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鲁智深圆寂的情节?

我家附近菜市场有个卖猪肉神秘屠户,除了卖肉,还喜欢看书,对佛啊道啊都有所涉猎。他有一次和我说鲁智深圆寂的意义,说的是口水四溅但却营养十足。还引发一场撕打。

我一般叫他郑屠,他是菜市场里唯一喜欢看书的那个男人,没人买肉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在那看书,有时候看看水浒传,有时候看看红楼梦,还有时候也看看佛经啥的。涉猎很广。

所以他谈话很有意思,说起来头头是道引经据典无所不通,菜市场的人没事都来听他说东西。那些大妈啊阿姨啊婶婶嫂嫂寡妇之类的,最喜欢来他这里买猪肉。因为可以听他说话。

我也喜欢和他聊天,有一次我过去买肉。看到他在看书。

我喊 :郑屠,你又装,大白天不好好做生意,学人家知识分子看书。

他抬起头瞪我一眼骂道:你小子,又来消遣我,不要以为知识分子不骂娘,他母亲的。

我笑着说:今儿看的是啥,金瓶梅吗?

他说:今儿我正在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你再胡说,上前来吃洒家一拳。

我笑道:你还敢自称洒家,你不就是那镇关西吗?咋的,鲁提辖打地 你还不够啊?哈哈哈哈哈

他也笑着起身,拿起案板上的砍刀说:来来来,看看镇关西的刀法。

我们说着玩笑,很是开心。

他拿了一把凳子给我坐,又倒了一杯茶给我。我们便在肉档后面树底下,坐着闲聊。

我问:你如何看待鲁智深圆寂的情节?

他翻开书本,念到:

智真长老与鲁智深分别时,又说:“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名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后来,在攻打方腊时,四句话一一应验。鲁智深先后活捉了夏侯成、方腊。仗打完了,梁山进驻浙江六和寺里休息。

那一夜正值八月十五,三更时分,钱塘江大潮如约而至,滚滚之声如擂战鼓,鲁智深梦中惊醒,不知就理,提着禅杖,大喊一声,便要出去厮杀。

这时,众僧人方才告诉他,这叫“潮信”。

而那一刻,鲁智深突然顿悟“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看来今夜必将圆寂。可是,什么叫圆寂呢?他又问众和尚。

和尚们都笑了:你一个当和尚的,怎么连佛家的基础知识都不懂呢?圆寂就是死。

鲁智深也笑了:既然死乃唤做圆寂,那今天洒家是死定了。随即请僧人帮他烧洗澡水,沐浴更衣,又叫手下去请宋江来看他。又讨来笔墨纸,写下一篇颂子。

颂子写得充满禅意:“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个故事啊,写鲁智深圆寂,其实是受了师父老和尚的点化。契合了自己圆寂的因缘。这个因缘实际上说的是他认识了自我。也就是见性了。从他的颂看,就是如此。所以当时就能坐脱立亡。

我问:鲁智深是个杀人如麻的花和尚,为何还能见性明心呢?

1、鲁智深的圆寂,证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性。

佛法中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到底有没有可能?鲁智深的圆寂其实就是这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说的是一个杀人如麻的花和尚。在听到浙江潮声的时候,忽然之间明心见性。坐化而去。

实际上人的心性是有这样的可能的。这句话的典故说的就是一个善导和尚度化一个砍肉的屠夫就是像我这样职业的人。这个屠夫当时就在和尚的点化之下,亲眼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仏来接他,所以马上就成仏了。

其实在很多经典里面都记载着这样类似的故事,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在忽然之间心突然开朗。我们中国话4个字形容叫豁然大悟。

恍然大悟的前提条件是非常专注凝聚在一件事里面。比如鲁智深,他是10年如一日的凝聚在替天行道这种事情里面,替天行道在他这里如同是参禅。

你看他海潮声一响,他马上就起来拿起禅杖就要出去打仗,这说明他是无时无刻沉浸在这里面,这其实就是一种修行。

当然小说是小说。整天杀人放火是很难修成正果的。他说的其实是这种心志,哪怕一个人十恶不赦是个狂魔,可是一念之间忏悔下来,魔就可以成佛。

佛与魔只是一念之差。鲁智深其实也是在忏悔之下明心的。那一下豁然觉得,自己这几十年打打杀杀,犹如一场梦,造了很多罪孽,者又何必呢?那一念忏悔至深至诚,马上就能起作用。

身心就是如此奇妙,当你的心有了知见的突破,身体也会跟着起反应。

人之所以迷惑迷乱,其实都是由于心性没有打开,没有活在正确的知见里面,一旦心性打开,仍旧能够明心见性,活出真我。

而这个心性打开的机缘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机缘,鲁智深的机缘,由老和尚指出来了。这看起来有小说杜撰的成分,但是却也合情合理。

这种点拨实际上在很多修行人的经历中也会有。人在修得迷迷瞪瞪,比较盲目的时候,需要善知识在旁做一下点拨。

能够把他从迷雾里面突然之间扯出来,或者突然间拉到正道上。这和禅宗的棒喝。禅宗师父剪掉弟子手指头。大吼一声喝茶去等等这些方法都差不多,只不过是用一些方法把你从那个紧张的状态中忽然点醒。

能够见识到自性。所以鲁智深的圆寂其实就是在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种可能性是真实不虚存在的。

2、鲁智深的圆寂,说明触发自性显现的机缘之重要。

鲁智深明心见性的这个触发他自性显现的机缘非常重要,他是听到海潮音。这个如同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修法。当人听到一种声音之后,万籁俱寂,一下化空,忽然间脱开尘网也是有可能的。有许多的人是通过这种修行而有所收获。

所以一个人能够触发这种机缘是很幸运的,但是为什么能触发这种机缘呢?因为他有积累,他不停的在修行。福慧资粮没有断过。

鲁智深看似没有修行,其实他是在修行。他从上梁山之前的那种鲁莽任性。慢慢也在成长也在修心,所以到最后他其实是在替天行道当中修自己。

因为他心性上有积累。他才有机会遇到这种机缘。比如我们修什么法的,师父要求你打坐打个几千座,几千座要打满了才有机会明心见性。不可能你一座都不打或者打了几百座,就想遇到这种机缘是不可能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迈开脚步往前行道,哪能遇到悟道的机缘呢?所以说精进这两个字是不能放弃的,只不过精进不等于执着。

鲁智深正因为他并不执着,只是自然而然,所以他才能够遇到这种机缘。故我们要知道遇到这种机缘的前提条件就是你不求,不刻意去求这个东西也不等待。随他来与不来都无所谓,只是行道而已,

来了就来了,不来就不来,能够做到这样才有机会,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道理。

有句古诗叫做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这样的道理。你不要刻意去找他,不要刻意去等他,你只管做你的事,修你的行。做得好,搞得如法,他自然有时会到,就在你那里。

3、鲁智深的圆寂,说明天性憨直、纯粹的心性,是多么的重要。

可是为什么明心见性的不是李逵而是鲁智深呢?不是宋江呢,不是吴用呢,照道理,宋江吴用都比鲁智深要聪明了。论智慧,吴用比鲁智深要智慧吧,论天真,李逵比鲁智深要憨厚吧。入云龙公孙胜还是道家的人还有法术,他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呢?

这个是因为鲁智深呢,他天性憨直,他有纯粹的心性,而且一直保持这种天性。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不会改变这种心性,所以从他不顾一切为民除害,拳打镇关西开始他就是这样,他不改初心。

就是说他生来就是一个替天行道的至情至性之人。很多人修行修的要死。就是没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呢?因为他把那个初心改掉了。

用乱七八糟越来越多叠加的思维见识,各种价值观覆盖,把自己那个天性把那个纯真的东西覆盖住了,没有做到返璞归真。

而鲁智深天生就能返璞归真,所以说什么叫做悟性?悟性就是你少做多余的事情。少遮盖自己的天性。

这个东西很难把握,因为把握不好就变成蠢钝,变成痴呆或者变成放纵都有可能。我们其实不用管鲁智深杀人如麻为什么能成佛?这只是小说做的一个探讨。

最主要是不管你以前做过什么,如果你有心向善,马上忏悔改过,立马放下一切,心无挂碍,这其实就是一种明心见性。

鲁智深能够做到这样,是属于老和尚说的他确信不疑,这是最难得的,很多人不要说听善知识的话,佛陀的话他也是怀疑的,他没有这样的确信的勇气。

然后鲁智深是个说到做到的人,他做得到说放下就放下,很洒脱,这是这种洒脱也是他的天性,也是他的修为。当初救人打镇关西,就是把大好的提辖也不做了说不要就不要了,这种大洒脱,才好做修行啊。

后来打仗,经历腥风血雨,在死亡里混饭吃。见惯生死也不怕死,生死不放在话下,说死就能死。这个四大暂时假合的躯体说不要就不要了,这种精神才能做修行。也才能够达到明心见性的地步,如果你还贪恋躯壳。还贪生怕死。那要谈什么了脱生死呢?

说到此处,郑屠的耳朵被他老婆拧起骂道:你这个糟老头子,一天到晚在这胡扯死死死,说这些没用的,今天的猪肉还有这么多没卖出去。赶快,给我切十斤骨头,不要见半点肉在里面,细细剁成臊子。切不好,看老娘怎么收拾你。

郑屠一把挣开,骂道:你这婆娘,莫不是特地来消遣洒家。

一看这样的阵势,吓得我和旁听的人作鸟兽散,只好站得远远地看,听到他们打完,眼见那郑屠躺在地下不再动弹,菜市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你如何看待鲁智深圆寂的情节?

健健康康的鲁智深,为什么会突然圆寂?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2017.2水浒中,鲁智深是作者和读者都情有独钟的人物。看他长得五大三粗,贼眼凶相,平生不修善果,只知杀人放火,却有一颗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善心。

他见不得弱势群体受欺压,初听陌生人金翠莲父女的遭遇,就愤而打死镇关他见土匪强抢民女,他敢一人对抗一座土匪山,妙说姻缘打周通。

他见兄弟林冲受迫害,一路悄悄护送千里,在最关键的时刻,出手救下林冲的性命。

为了陌生人,他可以放弃体制内安稳的生活,不当军官当和尚。为了兄弟,他可以放下自由自在的菜园和尚生活,宁愿漂泊江湖。

鲁智深爱憎分明的仗义性格在看官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到后来,在世人眼中正值功成名未就之际,他又突然圆寂而去,让看官难免伤怀。

也给看官留下十万个为什么之一:健健康康的鲁智深,怎么会说圆寂就圆寂了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简单回顾下鲁智深当和尚的经历。

起因,大家都知道,缘于为弱势群体打抱不平,打死了镇关西。逃跑路上,又被金家老汉反救,引荐给自己的女婿赵员外。

赵员外是个大财主,也是五台山的大施主。赵员外便把鲁智深,当时还叫鲁达,推荐到五台山当和尚,以规避官府追捕。

初上五台山时,鲁达的长相就把寺庙里管事的和尚吓到了,都认为,鲁达“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不是当和尚的料,便跑去劝寺里的总管事——智真长老,别将鲁达剃度为僧。智真长老一听,先说“看在赵员外钱的份上,不能不给他面子”(原话不是,本意是),随后对众人说“我先看看这人有没有佛缘”。于是,咒语一念,入定去了。

原来,这智真长老是个活罗汉,能潜入人心,以观其前世今生。

一柱香后方才回来,智真长老对众僧说:“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鲁达就这么当上了和尚,从此也有了一个和尚的名字叫智深。

虽然当了和尚,但他不知如何诵经修行,不仅照常喝酒吃肉,情急了,直接就在佛堂前后拉屎拉尿。毛了,就大打出手,把众和尚痛打一顿。

智真长老不能老护短呀,于是,写封信让他投奔自己的师弟,到东京大相国寺讨口饭吃。

在那里,他遇见了林冲,二人结拜为兄弟。后来,林冲受迫害,他为救林冲,得罪高俅,又被迫落草。再后来,鲁智深追随宋江,在梁山坐了第13把交椅,当了一个步兵头领,与梁山兄弟一道南征北战。

数年后,梁山招安征辽,凯旋回京之际,途经五台山,鲁智深想念自己的师傅智真长老,与宋江等众人一道前去参拜。

一见面,智真长老就对鲁智深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原来,当初鲁智深刚上五台上时,智真长老就知道,鲁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只是俗缘未尽,要还杀生之债,因此教他来尘世中走这一遭。

智真长老与鲁智深分别时,又说:“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名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后来,在攻打方腊时,四句话一一应验。鲁智深先后活捉了夏侯成、方腊。仗打完了,梁山进驻浙江六和寺里休息。那一夜正值八月十五,三更时分,钱塘江大潮如约而至,滚滚之声如擂战鼓,鲁智深梦中惊醒,不知就理,提着禅杖,大喊一声,便要出去厮杀。

这时,众僧人方才告诉他,这叫“潮信”。

而那一刻,鲁智深突然顿悟“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看来今夜必将圆寂。可是,什么叫圆寂呢?他又问众和尚。

和尚们都笑了:你一个当和尚的,怎么连佛家的基础知识都不懂呢?圆寂就是死。

鲁智深也笑了:既然死乃唤做圆寂,那今天洒家是死定了。随即请僧人帮他烧洗澡水,沐浴更衣,又叫手下去请宋江来看他。又讨来笔墨纸,写下一篇颂子。

注意:到此时,鲁智深真的进步不小。当初打死镇关西跑路时,官府悬赏捉拿他,他不识字,还跑到自己的布告前看热闹。而此一时,他居然能识字,还会写颂子。

颂子还写得充满了禅意:“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进步不小啊!但奇了怪的是,当军官多年,他一直是个大字不识,当土匪后到是学会了识字。难不成梁山也办随营夜校,宋江也知道扫盲?

话说回来。当时,鲁智深写了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也就是灵魂出窃了。

宋江等人来看时,鲁智深已经不动了。

从误打误撞当上和尚开始,鲁智深就没有念过一天经,甚至连佛家基础知识——圆寂是什么东东都没弄明白,忽然就坐化成佛了?

文中,众和尚只是告诉鲁智深,“圆寂”是“死”。而实际上,“圆寂”即“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是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所谓圆寂,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

按这样的解释,鲁智深已经达到了这个理想状态。在他活捉方腊之时,宋江就对他说:“今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

鲁智深答:“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宋江又说:“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

智深摇头说:“都不要,要多也无用。”从这段对话来看,鲁智深已经功德圆满,也做好了远离一切烦恼准备。至于,为什么如此强健的鲁智深说闭气就闭气了?

据说,凡得高僧都能预知自己的生死,大限来时还能自己控制。其法门就藏在打坐功夫中。坐的入静时,能控制自己的灵魂什么时候出窃,也就是坐化升天,佛法中叫“坐脱立亡。”

你如何看待鲁智深圆寂的情节?

鲁智深圆寂大概是从鲁智深落发剃度为僧的那一刻就已经开端在冥冥之中注定了,只是当时的鲁智深不甘心就如许喧嚣无为地过活,也不甘遭到旁人的算计,以是当时鲁智深的心中是不信佛家的,也不愿意听信庙门中的寺庙僧人的话语的。

直到厥后,鲁智深跟跟着宋江胜利地大败了方腊以后,登时发明本来梁山和方腊之间的比赛无论如何一直都是朝廷在岸边坐等着两全其美,然后朝廷便开端了坐享其成。鲁智深毕竟不满了朝廷的封官晋爵,而是挑选了前去杭州的六和塔中再度落发为僧,今后过着一种喧嚣无为的生活了。鲁智深已经在抓捕方腊的时分颠末五台山,拜见了智真长老,通过了智真长老的点播胜利的抓住了方腊,但是在鲁智深临走的时分又是对着鲁智深说了四个偈言,而在以后又都逐个完成了。

当鲁智深本人打坐的时分,忽然听到了浙江潮起潮落的声响的时分,却误以为是战鼓再一次的敲响了,由门生的见告,鲁智深才豁然开朗,本来本人的徒弟智真长老的话语中的玄机即是在此处了,智真长老已经早早地预想到了鲁智深的运气了,鲁智深只是心中无比的五味杂陈,想着畴前本人半生兵马却毕竟害苦了旁人,便洗澡换衣。鲁智深毕竟顿悟了智真长老的话语,同时也懂了本人一生中想要的工具了,然后即是坐着圆寂涅槃。

鲁智深本名鲁达,出生在北宋年间,是《水浒传》中十分具有明显特性的一个人物。据小说中描写的他身高八尺容颜卤莽,为人守口如瓶同时嫉恶如仇,看待冤家大方小气豪迈仁义,由于已经在五台山落发以是他的外号被称为花僧人。

听说有一次鲁智深在街上偶遇史进和李忠,三人便约好去酒楼饮酒,在饮酒的进程中巧碰到卖唱的弓足和她的老爹,弓足向他们讲述了本人被镇关西逼迫的进程,三人都显得满腔怒火十分的愤恨,但是史进和李忠晓得镇关西的势力以是没有胆大妄为,但是鲁智深听闻了全部工作,他的性质最是嫉恶如仇,看到居然有人云云的欺侮强大鲁智深心中震怒,送弓足父女分开以后,间接找到镇关西,两人在街上打了起来,鲁智深三拳就打倒了镇关西。

鲁智深在五台山闯了祸,最后被送到了相国寺。相国寺的方丈分派他去后院看菜园子,有一次那几个恶棍果然又来了,他们想着乘隙要把鲁智深促进粪坑,但是没想到却反而被鲁智深促进了粪坑,这一个人看鲁智深果然很凶猛,便有些折服了说好了第二天一起来饮酒。但是在他们饮酒的时分树上有两只乌鸦不断不断的叫,恶棍有些焦躁便想着拿个梯子过来轰走乌鸦,鲁智深哈哈一笑说道要甚么梯子呀,说着间接到了那棵柳树中间,双手用力三下两下以后居然把那棵柳树倒拔了起来。恶棍觉得很奇异,大喊道:徒弟不是人呀!

你如何看待鲁智深圆寂的情节?

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

屠刀不是别物,就是一个执着,并非杀人宰命的才叫屠刀,也并非不杀好人只杀坏人的不叫屠刀,功名利碌、善恶是非、恩怨情仇,红尘中万相万法皆是屠刀,都是束缚人本性、真我的东西,所以放下便是顿悟了人生本来,便是:扭断了金枷,扯碎了玉锁,今日方知我是我!正所谓:俗生有如幻梦,听潮一惊而醒;皮囊弃之如尘,天性入自家门!

鲁智深在《水浒》里算是结局最好的人物,也许他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感悟,甚至作者把他自己的内心也投射在鲁智深身上,杀人放火虽然痛快,毕竟造下无数业债,虽说地狱眼睛看不到,但英雄豪杰们翻江倒海到头来只是给人作嫁衣裳,受苦的依然受苦,享乐的依然享受,所不同的换了个名姓而已,所谓替天行道也不过是自欺其人而已!作者感悟到此,自然要给真英雄一个好的去处,所以鲁智深顿悟、林冲退隐、武松出家……其他人等,也自尝其因果。

有人说,鲁智深身体一贯健康,怎么会说走就走那么神奇?这是有事实根据的。高僧们修行到一定阶断,不仅对世事因果了如指掌,对自身皮相的运行也是一清二楚,也就是说肉体什么时候吐出最后一口气能料得十之八九。所谓涅槃,就是咽气之时仍神识清楚,咽气之后神识便入佛界,摆脱轮回的业力,跟红尘说声拜拜。

鲁智深虽然身在军营,杀人放火、吃肉喝酒,没有专心修行之相,但他的慧根是很深的,因为他正直无私,而六祖慧能说直心便是道场,一颗正直无私的心便是佛心,他的杀人放火是为了债,不是造业,当征战一生的他在睡梦中被江潮吵醒,以为又是战场撕杀之声,准备提铲出战,却被告知是潮水之音时,他便顿悟了:江潮如约而来,红尘轰然而塌;回首打杀一生,亳无一丝自在;今当放下执着,如鱼脱钩而回!其时他年已迈,要说健康可能是他自己还有什么放不下所以自己以为还能上阵,也可能是我们误会而已,总之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不会强留世上,也不会强行离开,一切都遁自然。

你如何看待鲁智深圆寂的情节?

按水浒传描写的鲁智深情节,结合佛法知识,我认为他前世(这个前世不特指某世)已经修成了罗汉身,究竟是初果罗汉还是二果罗汉呢?不确定。但肯定不是三果四果罗汉。为什么?

罗汉分四个果位,初果罗汉要七返人间。这个七返怎么计算,就很复杂了。据说利根人也是可以一次完成的。二果罗汉要一返人间。回来干嘛?佛家讲因果,当然是为了债了因果啊。三果四果罗汉没有任务必须来人间了,来不来自愿。

罗汉返回人间,与我们凡夫同样也不同样,都是肉身这点相同的。我们是轮回至人间,他们是返回。我们身后去哪里,不知道啊。他们肯定可以原路回到极乐净土。

鲁智深师父是得道高僧,他有宿命通,可以知道鲁智深前生,他知道他是罗汉化生,所以他师父没说鲁智深死而是说他圆寂。

鲁智深大字不识,临了还能写那么禅意的文字,为什么?临了他明心见性了,证悟了,这如同开了个宝藏啥都有了。也许他往昔就是个有学问的人,自己识中有知识储备。就算没有储备,有他心通,人家的就是自己的了,快速盗版一个也可以的。

我这是自己叨叨的语言,欢迎您批评指正,谢谢!

你如何看待鲁智深圆寂的情节?

安排鲁智深圆寂是作者高明的地方,看到鲁智深圆寂的时候,非但不觉得悲伤,反而觉得理应如此。

鲁智深本来不叫鲁智深,他也不是和尚。鲁智深本名鲁达,是一名军官,为官多年,最终在小种经略相公下面做提辖。按理说,在官场摸爬滚打许多年,应该是一个深谙为官之道的老油子,不然也没法子做这么久的官啊。可是鲁达却自动无视这些传统规律,当了这么多年的军官,他依然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我行我素的个性。当他看到金翠莲被郑屠欺负时,当即就把这事揽下来了。一个有着多年官宦生涯的人物,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女人强出头,这样的描写着实让人感到突兀。这不是一个当官多年的军官所为,完全就像是一个愣头青。难道是这鲁提辖看上了翠莲,根据后面来看,鲁提辖不好女色。如此这般正是要体现出鲁提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红尘里翻滚许久依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后来鲁提辖为了翠莲父女,打死了郑屠,跑路以后没多久就当了和尚,从鲁提辖一下子变成了鲁智深。鲁智深以前当提辖的,官虽不大但是自在快活,有酒有肉绝不含糊。和尚的清规戒律哪里可以束缚他,他依然坚持着吃肉喝酒的习惯,是个不折不扣的酒肉和尚。这样的鲁智深自然得到所有和尚的一直厌恶,只有智真长老发现了他天生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外形粗鲁却又满含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将来必定与佛有缘。

鲁智深身上充满了佛性的东西,首先他行事潇洒,无所顾忌,无论是钱财还是生死,他都看得很淡。这跟佛家所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其实是蛮像的。其次鲁智深多次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佛家讲究多行善事,鲁智深这也是在做好事,而且鲁智深做的更主动更激烈,他是主动打击邪恶黑暗势力,只要是自己看不惯的,鲁智深从来不含糊。因为他豪爽霸气的个性,鲁智深结交了一帮朋友,大家也愿意以他为中心,尊他为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智深身上的佛性却越来越浓,后来他主动提出要去看望智真长老,和宋江一道去拜会,并且接受了长老的四句箴言。

长老说的明白,鲁智深本来就是佛门之人,因为杀孽未尽,所以依然在世俗界游荡,一旦完成种种杀孽,他也就功德圆满,可以直接回归自己的本位了。

鲁智深一路走来,打打杀杀,经历过无数危险,特别是攻打方腊的时候,梁山好汉损失过半,鲁智深却逢凶化吉,没有丝毫受伤。当日长老的几句话,鲁智深就一直放在心里,何况前两句已经都实现了。对于剩下的两句,鲁智深更是心知肚明。在鲁智深最后的时刻,鲁智深一下子心智清明起来,要知道鲁智深本来是个大字不识几个连别人通缉他都看不懂。但是在圆寂之前却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一下子成了有道高僧模样最后圆满坐化,完成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鲁智深如果不坐化,实在也是没有更好的去处,他与武松又有不同。武松虽然也是出家人打扮,但之前他并未正式受戒做和尚。而且同样是武力高强的好汉,武松个性与鲁智深大有不同,鲁智深自一出场表现的就与普通世俗人大大不同,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打算。武松却不一样,他是积极入世的,开始时候跟一般老百姓心思无二,所作所为把一个底层生活的小人物心思和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不是像鲁智深那样对世俗生活全然不顾。所以最后武松的结局是真的出家为僧,顺其自然的死亡。而鲁智深他在尘世间所经历的一切都结束了,选择圆寂只是回归他本身的世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