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的丈母娘去世,我说得去吊唁,很多人都说不用,是我错了吗?
大伯的丈母娘,也就是你伯娘的母亲,而你与伯娘应该是妯娌,只要两家相处要好,两人来往密切,可以替老人奔丧吊唁,送其最后一程。
退一步讲,抛开亲戚的亲戚这层关系,只要有这份心情,就是以干女儿的身份前往吊孝又如何,你当然没有错!
大伯的丈母娘去世,我说得去吊唁,很多人都说不用,是我错了吗?
一,尽管这个亲情算不了什么,但也算得上沾亲带故,只要人家把信,还是要去的,丧事讲究是礼节,也是图一个忌讳的。二,如果没有把信,是可以选择不去。三,如果是你大伯授意之下,一定要去,也是给你大佰争一个面子。四,有的事情也是身不由己。
大伯的丈母娘去世,我说得去吊唁,很多人都说不用,是我错了吗?
十里不同乡,按照我们这边习俗,你婆家的大伯的岳母去世,你的婆婆及妯娌们该去吊唁,如果你的婆婆不在了,你就必须得去,因为这是亲家,也是礼数
大伯的丈母娘去世,我说得去吊唁,很多人都说不用,是我错了吗?
问:大伯的丈母娘去世,我说得去吊唁,很多人都说不用,是我错了吗?
大伯的丈母娘,是你大娘的母亲,是你堂兄的姥姥,他们是直系亲属,对你父亲来说,算不上是真正的亲戚,也就是庆(亲)家的伯母了,在我们这叫庆(亲)娘,对你来说就叫庆(亲)奶。
像这样的亲戚去世,是应该去吊唁,但不是你,应该是由你的父亲去吊唁,父亲不便或不在,就由母亲前去吊唁,因为父亲是通过他的哥哥才跟他那个亲家伯母联系的上亲戚,下一辈的人除去你大伯一家人,你们别的屋里就只是路人算不上亲戚了。
如果大伯和丈母娘是同村人,你们就都是同村人,你们又多了一层乡亲关系,这样,乡亲加上亲家,就比别人近了一步,你是可以以亲家孙子的身份去吊唁的,因为乡亲之间都要去吊唁的。
在农村,红白喜事是要给亲戚送信的,每家远亲戚送一个信,并不是远亲戚家有几个儿女都要送信的,送一个信,这个户主就是接信人,户主不便,户主家别的成员可以顶替。如果户主不在世,户主的儿子就递进为户主了,这个信就送给了户主的儿子。
这样的远亲戚,红事可以随份子,白事不接到送信是不能赶礼的。
如果大伯的丈母娘去世,把信送到你手,你就应该去吊唁,如果没给你送信,你是不能赶礼的。
大伯的丈母娘去世,我说得去吊唁,很多人都说不用,是我错了吗?
去年,我小姨的公公去世,我就去吊唁了,买了两梱鞭炮、一个花圈,还上了500元人情。
这种情况跟你说的大伯的岳母娘去世办白事酒是差不多的。
我是个外地女婿,这种关系应该是:我堂客外公外婆的亲家。
由于小姨就嫁到本村,两边的亲家相隔不远,加上外婆爱热闹,这一出面组织,就把亲戚们招集起来去凑热闹,或者叫捧场,似乎显得有面子些。
这在农村,是常有的事。
在我的家乡,要是哪个屋里老了人,不说全村,全队的人都要接。比方说:
在死人的当天,先接帮忙的人,到晚上或者第二天,主要看道士的进场时间,只要道士一进场,由主人家孝子带着,挨家挨户的跟邻居们报丧。
每到一户人家先炸一挂鞭炮,这户人家也会回应式的炸一挂鞭炮,这时候,孝子立马下跪叩头,叩完头,管事的将一块手巾和一包烟递到这户人家手里,算是通知到了。
礼毕,又往下一户人家报丧,我们队一共差不多60户人家,户户都要到的。
这就是我们当地的风俗。
你讲的,大伯的丈母娘去时要不要去吊唁。去也好,不去也好,应该是你个人的事情,如果平俗有人情往来,去一下是应该的,如果没有,可去可不去,我认为跟风俗没关系。
不过,时下农村里都兴这么搞,喜欢攀比,喜欢讲派场,死了人办丧事,图个热闹,多接些人热热闹闹显得体面,丧事办的风光,为尝不可?
我的看法,你去吊唁是对的,没有错,农村里人情世故,礼尚往来还是要讲究的。
你说呢?
大伯的丈母娘去世,我说得去吊唁,很多人都说不用,是我错了吗?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在山东鲁西地区,象你说的这情况,是你老公叔伯兄弟的姥姥去世了。去吊唁的话,你伯公公作为女婿,是主祭人(若他不能去,他儿子是主祭,若儿子也不能去,你公公是主祭,下面就轮到你老公了),他的儿子、弟弟、侄子等家族中男子应一同前去随祭。你的伯婆婆作为女儿,她娘一去世就去娘家为她娘守灵了,你伯公公应组织他的儿媳、没出嫁的女儿、弟媳(你婆婆)、侄媳(你)等家中女眷一同前往致哀。去的人多,你伯婆婆作为女儿在娘家有面子,你公公婆婆作为弟弟弟媳也去,显示兄弟妯娌和睦。在山东,女吊唁人只参与致哀(哭着磕一个头就去停灵房劝死者女眷节哀去了,后面的祭典活动不再参加),不参与男人们的祭典礼仪。在山东别说你必须要去,就是你公公五服内的宗亲子侄都可参加。由于外出打工的多,我们家乡早已不是本家庭的人参与了,本宗族10服以上的同姓人也参与吊唁活动了,人多了显得礼仪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