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黛玉的葬花词,是黛玉爱之路的真实写照吗?
《葬花吟》这首诗词不仅仅是她对自己爱情的迷茫,还有她内心的挣扎不安,对命运的不肯屈服,也表现了她外表露出的多愁善感,内里对封建势力的不屑,这是她性格反判的一面。01 《葬花吟》创作背景黛玉与宝玉前一日中午便闹了小变扭,不巧晚上又来了一出。林黛玉本来就是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的人,想多了,这三个字在她身上除了贾宝玉在乎,连紫鹃和雪雁也看多不去劝慰她了。那日中午,黛玉因为宝玉同她说了一些混帐话,便扬言说要去告他。争执之时,宝玉果然被贾政叫了去(实则是薛蟠骗他)。宝玉同薛蟠在外吃酒,回来也没去见黛玉,黛玉很是担心宝玉,于是便亲自去问个仔细。刚巧碰上晴雯和碧痕拌嘴,先去的宝钗没有逃过,后去的黛玉叩门也被关在了门外。晴雯竟连黛玉的声音都没有听出来,害得黛玉在门外气怔,引出一番愁绪。碰巧又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她本打算上前和宝玉理论一番,又自觉无趣,隧"犹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方转身回来,无精打彩的卸了残妆。"第二日恰逢交芒种节。古有风俗,凡是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祭饯花神。芒种一过,众花神皆要凋谢退位,所以要给花神饯行。待字闺中的姑娘们犹胜过这个节日,黛玉也不例外,偏巧昨晚的愁绪未消,于是在花丛中,这首《葬花吟》便诞生了。曹雪芹是这样说的: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02 《葬花吟》赏析这首诗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对自身的焦虑不安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以花喻人,由花及己,感花伤己。第一层【怜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此刻花飞满天,明朝一去不复返,黛玉原本是三生石河畔的绛珠仙草,她天生感怀万物,多愁善感之性,算是她的天性。第二层 【伤己】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由花及人,以花自喻,”柳丝榆荚”喻别人,“桃李”喻自己。她感慨花儿可以逢春再开,而人却不能如花般来去自如。还有那梁间燕子来年依旧可啄春泥,衔百花,而屋中主人唯有“梦里不知身是客”。她感叹自己的身世,无依无靠,漂泊至此,这是她对生命迷茫的表现。
第三层【控诉】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贾府看似对她百依百顺,而在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她深知要在这个府里生存,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落了别人的口舌是非。自己深陷在禁锢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生活的任何乐趣。人前热闹,人后依旧是一片悲凉。第四层【愿景】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她在感怀自己的爱情,古有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悲剧,“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堂堂皇帝都保护不了自己的爱妃,更何况她与宝玉,怎敌得过强大的封建礼教。如果能有一双翅膀化作飞鸟,飞离这人世间,那该有多好啊!想想也就算了,如若不能生在一处,倒不如干净的来洁白的去,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也对得起这份沉重的爱情。
第五层【归去】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最后收束情感。由春残花落联想到自己“红颜老死”。伤感之情,溢于言表。身在红尘中,花自飘零水自流,孤身一人在这世上,就连自己的身后世也无法预料,无可归宿。她悲观的人生态度尽显无遗。《葬花吟》又一次透露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凡人见花皆喜笑颜开,而黛玉见花则是泪流满面,还有比花更让女子开心的物品吗?花都不能取悦于她,更何况人呢?这首诗更高层次的意义在于预言了大观园里众女了的悲剧命运。如同太虚幻境里,一“群芳髓”一缕香,“千红一窟”茶,“万艳同悲”酒。你认为黛玉的葬花词,是黛玉爱之路的真实写照吗?
巜红楼梦》拟写林黛玉的葬花词,其目的不是描写其爱情的。细读其有关词章就知道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花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去?手把花锄出绣帘,忍对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中燕子太无情。
这是倾诉她三月来到荣府花谢有感,初入牢笼,生死未卜。看其: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巢巳倾。就知道了!再看: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再看: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言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再看: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坏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汚淖陷渠沟
尔会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人以上的葬花词,完全是封建社会对一个女子的禁固和控诉!特别是象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命运更加悲惨!要知道,巜红楼梦》这部小说,实质上不是爱情小说,可能很多先生都是误解了!在封信社会里,若没有民主的呐喊声音,那里有后来的民主主义的革命!!。 !
你认为黛玉的葬花词,是黛玉爱之路的真实写照吗?
你好!谢谢邀请!
我认为林黛玉的《葬花词》不是对爱情的抒发。
词中内容广、多,包涵意思深刻。
其实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的爱是"木石前盟"两小无猜,达到心心相印程度,如果真认为黛玉生气那也是晴雯不开门,还说了句胀气活。这是一个“爆发点"而已。
其实黛玉如比冰雪聪明,又怎会看不透这富贵、豪华背后的腐败和糜烂,怎能不洞察这花花绿绿的浮世何尝不存在着弱肉强食,人心叵测,人性贪婪,人情薄凉的不公正现象!
她越加清醒,就越加悲伤,其实宝玉也如她一样思想深刻,看清很多社会现象!对人们渐渐失去的爱心表示痛惜。也独自悲伤过。只是他只凭自已一点微薄之力一点一点地弥补抚平,做到"人人平等”!
你认为黛玉的葬花词,是黛玉爱之路的真实写照吗?
我觉得黛玉的葬花是爱的最高境界,
你认为黛玉的葬花词,是黛玉爱之路的真实写照吗?
黛之到处,花之葬处。
花儿幸运的是遇到了如黛玉般爱花之人。黛玉却如此不幸,落得了泪绝身亡的结局。
葬花词向读者很好地展示了林黛玉的形象,因为黛玉本身也就是一个凄美的女子。林黛玉出生于书香门第、侯爵后代,但因母亲去世,外祖母可怜她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所以才接来荣国府抚养。不幸的是,其父不久病故,从此她成为了寄人篱下的孤儿,虽然有外祖母的百般疼爱,在贾府的生活锦衣玉食,但她自己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可见黛玉的精神世界是比较空虚的。她的生性孤傲、身世凄凉、满腹才华、多愁善感造就了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儿凋谢花儿随风而飘满了整个天空,相比与花开灿烂时,众人赏花,现在又有谁来可怜那些鲜艳颜色消退、芬芳尽散的花儿?该句不仅写为花的凋谢而伤怀,也写了黛玉对死亡的焦虑,自己虽为千金小姐,但父母双亡,虽有桃花颜面、才情满腹,但当自己青春不再、容颜不再,谁又为自己的逝去而悲痛怜惜。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那柳絮和榆钱是如此地轻挑和浅薄,只顾着向人摆弄自己的芳菲,而不去理会桃花的飘零和李花的纷飞。黛玉借此句讽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可以见得她是封建统治下的叛逆者与批评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林家绝后,独自一人寄住贾府,借风刀霜剑来表达自己的生活艰辛,现在自己在贾府有着外祖母的疼爱,在贾府有着较高的地位,但是未来如何谁人知?黛玉是一个特别在意别人评论的人,总认为别人在议论着自己,她在贾府谨言慎行。她是一个心有玲珑的女子,知花无百日红,人亦如此,她由此而伤怀。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用锦囊收取落花,并埋入土中,使其化为春泥。花本纯净,既然从土中来,便回到土中去吧,要比掉入沟渠被污染要强的多了。花儿凋零黛玉葬,而黛玉死去又是谁来埋葬呢?她收花、葬花、为花痛哭,这些举动都可以看出她不愿受辱被污、不愿低声下气的孤傲性格。但她也有自己懦弱的一部分,她始终有着对死亡的焦虑,也许是因为体弱多病,也许是因为父母双亡,她最后还是发出了“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
你认为黛玉的葬花词,是黛玉爱之路的真实写照吗?
黛玉的《葬花吟》写在大观园的第一个春天。
这时候,元妃刚刚省亲结束,贾府正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最好时代。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宝黛的爱情遭遇了最严重的威胁。
原本,黛玉与宝玉一起在贾母身边长大,彼此亲密无间,情谊深种。可就在不久前,四大家族中的薛宝钗也住进了贾府。她同样美丽多才,而且还有着黛玉没有的开阔大气。她还随身带着金锁,“金玉良缘”之说甚嚣尘上,如此不能不让敏感的黛玉深感危机。另外,还有一个美丽女孩,也是与宝玉青梅竹马的史湘云也不时来贾府做客,有着和宝玉非同一般的亲密。
更重要的是宝玉,他天生是个暖男,虽然对黛玉很好,但对别的女孩也不错,尤其是对宝钗湘云,他也是宝姐姐长、云妹妹短的,似乎无分彼此,表现得含糊暧昧。
这样的情形,实在让少女有点惊恐担忧。在那个时代,身为大家闺秀的女孩无法直抒胸臆,不可能跟谁表白爱情。黛玉多么希望疼爱她的外祖母能够为自己做主,宝玉能够表明态度。然而外祖母不说话,宝玉也稀里糊涂,她只能不停地跟宝玉吵架怄气,期望宝玉能够理解她的心思,懂得她的无法说出的隐秘。
那天宝玉来潇湘馆看黛玉,两个人借着《西厢记》的戏文互相试探,惹得黛玉落泪。正在这时,袭人来叫宝玉,说贾政找他。宝玉最怕父亲,一听这话,顾不得跟黛玉告别,就赶紧走了。
宝玉匆匆离去,让黛玉忘了自己的委屈,替宝玉担心起来。傍晚时分,她听说宝玉回来了,便想着去怡红院问候他。不想此时天色已晚,怡红院的大门已经关上。黛玉扣门,正在自己闹情绪的晴雯也不问是谁,张口就说:“都睡下了,明天再来罢。”林姑娘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吗?”没想到晴雯回答得十分干脆决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晴雯这一句无情冷漠的话,唤起了黛玉的身世之悲,不觉流下眼泪来,让她以为这是宝玉故意的。正在这时,她听到院子里传来宝玉和宝钗的笑声,只觉更加悲伤难过,眼泪更是止不住了。
第二天,才华绝代的黛玉感怀身世,一边葬花,一边吟咏出这首《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是她在爱情路上辗转曲折心思的真实写照,是她对爱情的忐忑与怀疑,也是她对身世命运的感伤,更是她对不可知的未来与命运的深沉叩问。
这是黛玉的叩问,也是千百年来无数红颜女子的迷茫与叹息。
女人生命的花开只有这一季,“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在男权至上的时代,即使是出身豪门显贵,女人也没有自己人生和命运的自主权,婚姻全凭父母长辈的一念之间。也因此,青春与容颜对她们来说,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她们用来向男人换取爱与垂怜的资本。
花开一度,就是一生。而爱情婚姻,就是女人的全部,她们怎能不为此迷茫叹息?何止是红楼梦的时代,历史发展到今天,虽然理论上早已实现了男女平等,可在民族文化与世俗伦理的观念中,女性的处境和成长依旧无比艰难,爱情婚姻依旧是评价女性的最重要的指标。而大多数女性自己,也自觉不自觉地放弃努力,追求安逸,依附在男人身后,只想“负责貌美如花”,希望如花容颜换取爱情与尊严。
这样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一代又一代上演,而过程和结局有悲有喜,幸与不幸全凭侥幸,毫无规律。也因此,“葬花吟”总是让红颜女子感同身受,这也是藏在“葬花吟”背后历史与现实的残酷真相。“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葬花吟”最能引起我们的深深共鸣。
《葬花吟》是对爱情的迷茫与叩问,也是对女性命运的感慨与感伤。《红楼梦》的作者虽然对女性无比深爱与同情,然而限于时代,无法为之找到出路。我们有幸见到了曙光,可这曙光依然需要自己的勇敢与努力:放弃做花的梦想,放下对爱情与婚姻的执念,像男人那样独立与成长,才能担当起自己的命运和人生,不再有“葬花吟”的悲情感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