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那块青埂峰下的石头,为何非要落入红尘?
青埂(情根)峰下的石头,动了凡心,非要往红尘中,僧和道没有拦住它。
中国人讲“情”和“爱”不一样,“情”好比是宇宙的一种原动力,一切的发生就靠这个“情”字,它比那个“爱”字意义更广。情一生根,麻烦了,“情根一点是无生债”,你看,一块顽石闯了多大的祸事。
01 石头的神话故事在《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引用了两个神话故事 ,其中一个为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补天时,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然而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于是这块石头便被女娲弃在了青埂峰下。这块石头没有被采用,甚是抱怨,愧叹自己无材,没有可用之处。一日,它忽然听了一僧一道谈论到了红尘中的荣华富贵,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这是石头落入红尘的初衷。
02 石头的写作意义作者开篇引入神话,是虚写的一种手法,这对于后文写实是一种铺垫的作用。同时也给全书定了一个基调,虚实交错,真假难辨,一来读者在读得时候也不觉得突兀,二来应了全本书的内容“真事隐”和“贾雨村言”,这对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上提供了极大的支撑和自由,不受约束,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架空历史,作者也解释了,说我这书啊,只不过是从别人手里抄来的,没有可考之处。没有可考之处的《红楼梦》,却引起了诸多名人学士,普通百姓的兴趣。达官贵人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平民布衣也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人生。后人对它的研究也经历了百年,对于其中的人物场所,衍生出众多猜测,这不是不说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
03 石头的象征意义这块石头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要到人间去,但一僧一道告诉他,“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石头动了凡心,哪里劝得住,于是化作一块美玉入了红尘,一番领略之后,隧又回归。石头就好比一个人,从出生、长大、成家、立业、到老死结束。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人们在年轻时要积极求取功名,创业实现伟大抱负。石头对荣华富贵名利的向往是儒家思想的基因,尘世中,祸福旦夕,总是无常,这时道家思想会给你安慰,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不要往心里去。到老了,佛家提出了人生要超脱。所以,到凡间的那块石头最后出了家,当了和尚,了却了尘缘,实现了超脱。
《红楼梦》中,那块青埂峰下的石头,为何非要落入红尘?
《红楼梦》中的青梗峰,非要落入红尘,《红楼梦》中的人间充满了悲伤和痛苦,为什么石头也想到人间历练历练?因为人间有人情味。
好多的神话故事中写到,神仙的日子那么悠闲悠哉,为什么那么多神仙男女非要下凡为人,经历人间的悲欢离合和艰辛呢?因为人间有爱,这个爱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温暖和情分,人世间的命运是不可预测的,正是未知中才具有吸引力。像神仙们掐指一算,每个人的未来都看得清清楚楚,活着就没有意思了。
石头非要落入人间,还有其他的原因:女蜗练石补天,众人俱去补天去了,只有自己未被使用。石头的失落感,日夜悲号惭愧,觉得自己还是有价值的,这是怀才不遇的感慨。
- 无意中遇到一僧一道,在一旁大谈人间的荣华富贵,让石头动了凡心。作者的用心却是这句话: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景皆空”。
作者写书的宗旨和思想背景,我觉得这段话,最具有代表性。虽然人间瞬息变幻,命运无常,但不管怎么样,人能在人世间活一遭,都是很幸运的事,不经历怎么知道人间疾苦呢?何况人生在疾苦,也有值得“生死相许”的事,那就是——爱情!
作者虽然主要的目的写当时社会的官府,政治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写社会百相和人相百态,其能让作者感到用动力写下去的,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以及薛宝钗、史湘云之间的来往和美好生活的回忆。即便人生在哭,能在人间遇到相爱的人,也是值得的。
“三生石畔遇到绛珠仙子一株”,正是作者对人间最难得可贵的爱情的立意。
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蕙,我并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凄美动人,令人向往的最美好的爱情,不就是这样的吗?可惜人间很难遇到,只有在《红楼梦》中,能圆这个美好的梦。
电视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真正的爱情,是生生世世都会纠缠下去的,不无论是在天上做神仙,还是下凡做人,真正有情份的,就会遇到,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会走到一起。这是这个电视剧的宗旨,其实就是人类对爱情最美的愿望。
《诗经》中对爱情的描写也很美,但最美的爱情,也难以看到天长地久的结果。无论是《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么多美好让人动容的诗句,都是关于爱情的,可见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
《红楼梦》的作者写情的目的,是作者的动力,不过是作者借写情而写“清朝“写社会、官场、政治等人间真相的主要目的。
为什么作者并不是真的写情呢?明明作者说的很明白,
“”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不如作者一生目睹的几个女子,事迹原委,可以消愁破闷。其实呢,作者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成。
这才是作者写书的目的,就是想用文字,写出作者遭遇的真实人生。在看似盛世的社会,其实内里早已黑白颠倒,腐朽不堪。忠臣孝子得不到重视,还被打压,奸臣当道,说明皇上昏庸。《红楼梦》作者之所以不敢写真名,就怕牵涉“文字越“揭露社会、政治上的腐败、黑暗,统治阶级不会放过他。
总之,作者假借神话故事,混淆故事性的真实,让读者在半真半假中,读出作者的心声。作者假借石头,让自己一吐为快。所以,必须落入红尘,不落入红尘,怎么写出红尘真相呢?
《红楼梦》中,那块青埂峰下的石头,为何非要落入红尘?
那块青埂峰下的石头本来无用,作者为什么将其夹带写入红楼梦一书将其落入红尘,就是要借无用这个假来隐藏真(有用,实用。)的,将不俗不凡的真一同落入红尘。为什么将其落入红尘?就是因为现世中的人被无用的妖魔尘土文化所迷而将其热捧敬仰,“红尘”就是言其热衷于无用的尘土,也即热衷于低俗下流的情感情孽,“情”与“尘土”具有很大的可比性,都是司空见惯而又离不开躲不掉甩不掉的无用而十分讨厌的东西,但儒学文化却热衷情、热捧情,这就是“下红之症”。正是由于世人“下红”和拥抱、支持“下红”,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上红”的优良文化传统,也即丢弃了宝贵的优良传统文化观念的传承。“上红”就是中华民族早期热捧“一”,热捧探索创新的无为文化理念,也即热捧仓颉“女子”“女未”“女良”的文化理念。
现实现世社会为什么红尘?也即为什么患下红之症?就是由于儒学文化长期播撒“尘土”或播撒情种所致,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眼”。
如何克服红尘这个“下红之症”是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只有坚持“上红”而久久为功,只有坚持探索未知,孕育产生未来新技术的文化氛围浓厚,就是秉持创新型国家思想理念坚定坚固,只有认真摒弃无用的唯心唯口糟粕,釜底抽薪,取缔铲除儒学及儒学史笔文化教育,也即没有了“菜婆婆”和“窦娥”,就不会发生窦娥冤。就可逐渐由“下红”转变到“上红”,就可大大促进中华民族的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提高,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长期维持兴旺发达的优势。
《红楼梦》中,那块青埂峰下的石头,为何非要落入红尘?
石头“悲号惭愧”是落入红尘
红楼梦中一块石头,没有能够去补天,被抛弃在青埂峰下,细想起来也不是什么坏事。
好比别人都去上班,唯独自己可以休闲,享受些晨烟暮蔼,明月清风,鲜花为伴,乔松为邻,也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可是它却“自怨自嗟,日夜悲号惭愧”。
补天在这里是一个绝大的象征,象征着一个人,一个读书人所能成就的最终正果,通俗一点说,也就是做官,去做那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关于中国的儒教是不是一种宗教,学者间历来争论很大,中国真正的宗教是礼教,礼教以权力崇拜为核心信仰,以等级制为突出特征,中华文明在这一点上与西方文明形成一个极大的反差。
西方的神权与政权是分立的,信仰具有独立性,俗世的国王登极往往还需教皇加冕才算正统,教育也是教会来办。
中国的礼教却是高度政教合一的,皇帝是“天子”,其地位相当于西方的耶稣,朝廷即是教廷,各级官吏就是神职人员,教育是由各级官府来办,教员亦是官员。整个社会以政治地位为等差形成各种等级,而儒学经典则是这个礼教的教义,是为礼教服务的。
那些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的旧时代读书人,则只能是预备官吏和预备教职人员,等于佛教中的小沙弥。因之旧时代的读书人就不像如今的读书人,有许多条人生道路可供选择,他们当时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就是考取功名,做官,做大官。
其中正大者可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下贱者也可以搜刮财富,张大门楣。越是有才华的读书人他这个功名心越大,从政的欲望越迫切,至于吟诗做赋,著书立说,统统可以做为从政之余的消遣。若是一个读书人仅仅以一个作家诗人名世,那么百分之百可以肯定,他是一个不得志的读书人,一个穷愁著书人。
可是我们的传统社会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越是有才华有报负的读书人越是不容易得到重用,越是无能无德的小人越是能够飞黄腾达。
于是便有了许多生不逢时的哀叹,许多怀才不遇的感喟。但是这种屈抑人才的现象反而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契机,那些绝望的读书人在感喟之余之从事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灿烂的中华文化,其最精华部分完全是不得志读书人创造的。孔子不得志删定六经,屈原不得志赋有《离骚》,司马迁不得志著有《史记》,李白、杜甫不得志而有盛唐诗歌,直至曹雪芹不得志写出这一部《红楼梦》。
如果我们把这一块被抛弃在青埂峰下的石头看做普天下不得志之各类才人的象征,我们就不难理解他那一种难言的痛苦了,但是这种痛苦却又造就一种绝大的转机。
石头在绝望之余要寻找另外的出路,既然上天无路,可能入地有门?于是他要到那万丈红尘中去走一遭,到大地之上那温柔富贵之乡游历一番。这一番游历使它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发现了那些有着天生丽质,有着绝代才华的闺阁女儿,这些女儿却都是被压抑被摧残的薄命司里的人物,都没有什么好的命运。
在这里书中所写的那些女儿就再也不单单是女儿了,她们是普天下被屈抑的才人的象征。因之我们完全可以把《红楼》一书视为一部为普天下被屈抑的才人张目的著作。
那么这块石头在发现了这种大量存在的屈抑人才的现象之后,悟到了什么呢?
它悟出了一个“情”字,它这一悟石破天惊,竟因此创出一种崭新的宗教:情教,它便也成为情教的通天大教主。这一个情字不是简单的爱情之情,而是统包一切人类美好情愫的大写的情字,他要用纯情、真情来作为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准绳,在这一个情字面前,众生平等,无有高下,这就从根本上与传统的礼教——以权力为核心信仰、以维护等级制为突出特征的礼教划清了界限。
前人早已指出,曹雪芹是“立教之人”,这四个字直有千钧之重。立教的是什么人?是基督,是穆罕默德,是佛佗,是孔孟,是老庄,都是站立在人类精神源头的至圣极贤。
曹雪芹就是那一块被抛弃的石头,《红楼梦》就是“情教”的福音书。正是因为这一个光焰万丈的“情”字,曹雪芹才使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夺人眼目的特异光彩。
《红楼梦》中,那块青埂峰下的石头,为何非要落入红尘?
简单回答一下吧,青梗峰之“青梗”,谐音便是“情根”,一切以情为根,因情造事,所以青梗峰上之石,不得不落入红尘,游戏于人间。这便是无因之因,无果之果,皆是天造地设,顺情而生,顺情而灭。此石也就是宝玉,他在红尘中经历之事,亦可谓真(甄),亦可谓假(贾),真真假假,生生灭灭,转眼繁华似过眼云烟,佳人皆玉殒香消,徒留一段心酸之泪,满纸荒唐之言。青梗峰之顽石坠落人间,正是无可避免之宿命与因果,不过一曲“好了”之歌。
《红楼梦》中,那块青埂峰下的石头,为何非要落入红尘?
来自观复时光温探长的看法:好奇心驱使,原文是动了凡心,其实就是石头太寂寞了,听见一僧一道讲了许多人间繁华趣事,它也想去看一看。
来自观复时光主持人老朱的看法:滚滚红尘千万丈,独在深山多无聊,世人都说神仙好,神仙总往凡间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