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孔子什么时候说的,他那时候多少岁当什么官,这是人生追求吗?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按照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解说可以这样理解:
这是孔子在《为政》中对自己一生的自我总结报告。孔子在73岁逝世,一生坎坷,在年老时,对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也是他的人生经验。既然是人生总结,肯定是接近去世的时间说的。
孔子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立志要作学问,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根据他的人生阅历,到了三十岁而“立”。这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并不是他的人生追求。后人往往把"三十而立"中的"立"解读为成家立业,这可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数,言行得当。在现代社会,在30岁的年纪,自我人格完全独立,并对社会和人生都有了相对明确的认知,具有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迷惑了。孔子“四十不惑”是说自己在学术方面融会贯通,并且也有了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在这些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了。
名人高晓松是这么理解自己的不惑之年,他说,“原来我以为,四十不惑的意思是说,什么都明白了,什么都懂。然后等到到了四十岁才发现,不惑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明白的事,你都不想明白了。年轻的时候,每件事你都想弄明白,每个人你都想仔细想把他看透,每个事情你都想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你就会特别想去明白。但是你其实明白不了,你连你自己最爱的人坐你对面,你都不能全明白。可是年轻的时候就太想明白,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等老了才发现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孔子晚年并没有做官,应该是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周游列国14年,虽有心从政,但总是被敬而不用。最后在鲁国去世,终年73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孔子什么时候说的,他那时候多少岁当什么官,这是人生追求吗?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这句话来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个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70岁以后回顾人生的时候总结的。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孔子什么时候说的,他那时候多少岁当什么官,这是人生追求吗?
孔子说这句话应该七十岁之后回顾自己的一生,然后说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不太会是到三十说句三十而立,到四十说句四十不惑,一定是经历许多后对一生的感悟和总结。
孔子十八岁便到季氏家里打工,先任“委吏”,后任“乘田”,但他热爱的是读书做学问,因为出身贫贱“少也贱”,没机会进入贵族学校,开始了自学。大概到了三十岁左右才算学有所成,三十二岁“初设教席于阙里”,就是在他从小长大的地方开始当“民办教师”,不用再靠给别人打工挣钱谋生了,算是实现了生活自立,也真正确立了人生的方向,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
三十而立生活无忧后孔子想做官,但是受排挤,于是只好去游学,一方面是增加学问,包括拜访老子等等,一方面也是想求官,来抒发自己的治国情怀。
到四十岁时孔子的学问见识大大增加,对事物的规律认识很深,已经可以指点国家大事,因此名声大噪,各国的国王贵族到鲁国也会专门拜访孔子,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因此回首这个阶段会称自己"四十而不惑",包括"从周"的信仰。
至于孔子真正坐稳官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五十一岁正式出任中都宰。五十二岁升任小司空(主要工程),五十三岁提拔为大司寇(主要司法),五十五岁时代理臣相一职。这段时间政绩突出,一帆风顺。同时,孔子五十岁时研究《周易》,之后加上注释形成了《易经》。周易的学习,使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更加透彻。因而才会说出五十知天命吧。
但好景不长,孔子很快被齐国使了离间计,不得已开始了著名的周游列国的流浪生活。卫、郑、陈、蔡、曹、宋、楚等国,转了一大圈,也没有一个真正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实现治国抱负的地方,到六十九岁的时候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国,而后以“国老”的名誉,度过了余生。
在我看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该是人生的追求,虽不能像孔子那样立身与不惑,但也该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做成点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