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敬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贾敬在《红楼梦》中还的确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有官不做,非要跑去当神仙,天天想着要飞天。不问世事,不问春秋。你说他境界高吧,与陶渊明不可比,你说他不入流吧,相比他的儿子孙子要好过几倍。对于他,褒也不是贬也不是,到底作者写他这么一个人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1 贾敬的背景

贾敬,与贾赦、贾政同是贾府的第三代人。他作为宁国府的府主人,原本应该坐阵主持大局,然不恋红尘俗事,去了郊外的道观住着,专心修道,等着升天。

书中提到贾敬是中过进士的,这一细节最起码说明,他在读书方面还是上进的,人也是比较聪明的。要知道,旧时的科举制度,要考到进士的级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点,至少可以说明,在读书方面,他比贾政是要强一些。

按理说,这么爱读书的人,正常是崇尚儒家之道的,但是他却一反常态,转身成了一名封建社会的背叛者,吵着要成仙,而且还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闹得四海八荒都知道了。

他这样公然的背叛他原来所追求的积极入世的世界,也没有加入佛家,而是选择了道家。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2 一个人身上儒释道的冲突

在《红楼梦》中,有僧有道有佛,我个人认为,儒释道这三种思想也可以算得上是《红楼梦》的一条线。

作为现代人来讲,每个人都会有疲惫的时候,每当进入疲惫期,可能都有产生过抛开一切,放空的状态。对大多数人来说,那种状态并不会持续太久,这缘于我们追求的东西还没有得到满足,事实上,满足也很难。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积极正统的思想,千百年来被传承,我认为它的魅力就在于追求的永无止境,无限的可能性在等着你创造。从这一点意义,人们说它是一种入世哲学。

佛家崇尚善,提倡奉献,讲因果,且只渡有缘人。很人性化,你可以入佛还可以还俗。佛是帮你度过难关的,不求回报,你好了,那便是好了,佛家也不会问你收费。你要走便走,我也不拦着。介于此,所经它是一种介于出世和入世的哲学。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汇“佛系”,简单理解可以说成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道家讲究天人合一,自我修为的升造,所谓得道成仙便要飞天,天上就是极乐的世界,无痛无忧。武当派的张三丰创立的拳法,都受到了道教很大的影响。对于独立的个体而言,我认为它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出世哲学

一个人有可能在儒家和佛家来回切换,却很难达到道家的境界。

3 贾敬身上的儒释道思想

从贾敬身上看,他出世是肯定了,直接去修道。但在书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他的修道并不看好,他的结局就是证明,吞丹而亡,这是一个极具讽刺的结局。

贾敬何要走上这样一条路呢?我们现在要理解只能推测,他一出场就是道士了。

他从小肯定是爱读书的,人到中年,当他发现读书所得到的世界,并不能使他快乐时。再加上年龄和阅历,使他产生了厌世情绪。于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发生了变化。没有谁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永存,他的困惑佛家帮不到他,对永生的渴望促使他想要成仙,于是产生了修道的想法,直至最后实践。

很明显,他的道行太浅,心不诚,悟性不高,最终与道家的精神背道而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作者没有批判他,但也没有歌颂他,不褒不贬,随他去吧。

《红楼梦》里贾敬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红楼梦里,贾敬是现任宁国府当家人贾珍的父亲,贾敬中了进士但没做官,后来把宁国府爵位给了贾珍继承,然后他自己就去城外的道观清修了。那么问题来了,贾敬真的是一个荒唐的人吗?他在《红楼梦》中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第一、不管贾敬以何种身份出现,他都是贾府很重要的人

贾敬过生日,他自己不愿意回家大家都要凭空为他庆祝,贾珍在宁府设宴,如果不是夜间吃桃闹肚子,贾母都要参加。贾敬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日都如此大费周章,他的重要程度也不言自明了。

祭祖是贾府过年时很重要的一个章程,所有人都要慎重对待。贾家的每个人都有各自要负责的部分,贾敬要做的是主祭的工作,其他人都是陪祭,也足见他的重要性。

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贾敬去世的排场也空前盛大,那时正遇国丧,贾珍和贾蓉只能请假回家主持丧仪,皇上知晓后,不仅给了假期,还让官员们自行前往祭奠。

此时的贾家已经没有秦可卿去世时的繁荣,贾敬的丧事能够做到如此已是非常不容易了。贾敬的去世,宣告着贾府唯一一个靠科举出身的进士的消逝,贾母也黯然神伤。

贾敬虽然自诩不理红尘,可是在贾府不管以何种身份存在他都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第二、贾敬是贾府的第一个另类,比宝玉尤甚却不被指责

从宝钗对宝玉苦劝告,贾政对宝玉的严厉,都可以看出当时读书为官才是正道,他们都想要宝玉能够遵从社会主流价值观,以读书出仕、光耀门楣为己任,因为无法从心底认同,所以宝玉即便被打被骂都不愿意遵从。

大家都笑话宝玉的不开窍,其实在宝玉之前贾家早就出了一个反叛和另类,他就是贾敬。贾敬的叛逆比宝玉超脱多了,考中了进士却不想做官,把爵位给了儿子贾珍自己到城外逍遥地做道士去了,后来简直把道观当家。

贾敬的隐世来的莫名其妙,都不知道他哪里受到了伤害,或许只是不认同当时的世道。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却没有人说他荒唐。也许只是因为他已经完成了所有世俗需要他完成的事情。后来宝玉和惜春出家或许无可避免地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第三、最不负责的父亲,却得到人生的自在,儿孙自有儿孙福

贾敬养育孩子有着很另类的模式,他选择不管束、采取了放养的方式,以后的人生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贾敬基本上不管家中的任何事情,就由着贾珍和惜春自己管理自己,贾珍浪荡和纨绔无耻,这些都是贾珍自己造成的,惜春的孤僻和倔强也是自己获取的,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格让他们收获不同的结局,贾珍迟早获罪,惜春在贾府被抄家后仍然得到了平安和清净。

孩子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给了生命,但是不能够以此为借口让父母承担他的一辈子,前方的路要学会自己前进。未来不是父母的事,要学会自己去面对和承担。

贾敬的观念是超前的,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他必须要走的路和经历的坎坷,如果无法庇护他们一辈子,那么就要让他们学会成长。

贾敬的不足在于放手放得太彻底,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不负责。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有行差踏错,父母不时的指导和照顾必不可少。如果贾敬可以对孩子们多一份关爱,那就没有什么怪罪他的了。父母的解绑,也是孩子的断奶,成长是两代人的努力。

贾敬是《红楼梦》中神奇无比的存在,他虽然极力想要隐世,可他的身份让他显得无比重要,他是另类却不会被人说荒唐,他是最不负责的父亲,却是最自在的人。贾敬的所做作为和贾府的人都不一样,可是他却活成了他自己!

作者: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红楼梦》里贾敬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我的回答可能答非所问,我只是谈谈自己的感触。我是很反感贾敬这个人的。他出家也无所谓,顺治也出家,李叔同也出家。可是他出家既不是自律苦修,也没有成为大师,而是象江湖术士一般炼丹服药,以致中毒身死,真是愚蠢至极......

还有宋徽宗赵佶和南唐后主李煜这两个人,我也很反感。赵佶信道,他广修道观,蓄道万千。然而老君并没对他青眼有加,他结局是国破被俘,身披羊裘,在五国城坐井观天。李煜敬佛,他招募僧众,沉迷因果。然而佛祖也没对他佛眼相看,他下场是肉袒出降,受尽凌辱,命丧于牵机药鸩。

忍不住崇拜一下武则天。武则天也崇佛。她延请高僧,翻译经卷,用钱万贯,开凿石窟。可是她也没忘记治国啊。她整治吏治,拔擢贤才,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在她执政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国泰民安。一手礼佛,一手治国,礼佛治国两不误,这才是宗教正确的打开方式吧。

《红楼梦》里贾敬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贾敬作为长门长子,当他前面有一个哥哥叫贾敷八.九岁上就死,无疑他就是长子。这些描述按一般文学来看就是赘述,但曹雪芹还是把它写出来啦,必然有他的目的。

说到贾敬在贾府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如果单单是文学上去写贾敬,贾敬确实在整部书里没起到什么作用,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可以不让他出现。但从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目的上去分析,曹雪芹是在写一部家庭史,如果真是曹雪芹的家庭史,每一个人的出场都担负对贾家兴旺与衰亡的责任。所以每一个人出现都代表着一定角色。

我认为贾敬的出现是有很大意义的,贾敬是贾家由兴旺走向衰亡的关键人物,贾敬年轻时在学习上也是很拼的,出生在鐘鸣鼎食之家能考上进士,说明他满腹诗书,明礼尚义,既然他能下功夫于诗书礼义就说明他有理想,有抱负。且后来考上进士。父亲去逝后又袭了萌爵,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按常规这种锦衣玉食的生活要比其苦读诗书,做官时三更待漏.晚朝而退要自在逍遥的多。他为什么萌生修道成仙的想法,跑到京城外的道观与道士胡羼。而不是安心袭好祖父用生命换来的爵位,并把家族管理好,使家业更加兴旺,而是直接成为道士,踏罡步斗,化铅炼丹妄想长生不老。把管理宁府的大权交给一个不谙世事不学无术,吃喝嫖赌的荡子贾珍掌管。这样的思想大反转应该是有很大原因的。

从贾府上下唯有贾敬才是进士,人常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贾敬能在很年轻时考上进士,说明他即聪慧又刻苦。由于他的聪慧,他在看待世事.洞察事情的来龙去脉及结果要高人一等。那么贾敬为什么要出家?如果是感情的原因,贾敬出家时当是在惜春一至二岁,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贾敬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这位珍爷倒也生了一下儿子,今争才十六岁名叫贾蓉。从这些演说的时间是在贾雨村在林黛玉家作西宾时,当时林黛玉约莫五岁多,林黛玉到贾府与众姊妹排行来看惜春最小,林黛玉要大惜春两三岁。从此推算,在古代男子如果十六七岁结婚,贾蓉当时十六,贾珍至少布三十三岁,贾珍要比其小妹大三十岁,贾敬应该在四十七八岁生惜春,惜春在一至二岁贾敬出家,这说明贾敬时已五十岁左右,从以上啰嗦这么多,就是证明贾敬出家不是因感情而抛家弃子而出家的。那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贾敬是一个聪慧的人,他看出了贾府终久要灭亡的一颗定时炸弹,他无力挽救。才选择出家。愚认为这才是贾敬出家的根本原因。曹雪芹写红楼梦是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法,首先把"甄士隐"然后去"贾雨村"。从贾敬这个名字也有隐喻,可能曹雪芹借用明朝海瑞上嘉靖皇帝谏疏上,海瑞讽刺嘉靖帝的年号是:嘉靖(家尽)家家皆无财用,那么贾敬是不是家业将尽的谐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很多人名是有隐喻的。

如果贾敬出家是第二种原因,他到底看出了什么样的定时炸弹而无法挽救贾家的命运,才选择出家,不得而知。因红楼梦后四十回佚失,未窥全豹不能妄猜。到底红楼梦有哪些不可言述的真事被隐藏,又有哪些不可告人的定时炸弹会时刻爆炸,不得而知。遗憾的是不能看到后四十回最精彩的部分。总之,贾敬出家是贾府兴旺的终结,贾珍管家是贾府衰亡的开始。

当然,有些人认为贾敬的死影射雍正的死,那只是一种猜度。不作妄评。

《红楼梦》里贾敬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贾敬身上疑云重重!其实从焦大的口中已经说出了整个贾家一个惊天的大丑闻,“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让王熙凤这个有一万个心眼子的女人,吓的赶紧叫人堵了焦大的嘴。那“扒灰的”就是贾敬!他和自己的儿媳尤氏有了苟且之事。东窗事发之后,他被贾氏宗族以出外修行的理由和借口体面的撵了出来,这也是他们合计出来的最好的结果。世袭的爵位让给了儿子贾珍,也是保全了贾氏全族的颜面。“胳膊折了藏在袖子里”,这是贾府的人常说的一句话。曹公写《红楼梦》是草蛇灰线,伏笔千里。都有一个主线,一个副线。贾珍和秦可卿的丑事就是贾敬和尤氏的影子,“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焦大是宁国府的老奴,他知道的都是陈年旧事。贾珍扒灰的事他不可能知道,知道这个事的只有两个丫鬟和尤氏。一个丫鬟瑞珠羞愤的触柱而亡了,另一个丫鬟宝珠被贾珍恩威并施认了干女儿,自愿给秦可卿守灵,决不再回宁国府。至于尤氏其实她的谐音就是“有事”,被贾珍捏着把柄抓着短处,只能牙打掉了往肚子里咽,一直任凭贾珍肆无忌惮的羞辱和无视。曹公给宁荣两府的人一个“贾”姓,他们家什么都是假的! (贾)敬,就是修行的恭敬之心是假的,行的却是苟且之事。“敬”字,文字边一个苟字。所谓父债子偿,他的女儿贾惜春小小年纪一心向佛,最后青灯黄卷,终老在佛前。真正的修行去了,也算替她的父亲赎还罪孽吧!

《红楼梦》里贾敬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贾敬,首见第二回,宁国公之孙,贾代化之次子,贾珍之父,虽进士出身,却无心功名,对尘世感到厌倦,一味好道,只爱炼丹烧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他把官职让儿子贾珍袭了,自己到都中城外玄真观住着,与道士们胡孱,幻想有一天能白日飞升,当上神仙。平时“清净惯了”,虽寿辰之日,也不回家,仅由贾珍将上等可吃之稀奇珍品装满十六大捧盒送去享受。并吩咐儿子抄录《阴骘文》一万张送人。每年仅除夕祭祖回府一次,并主持其事。一夕,因急于“升仙”不顾众道士劝告,守庚申时,吞金服砂,烧胀而死。这是没落世家子弟中的又一典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