红楼梦》中只是一个小角色,这个角色虽小,作用却不小,具体表现为:第一,整个小说结构中却不可小瞧,可以说在作品构架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作者通过她"三进大观园"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形象地表现了贾府由盛到衰过程。

第二,作者塑造刘姥姥这个角色,对展示贾府的风貌也起了特殊作用。尤其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果然威武”,“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整齐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可不知叫什么”……

第三,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刘姥姥就象一面镜子,映照出各人的性格,比如,在一进大观园中,王熙凤、林黛玉、妙玉……等在捉弄这位老太太时,把自己的性格特点展示无遗:写湘云,一口茶喷出来;写黛玉文静而有节制;写宝玉,因贾母在场,有恃无恐,顽皮放肆。王夫人、薛姨妈语言、神态毕现。

第四,通过刘姥姥这个角色,写出了悬殊的贫富不均的社会。贾府随便给点银子就够他们做生意了,随便给点东西,在她们看来都是宝贝。这个就不多说了。

第五,刘姥姥角色自身作用。刘姥姥善良、勤劳、灵活、风趣,是善于逢迎而又质朴、知恩图报而不辞辛苦的乡村老妇。小说里说:“久经世故的老寡妇”。作者极尽笔力塑造这个人物,幽默风趣,但又写她善良、知恩图报。作者是同情这个人物的。

总之,刘姥姥这个角色,虽是一个小人物,却在整个小说架构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虽然不是主角,却为主角们展示性格起了一面镜子的作用。客观上也反映出了当时下层人民的社会生活状态。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角色?

人情炼达即文章。刘姥姥虽然是一介乡野村妇,但她的见识气度和超脱境界却绝不能小觑。

寒冬腊月,姑爷狗子因为家里困顿借酒浇愁怨天怨地,为女儿不受委屈,刘姥姥甘愿舍了老脸去贾家打秋风。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第二年得了个好收成,刘姥姥带着新摘下来的瓜果蔬菜来给贾府上下尝鲜。这次她得了贾母的缘,贾母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聊天,可巧刘姥姥就来了,被贾母留下来住了几天。

刘姥姥懂人情世故,看得出眉眼高低。贾母说自己年岁大了,记忆力也不如从前了,身体又不好,亲戚们来了也不大见,每天就和孙子孙女们聊天取乐,牙口也不好,嚼得动的就多吃几口,嚼不动就少吃几口。刘姥姥说,这就是您老的福份,我们想要那样还不能呢。

一句话即恭维了贾母又让老人家高兴的同时也不忘让贾母同情她,她知道贾母疼黛玉,就说她的屋子象哥的书房,贾母自豪地说这是我外孙女的闺房。

刘姥姥也投凤姐的缘,她极力配合凤姐和鸳鸯的安排,不但戴了一脑袋的花花绿绿,还在故意在席上说笑话,用大套杯喝酒,用四楞象牙镶金筷子夹鸽子蛋,说乡俗俚语,装痴卖傻,引得大家伙笑个前仰后合。事后,鸳鸯和她道歉,

她却说:“姑娘说哪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看看,刘姥姥不但心胸开阔眼光长远还大智若愚?刘姥姥这次二进荣国府,因为投了贾母的缘,投了王夫人的缘,投了凤姐的缘,投了贾府许多人的缘,最后走时是赚了个盆满钵溢,满载而归。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贾府偶然的行善,却为日后种下了善因。在被抄家遭难时,还是这个刘姥姥挺身而出解了巧姐的危难。凤姐的女儿巧姐被自己的亲人卖到烟花巷,刘姥姥得知后,不顾风烛残年之躯,千里往返奔波,不惜变卖家产,终于为巧姐赎回自由身。

刘姥姥虽然是一个小人物,贫穷困顿,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其骨子里却不卑微,她能审时度势,善于利用有利局势,为自己赢取最大利益,她知恩图报,别人对她的好她时刻记在心里,需要时一定尽心尽力哪怕倾家当产在所不惜。所以,《红楼梦》里刘姥姥就是一个最可亲可爱的人物。

我是刘玲子candy,希望我的回答能引起您的共鸣,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角色?

刘姥姥是位既滑稽又聪慧,既写实又反讽,既粗鄙又善良的老年女性。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是《红楼梦》全书悲怆哀切气氛之下的一抹欢愉。

她三进贾府近距离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第六回“贾宝玉初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登场。《红楼梦》前五回都是背景铺垫,刘姥姥在贾家大幕一拉开便上场,是重要的线索人物,由她拉开了贾家繁荣的序幕。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以她的视角从内部近距离浏览了刚落成不久的大观园全貌,见证了贾府的鼎盛辉煌。曹公关于刘姥姥三进贾府的原文,各奔腾已经看不到了,只能推测出是搭救巧姐的情节。彼时贾府已经“蛛丝儿结满雕梁”,“家亡人散”。

三次进府,刘姥姥在红楼中人和读者眼中,已经越来越清晰,从打秋风粗鄙的农妇,到有智慧的圆熟老人,再到贾府女儿的保护神,刘姥姥可以说一个非常有深度的人物。

一、滑稽逗乐、挥洒世态刘姥姥首先是个喜剧人物,我们初读红楼时都会被她的无礼粗野、滑稽丑态逗得哈哈大笑。二进贾府时,一大清早刘姥姥被凤丫头强拉着打扮,横三竖四地插了满头的各色菊花,“老妖精”的形象惹得大家笑话。贾母正式宴请,刚说声“请”,刘姥姥鼓着腮帮子说“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不合时宜的表演逗得上上下下笑做一团,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惜春拉着他奶姆,叫揉一揉肠子 。凤姐给刘姥姥用象牙镶金的沉筷子,刘姥姥怎么都夹不起来鸽子蛋,小丑般的表演又惹得大家笑翻。这场欢乐是全书突破禁锢的狂欢时刻。最精妙的是,刘姥姥完全明白当个小丑是为了逗贾母开心,凤姐事后向刘姥姥道歉,刘姥姥完全不恼还非常明白,说“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

她能随机应变地趁势逗乐,是个有机智、懂人心、心胸宽广的老妇人。

二、见多识广、机智灵活在逗趣之外,刘姥姥还讲些乡村野闻,满足贾府这些深闺女性对外界的好奇心和八卦欲。住在贾府的两三天里,刘姥姥把村里所见所闻,加上她编造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讲给大家听,听得太太小姐公子都入了迷。第三十九回说,“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们说的书还好听。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她在讲故事中充分发挥机智灵活的特长,投人所好、趁势而为,给宝玉编了个茗玉小姐的故事,给王夫人讲了吃斋念佛老奶奶的故事,说得王夫人都“听住了”。巧姐生病,刘姥姥提醒可能是遇上什么神了,凤姐着人送了花神后,巧姐果然睡得安稳多了。凤姐都不禁感叹,“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

凤姐这么有主张的人,都愿意让刘姥姥给巧姐起名,可见经过短暂相处,刘姥姥已经取得了凤姐的信任。能让凤姐看上眼的,必定是既灵活又本事的人。

三、人情练达、权宜应变刘姥姥深谙世务,人情老练,她一揣摩就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一次入荣国府时,她见凤姐跟前请示汇报的川流不息,很快就组织出简洁的语言说明了来意。留意到凤姐餐桌上鱼肉都没怎么吃,就知道送点野味尖货给贾府尝鲜。初次见到贾母时,刘姥姥既没过份巴结讨好,又不掉身价,快速选择了“老寿星”这一合适的称呼。在说乡间趣闻时,她一下就能明白听众想听什么,专挑听者爱听的,让众人觉得比说书的讲的都好。更神奇的是,在大观园宴请行酒令时,王熙凤逼她这个庄户人行酒令出丑,不料姥姥的酒令却机智又诙谐。鸳鸯行酒令:“左边四四是个人”,刘姥姥说,“是个庄家人罢”。“中间三四绿配红”——“大火烧了毛毛虫”。“右边幺四真好看”——“一个萝卜一头蒜”。“凑成便是一枝花”——“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刘姥姥虽然是社会底层的农妇,但思维敏捷,即兴发挥出的酒令虽无风雅,却充满俚趣,充满才华。

因此,史老太君非常喜欢刘姥姥这个“积古的老人家”,不但突破性地在园子里逛了半天,还领着大批人马陪她在大观园这片禁地里走动谈笑,一个园子倒走了多半个。

四、众女儿的保护神、豪华落尽见真淳刘姥姥与贾母相同的一点是,她与贾母都是具有母性力量、给人温暖安慰的“保护神”。贾母是家族的守护者,不但保护着宝玉的生命历程,呵护着宝黛的真情,指引着子孙的生活,也与家族兴衰同频。刘姥姥同样具有这份守护精神。她善良、感恩、坚韧,在贾家落败后突破重重困境,救下巧姐。她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后,唯一来收拾善后、拯救巧姐的一位救世神,是整幕剧的压轴。

因此评论家说,贾家“家运衰落,平日之爱子娇妻,美婢歌童,以及亲朋族党,幕宾门客,豪奴健仆,无不云散风流,惟剩此老妪收拾残棋败局”

刘姥姥开幕首先登场,也是压轴最后离场。沧海桑田后,世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唯有刘姥姥像一个温柔的旧巢,给了红楼后人一个归属,给了我们读者一丝温暖。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角色?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虽然是一乡下老太婆,在一付憨厚而半傻的外表中隐藏着她的聪明和情商。她一进荣国府她赢得了王熙凤的好感,获利而归;二进荣国府让贾母大为欢喜,饮宴游赏皆让其相伴左右,收获更丰。三进荣国府却正遇贾府没落,一片凄凉。此时方显出刘姥姥的乡下人的善良,将要死去的王熙凤将女儿巧姐托讨给了刘姥姥。“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一切颠了个倒,过去施恩帮助过的刘姥姥,如今反过来成了恩人。

一、刘姥姥是个有胆识的人

刘姥姥女婿姓王,名狗儿,其祖父与王熙凤之祖王夫人之父联过宗,后家道中落,两家地位悬殊再无来往。到了王狗儿时完全潦倒,此时家几尽断炊,一个冬季不知如何过,王狗儿愁得整日叹气。刘姥姥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认为女婿祖辈过去与金陵王家联过宗,就想到贾府王夫人那里求助。

俗话说侯门深似海,刘姥姥凭着过去的一点信息,再就是认识给王夫人作陪嫁过来周瑞家的,就带着5岁的外孙板儿,几经周折终于进了贾府见到了王熙凤。一个乡下老太婆带着个乡下孩子,在富丽堂皇的贾府里,面对各种衣着高贵的面孔,居然没有吓傻,还能不忘使命,陈述自家苦处求得帮助,仅凭这一点就知刘姥姥是有胆有识之人。而且也得到了二十两银子和一些衣料食物,一家人这年的日子自然是很宽裕了。

二、刘姥姥是个聪明的乡下人

第二次进荣国府刘姥姥已经是熟客了,她虽然被林黛玉等人笑称为"母蝗虫”(意指来吞噬或捞取食物),但她并不以将获取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溶入到贾府的各层人物中去,与之建立感情。以至贾母不时要她讲着乡下的风土人情,如同听世外趣闻。后来连宝玉都成了她的粉丝,被她故事中的人物所迷,居然暗中离家去找。就连她带来的腌制干菜也引起人们的喜爱。

在一次酒席上,刘姥姥端起酒杯突然站起大声说:“老刘老刘,食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让所有的人都愣住了,但很快明白她让人捉弄了。平时酒桌作乐都是诗歌词赋或行令猜迷等,哪见过这个,当场笑翻满桌的人。

刘姥姥真的很聪明,她何尝不知王熙凤和鸳鸯让她这样说是在捉弄她,但她故意装不知,还一本正经地夸张表演来迎合,足见她情商之高。装傻的她并不傻,献丑的他也并不丑,她回去更是满载而归。

三、刘姥姥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贾府被抄,在一片悲惨和混乱中刘姥姥再度来到贾府,带走了将要卖掉的巧儿。完全将贾府的灾难当着自己的灾难,可见刘姥姥是个有情有义知恩图报之人。

刘姥姥一贫穷的村妇,有着浓厚的利己主义思想,她大智若愚,反正是乡下来的,更善于自污来引起关注,而且又有趣味,这都是生活中历练出来的。但是有担当,知恩图报,这就是刘姥姥的本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